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55346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 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五四”新文化派为何把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转向文化?“五四”新文化派文化抉择的态度究竟如何?这种态度对21世纪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走向的影响效应如何?是大陆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以近三十年来

2、大陆学界而论,八十年代“西学”受到重视,儒学和传统文化受到质疑,“五四”新文化派对儒学和传统文化“激烈”批判的态度也得到肯定;九十年代“国学”流行,儒学和传统文化得到张扬,“五四”新文化派对儒学和传统文化“激烈”批判的态度受到质疑;世纪转型时期,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五四”新文化派文化抉择的态度再次引起学界的重视。一、焦点转换:从政治到文化“五四”文化抉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五四”何以把关注的焦点从政治转向文化则见仁见智。我认为时代的召唤、历史的启示、智者的觉悟和大众的需求等是文化转向的动因所在。(一)时代的召唤。众所周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但徒有虚名的民主共和已名存实亡。两次帝制的

3、复辟和之后的军阀混战,未能为国人提供任何有希望的理想图景和行为模式,相反却将传统中极为腐朽黑暗的东西在现代形式下发挥到顶点,祭天尊孔的气焰甚嚣张,形成了束缚人们思想,扼杀国民生机,阻扰人民觉醒的精神罗网。新文化派深知思想革命的伟力,认为只有改变国民的思想,方才谈得上“革新政治”、改进社会。“五四”前后,中国的政治权力结构更由垂直型结构形态转变为多重权力结构的相互制衡,当传统的文化道德秩序解体未能重建,而新的意识形态又未直接对他们构成威胁时,在文化思想上便出现了比垂直型权力结构社会相对自由的局面。(二)历史的启示。当“五四”新文化派以“世界人”的胸襟和气魄立足于“立人”、“辟人荒”时,欧洲文艺复

4、兴运动波澜壮阔的壮景和启蒙运动狂飙突进的气势掠过他们的胸海,给他们深刻的启示。文艺复兴的巨人们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宣称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曾说“文艺复兴于发现外部世界之外,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人”的发现和觉醒也在根本上标志着新旧文化的分道扬镳。郁达夫说:“五四运动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欧洲启蒙主义者以自然神和无神论来批判、否定神权统治: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提出“自由、平等”的口号,来反对、否定专制制度和封建王权;要求从教会的束缚下解放个性,以先进的思想启发、教育民众。“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

5、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或国家制度,一切都要受到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三)智者的觉悟。维新时代的启蒙将人们引向了政治革命之途,然而政治革命的失败,却酿成了社会的更加黑暗。相对于革命时代的热忱,社会整个沉默了,但却不是冷却僵死。在这令人窒息的沉默里,却潜隐着先驱们的苦思、反省和寻求,他们对中国人生存的危机的考虑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更加深了。现实的悲剧将知识分子的视线焦点反转集中到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上,儒家“内圣外王”思想浸润下形成的忧患意识和精英意识,使“五四”知识分子似乎更加坚

6、信了他们社会启蒙者角色,历史的机遇为“五四”新文化派达到启蒙的理想境界铺开了坦途,丰厚的中外文化知识有如黑夜的明灯,照亮了他们人生的历程:知识转化为无穷的智慧,实现他们启蒙民众的理想愿望。(四)民众的需求。“五四”时期的中国,人的发现和觉醒,还没有深入到民众之中去,没有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中国人从来没有人的观念,广大民众仍然睡在“铁屋里”,仍处于麻木、愚昧、落后、不觉悟的状态之中,封建专制的种种清轨戒律还紧紧束缚着人们,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自由。长期以来,封建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宗法、家族意识等已构成国民心里潜意识或无意识。要使民众真正觉醒,使他们认识到“我”也是人,“我”应当具有做人的资格、有人的

7、尊严、自由和权利等,非先觉者对广大民众进行启蒙不可。对此,郑振铎曾说:“什么是我们改造的手段态度和方法呢?我们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把大多数中下级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一边启发他们的解放的心理,一边增加他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道德观念”。二、激情评判:文化抉择的态度“五四”新文化派文化抉择的真正态度是什么?总的说来,“五四”新文化派是在政治革新无望、复古思潮猖獗、而儒学又渐失活力的情况下对儒学及其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试图用一种新的方法来阐释儒学和传统文化。并通过“中西结合”、“文化移植”的方式吸纳异域营养,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以缓解儒学、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间的紧张。这种失于理性科学却充满

8、着激情功利的评价态度,其实就是一种“激情评判”。“五四”新文化派文化抉择采取“激情评判”的态度,一方面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叛逆品质的继承,另一方面更是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日益积聚累积起来的焦虑情绪的必然结果,同时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造成的对西方各种哲学、社会思潮的吸纳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源泉。(一)传统叛逆的基因。百家争鸣时代,老子以朴素的自然本性与儒家的礼分庭抗礼。东汉以来,文人崇尚谈玄、祖述老庄,“非汤武而薄周孔。”魏晋时期的竹林名士”个人主义意识日渐自觉,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哲学,遵从自然、注重个体个性人格的张扬。宋以后,戴震以“空所依傍”的怀疑精神和对“盛世”浮

9、光掩盖之下的黑暗显示的真实体验,痛斥程朱理学“以理杀人”。明清之际。一些具有反叛精神的思想家对“理学”“道统”的权威性、专制性、荒诞性和残忍性进行颠覆和批判。清末康有为、梁启超与谭嗣同受西方的感应,其思想已具有了新的质素,成为“五四”文化批判最直接的思想资源。但是,这种种思想的“逆动”并不具有了现代性,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们对正统文化的反抗,只是限于体制之内。即便这样,这种叛逆品格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却一直潜沉在民族文化心理的底层,直到近现代终于得到激发。(二)现实积聚的焦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亡国灭种的焦虑和恐惧在当时形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甲午战争的失败后。中国人焦虑和恐惧意识达到顶峰,戊

10、戌变法就是这种焦虑心态的一次爆发。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正是以“大变、快变、全变”的急切心态主张变法的,“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则亡。”而恰恰是这种近乎天真的慷慨激昂、乐观、峻急的精神,给中国长期以来形成的精神萎缩和文化惰性以巨大的冲击。变法的失败所导致的是更激进的心态和更剧烈地变革,“今欲求避祸之道,惟有行此迅雷不及掩耳之革命之一法。”但革命并未成功,“在每一次 革命中政府被砍掉了脑袋,它的躯体却依旧完好无损地活着。”正如梁启超所总结:“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落空。渐渐有点废而思返,觉得社会变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件件落空给国

11、人造成极度失望、落寞的情绪,经过短期的蓄势。终于以更深刻、更凌厉之势爆发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三)西方的示范效应。国门大开以来,面对西方世界的强大和中国的积贫积弱,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心中形成一种痛苦而急进的现代化情结。“西化”在当时成为现代化的另一种表述,西方物质文明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中西文化的巨大落差, 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激情评判:在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

12、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启示着中国知识分子作出全盘借鉴西方的抉择。五四以后梁启超所归纳的由“器物上感觉不足”到“制度上感觉不足”再到“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显示了中国人以西方做为示范步步深入地借鉴学习的进程。而在观念变革的时代,西方有如潮涌的各种哲学、社会思潮,如尼采、康德的哲学,如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被争先恐后的引进中国,也成为“五四”文化激进主义的一个直接的理论资源。“激情评判”毕竟是一种“评判”的态度,这种“评判”来源于先驱们的文化整体观和思维评判中理性因子的注入。(一)整体的文化观。文化创建既不能割断本土文化传统

13、。就文化而言,传统就是由一定客观环境和经历所锻炼而养成的某种比较确定而持久的规范。就思想和文化传承而言,传统体现为一种决定人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方式的综合性的精神定势,它会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表现出来,指导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一般说来,传统不是一种单一的东西,是多样性传统积聚和层次。传统的多样性不仅指我们面临多种传统,而且某一种传统还可能包括不同的延伸方向。“五四”新文化派在对儒学与传统进行价值重估时,虽然在因启蒙而政治而革命的历史重压和急躁氛围下,他们不可能对儒学与传统进行学理的思考,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激进派进行评判时理性因素的存在。这既是儒学与传统本身矛盾统一整体的必然要求。也是“五

14、四”新文化先驱在民族传统文化长期浸润下所形成的人生态度、情感形态、价值取向、致思途径和行为方式所决定的。(二)理性因子的影响。新文化先驱们认为“民主”和“科学”是推动社会进化和文明进步的两大力量,“若舟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民主,就无法摆脱“奴隶之羁绊”,就没有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没有科学。就会陷入“迷信”、“无动妄作”而不能自拔。在“民主”和“科学”和旗帜下,自17世纪以后后各种思想在中国流行一时,特别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对新文化先驱们的批判性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实用论、怀疑论与未知论的方法及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成为重估传统文化、评判西

15、方文化与重建新文化的主要方法论。利用这些思想、方法评判文化时,尽管他们按奈不住冲动和爱国的激情,但比起他们先辈清末以来的那些绅士们。所持有的思想和方法都是不寻常的,他们在思想活动上力求达到思维的清晰。他们的口号是“证明一切”、“请给出证据”。虽然他们在行动上并没有彻底贯彻。三、正负效应:激情评判的影响新文化派文化抉择的态度并不是一种“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激情评判”。“激情评判”态度深深影响着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的反省与重估、对西方文化的涵化与评判和对新文化的憧憬与构建等方面,这种影响具有正反两面的表现。(一)从哲学的角度看,新文化派以“激情评判”的态度反思儒学和传统文化,是既“克服”又“保留”

16、,“克服”与”保留”都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首先,“五四”新文化派以充满激情的战斗姿态,在政治功利目标的导引下,于急躁凌厉的社会氛围中反思儒学和传统文化,他们那种“欲开天窗”“必掀屋顶”的深刻认识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的行动哲学无不显示着他们“片面”下的“深刻”。正是这种“片面”下的“深刻”,使封建宗法专制“吃人”的伦理道德彻底轰毁,使企图“借尸还魂”、维护帝制的“伟人”们原形毕露;也正是这种“片面”下的“深刻”,民主与科学在人们心目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破除偶像、摧毁权威、崇尚理性、追求自由成为人们新的价值取向。但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批判在一些方面是肤浅的、缺少分析和过于简单化的,使儒

17、学和民族文化遗产中许多精华遭到忽视或避而不谈。其次,“五四”新文化派“激情评判”所克服的是儒学以及传统文化被统治阶级强化了的、用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封建性糟粕,所保留的是儒学及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精华。正因为有所保留和肯定,当旧的强制性伦理道德规范遭到炮火猛烈攻击而轰毁时,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不致于成为绝对“真空”,使整个社会和个体的行为缺乏约束和规范。出现种种集体失范或个体失范的现象。也正因如此。才没有完全断裂与传统文化的脐带,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同时。这种有所保留和肯定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正因为新文化派的保留和肯定,没有完全摆脱传统价值观的影响,并没有摧毁传统价值观的底基

18、,从根本上改变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致思途径、性感方式和行为模式。(二)从文化交流的观点来看,“激情评判”的态度也影响着新文化派在对待外来文化时,热情输入、大胆吸纳,但又过于轻信、缺乏分析。“五四”新文化派在对儒学和传统文化进行价值重估时。所参照的是外来西方文化。特别是当民族被推入全球性的现代化运动的“五四”时期,这种与其他民族深层的心灵互访和多元的文化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但互访与交流并不是盲目的,尤其是当本民族传统文化病瘼深厚、渐趋衰落,企图借外来异质文化刺激使本民族文化固本强精、重振雄风之时,这种谨慎是应该的、必要的。“五四”新文化派感受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在荡涤欧洲封建专制时摧朽拉朽的

19、战斗力,他们以此为武器猛轰本民族传统文化中封建伦理制度文化和封建奴性精神文化。但是,“激情评判”的态度毕竟不是理性的深思熟虑,而是一种“情绪”式的评判。在激情作用和政治功利驱使下的“五四”新文化派并没有对新思想进行客观的梳理和学理的剖析。显得有些过于轻信和盲从。虽然他们声言要进行批判研究。但在实践上却做得很不够。他们往往太空谈“主义”,而对其内容却没有做认真细致的考察。他们的选择取舍和着力的轻重主要依据某种思想是否利于启蒙与政治的需要,其结果必然造成思想的驳杂和混乱。(三)从文化发展的观点看,“激情评判”的态度和行动,使新文化派在文化创建上虽然目标明确、态度积极,却显得急躁、缺乏耐心。虽然“五

20、四”新文化派所宣称的目标是创建一种新文化、一种现代文明,但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与他们对旧文化的“评判”相比远为逊色。“五四”时代,政治才是它的最终目的,而文化只是它的手段而已。所以,“五四”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不像过去及现在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全盘否定”。恰恰相反,在更深的层面上,“五四”文化是一种严重的传统主义的复活与再现。“五四”虽然在表层表现出一种对“个人本位”的宣扬、肯定和追求,但在它的深层价值系统里,蕴含着一种具有强烈政治意味的政治社会本位价值目标。国家、社会、民族、天下,这些实质是政治、社会集体本位的东西,便成为“五四”新文化派文化价值的取向。但是,这个时期新文化派的缺

21、陷也许是过于自信,凡是他们以为正确的和好的东西都可以在一个短时期内在中国实现。他们在处理许多困难和复杂的问题时表现的特点是缺乏耐心和持久性。一个涉及国家众多方面状况的如此广大的文化和社会变革,需要长期和耐心的工作。企图在几年时间里取得西方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努力而仍没有完全实现的事情,当然是一种幻想。然而,“五四”新文化派“激情评判”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方法,使他们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22、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

23、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

24、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