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464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论文: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欣赏诗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的艺术境界。意境是诗歌感染人的魅力所在。所以如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意境美的欣赏,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能通过审美的积极性和兴趣,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如何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中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呢?由于意境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作者的精心营构,而且需要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感受,所以欣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鉴于初中生的欣赏水平,可以从他们感兴趣的以下方面入手:一、体味静动衬托、静

2、动结合形成的不同意境文学艺术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了表情达意,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如果作者表现出对动静的感受和体验,可以使作品意趣横生,其味无穷。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这一切,内心的喜悦是可想而知的。此词的巧妙之处是用农村夏夜里特有的声音蝉鸣、鹊啼、蛙叫、人声来渲染欢乐的气氛;另一方面这些声音又全是从夜行人的听觉中

3、反映出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是词人的情感随着景物而产生,表现了一个声色兼备、动中见静的深幽意境。文学艺术更多的是用静中之动来衬托静境。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写景如画,描绘出了空山新雨后秋之夜的清幽明静,景物美妙怡人;然后从写景转入写人,“竹喧”“莲动”在前,“浣女”“渔舟”在后,以动衬静,表现了淳朴美好的生活图景。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诗人尽情地消受着、欣赏着、陶醉着,已消融在大自然中,与大自然有机的融为一体,由此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洁身自好的情操,乐于归隐的情趣。静动手法的结合,更能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如李白望天

4、门山,以“天门中断楚天开”写出了水神奇的动,力量巨大;又用“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山险峻的静,强大力量的静;然后又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写静,静中有动;“孤帆一片日边来”写动,动中有静;动静相衬,即有力量的对抗,又有宁静与和谐,真是运笔如神!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中寓含了自己的新鲜喜悦之感,在描绘天门山雄奇壮丽的同时突出了诗人乐观豪迈的个性。东晋诗人陶渊明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村宅、草屋,一片寂静,然而院内树木却又不甘寂寞,榆柳护绕后檐,桃李罗列堂前,静中见动。远处村庄,炊烟飘动,深巷狗吠,树颠鸡

5、鸣,动中更觉山庄之静。这种动中见静、静中见动、动静交错的描述,正是为了表现诗人那种内心既平静而又不平静的心情。二、色彩同样能增强诗歌的感染 色彩的组合,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色彩明丽,又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明艳的江南春水图:“红似火”,使“江花”红艳而且耀眼;“绿如蓝”,使“江水”深沉而透明。运用强烈的红绿对比,使诗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杜牧的江南则是“

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依山傍水的的城郭村庄里,到处柳绿花红、鸟鸣莺啼,还有飘扬的旗子,充斥着人的气息,把江南骀荡宜人的春光写得绘声绘色。杨万里笔下的六月西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红花碧叶,繁茂盛艳,气势宏大。而清叶申芗的荷“宛尔红情绿意,并蒂,尺许小盆池”,姿色风韵很有小家碧玉之感。蒋捷用“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感叹时光匆匆,春光易过。李清照则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写一夜“雨疏风骤”后叶子舒卷、红花凋谢的情景来表达对美好青春流逝的悲叹。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强烈,增强了诗歌意

7、境的感染力。有的诗歌运用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如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后夜色浓重,又“霜满天”,使人觉得清冷,夜色中“江枫”黯淡,连“渔火”也不免感到寥落,这样以黑衬红,使人深切感受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客子孤孑清寥的心情。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在色彩运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表达的情感有很大的差别。有时诗人不用复色对比,而通过一种单色,也能浸渍情感,收到很好的抒情效果。“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春草的绿色使离人想起爱人的罗裙,因而产生一种恋惜之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满林枫叶,火红如醉,

8、在诗人看来,不是秋霜所打,而是离人的眼泪染成的。这是因为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愁肠百结,深情难寄,因而眼中所见,均是心头所感,景物与情思融为一体。在这里,色彩中饱蘸着感情,它已经超越了客观的写景效果,而成为独特的抒情手段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浓艳固然是一种美,清淡也是一种美。诗同样如此。有些诗句没着色,其佳处又远胜于着色。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观 :春草将萌未萌,新芽欲吐未吐。这时来到郊原,总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朦朦胧胧地望见远处一片似黄似绿,然而走近前来却又了无春痕,似乎使人仍然感到原野上料峭的春寒。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腻,对于景物的敏感固足以使人惊叹

9、,但更值得惊叹的是他的表现手法:以不着色而见真色。三、虚实结合展现意境美任何有神韵的作品,都要靠虚实相生构成意境美。实指客观的人物、事物、景物的再现,虚是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如宋祁玉楼春中两句“绿杨烟外晚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第二句历来被传为名句。“红杏枝头”是实写,“春意闹”是虚写,这一“闹”字不禁使人想起朱自清的春里所描绘的意境:“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花下成千上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切绘成了百花争艳,蝶乱蜂喧的春光图,因而可以进一步联想到人们伫足欣赏的情景,从人头攒动想到人声鼎沸,产生由视觉感受向听觉感受的挪移。再

10、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一二句是实写,描写的是冰雪消融的胡天北地的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在苍茫而又清澄的月夜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是虚写,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手也难以画出的。诗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情达意,展示意境,使读者涵咏体味,感同身受。记得刘鹗曾经描绘大明湖畔黑妞的说唱,说人听了后“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老残游记第二回)这种体验,难道仅听书有吗?欣赏有意境的诗词,也是如此。只是欣赏诗词的意境有很多角度,以上几个方面比较浅近、直观,对初中生来说是可行的尝试,如果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势必能提高学生学诗的兴趣,进而提高审美情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