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8580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在一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技术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一年级(67岁)儿童以形象为形象思维为特点,有意注意不够发达,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学生不感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恰当地运用于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农村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下面我

2、从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情境化。多媒体技术通过色彩和图像的变化,音乐的配合等充分发挥其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同样多”、“多”、“少”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用多媒体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引出学习内容。这个课件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

3、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多媒体出示:在一条蜿蜒的小河边,有一所快要盖好的小房子,一群小动物正忙着盖房子,这是小猪在帮小兔盖房子。他们有的搬着转,有的扛着木头。河里的小鱼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了,禁不住蹦出水面,瞪大眼睛想看个究竟。热情的小兔在房前的桌子上准备了一些招待客人的水果。先让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同桌互相说说图意。然后教师提问:“图中有几只小兔?”课件同时将图中的4只小兔复制下来放在图的下面。再问:“每只小兔般几块砖?”随着学生的回答,逐一将图中的4块砖复制下来与小兔一一对应上,每复制一块砖,都用小圆点把小兔和连起来,表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向学生说明:一只小兔搬

4、一块砖,正好都对上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小兔的只数和转的块数同样多,并出示文字“同样多”。随后仿此方法教学“多”、“少”,在说到“多”、“少”的含义时,课件动画演示:一只小猪对一根木头,小猪没有多余,而木头有多余,就是木头多,小猪少;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起小手,说出了木头的根数比小猪的只数多,小猪的只数比木头的根数少。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加快学生的理解进程,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去探求、发现、创造的欲望。教学活动静中有动,动中有变,变中激趣,寓教于乐,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

5、性,同时体会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难点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过程等再现于课堂,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直观、形象地反应出教学重难点,加快教学速度,减小教材难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及质量,并能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整合。 例如在教学“第几”时,如何让学生主动、自主、有效地获取知识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第几”的含义,我精心设计了一幅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了“第几”的含义: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

6、买好票走了,(动画退出),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教师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万叔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在这个过程中,还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这样,不仅使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而且在逼真的情景中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突破了教学难点,使学生想学、乐学,进而主动的去学,受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新课程大力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而多媒体技术又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动态化等特点,可以变抽象为形

7、象,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交流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式题时,将例1中的插图制成生动有趣的课件,课件动态演示: 湖里有4只天鹅。 教师问:“湖里有几只天鹅?” 学生:湖里有4只天鹅。 屏幕上出现3只天鹅向湖里飞来的画面。 教师:又有飞来几只天鹅?要求湖里一共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学生观看了屏幕上生动有趣的画面后,兴致勃勃地积极回答:把湖里原来的4只天鹅和又飞来的3只天鹅加起来。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3。 接着运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展示:屏幕上出现飞走2只天鹅的画面并提问:现在湖里还有多少只天

8、鹅,怎么算? 学生观看了屏幕上生动逼真的图像后,很快想出了解题思路:减去飞走的2只天鹅。 这里用动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出湖里天鹅只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动态画面抽象出加减混合算式:4+3-2。得出算式后不要急于计算,让学生再对照画面说一说算式4+3-2所表示的意义和计算顺序,以加深学生对加减混合算式的认识。计算时先让学生对照情景图思考怎样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在屏幕上闪动“4+3”,这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表明计算顺序。这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犹如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一座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得

9、到了培养,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在教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逼真地展示运鲜花的具体情境,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幅苗圃里鲜花盛开,一位工人叔叔运送鲜花的场景图。生活气息浓厚,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多媒体以对话形式,呈现了“红花和黄花一共有多少朵?”“还有多少朵紫花?”两个问题,进而让学生自主探讨、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件直观演示:1个十和2个十合在一起,一共是3个十,是30;3个十去掉1个十,还剩2个十,是20。使学生对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归结为10以内加减形成初步认识。形象逼真的动态演示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同时能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如加减法的含义、加减之间的关系等,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很快就想出了多种解题思路,这样使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它创造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直观表象,而且还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