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59737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3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地理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认真分析信息技术条件具备情况下中学地理教育面临的新形势,紧密联系中学地理教材,选取了大量地理的教学实例,充分结合本人多年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探讨在信息时代,地理教师如何根据地理课程特点,应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利用地理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共分四个部分论述: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背景及意义;第二部分是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指出了传

2、统中学地理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存在许多不足,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因此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有很广阔的前景;第三部分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阐述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对中学地理教学的作用;第四部分是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践与摸索,是本文的主体部分。重点介绍了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搜集和设计以及常见的三种教学模式:情景-多媒体讲授型、自主-监控型和交互-协作型,分别就这几种模式的教学程序,适用范围和应用实例进行了论述。最后论证了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课堂具有良好实际教学效果。关键词:信息技术 中学地理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目 录1 绪论11.1 信

3、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背景及意义11.2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现状12 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32.1 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的持久动力32.2 学生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基本上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32.3 课堂教学呆板空洞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32.3.1 观念转变不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32.3.2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性42.3.3 教师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问题实行包办代替42.3.4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热烈43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53.1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53.2 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

4、影响73.2.1 有助于丰富地理教学资源,扩大学生视野73.2.2 有助于有效地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活跃学习过程73.2.3 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83.2.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83.2.5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自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94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摸索104.1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搜集与设计104.2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设计144.2.1 情景多媒体讲授型144.2.2 自主监控型154.2.3 交互协作型164.3 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应用的实际效果16结语18参考文献191 绪论1.1 信息技术应用

5、于中学地理教学的背景及意义2002年,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意味着传统的教学理念受了严峻的挑战,更新的教学理念、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更完美的教学效果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教学理念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创新。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把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完美地整合起来?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在这种情况下,以多媒体计算机、网络通讯为

6、主的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新课程改革后,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第三,改变地理学习方式;第四,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第五,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第六,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2高中阶段的基本理念是:“第一,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第二,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第三,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第四,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第五,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3从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来改变教师的教

7、育思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四有”学生。新课程标准注意到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着重创设地理教学环境使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因此,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提倡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积极利用网络地理信息资源、电子地图和信息技术来优化地理教学。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能力。与其在备课、准备教具、批改作业等日常事务中让教师变成一架机器,不如直接使用机器。中学地理教师根据地理课程特点,通过计算机创造性地利用大量地理信息资源

8、教学,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2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发展阶段4: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是从5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利用计算

9、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和辅助学,而更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教学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网络教育,标志性的考号是“建网、建库、建队伍” 4。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阶段。在进入这个阶段以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

10、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学理念,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从国内来看,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有20多年的历史,我们国家的“校校通”工程实施了也有七年多,学校的信息技术硬件基础实施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的研究也随之有了一些发展。但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主要由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和重点中学来研究进行的,开发水平还很低,要进一步推广、普及,还需要作很大的努力,但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我们要更多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改革教学,并给学校带来

11、思想观念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2 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地理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涉及内容极广,包含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经济、人文等内容,具有研究对象联系的复杂性、空间的多维性、地域的广阔性、时间的漫长性等特点。这些因素的综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概念、发展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困难,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是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材等辅助材料,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在根本上忽略了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暴露了越来越多的缺陷。2.1 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不足,缺乏学习的持久动力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

12、门副课的错误想法,甚至大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给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潜意识地产生了我是学理科的,地理与我无关,不需多“浪费”时间,充其量只要应付考试即行。由此而来,对这些学生来说谈不上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从而无法产生学习地理的积极动机,自然,明显影响了其思维与主观能动性。2.2 学生对地理学科特点缺乏了解,基本上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生存环境及人类与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从地理学科所研究的具体的内容看地理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像的空间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像间的空间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

13、;探寻地理现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6。因此,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所以学好地理需要理性的思考和推理能力,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需要良好的记忆力。而目前多数学生认为地理就是地名加物产,学地理只要划一划,背一背就能了事。正是许多学生不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而形成了地理学习过程中常常重记忆,轻理解;重突击,轻平时,简单搬用初中地理课的学习方式,不注重理性思考和推理。2.3 课堂教学呆板空洞使学生产生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2.3.1 观念转变不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多数地理教师观念转变不够,教学中学生的主体

14、地位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时间、程度远远不够。许多教师以自己的讲叙,占据了课堂大部分时间,教师总怕自己讲不明,怕出现知识点遗漏,结果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太少,甚至练习时间都很少,因而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受到扼制。2.3.2 教学方式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性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及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都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最主要的方式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学生只是一名听客7-8。偶尔使用其他的教学方式,也主要是在特殊的场合(比如出课、参加比赛等等)。呆板的教学方式,不仅严重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而且也会使教学目

15、标难以很好地实现。教学模式单一,主要采取学生先预习,然后老师讲解,讲解的时候,方法不多,没有做到举一反三,只是用不厌其烦地多次讲解来加深学生的理解,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效果往往是理解力好的学生很厌烦,理解力差的学生听不懂,更不要说什么趣味性,发挥不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能力培养不够。2.3.3 教师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对问题实行包办代替“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即授业)和学生的“学”(即理解)共同组成。但有些教师却担当起双面角色,遇到问题总想包办代替。在做课后复习题时不是去引导,让学生去思考,而是把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在讲解试题时,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将试题全部展开,举一反三,而往

16、往只是就答案说答案,甚至根本就不讲,只是告诉学生“就是这样,记下来就可以了”。这样不但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而且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同时使学生产生了依赖,降低了地理课的价值,也降低了老师的价值。2.3.4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课堂气氛不够热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大概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大环境的原因,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学习负担较大,地理又只是一门会考科目的情况下,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师,其原因可总结为:教师教学时缺乏饱满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传染给学生。教师对教材不熟悉,理解得不好,讲起来又缺乏灵活性和生动性,因而在学生心中产生不信任感。教师

17、对学生放手不够,学生缺少自主、能动的活动空间。教师的教学缺乏艺术性。因此,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也不符合新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组织编成交互性、实用性强的课件,便于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老师仅提供学习资源,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互为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Next) Section 13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分析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南国农先认为“信息技术包括三种技术: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并赞成在中小学信息

18、技术课教材中要有视听技术媒体使用的教学内容”9。他认为“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的采集、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l)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2)方法。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组成的。3.1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最早提出者是瑞士的皮亚杰,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逐渐成为多媒体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10:“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

19、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取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变化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建构出来的,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的先前经验各不相同,对新事物的理解也会不同。知识正确判断不是一个客观标准,而是相对的,知识不由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自行建构的,教师不是知识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作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1、借助信息技术媒体,创设逼真的“情

20、境”,建立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信息技术是创设情境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地理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媒体能形象、生动直观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仿真性的虚拟情境,有效的解决学生无法感知的地理现象。时能够把知识融于新颖别致的形式中,通过传递大量的优质新异刺激,对学生产生较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大脑较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从而达到开智力的效果。提高地理学习的有效性,保证知识向真实情境迁移。这样将地理建构的境引入课堂,设疑引思、开拓思维,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促使创新思的发展。例如在教授高一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三课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时,教学开始,就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播放视频“月球

21、上行走”,让学生迅速地入本课的教学环境中,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探索热情。使学生“课伊始,趣亦生”。并带着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到“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现代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开放式的,它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而是以教材为根本,建立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而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就是保证开放式地理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之一。2、“协作”、“对话”创建解决问题的新方式在地理教学中运用建构主义思想,信息技术

22、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把计算机网络、教材等辅助资料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探索问题、协作讨论、交流认知的工具。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生应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一是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意义。二是在建构意义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搜索并分析有关数据和资料,对所学的知识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三是要求学生把当前的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思考。信息技术具有资源共享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拓展了想象力,开拓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

23、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主动寻找答案”。在课堂上通过“协作”、“对话”等方式开展学习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进行。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例如我在教授高一地理第一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二课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时,在演示课件“月相的变化”后,学生们通过“对话”、“协作”总结出“上上东、下下西”的月相规律(即上弦月出现在上半夜的东边天空上,下弦月出现在下半夜的西边天空上),从而完成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自主学习整合的一个典型事例。3、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是以教师、学生、教材为三点,教室为

24、学习中心场所的相对封闭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班级授课,利用黑板、粉笔、挂图、地球仪等其他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传递或灌输给学生。在这一模式下,教师是主要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与传统教学及电教、CAI存在本质的区别:、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将媒体由原来教师演示的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更有效地实施因人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控制学习进度,只要主机不关,就可以利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计算机随时访问主页,延伸了课堂时空。由此可见,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要求教师

25、要由知识型转变为能力型,由教书匠转变为专家,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大胆引进和创新,积极开发学习资源。探索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转变为通过情景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过程,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师生之间应当人格平等,真诚相待,相互合作和彼此尊重。在“应用”过程中,信息技术应围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坚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把信息技术教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的技术

26、和方法。尊重和支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及媒体应用的选择,并对学习结果及时给予评价。3.2 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3.2.1 有助于丰富地理教学资源,扩大学生视野按照新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内容精简了,其目的是构建开放的地理教学,将更多的教学空间留给教师,让教师也参与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此外,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迫切地要求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16。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为补充、调整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素材;为设计教学过程,优化课堂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国内有很多

27、著名的地理教育网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利用这些网站下载图片、视频,如天文、气象、地形、水文、工农业生产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搜集各种资料,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内容时,教师可以下载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现场声像资料让学生观看,能令学生一下子身临其境,即使他们从未亲身经历过,也能对自然灾害造成的后果一目了然,易于理解。3.2.2 有助于有效地创设地理教学情境,活跃学习过程地理课堂教学中,情境通常是一种由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构成的,开展地理学习活动的环境,是产生地理学习行为的重要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呈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特点。所以在创设各种情境方面有着十分重

28、要的作用17。如:在讲授必修1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前,教师先让几个学生提供他们在海南岛、新疆、内蒙古等地旅游时拍摄的照片,由教师制成电子相册在课前播放,使大家在美的享受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起深入学习的动机。在讲授青藏高原时,我在播放青藏高原视频的同时,再配以“青藏高原”这首歌。伴着优美的歌曲和美丽的图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青藏高原的壮丽,这样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的作用。让学生在好奇心的牵引下步步深入,从而激起学习的欲望。再如在学习了必修1中的“地球的公转”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张“阳光花园”小区立体效果图,设置这样一

29、个情境:去年6月赵亮父母在“阳光花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那天上午看房时,屋内阳光充足,而今年1月入住后,发现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仅有中午前后较短的时间能照到太阳,这是为什么呢?两楼之间怎样的距离才比较合理?这样的真实情境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3.2.3 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由于地理现象的广泛性、复杂性、综合性,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体验,教师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使课堂教学更显直观、生动,更加容易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如:地球的运动一节重点难点多,概念、原理、规律抽象,其中“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涉及到时间和空间两个

30、变量,需要学生有空间立体思维,历来是教与学的难点。以往教师多用地球仪、三球仪等教具配以挂图、板图进行教学,而教具体积小,学生观察不清楚,实物演示不够精确、灵活,挂图、板图耗费时间、缺乏动感等缺点往往使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可以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先在“地理频道”中下载了“地球公转的意义”这一组动画演示课件,再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反复演示课件,灵活地选择动、静两种演示状态,根据实际调节远近,引导学生分时段、分区域地进行观察。如当地球运行到二分二至时,分别选用静止状态,让学生观察每个时段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分布,从而得出“地球运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周期移动正午

31、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分异形成四季和五带”这一因果关系。再比如:讲授等高线地形图时,针对中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利用CAI课件制作了动画模拟,化静为动,化虚为实,使深奥、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随着平面等高线地形图与立体山地之间动感的演变,首先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形象,产生高低起伏的立体思维。再借助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区域的特征和相应的等高线形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结判断方法。3.2.4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课程标准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

32、,强调的是“探索”、“发现”地理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获得地理知识的结果,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学的本质精神18。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上面所述学习地球的运动的课件,除了演示实际的地球运动的状态外,还可以设计一段地球运动方向改变、黄赤交角改变的虚拟逆向思维情景,让学生分析:地球的环境将与现在有何不同?这样,将地理实验引进课堂,设疑引思,开拓思维,使学生重新组合既定的感受、体验,体现知识的创新应用,探索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再比如在“地球公转”一节内容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位置移动过程,以及全球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变化情

33、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题,假如黄赤交角为0,地球上是否有极昼极夜?第二题,假如黄赤交角增大,地球上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把地理实验引入课堂,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此外,各种校园网络的纷纷建成和互联网迅速的普及,使网络教学成为可能。面对网络和计算机,学生可以在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情况下大胆地提出问题,这种可参与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多媒体网络等多渠道收集信息加以处理筛选,开展社会调研,得出自己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科研精神和实践能力。3.2.5 有利于

34、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培养自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是获取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地理知识日新月异,是永远学不完的,不能只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地理素养,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是他们终身学习和未来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拥有更大的自由度,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受知识不再局限于学校,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大范围交流、讨论、协作解决学习的难题。例如在讲授“温室气体导

35、致全球变暖”这一部分知识时,为了然学生了解“温室气体”增加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可通过网络获取最新资料。学生通过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学之间共享信息,老师及时进行指导。还可以通过BBS、收发Email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的方式进行自主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发挥了创造精神。4 信息技术在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与摸索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特别是高中地理着重研究的是地球表层空间的人地关系,从浩瀚的宇宙空间到地球矿物的微粒结构,从自然要素的变化到现代文明的进步,从海陆的变迁到生物的进化,从城市规划到乡村建设,真可谓人地结合,文理相通,

36、内容不可谓不丰富。由于地理学科内容的广泛性和复杂性、时间的长久性,空间的无限性和一些内容的抽象性,以及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间接性决定了,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搜集和设计以及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教师,笔者在长期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4.1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搜集与设计1、化“静”为“动”在我们的中学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运动过程时只有静态图形或文字描述,在教学过程中费了很多时间,学生却难以理解。如将静态的地理事物、图形变成动态的运动过程,这样既便于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地理事物,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北半球气旋的形成我们就可以设计成这样的动画:这样低气压气旋(北半球)

37、逆时针辐合运动中心气流上升阴雨天气的一一对应关系就十分清楚了。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模拟,使静止图成为活灵活现的再现动态图,将学生引入意境,亲临到整个变化过程中,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2、化“繁”为“简”在地理教学中有很多插图和挂图绘制的内容比较繁多,难分主次,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学生在读图时往往抓不住重点避重就轻,这就要求教者在制作素材时要进行灵活处理,突出重点,排除干扰。如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线条比较多,不能一目了然,在制作教学素材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当这样的素材展现给学生时,世界洋流

38、的分布就清晰可见了,并且便于学生记忆,总之素材的内容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可以根据不同的专题,把繁杂的图表简化出来,要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3、化“抽象”为“直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学生不易观察到,进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就会发生困难,如果用生动直观的教学素材展现出来,这对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是很有帮助的。如:在洋流一节中对于补偿流的形成,学生在理解中常常发生困难,所以根据实际情况,可设计为:在图片中通过明确的风向、夸张的海平面使上升补偿流和下降补偿流的形成跃然纸上,直观形象、易于理解。4、化“难”为“易”高中地理重在讲“理”,这就必然涉及到许多学生一时难以理解

39、的地理知识,如空间地域分布特点,地理现象时空变化的原理和规律等,就要求在教学素材的制作和设计中要多方位,多角度的把学生难以理解的事物展示出来,进而帮助学生通过多侧面的分析来掌握问题的实质。如: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对比,可以设计这三幅素材片:在讲解图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上的某一点P在自转和公转过程中,恒星先到达上中天,其后太阳才到达上中天,可见恒星日短于太阳日。图二、图三是从另一侧面来解释太阳日和恒星日长短的,图二说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转过角,视太阳同样在天球上转过角,图三在图二的基础上说明,当地球自转一周时,在公转轨道上也前进了角,太阳在天球上也前进了角,要想再次让太阳达到上中天,地球

40、必须再多转角,所以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上自转了+360多于恒星日。通过上面的讲解,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就容易的多了。5、化“文”为“图”在素材的设计过程中,不要仅限于教材中的插图和教学挂图,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自行设计图形,这样可以把教材中冗长的文字描述化为简明的图象,这不仅更能说明某一地理事物的成因、分布和因果关系,而且也利于学生的掌握,把学生的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加深理解和记忆。此图就把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一一对应关系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符合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形象思维优于逻辑思维的特点。6、化“零”为“整”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但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是一个部分或

41、一个专题的去讲,缺乏知识之间的关联,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在地理素材的设计中要用联系的观点,化零散的知识点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介绍地壳的物质组成时,教材中只列出了两个小标题:组成岩石的矿物、岩石及其成因,而它们的内在联系却不甚明了,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通过上面的设计把整节的内容贯穿在一起,使知识系统化,把知识用线串起来,形成点线面,这样就可以做到把书越读越“薄”,此种素材片的设计特别适用于课堂的小结或单元复习。总之,教学素材的形式、色彩、线条都要为教学目的服务。并根据内容的不同,选取最佳的图像;运用鲜明的色彩;清晰、简洁的线条,独特的构思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动

42、觉思维,也使学生的绘图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效果。地理课堂教学素材的设计和运用,不仅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特点知识和图像的不可分割,而且它以多媒体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还具有使用频率高、容量大、适用课型广、清晰易懂、视觉效果好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地理教学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4.2 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当今科学技术中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领域最广泛,是世界范围内的时代潮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上主要使用幻灯、电影、录音、录像、投影、电视、激光视盘、计算机、多媒体、卫星教育、远程信息网络等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

43、应用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地理教学中应扬长避短,最大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4.2.1 情景多媒体讲授型情景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低层次,也是目前大多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处于的层次。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继承和发展。教学形式仍然是在同一时间对整个班级群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不过教学手段多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师不但可以用粉笔、黑板等向全班学生传授教学信息,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来传递。该模式基本步骤(如图所示):备课时教师

44、研究教学内容,自己设计课件或从资源库里选择课件。课上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展示教学信息,引导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并认真思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该模式教师易控制,好操作,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思维,但动手操作少。这种模式的教学充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适用于那些时间和空间尺度跨度太大或太小的地质、地理、大气或海洋过程的实验以及纯理论而用语言或一般教具难以表达的复杂自然现象。如:月相及其变化、地球运动及其意义、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运动、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海水运动、地壳运动、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工业地域形成等。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

45、,将教学内容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展现于课堂,因而它不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课堂呆板的状况,而且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知识,认识地理规律。其次,计算机多媒体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快速、及时地呈现教学内容,节省了传统媒体所消耗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4.2.2 自主监控型自主一监控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进行学习,教师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辅导。由于超文本链接,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共享及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应用,因而学生可以自主使用网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机监

46、看监听任意指定的单个学生机上的学生活动,用教师机的键盘和鼠标来进行自主监控型的基本特点是在网络教室里,学生根据需要自行使用教师提供的地理教学资源,选择学习的预备知识,基础地理知识或拓宽知识,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现实环境的限制

47、,如:上网速度慢、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无法上Internet等原因,也可以采用第一种方式,不过要求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让学生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可能。而教师则从主机上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监看监听学生单机上的电脑屏幕画面及声音,也可以对指定组或全班学生微机进行轮流监看监听、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这种形式的教学适合陈述性的地理知识的教学,如: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大气环境的保护、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陆地自然资源、气象地质灾害及其防御、工农业区位特点、城市区位特点、文化景观的类型、旅游景观的欣赏、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资源跨区域调配等。这种形式的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提前对教材进行分析

48、和处理,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或网页;然后教师向学生呈现资源并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或自己查找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再利用计算机进行及时反馈评价,过程由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总结教学内容。整个教学流程如下图:这种教学模式中的“自主”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监控”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同时教师也可以避免学生放任自流,及时发现问题给予解答。但这种模式不仅对硬件设备、教学软件的要求比较高,运用时受到多方面的限制,这种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是大班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4.2.3 交互协作型交互协作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师生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如电子布告牌(BBS)、在线聊天系统(QQ群)等,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这种教学一般由教师组织引导,提出问题。如,地外文明是否存在、地球温室效应的利弊、沙尘暴的利弊、建大型水利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