初中数学案例: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342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案例: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中数学案例: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案例: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案例: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动态生成中学习概念 对“概率的意义”教学案例的思考 一、 背景介绍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以改变学习方式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引入课堂。但是,对于概念课,老师们总是采取一些比较传统的方法来教,即“给出概念运用概念”的方法。这种教法对于“双基”的落实有很大的好处,但学生的参与少,学习被动,感到枯燥。这也是本人在教学中感到头疼的一件事。前一段时间听了“概率的意义”公开课,收获颇丰。二、 案例描述对于“概率的定义”,用投币实验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得出定义;第二步:理解定义。第一步分六个过程:1、 猜想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猜想“正面向上”的可

2、能性是0.5。2、 请学生抛掷硬币两次,与猜想有较大偏差。3、 请第1、3、5排的同学抛掷硬币50下,落地后同桌记录结果在表1中。表1抛掷次数(n)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正面向上”的次数(频数m)“正面向上”的频率(m/n)4、 给出数学家的试验数据(表2)并请学生进行分析。表2抛掷次数(n)“正面向上”的次数(频数m)“正面向上”的频率(m/n)2 0484 04012 00024 00010 0001 0612 0486 01912 01249790.518 10.506 90.501 60.500 50.4979学生得出结论:随着抛掷次数的增加,“正

3、面向上”的频率与0.5的偏差越来越小。5、 将数学家的试验和学生自己的试验绘制成散点图(图1和图2)通过两图的比较学生得出结论:试验次数越多越容易出现上述规律。6、 给出表3和表4进一步得出概率的定义。表3 某批乒乓球产品质量检查结果表抽取球数n50100 200 500 10002000优等品数m 45 92 194 470 9541902优等品频率m/n 表4 某种油菜籽在相同条件下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每批粒数n251070130310700150020003000发芽的粒数m24960116282639133918062715发芽的频率m/n第二步是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来理解定义:问题1:根据

4、概率的意义,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1)某位射击运动员在同一条件下进行射击练习,三次全部射中10环,于是他说自己射中10环的概率为100%。(2)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在不断变化,因此,该事件的概率不是确定的值。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常数,而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是波动的。频率与概率的联系:当试验的次数很多时,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可以通过大量的试验,用频率估计概率。问题2:请同学们根据概率的定义思考事件A的概率P(A)的范围。三、 收获和体会1、本节课在动态生成中由“概率”这个概念的产生、形成过程,

5、完成对“概率的定义”的学习,步步深入,自然流畅。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亲自参与了猜想试验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的过程。学生通过大量的、亲身的试验活动,感受到随机事件既有随机性,又有统计规律性。2、执教者为了深化对概率意义的理解,从三个方面(字面理解、错误辨析(辨析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确定范围)对概率的意义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深入理解,与时下有些课只追求表面的热闹、浮华相比,足见执教者对学生“双基”的重视。3、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基本能力已经得到锻炼,知识的由来已经弄清。在概念形成后,执教者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逐层深化,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正是因为教

6、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才会在动态生成中形成概念和理解概念。这个案例给我们提供了概念课教学的很好的范例。四、反思与讨论1、抛掷硬币试验虽然比较简便易行,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觉在简单的重复试验中,得出他们已经认定的结论,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于是有许多学生不做试验而随口说出“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结果。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时,确定当前学习内容的知识生长点时,因结合学习内容分析和学生现实水平分析。2、分组时,因为是两人一组,组数较多,学生得到的试验数据也多,为了让每个数据都起作用,可让每大组(两小组)制作一张表格(表1)和一幅散点图进行比较。这样就做到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的目的,使每个人都学到知识。3、这个案例虽然给我们提供了概念课教学的典范,但如何把这种范例扩大到别的概念课的教学中,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