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832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创新思维愉悦课堂》.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新思维 愉悦课堂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策略 摘要 新时期的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而在此背景下,新课程理念向我们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重视积累、培养语感、注重个性化阅读体验和个性化写作、强调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综合性学习,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一切都对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的效果出发,研究如何通过艺术性策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词 创新 课堂 艺术 学习兴趣反思我们近几年的教学,课堂形式一变再变,但仔细回味,却又发现课堂教学根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如今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走向“

2、闹哄哄”和“死沉沉”两个极端,低年级的学生以“闹哄哄”为主,高年级的课堂则陷入了“死沉沉”的泥潭。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总的感受就是:语文课没有语文味,语文教学充满浮躁之风。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艺术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愉悦的课堂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它可激起学生的情绪,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和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营造氛围,创设意境艺术大

3、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何引导学生感知美、理解美、认识美是进入艺术殿堂过程的第一步,只有感知美的存在才能够激起学生产生美的体验,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内容,创造富有美的意境,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内容之中。1运用多媒体,创设互动的教学情景多媒体运用创设了互动学习的氛围,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结构,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课堂教学,多媒体进入课堂,图文并茂,声情并举,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为教学创设了互

4、动、和谐的教学情景,实现了师生、生生互动。多媒体课件可以将文章相关的背景、历史知识、文化蕴涵等融为一体,利用图、文、声、像等多媒体播放功能,快捷、明了、高效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知识信息,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筛选择取所需信息,扫清阅读障碍,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象发生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以苏州园林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的学习相对枯燥,学生大多不感兴趣,况且对于一个偏远小县城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去过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美景也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了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有一句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苏州之美;还有一句谚语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

5、江南,足见苏州园林之美。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苏州园林,领略它的美景。”然后播放苏州园林风光图片,学生群情激奋,边看边发出一阵阵惊呼:“真美啊!”于是我因势利导,让他们以“苏州园林真美,美在 。”来谈感受,学生情绪激动,踊跃发言,为下面的授课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阅历不多,对乡愁的体会少,难以理解诗中蕴含的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对关键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理解也不到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母子分别、夫妻离别、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让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创造性的复述这几幅画面,让学生进入诗人的再现的情景,从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

6、,领悟诗歌感情。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把生动形象的画面配以美妙和谐的音响,化抽象的文字为可观的图像,以直观的形象触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以生动的情境引发学生心灵的感知、情感的共鸣,创造出最佳的情境,从而达到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与感悟。2利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能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作品中的语言符号完全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形象,这就需要语文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特别是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带着热爱学生的真情实感,亲切自然,引起学生的共鸣。感知打开了主体进入美感世界的门户,但这还只是跨出了审美教育的第

7、一步。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打开学生欣赏美的心灵。 比如笔者在列夫托尔斯泰的课堂导入语:“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活着的时候有财富、地位和荣誉,最后却被葬在一个凄凉的小火车站;说,有这样一个人,他生前被誉为俄国大师,死后的坟墓却是最不起眼的小土丘;说,有这样一个人,他是俄罗斯的世袭贵族,却放弃一切,心甘情愿做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有很多人对他充满了好奇,同学们猜一下我说的是谁?”这样含蓄、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导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课堂饱满生动起来。如此一来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并引导了学生的思维走向,在此基

8、础上层层诱发学生思维,自然而然地导向教学高潮。在教学活动中,语言美是中介,可以准确生动的打动学生的心灵,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手段,也是创造和谐课堂氛围的一个重要因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的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然而,语言,可以是强有力的、锐利的、火热的,也可以是软弱无力的。”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潜藏在作品深处的美可以透过抑扬顿挫、激发饱满的声音媒介,透射到学生心灵的最深处,激起他们强烈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大大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二、运用多种工具,以境引情 在

9、语文教学中就应特别注意挖掘和捕捉美的实体,从而创设美的意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让学生耳濡目染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万千景象,从而激起学习的悬念和思考,激起学习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做到“以境引情”。1联系实际生活,体悟意境情感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文章反映社会生活、展现人生世相。以文章为例,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所反映的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立意,体悟其意境情感,领会其构思技巧,并使之受到真善美的渐染熏陶。中学生虽然社会生活阅历不丰富,对人生体验

10、也不深刻,但他们正处在“花季”年龄,站在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上,对生活充满热望,所以要把教材中所反映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鲁迅的小说社戏是一篇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文章。它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令人自失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然而时代的变迁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学生对小说中的生活环境和人物的感知认同程度也各不相同。有农村水乡生活经验的学生,觉得课文描述的就是自己的童年,而没有这种生活体验的学生,乌蓬船和豆子就没

11、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为了让学生体味那豆香般的童年,在课堂上,我让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由自己的童年的趣事说起,接下来跟学生说起绍兴一带的风土人情和鲁迅童年生活的轶闻趣事。这样学生说得有劲,听得有味,阅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学生都喜欢贴近生活的文章,联系生活情境,能够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所以,必要时教师要抱着一种大语文的观念,跳出课堂,与生活联系,从课内到课外,然后又从课外到课内,这个时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例如我在上背影一课时想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12、,往往很难理解文中的父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我就先讲述了自己父亲疼爱我的一个小故事,再让学生讲一个他们的父亲疼爱他的故事。通过讲故事,他们很快明白,父爱是深沉的,在表面上往往看不出来,从而对文中父亲爱子之情有了深刻的理解。因此,这种生活情境和情感情境,就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创设情境,使学生振动起飞向生活及历史广阔蓝天的翅膀,使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内容鲜活了起来,唤起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学生对审美对象的认识与把握就更全面深刻了。2利用图像手段,以画生情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寓于自己的胸中之“境”,这“境”就是画,文与画是相通的。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

13、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在图画面前,学生能够较迅速、真切而又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到创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也能培养审产美情感。 中学课文中的小说内容大都配有插图,它有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可以“就地取材”,借助这些绘画,再现情境。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让学生认真看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口头描述出来。描述后,学生脑中就有了一个较鲜明的“变色龙”形象:变色龙奥楚蔑洛夫是一个看风使舵、媚上欺下沙皇警犬。在不知道是谁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这多半是条疯狗”;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的时候,奥楚蔑洛夫说:“说不定这是条名贵的狗

14、”。当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厨师证实是将军哥哥的狗时,他又说:“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弄死它算了”;巡警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巡警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说:“将军家里都是些名贵的、纯种的狗;这条狗呢,鬼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毛色既不好,模样也不中看,完全是个下贱胚子”;巡警又说说不定这就是将军家的狗时,他说:“你把这条狗带到将军家里去,问问清楚。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去的狗是娇贵的动物”。在引导学生再现情境时,我还启发他们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情节画下来,

15、为课文再配插图,加深对人物内涵的深入理解。课文配的插图是主人公正在审案的情景,我要求学生再画一幅奥楚蔑洛夫审狗的漫画。 借助绘画不仅可再现情境,还可借以显示作者的为文之法。在学习口技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侧面描写的作用,我简笔勾画了一幅“绿叶扶花图”,并题以“绿叶扶得红花艳”,使学生直观而又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平常手法的非常效果。借画为文,依文绘画,形象与抽象沟通互现,使学生生动深刻地理解并感悟到两种艺术的魅力。三、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师生互动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 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

16、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教学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互动。1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对等交流 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主导,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中一定情境下的主导者。概括地说,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师的职能是主导。当学生无法学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辅导;当学生不会学的时候,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当学生自学和讨论中思维受阻,教师要疏导;当学生理解和讨论钻入死胡同时,教师要清导。学生主要是学习的主体,

17、但在某种特定场合,他们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可以与教师对等交流,可以对教师教学“指手画脚”,教师在尊重科学、尊重真理的前提下,虚心接受学生的“指导”,使自己的教学更合理、更高效。民主、平等是第一要义,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在我的语文课上,学生可以想到什么问题就马上发问,学生提问时可以坐在座位上,也可以站起来,当然更可以举手。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18、激励者和点拨者,即教师在课堂中既是积极参与者,又是导学者;既课程的开发者,又是学生潜能的发现者。教师通过平等地参与学生活动,并贡献个人意见与经历,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融洽,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交流。2多向互动合作,积极尝试自主学习途径。 多向互动合作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合作,即生生互动合作和生师之间的互动合作。它是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发挥的独特表现。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的提问成为教师的资源,从而实现多向互动合作。此时,我们教师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中会发现什么问题?怎样去解决问题?该怎样选择有价值的

19、问题共同研究探讨。在课堂上,我注重让学生提“两种问题”,一类是学生自己弄懂了用来考别人看是否能懂的问题。另一类是学生自己不大理解,不懂或是有不同的看法的问题,用来请教同学或老师,而教师并不着急去表态或解答,而是留给学生思考余地,师生共同商量着解决。这样,教师不仅是教者,也是学者、思者和听者。长久下去,学生就真正意识到师生一起学习,不是靠老师的权威性,不能有依赖思想,而应该是师生一块参与,师生都是学习者,自己也可以参与把握和控制课堂教学。这样使学生敢于说,善于学,有利于师生相互了解,彼此沟通。作为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做恰当的鼓励和点拨,进行多向互动时还应提倡生生之间两两互动或小组合作

20、学习互动。在教学孤独之旅时我首先由歌曲小小少年导入,学生在听歌曲的同时很激动,这样自然地营造了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文本,走近文本,掌握大意,在感知文意之后,我打破往常教学小说的模式,寻找设计问题的切入点,从文题入手,设计了下面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孤独之旅指谁的孤独之旅?为什么?杜小康的孤独是什么?请用具体地情节说明。杜小康的经历给了你那些启示?请用富含哲理的语言写出你对孤独的理解。带着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通过自主、合作,学生很快地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掌握了课文的内容,显得轻松、有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很高。特别是对“孤独”含义的理解,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

21、,语句优美且含义深刻,让我大开眼界,很是惊奇。可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同时课堂又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最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能爆发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教师发现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则可能受到鼓励而发扬广大。上完了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之后,我又特意拓展,上了一堂项链的欣赏课,但在欣赏“失项链”这一情节时,有一学生犹豫而轻声地问,这项链究竟丢在哪里了呢?我没有让这个“智慧的火花”无声无息地消失,而是及时肯定了这一问题,并因势利导,组织全班同学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一石激起

22、千层浪,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上了,因为玛蒂尔德当时被成功的喜悦所陶醉,以致忘乎所以,乐极生悲;有同学说,项链可能丢在舞会与上马车之间,因为玛蒂尔德担心自己的穷酸相被其他贵夫人看见,因而走得太匆忙太慌张,以致忙中出错;又有同学说,项链有可能丢在马车上,因为这是辆破马车,马车颠簸有可能震落项链;也有同学认为,项链丢在上马车的一刹那课堂讨论气氛相当热烈。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我在巡回中就如何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听取别人的意见,如何进行综合、归纳同学的意见,如何代表小组进行集体交流等技巧,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辅导,或示范表述,并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在学生

23、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最后提出自己的意见:玛蒂尔德的项链应该丢在她的虚荣心里了。学生也猛然醒悟,这样也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刘斌说得好:“学生智慧的火花一闪现就要加以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点滴火花,在课堂教学中时常燃起,作为教师,应绝不放过并及时加以对其肯定和表扬。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语文课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创新路上大胆实践,勇于创新,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参考文献1朱惠敏,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J,中学语文教学,2006(3)2王松泉,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J,语文教育与研究,2009(3)3陆蔡,阅读教学与审美心理结构的培育J,语文教育与研究,2008(12)4吴济南,语感与语言美育J,中学语文教学,2010(10)5陆继椿,语文教学的美学原则J,语文教学论坛,2010(3)6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2009(8)7王景元,素质教育中教师的美育素质J,教育探索,2008(9)8管向民,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美育素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6)9杨万里,发掘地理教学中的美育源泉J,2006(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