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842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专业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业论文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Discussion on the language beauty of Chines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院 系: 中文系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生 班 级: 2010级中文系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单位 中文系指导教师姓名 指导教师职称 讲师浅论中学语文教学语言之美【摘要】:中学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语言美的课堂。也就是说要使教学过程的语言具有审美价值。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应该是这样的:导语的语言美,分析的语言美,提问的语言美和收讲的语言美。【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导语美,分析美,提问美,收讲美语文教学语言应该是富于魅力的

2、的语言,是一种富于美感的语言,整个语文课堂是享受语言美的过程。因为人们总是喜欢美的东西。那么,美的语文教学语言应该是怎样呢?下面本文就从美学角度探讨一下语文教学语言。一 导语美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堂语文课,教师如何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堂上,学生人人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这一切充分体现了教学语言美的魅力和审美价值。确实,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领着学生登堂入室。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

3、的导语呢?我认为美的导语的基本要求应该具有这样的特点:新奇性、艺术性、知识性。明确了导语设计的要求,那么,怎样设计一节课的导语呢?(一) 提问式导语提问式导语,也叫“问题引路”。教师一上讲台便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我在讲游褒禅山记一文时,先板书毛泽东的名句:“无限风光在险峰”。然后问:“为什么说无限风光在险峰呢?请大家先想想其中道理。”这一问题触及文章主题,引起了学生对未知寻根究底的欲望。 (二) 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也叫“设疑式导语”。即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

4、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在讲现代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时,有一位教师首先说道:“一位美国海军部长曾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学生们交头接耳,悄声议论。稍停,教师说:“我们还是先来学习这位著名科学家写的一篇文章,看看他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而不发,跃如也”。 (三) 渲染式导语 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相应的感情,进而吸引学生。在讲天山景物记时,可先板书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接着说明这是边塞风光。尽管诗人写出了草盛牛羊壮的景色,但这毕竟是

5、“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地方;可在现代散文家笔下的天山却是塞外江南,这里繁花争艳,五彩斑斓,溪流淙淙。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去天山游历一番。这样,既给学生复习了古诗的知识,又使学生神往天山景物,加浓了学习课文的兴趣。 (四)引文式导语 把与课文相关的诗文引证到课堂中,增加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位教师在讲陶渊明桃花源记时,先板书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评价:“吾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接着说:作者受到这种评价是当之无愧的。现在我们就来看他如何的“高玄”吧。这样导入新课,自然和谐,学生爱学。(五) 激情式导语 通过语言激发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如讲诗八首,可用这样的话激情:“诗

6、,像种子一样,有一股顽强的爆发力。好的诗歌破土而出以后,它的芳香会和民族精神融合,长久地滋润大地;今天我们读的古诗八首,有的已距今九百年,有的距今约一千五百年,然而,诵读、咀嚼,仍可品味到其中的芳香。”学生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民族自豪感,带情诵读,兴意盎然。(六) 直入式导语 直入式导语又叫“开门见山导语”。即一上课就板书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讲爱莲说揭示课题后就问:“你们见过莲花吗?谁能说说这种花的样子?它生长在什么地方?花蔓有什么特点?花有什么好处?”这样开讲,简洁明快,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课文中心的探求。 (七) 图解式导语 图解式导语也叫“实物式

7、导语”。即开课之前先展示某件实物,给学生以新鲜、形象的感觉,引起他们的注意,能够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讲松鼠一课时,学生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熟悉,难理解,我就借生物实验室的松鼠标本采用演示的办法,让学生观察它清秀的面容,闪闪有光的眼睛,矫健的身体,美丽漂亮的尾巴,从而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 二 分析美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文教学就是体会、领悟语言美。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

8、美的享受。作品中美的语言能让人精神愉悦。大量美文所蕴蓄的审美信息,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那么,怎样分析语言的美呢?(一)抓住美的形象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

9、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抓住美的意境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

10、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三 提问美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语文课

11、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语言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一)问要有值就是问题的设置要合乎教学内容,合乎学生实际。教师在备课中就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2、(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二)问点要准“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

13、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三)发问要活“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

14、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又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四)问要适时教师既要抓

15、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四收讲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很注重课的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对课堂的结束语却往往忽视了。俗话说“编筐织篓,贵在收口”。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16、,它所用的时间不长,往往只有几分钟,却对这堂课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如果教师运用得法,就能突出教学重点,增大教学容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拓思维,深化记忆。这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疑问式结束语巧设疑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诱导学生深入思考,与课文之间进行和谐交流的有效方式。“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于“无疑之处见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例如,我教变色龙,在此文明显的疑问在阅读中一一解决后,学生觉得似乎已提不出新的疑问了,于是,我在结束这篇课文的教学前

17、设疑发问道:“有人说赫留金真倒霉,要不是碰到奥楚蔑洛夫而是其他警官就好了,是这样的吗?”学生一听,一时回答不了,自己觉得尚未真正读懂课文,这才重新开动脑筋,在教师指导下,展开了新一轮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奥楚蔑洛夫乃是俄国沙皇忠实走狗的一个典型形象,他见风使舵的鲜明个性概括了“变色龙”这类奴才的共性,作者通过无情鞭挞其丑恶灵魂,针砭了沙皇的黑暗统治。也就是说,赫留金即使不是碰到奥楚蔑洛夫,也会遇到其他“变色龙”,他的倒霉是注定的了。这一设疑发问鞭辟入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了本文的中心思想。 (二)设置悬念式 针对语文教学本堂课与下堂课内容的有机联系,于紧要处留下悬念,可以引发问题,唤起学生

18、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形成“我要学”的求知心理状态,也为由教师学生以单向传授转向教学学生的双向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在教鱼我所欲也的第一课时,在最后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这堂课同学们已了解了课文中关于生与义的定义。请问到底生活的压力(生存)重要呢?还是生命的尊严(大义)重要呢? ” (三) 催人奋进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既教文,又育人。每堂课都应该自觉进行德育渗透,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使学生们感到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例如,学生学完有的人,胸中无不涌动着悲愤感情的波涛,都觉得自己也有要说的话。于是,我满怀激情地启发道:“二十年代的青年,没有反侵略的自由,没有爱祖国的权利,

19、徒手请愿而惨遭杀害。但他们那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可歌可泣的献身壮举,却体现了中国人民追求真理、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难能可贵的革命精神,它将永远激励新时代的青年为中华崛起、振兴而努力拼搏,不断进取!同学们何不一抒胸臆!”如此结束全文,能一下子打动人、感染人,一种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会充盈学生的血管和神经,使他们感奋不已,从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开拓创新式 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到课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又要点拨和激发学生改变思维常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以便读出新的意义,引发出新的见解,激发学生开拓创新。例如,我教我的叔叔于勒,结束时问道:“假使于勒从美洲发了横财回

20、来,我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会有怎样的变化呢?”这一提问,诱导学生采用反向思维,读出了背离课文原意的另一面意思。但这是一种带有开拓性的积极的背离,它有助于学生正反对照,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原意。 每堂课的结束阶段,教者恰到好处的结束语,无疑将促进课文内容与学生感受的相互沟通,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获得和谐交融,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感知水平。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结语研究语文的教学语言的美具有重大意义,它可以深化教育学的理论研究,还可以丰富美学理论,为理论美学提供更广泛的用武之地。对语文教学语言美的理论研究也是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具有审美价值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唤起学生愉悦的学习

21、情绪,从而使他们快乐地步入语文知识的殿堂【参考文献】1黄汉清、黄麟生.中学语文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2王宝大.导语技能、结束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戴汝潜.欧阳代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3.4 吴效锋利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5 朱新平,赵立东魏书生和欧阳代娜的教书育人之道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6 张富,叶武中学语文教学法新探M济南:山东 教育出版社,19997 欧阳代娜,王文琪,戴汝潜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Inquiry into the

22、 Middle School Classroom TeachingAbstract:Secondary language classroom should be a beautiful classroom. That is to make the teaching process has aesthetic value. Classroom instruction should be like this: the language of introdu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zing the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questions the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acquire the langu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speaking.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classroom, introdu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the United States, question the US, income speaking Americ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