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0706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魏 宏 君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研究总结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试点改革中课堂教学存在的深层问题,在深入学习领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基础上,分析改革向纵深发展中课堂教学必须突破的瓶颈,提出优化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关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认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鼓励优秀教师讲授适宜于课堂教学的课程,与基于网络和计算机教学的课程相结合。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

2、一课堂教学模式。另外,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无论是上机学习,还是课堂学习,都应安排足够的教师进行指导或讲授。 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二、 改革试点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调查和研讨(教学观摩、访谈和教学行动研究),我们发现试点中的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课堂教学设计未能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依然是阐述的主体,

3、是教学活动单方面的策划者和操纵者,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案,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没有体现新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2、课堂教学行为显示教师对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片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的“新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合理继承现有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理解和把握,部分课堂甚至严重呈现出“教案搬家”、“照屏宣科”的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也没有得到体现。另外,教师虽然在教学中引入了任务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对任务的设计突出的是形式的多

4、样化,忽视任务难度的区分与情境的创设;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由于节奏和次序掌握不当造成学生认知的脱节。在技术上没有体现新教学模式的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三、解决现有问题的思路影响多媒体网络教学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三:环境变量、学习者变量和教师变量。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和现代教学论的启示,后二者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瓶颈,是决定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网络教学改革的深入在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的实质性投入、师生角色定位的转变与互动方式的更新配套和学生自主自律能力的发展。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扩展中,应以学习者变量和教师变量为研究切入点,针对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及其走势重点研究和解决

5、以下课堂教学中的四个问题:1、教师如何体现“新的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如何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要同时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3、运用多媒体呈现教学内容时,如何体现“新教学模式的交互性、可实现性和易于操作性”?4、教师在怎样突出任务设计形式多样化的同时,重视任务难度的区分与情境的创设?四、改革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结合网络和计算机教学,课堂教学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探究型和整体型的教学模式。五、课题研究成果形式论文和成果演示课件。六、结语为了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深化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自主英语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工作和研究中应当“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加强研究、注重实效;总结经验、不断升华;不断学习、适应形势”, 面对实际,正视问题、交流经验,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我校学生的英语水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