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初中地理比较思维能力发展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初中地理比较思维能力发展策略.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地理比较思维能力发展策略比较是在思考中把各种对象或现象加以对比,并确定它们之间异同的思维过程和逻辑方法,它是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形成和发展智能的前提,是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对于心理、知识、智能正处在快速提升的初中学生,比较思维能力培养尤其重要。而地理学科在这一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通过比较来认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快慢有异的地区、社会文化各具特色的国家。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近年来,笔者运用多种方法在地理概念、区域差异、国家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强化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有了可喜的收获
2、。一、在地理概念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掌握地理概念是学好地理的前提条件。初中地理概念比较抽象复杂,这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之一。而比较思维方法是地理概念学习中一种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将相关的地理概念整合在一起,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能使学生在掌握地理概念各自内涵的基础上,更深入的认识各相关概念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更准确地运用地理概念去解决一些地理现象。例1假期里,玲玲到海南三亚市旅游了几天。下面是她的旅游日记:星期一:“天涯海角”览胜。晴空万里,蓝天如洗,气候真好。星期二:“海滩游泳,海底探险”。椰树、沙滩、碧海,极美的景色。听说三亚有四季高温多雨的天
3、气,果然上午下了雨,但午后又艳阳高照了。星期三:“购物,晚上品尝海鲜大餐”。阴天,气候凉爽。想一想,你认为玲玲日记中的用词和描述都正确吗?玲玲在日记中出现的天气和气候的混用原因就在于对气候和天气概念的理解不到位所致。因此,对于天气和气候两个不同的,但相互联系的地理概念。学习中,师者应引导学生从两者表示的区域、时间的尺度、描述的方法、突出的特点、内在联系诸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采用列表的形式进行展示:项目时间尺度描述方法特点相同点内在联系天气短时间晴、雨、雾、气温高低、风力大小多变性距地表较近的大气层的状况气候是多年天气平均状况的综合气候长时间四季如春,冬冷夏热高温多雨,炎热干燥相对稳定性二、在
4、读析图中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 从地图中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归纳、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初中地理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而采用比较的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区别地图所含信息中的差异之处,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又利于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地球公转运动时,二至点的地理现象课本只是配置了“地球公转示意图”,没有作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文字表述。在学习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对比的信息(图上重要的点、线、面),进行比较识别、分析归纳。图1是夏至日、图2是冬至日太阳光照示意图。两图中选择的对比信息有:太阳光直射点的纬度、昼半球和夜半球、昼昏线(图中F)与地轴的
5、相对位置、极昼(或极夜)区域。通过这些点、线、面的对比,可归纳成相互关联的知识链: 图1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出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出极夜现象)北半球昼长夜短。图2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出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出极昼现象)北半球昼短夜长。三、在区域差异的成因中强化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例2贝贝在旅游中发现,欧洲西部居民的餐桌上常见食品是牛奶、面包;而东南亚居民的餐桌上常见食品是米饭、椰子汁。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实际上,在“欧洲西部居民牛奶、面包;东南亚居民米饭、椰子汁”这一地理表象中,反映出两地居民在生活习性上的差异。而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是两地在不同
6、的自然环境下,一系列地理要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即: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西洋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平原为主利于牧草生长、小麦种植条件优越畜牧业发达、小麦生产量大牛奶、面包。东南亚则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形成了高温多雨的气候以及肥沃的土壤;这些为水稻生产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这里的居民因地制宜广种水稻和椰子树,从而形成了居民喜爱米饭和椰子汁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要对地理表象进行巧妙的设疑,以引导学生多质疑、细比较、巧解疑。只有这样才能弄清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同时,在质疑、比较的过程中强化其思维能力。正如孔子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
7、的开端、思维的动力。四、在国家特征的区别中提升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善于比较的人才善于学习。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的特征具有共同的相似性,有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而学生要真正地掌握一个国家自然环境特征或人文经济特色,必须与他国进行对比。因此,国家部分的教学,为教师帮助学生用“比较”来“鉴别”国家,提升思维能力提供了多样的素材。 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选择比较内容,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选择了日本、埃及、法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七个国家。从自然环境(位置、地形、气候、河湖、资源)和社会经济(工农业、交通、居民、城市)进行了
8、比较详细的阐述。这些地理要素在七国中,有的具有相似性,有的表现为差异性。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或是全面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全方位地认识这些国家的特征。或是在比较的国家对象上有所选择,或是在比较的项目上有所侧重,或是在成因上进行探究,突出其共性或个性。帮助学生如何根据需要选定项目和内容,“比”出所需“共性或个性”。达到“会比”之目的,从而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通过“相似性”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同思维,就是将相同或相似的各种地理事物经过比较、鉴别、归纳、总结得出共性的知识。选择“相似性”问题的比较过程,是要求学生从彼此相关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象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
9、特点的过程。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在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求同思维能力。例3中国、美国、俄罗斯是经济发展各异的世界三大国家。根据你的所学,三国发展经济的共同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分析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三国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各自特征,形成这些特征的原因。其次,帮助学生从这些地理事物中,经过比较、鉴别、归纳、总结得出共性的知识,即三国发展经济的优越条件(共同性)。教师可设计下表更直观地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完成比较过程(思维过程)。国 家面积人口资源交通工业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及特色中 国美 国俄罗斯 通过“差异性”比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我们知道,共性存在于个性之
10、中。大千世界,绚丽多姿、生机盎然,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人文特色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而形成。教师在“国家”部分的教学中,要有意帮助学生选择个性特点强、差异性大、形成原因相背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事物的“相同”是相对的,而“不同”是绝对的。例如,我们选择日本、美国两国进行对比。从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两国均是发达国家,美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日本经济总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居世界第二位(从去年开始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日本)。对这一相同(或相似)的表象进行细细分析,学生不难看出两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性。美国是面积大国、资源大国、人口大国,海洋大国。该国极大地利用
11、这些优势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日本则是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但人才、管理、岛国(优良港湾)、海上交通的优势明显。正因为日本能够扬长避短,极力打造“进口加工出口”的外向型经济,终于成为经济强国。通过上述分析、比较、归纳,学生在知识的积累中有着“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的体验。而这一体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历程,只要我们教师真正树立起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刻苦钻研教材,注重挖掘课程中蕴藏的比较思维素材,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比较性案例,学生的比较思维能力,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提高,由此为他们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