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材的二度开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材的二度开发.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材的二度开发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通用技术教材以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它不仅是在形式上的新体现,更是教育观念上的新突破,突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了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是新教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们教师对通用技术教材的功能必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抛弃传统的教教材方式, 合理地使用通用技术教材、二度开发好通用技术教材。关键词 新课程 通用技术教材 课程资源 二度开发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资源,教材在新课程中具有基础性和政策性的地位。新课程背景下
2、通用技术教材以完全崭新的姿态出现,它不仅是在形式上的新体现,更是教育观念上的新突破,突出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凸显了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减少了教师对教学的束缚和对教科书的依赖,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地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开发、使用教材提供了空间。因此,教师不仅是新教材的使用者,也应是新教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我们的教师对通用技术课教材的功能必须有新的认识和理解,抛弃传统的教教材方式, 合理地使用通用技术教材、二度开发好通用技术教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二度开发通用技术教材:一、树立正确的教材应用观在许多教师心目中,教材通常被看作是具有特定体系的学科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对教与学起
3、着绝对的规范和控制作用。这种传统的教材观,过分注重教材在传递知识方面的功能以及教材的权威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简化为教师照本宣科地 “教教材”的过程,导致师生唯教材是从,不会也不敢创造性地 “开发”教材。新的教材观使教师找回了专业角色,教师不必把教材奉为神圣,可以凭借自己的理论和经验对其进行富有个性的理解和演绎,进行个性化地、创造性地教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轮课程改革中通用技术教材设计了许多实验及实践探究活动,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等多方面也给教师留了较大的创造空间。在实施通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从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一课程目标出发,做到多一点交流,少
4、一些灌输;多一点引导,少一些替代;多一点实践,少一些识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二、理解新课程标准、把握技术教材结构在新课程中,课程标准对教材使用建议: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由此可知,教材是为教师完成教学目标而提供的范例,教师有权利对其进行选择、补充等调整手段。所以,在通用技术的教学中,不应完全依赖“课本”,而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站在课程的高度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创造性地、个性化地教学。在理解
5、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结构。通用技术教材很多以探究的方式来呈现教材内容,彻底改变了传统学教材的面貌,这使科学探究作为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成为可能。这一变化,除了达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更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学习的体验过程,注重在参与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方法。例如:广东版通用技术教材-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至第五章的编写,就是以问题的解决为过程来展开的,教材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功能书桌“设计为例,引领学生经历一般的、完整的技术设计与制作的过程。每章还侧重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可选择的活动。通过自主完成这些活动,学生可将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解决各种问题。其次,通用技术教材在体例上较多
6、采用学案式的特点,如在正文页面上留有很多空白,可记笔记、写要点、记录数据和观察现象以及填写探究实验报告等,这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最后,在教材中还增加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语、知识延伸,思维拓展等。如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教材中就有“活动延伸”、“阅读材料”、“新视窗”、“实践与体验”等针对性强的栏目;地质版教材设计了“技术实习”、“问题思考”、“调查研究与评价”等栏目;广东版教材则在每章后都设有“本章小结”、“知识结构”、“回顾与评价”,注重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内容,科学地设置了 “ 调查研究 ” 、 “ 讨论交流 ” 、 “ 技术实习 ” 、 “ 技术试验 ” 、 “ 试一试 ” 等栏
7、目,要求学生在弄懂科学原理和操作方法的前提下, “ 动手做 ” , “ 做中学 ” , “ 学中做 ” 。这些栏目的设计都在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甚至是拓展。增加了实践的机会,给学生搭建了创新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对知识和方法进行再认知,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向,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拿到教材后,首要的一件事情是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教材的编写原则一般有三个方面,即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过去的教材多以学科为中心,
8、注意知识逻辑顺序的体系,而新教材注意吸收学科中心和社会中心体系的各自优点,综合考虑了知识的逻辑顺序、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通用技术教材相对弱化了知识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不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生的技术素养、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的这一特点对老师在分析教材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教材从学生的可接受性角度,可以弱化知识的系统性,但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还是要理清知识系统之间的关系,找出各部分知识在系统中的位置,以更好地把握其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认知的过程、提高技术素养,也并不是在教材中某一部分集中体现,而是贯穿在教材的始终,但
9、它们又是相对隐性的。这就需要老师在分析教材时以科学探究活动为线索,明确每一阶段中的侧重点,在实施教材的过程中对技术素养渐进培养。因此,新课程中通用技术教材非常明确地向教师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对技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技术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体会逐步掌握学生技术的方法和乐趣。如果说旧教材是侧重授人以鱼的话,那么新教材则强调授人以渔。通过这种示范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一步被唤醒。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创新能力和技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三、立足三维发展目标,改变知识
10、呈现方式 掌握教材中的知识、技能只是教学目标的一部分,课程标准中的其他非确定性的指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观念、方法、思维品质、发展潜质等在某种意义上比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教材中的知识以相对静态的方式存在,“当知识要重新被人理解和学习的时候,知识必须再次以过程性的方式存在,具有某种动态的特点,恢复其与人的情感及共同体的思想氛围的密切联系”。从这一方面出发,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通过各种教学情景和教学活动创造和恢复知识的动态性,使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化成学习者个体的知识,使其具有个人意义。因此,教师要超越狭隘的知识观,不仅要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还要重视知识的运用和学生运用知
11、识过程中的体验,实现超越知识学习的“三维”发展目标。目前,在我省的通用技术课堂里,有很多的老师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改变了过去陈旧的知识呈现方式,通过科学、恰当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将技术知识和技术文化渗透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教学情景中。这种案例分析法,即开始不直接阐述理论观点或操作要领,而是用问题引入,列出若干案例,然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后归纳出对该问题的理性认识或找出问题的答案。值得注意的是,精选的众多案例,要贴近学生实际,要充满生活情趣,要有技术含量,要富有时代气息,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心理上与新知识、新技能之间的距离。这种案例分析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降低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技术与设计1中,关于技术的双重性和两面性、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的原则等问题,学生一般不容易理解。通过展示案例“一项主体农业生态工程”、“家用餐厅一角”、“生态垃圾桶”、“大面积蝗灾的成功防治”等的具体分析,学生可以很快理解这些知识。再例如设计的一般过程,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多功能学习盒(架)、多功能电脑桌、台灯设计等作为实践活动。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台灯的设计与制作”的技术实践课。授课教师首先向学生布置明确的台灯项目制作任务,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运用所学的设计的一般过程知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设计不同的方案,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不同的台灯作品。在制定台灯的设
13、计方案,分组制作台灯模型后,老师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设计和制作的过程及设计思想。学生非常认真地对作品的构思、设计与制作过程及作品特点进行介绍,各组学生从确立设计理念、制定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加工工艺到制作台灯模型,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技术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也有了亲身的体验。课堂内进行作品自评、互评时,学生兴趣盎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介绍制作过程中的快乐与困惑,热情地肯定设计中的创意,对作品中的不足提出质疑和真诚的改进建议。同学们在相互交流中所表现出对技术设计的兴趣和克服困难敢于创新的精神,使课堂里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在注重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共通能
14、力的发展。由最初的单一技能训练,逐步转向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四、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渗透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改革,要求教科书的编制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尽可能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能力水平。但由于不同群体的学生在所处环境、认知水平、知识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一种教科书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弥补教材在实施中的不适应性。课程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但其实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教育教学服务。其他课程资源都可作为教材在实现新课程目标时的有益的补充,它们的选择是以课程标准为基本标准,但
15、实际上还是要从教材适合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兴趣需要出发,以教材现有的资源为中心,最好选择能根植于教材中相关的资源。最为直接的包括教师用书、其他版本教材、教辅资料、备课课件、现代化教学设备等,它们是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最容易作为教材相关内容的拓展得到应用。此外,开展课外活动课、课外阅读课、校本课、课外参观、专题报告会和课题研究课等,也能大大促进教材作用的发挥。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由于目前高中通用技术教材有多个版本,每套教材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例如:地质版的教材条理清晰;江苏版的教材内容新颖,图片丰富;广东版的教材知识体系
16、清晰,重点突出。如在讲“系统的基本特性”时,广东版和江苏版有四个特性相同,不同的是广东版有“层次性”,而江苏版说的是“动态性”,层次性在讲系统的概念时就已有所交待,而且容易理解,而动态性更能反映系统的特性。又如:技术设计2关于“流程的设计”这一知识点,各版本的教材在编写体例上各有特色,表述上也有叠加。如果在备课时老师能参考多个版本教材,综合利用各教材中的图片、案例、数据、阅读材料等教学资源,把握流程设计中以时序和环节为设计的主要线索,就能达成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只有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才能做到“用教材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
17、好的内容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课程,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学生才能把教材信息建构为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潜心研究每套教材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教师备课。实践中也证实了对多个版本教材有研究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收效是很明显的:很多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引导技术设计思维、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中感受到了技术思维的形成和开发,获得了技术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而教师在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发了自身再次深度开发教材的勇气和激情!除了教材中已有的学科渗透外,教师在教学时可有意识地进行多种学科的交叉与整合。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让学生朗读、交流、讨论等,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丰富了课
18、堂的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把不同学科联系起来。例如: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中关于“结构”、“系统”、“流程”“控制”等章节的知识与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的内容相关联,加强了学科间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例如:在控制与设计的教学时,引入学生宿舍楼道的声控灯案例:如果白天有声音,灯同样会亮,这样浪费电力,但是我们可以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将装置加以改进,达到白天有声音灯也不亮的目的,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欲望。当学生比较困惑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加以提示:物理上我们学过了光电效应、光敏电阻、传感器等知识,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很多同学设计出了声光共控灯,达到教学要求。教师
19、在运用这些教材时要理解编者的意图,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团队优势,同一学科、同一学段甚至是交叉学科进行课堂资源的适当分工,互通有无,减轻教师的开发负担,降低开发成本。同一资源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不同教师可以反复使用,可以与信息技术组、物理组、化学组等各个科组的教师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中,应该注重整理与储备及后期的修改工作,有步骤地把经过实践检验且可反复应用的课堂教学资源储存起来,逐步建立课堂教学资源库。总之,新课程明显地体现了教材的价值不在“控制”教学,而是作为服务教学最基础、最便利的课程资源。通用技术教材的使用对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管理才能、研究能力等很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发挥创造性的机会。作为新课程另一重要资源的教师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则更要发挥能动性,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依据具体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地运用。新的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责,从课程的被动“消费者”变成了积极的课程开发者和实践者。因此,新课程背景下,优秀的通用技术教师要学会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参考文献: 【1红珍.教材选用取向与不同的教材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 【2】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