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9113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在思品教育中引入诸子百家思想的尝试 内容摘要: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学校这块圣土上,特别是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该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对于学生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提升思想境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优秀的道德情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诸子百家 取其精华 思品教育 借鉴与尝试 在中国思想史上,春秋战国无疑是一个最复杂最活跃的时代。其后两千多年,无论是在文化还是思想方面,都不曾超越那时的辉煌。春秋战国时代,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便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尤其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产生的诸子百家学说,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

2、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千秋万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文化做出了极其巨大的贡献。孔子“仁”的学说和孟子的“仁政”,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墨子的“兼爱”、“非攻”,韩非子的法制思想都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和借鉴。 儒家,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同时,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

3、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 道家,,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墨家,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

4、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法家,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

5、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现代社会为诸子百家的“舍长取短”开辟了道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不是采用“一家之言”,而是博采诸家,舍短取长,以实现多元互补和多维整合。事实上,儒道墨法四家的价值观处于不同的方位和级次,经分剥整合,能够形成系统功能意义上的对立互补机制,从而对现代市场经济起到价值导引和思想滋养作用。 中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老庄、孔孟、诸子百家,皆是教后人知善恶,懂礼仪。可今天在世界上我们成了文明的反面教材,实在可悲,为什么?中国人怎么了?我们必须要好好回头看一看中国的现代史了,十年的文革为了统治、为

6、了野心,人整人、人害人,人无可信而言。传统优秀的东西也被彻底颠覆。在商品经济背景下,利益关系在人际关系中的比例空前增大,人际联系的功利意识明显突现,这就使本来丰富多彩的人际关系容易简化为单纯的金钱关系、交易关系。重财轻德、见利忘义的倾向使社会道德滑坡。金钱、物质及权力崇拜之风兴起,竞奢弄富,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这种种现象,无孔不入,学校这片圣土,也被侵入得千疮百孔。我们的道德教育面临巨大危机,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甚至愈演愈烈。从表面上看是法律知识匮乏,是法制教育不够的问题。实际并非如此,在表象之下蕴涵的是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着严重危机!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危机!青少年是祖

7、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1世纪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重任就在他们的肩上! 我个人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其内容之博大而精深,其体系之严密而完备,举世无双,无与伦比!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源于华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深深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只有在思想中被接受,才能在心底产生强烈共鸣,最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这份精神财富,我们现代人一定要珍惜,使她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更应承担起祖国神圣文明的传播者! 经过仔细研究新课标,我感到: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新课标中有很多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之道德观,价值观,并赋予了其新的内涵,提倡把

8、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加以发扬光大,这就为我尝试进行课程改革创造了条件。我们的初中学生,由于正处在青春期,身心发展不平衡,求知欲极强,但他们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关爱有加,往往难以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甚至不知道尊敬自己的老师。在学校里,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矛盾也经常发生,有的学生不尊重老师甚至出现顶撞辱骂老师的情况。 因此,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中,如果能从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汲取精神养料,把思品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把中国古代文明的精华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了解认同中国古代优秀的道德文化,让学生既接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醺陶,又能结合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的认识,实在是一项难得的举措。况且,儒家的“仁

9、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孟子的古代民主思想;道家的辩证法;墨家的科学思想;法家的唯物思想等,在今天依然闪烁光芒。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这是我们历来的学习观。 儒家学说是华夏民族的文化精华,也是华夏民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它已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之中,极大地影响着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我们可以借鉴儒家的刚健有为精神,来激励学生发愤图强,有所作为;借鉴儒家的公忠为国精神,来培育学生爱国忧国,襟怀博大;借鉴儒家的“以义制利”精神,来启示学生正确对待物质利益;借鉴儒家的仁爱精神,来培育学生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的气节观念,来培育学生的自尊、自强的独立人格. 作为儒家学

10、派的代表人物,教育家孔子,他教学的四个特点更是我们思想教育的榜样:一为“学”。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好学是基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敏而好学”。既向书本上学,又向一切比自己学问高的人学,所谓“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学习应具有谦虚的态度,务实的作风,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样才会更利于发展进步。其二是“习”。学而不习,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鼓励人们经常复习所学,把这视为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但是温习不是被动的,温故当知新,这与他举一隅以三隅反的精神

11、是一致的。其三是“思”。学习需要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孔子提倡学习和思考,希望人们把这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其四,学习要珍惜时间,时间转瞬即逝。所以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这些内容都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不小的震动,对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借鉴,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惜时勤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们也可以借鉴墨家的“兼爱”、“尚贤”、“节用”来培养学生的美好品德。现在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影响,不用说助人为乐,很多学生连自己最根本的责任,比如值日工作都不愿做,能逃避则逃避之,说与家长,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到学校是学习的,逃

12、避值日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墨子思想的根本精神是自苦利人。他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所言之利不是利己主义之利,而是利民之利,即兴天下之公利。另一方面,利民之利不是单向的,而是互爱互利的双向关系。他认为“爱人者必先爱之”,“利人者必先利之”。他的非攻、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同时他要求人们学习大禹治水、自苦为极的精神,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只取最低的标准。所以孟子说他是“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现在经济发展了,很多家长宁愿苦自己也不愿苦了孩子,我们没有必要教育学生做苦行僧,但那种自苦利人的精神是值得大力倡导的。 我们可以用道家的“少私寡欲”、“道法自然”来教育学生处理人与人

13、、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作为文化基因,道德经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审美观、生死观等。老子的智慧对于解决现代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仍具有启发意义。老子的“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也是人生价值的根源和基础。形而上的“道”落实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成为人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老子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主张人应顺任自然,反对人对自然的掠夺。在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老子提出“无争”的处世原则,反对争名

14、夺利,从而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在个体生命的自我完善上,老子提出了“长生久视之道”。可见,老子的思想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为人类目前和未来的文化和生活提供着积极的智慧。 我们可以用法家的“废私立公”,教育学生严格的公私分明的态度。“废私立公”的道德追求,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公无私”的公私观是一致的,是最高尚的公私观,它曾把我们民族的“利他”精神,推到了最高位置,对后世及现在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如管子中提到“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齐法家所说的“四维”(礼义廉耻),作为四大传统美德,通俗、简单地说,“礼”指文明礼貌;“义”指正义行为;“廉”指廉洁奉公精神;“

15、耻”指的是要有羞耻感,到了今天也依然有它们的独特价值,在我们的教学中应加以弘扬! 通过学习,当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还安排这么一个教学环节: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所喜爱的“诸子百家”名句。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出示名句,并简单讲解。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

16、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庄子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墨子的“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节俭则昌,淫佚则亡”;韩非子的“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等等。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了许多如何学习、做人、立志、诚信、节俭、交友等等的名言镌语,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古文阅读理解的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能使学生领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提升思想境界。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以后二千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除了佛学的传入之外)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重道远,追本溯源,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弘扬民族文化,更是我们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