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0895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 “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留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艺术 刍议论语教学中怎样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摘 要】语文教学包含着美的因素,语文教学设计应该充分地展现语文教学的美,留白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具美学特征的,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要留在悬而未决处,疑而生惑处,引而待发处。高中生学习论语,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对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著作该怎样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成效?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文就论语教学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来抛砖引玉,以求不断地丰富和完善选修课程的教学策略。【关键词】留白 自行研读 共同探究留白,原是指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予人以想象之余地。文学、音乐上亦多有“不着一

2、字,而形神兼备”、“无声胜有声”的留白。其实在语文教学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功夫在讲外,意境也在讲外,意犹未尽、悠然而止也应该是语文教师常常使用的手法,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真可以称做语文课堂上的留白。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论语的教学让身为教师的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并且学到了很多的为人处事,做人的道理。同时在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但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对论语不感兴趣,上课时间不认真听讲,不作笔记;有的学生对论语中的翻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含糊其辞,根本不理解论语中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学生让其阐述孔子

3、思想,一句“不知道”坦然过关;还有就是论语在讲解的过程中形式比较少,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只能是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这种机械性的循环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会不理想。我们开设论语教学的预期目的很好,可是如果没有“因材施教”式的教学方式,那就不会达到论语教学的共同目标。怎样的论语教学才是成功的?是所有学生都完成了预定的学习任务,还是教师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标?如果是,那意味着将教学理解为一种认知结果的生成,而不是一种认知过程的演绎。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更是学生发展自我的操练台。作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笔墨”触及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时刻,教师在课堂中沉默地等待,正是课堂中一份

4、令学生想象不尽的“留白”,所以笔者要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一种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在论语教学中,我巧留“空白”,达到了让学生的思维飞翔、充分体会文字背后的内涵的教学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如果把所有的探究要素全部设计精巧、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就会过于狭窄,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得以充分发挥。那么,如何在知识的探究中有意“留白”,提高论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呢?心理学研究显示,每个学生都

5、有成功的愿望也有成功的潜能。学习中,教师一味的“讲”是讲不出学生的潜能的。新课标提出:学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能力的主要途径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教材,在大量的实践中掌握运用知识的规律。因此,此次论语教学,笔者在重点班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少分析多倾听,让学生自我体验和感受。由教师“教”学生“学”论语,变为学生“教”老师“学”论语。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退化了,只是变教师的“独脚戏”为师生的“同台”合作。也许有人会担心,论语这样的儒家经典,学生能自行解读吗?要知道教室就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笔者按照论语教材的特点,按章节分给每位学生,从文言字词的落实到文意的解读都由自行

6、探究。在课堂上,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涉及到某章节的内容由分到任务的学生主讲,然后由教师把内容连贯起来。这样,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减轻了,某种程度来讲,教师不仅自己要“备”好课,同时对于学生“授予”的内容还要临场消化吸收,并作出准确的回应。这样做,至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精神。一、“松散杂乱”如何引导学生 “知全象”“见森林”?论语思想博大精深,学生对其中篇章的学习,可能仅仅只见到森林的一片树叶,或者只摸到一条大象的尾巴。整理论语的结构体系,有益于对典籍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便于对具体篇章进一步加深理解。因为论语里边的概念、思想都不是孤立的,需要有宏观上

7、的把握。仁、孝、礼、乐等概念贯穿全篇;另外,也能知晓孔门学说重实践,内修与外用并重。教师要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这既是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传统的教学全都是教师包揽的,笔者在论语教学中多处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让其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1.明确目标,整体感知学习内容论语的篇章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笔者都事先阐明本章的内容。为政以德主要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克己复礼则是孔子的礼治主张,一个人应

8、该克制、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明知道行不通却偏偏还要去做,体现孔子及其弟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围绕“为什么不可为”,“为什么要为”,“为了什么”三个问题展开师生间的大讨论学了几篇后,笔者也尝试着让学生在教学之前自行梳理课文的学习目标,谈谈本课学习的内容。2.情景导入,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当学生走进课堂后,他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认知者与体验者。作为认知者,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下,完成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运用;而作为体验者,学生则时刻感受着课堂上不同的心理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

9、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要多创设问题情境。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和“悱”,实际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他们的思维。事实上,引入课题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虽然所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但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在好奇的情景下进入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此环节需要从整体把握课文入手,大都情况下,由教师主讲,偶尔也请学情较好的学生来尝试主持。在走进论语教学之前,笔者以

10、“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一个场景导入:2008年北京第29届奥运会上2008名演员击缶而歌,吟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论语名句,表达了中国人民热情欢迎世界各地朋友的真挚感情。孔子三千弟子吟诵论语的情景,是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壮观场面。伴随着清雅、悠远的古琴声,三千孔门弟子峨冠博带,手持竹简,且舞且吟,在“孔子周游列国图”的背景下,沉稳庄重、神采飞扬地齐声朗诵“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盛大的场面,那浑厚的声音,把亿万观众引领到了两千多年前,让人们走进了万世之师孔子。今天起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聆听先贤的教诲,沐浴经典的光辉。再现奥运场景,引发学生遐想,

11、一起走进论语教学。而后重点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和重要弟子的情况,使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在学了几篇课文后,我请班级中语文最好的帅慧兰同学给仁者爱人写一段课前导入语。经过仔细研读、借鉴名家赏析,她引用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为导入开头:“如果老子和孔子打架,你会帮谁?”一石激起千层浪。答案不外乎两个,但原因一定五花八门。一听说这是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面试题,学生兴致都很高,都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与面试方的答案接近。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一开课就形成了一个小高潮。教师在参与学生讨论后,形成共识:这道题有多种答法,关键在于考生对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了解多少,但不能拘

12、泥于打架本身,而要从他们的哲学思想出发,去解读“打架”二字。因为老子崇尚“道”,道为万物之源,知道事物相生相克的道理,主张清静无为,他不会对孔子怎们样的;而孔子呢?他虽说习过武,但他崇尚仁,仁者爱人,讲究“和为贵”,他会以仁爱之心对待老子,放他一条生路。经过这样一讨论,学生对孔子的“仁爱”关就更加明确了。接着,帅慧兰说,让我们走近孔子,进一步了解孔子“仁者爱人”的人格和思想。导入与课文内容相符,引起争议和探知的兴趣。导入课文时适当留白,教师不要把所知的内容全部授予学生,给学生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也给课堂留下无尽遐想。二、“博大精深”如何有效利用资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思想殿堂?选读到底

13、是让学生仅仅背诵一些经典的传世句段还是深入领会孔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注重言语教学还是紧扣人文主旨,这个问题应该说困扰着很多教师。由于学生的课本上有详尽的词句解释和翻译内容,教师如果再煞有介事的老调重弹,学生肯定很反感,但是不“强调和重温”一下,很多学生根本是熟视无睹,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如果是前者绝对是出力不讨好,如果是选择后者极有可能架空与玄虚起来,学生定是云里雾里。笔者曾经尝试教师“重讲”,学生在原文中“记录”的教学文言方式。但部分学生认为课文下面有注释,不愿作“简单”的重复工作,而检查文言落实情况

14、,效果不佳。因论语的年代已久远,对学生而言,要理解透彻文句是比较深奥困难的,因此必须在充分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论语进行思想上的解读。因此第一步还是得强化文言知识,“文”与“言”并行。这部分是旧知与新知的结合,教师无需包办,给课堂一点留白,让学生去填充会更丰富多彩。(一)快乐积累,关注整理细节经过高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了基本了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相关的各类文言现象。在论语选读教学中,学生完全有能力借助注释和古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加以点拨即可。文言文翻译中,重点要落实的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

15、式。笔者在课前的分工中就加以指导,把每个语段分给学生,要求其对所选的语段中涉及的文言知识(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判断句)自己整理出来,在课堂讨论中与其他同学分享,由其他学生补充,再强化记忆。这一步工作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落实,只不过由一名学生主持,暂时充当教师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是需要对知识进行强调和补充。那么如何检测其他学生对这一则的文言落实情况呢?让一位学生主讲,主讲的学生是落实了,其他学生会忽视吗?笔者在补充知识时,去掉单一译文,引导学生自读。有意地将课本上译文去掉,用多媒体将论语语录原文投映出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

16、文言知识原生态地自读。如朗读仁者爱人第6.30则后,笔者在幻灯上打出以下习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博:_(2)何事于仁 事:_(3)尧舜其犹病诸 病:_(4)己欲达而达人 达:_(5)能近取譬 譬:_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仁者,己欲人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这样,学生在解读时会碰到相当多的困难:有字词解读的困惑,有文言句式的不解,也有语录意图的揣摩学生有了这些困难,自然就萌生了解读的渴求,产生了解读的原初动力。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文意的探究。如对上述这则,在完成两题后,再出两题论述题: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

17、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4.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请学生进行书面表述,然后课堂讨论,形成共识。教师事先指导学生在疏通字词和传授相关文言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归纳总结,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主讲学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贯,可以采用以旧带新,新旧对比,古今对比的方式,从中总结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快乐对话,加强诵读细节对于文章的重要篇目,要求学生熟练的背诵下来,这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的途径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解读中曾经说过:“记诵优秀的文言文篇章,从表面上看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语言模块的

18、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感情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王尚文先生也指出“语文就是对话,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我们应当邀请古今中外的经典和巨人与我们一起来教育学生,让他们在和经典和巨人的直接对话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朗读和背诵就是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整体齐读、个别诵读和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尤其是分角色朗读,论语选读中很多篇章都是对话体,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对话的语境,要揣摩人物的性格以及相对应的说话语气。比如在读知其不可而为之18.7则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

19、子?”应该读出丈人对孔子不以为然的语气;在18.6则中,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文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要读出孔子坚定但又有点怅然若失的语气。在仁者爱人5.26则和沂水春水11.26则中,要读出孔子的几个弟子不同的性格特征,子路刚强性急,颜渊谦虚好学,曾子儒雅谨慎,同时也要读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语气,力求在读中还原人物最真实的面貌。另外,笔者采用“补全对话”的形式,激活学生的体验。以知其不可而为之18.5则为例,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子下车欲与之言却不得与之言,这个时候可以请学生再现当时的情形,假如孔子追上了接舆,两个人会谈些什么? 通过补白后,学生们进行即兴

20、配乐朗读,我发现他们的朗读声中涌动着真情,充满伤感。品悟出孔子明知道接舆不会与自己入世济时,但他充满幻想,多希望得到接舆的理解和认可。把孔子的孤独与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文中的一处处“留白”,在开放的语文课堂上,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成为“此时无字胜有字”的内涵解读。通过精心设计的“补白”,成功地把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之坚忍不拔的精神留给了学生。在此基础上,教师一点拨,学生就可以想象孔子在碰壁之后多么无奈何孤独了。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读”中积累文言知识,在品读中初步感悟孔子的博大思想。(三)起承转合,关注补充细节论语是一本语录体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据回忆而记载的孔

21、子的言行、及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独立的语录,由于缺少具体的上下文语境,给学生解读带来了情感揣摩的困惑。学生很难深层次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情境和意图,也很难理解言语者说此话时的侧重点。于是,学生很容易孤立地理解某一条语录,极容易导致片面的理解,甚至曲解。据此考虑,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1.缘情探境,依情提供语境语录式的言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是在一定的言语情境下偶发的言语。言语者的真实情感不可能全部凝固在静态的言语文字上,言语时的语气、语调和表情等都能表达出一定的情感,那么时隔千年之后的静态语录又如何能呈现当时那种复杂的情境呢?美国当代文艺家M.H.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

22、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因此,我们解读静态语录的过程就是揣摩言语者情感,把静态语录还原为动态言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围绕静态语录呈现给我们的话题,揣摩言语者的情感用意,重构当时言语情境,不断修正并完善自己对言语真意的追问,进而落实自己的情感体验。如学习为政以德时,学生就“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提出:“徒”不应解释为“同一类人”,而应解释为“弟子”。此则我是分给班级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徐雯解读的。她认为冉求替季氏收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再成为他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去声讨他。虽然有

23、学生指出课文的注释“徒”是指“同一类人”,但还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赞同徐雯的理解。于是,我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学生揣摩孔子说此话时的情感态度。结果,学生讨论之后,将孔子说此话时的情感大致归为两类:一是出离愤怒,二是调侃。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依据情感寻找或者重构当时语境。结果主张“出离愤怒”一说的学生找到此语的语境:“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学生就孔子愤怒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大致归结如下:冉有是孔子的名生,对事本应有自己的思考,自己没有主见,反来征询孔子。孔子已经私下里对冉有表示反对,季氏不听。季氏不听从,冉有不行其义,反而为之聚敛。持“调侃”一说的学生就

24、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及孔子待人的原则(忠恕)入手,认为孔子不会怂恿弟子鸣鼓声讨冉有,充其量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还在想像世界里建构出那种孔子与学生一起言谈时的情景,认为孔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往往以道凝聚,既然冉有远道行之,自然就被排挤在外了。于是,我将课本后附录一孔子年谱中有关此事的史实呈现给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解读这是无意中的一段“留白”,却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提供了契机。2.穿针引线,过渡简介自然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基于此,在教学一篇课文时,笔者非常关注篇章

25、之间的自然过渡,示范并要求学生在讲解时也必须关注篇章间的衔接。如在教学知其不可而为之时,我把陈成子弑简公与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这两则分给张睿哲同学。他把两则研读后,进行了自己的构建:从古至今,由于种种原因,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整体的不公正、不健康的形势。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主观方面的实力不足,一件事能否成功太没有把握,是知难而退还是迎难而进,还是望而却步,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则,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研读完第一则后,他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我们从孔子的“不敢不告”体悟出了他无可奈何的心情。既然已经注定了结果,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为呢?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不为”的人,他们是如何看待孔子的“为”的?在这章里

26、,孔子首先遇到的是隐者“接舆”这样,学生由第一则的学习自然过渡到第二则的认知,简洁自然,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和品悟。教师的留白,话到嘴边留三分,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构建。(四)手段灵活,关注方法细节论语的思想和内容毕竟离我们很久远,如果教学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因为隔阂和枯燥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有必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回归。1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从网络上下载了相关的论语心得的视频。在理论认知的同时,享受视觉的认知。尤其是于丹论语心得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将哲

27、人的思想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课堂的详尽分析只会带给学生抽象的理论认知,教师的留白由学生观看视频自己去填补,这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结合其他文本进行教学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对于论语,要特别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因为论语选读毕竟是论语的一部分,我们不可囿于课本教材,而应适当进行“二度开发”。通过名家评点解读论语是一条捷径。名家、近人的评点批注,大多是独特“发现”,往往是至情至理,点破机关,三言两语,直抵要害,有助于为学生的多向交流、个性解读打开思路,提供范本。学生借助名家评点可以一目了然的了解其中的内涵,而且可以受到教益和启发。如:

2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这样评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南怀瑾却认为这句应该这样读:“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乐,水。知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详,永远是活泼泼的。仁者乐,山。仁者之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两位专家风格迥异的解读,更使学生意识到个性化解读在文本解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分量。引进名家解读,促使学生感悟。教师不用多说什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我品读,因为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过程。名家评点既有分量,也有水平,既通俗易懂,也含蓄隽永。这样可以初步培养起学生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解读文化论著的意识。3.

29、结合具体事例进行教学论语的解读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完全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例进行教学。这样做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也提高了内容的趣味性,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于丹讲论语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于丹的论语解读几乎用许许多多的小故事串联而成,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告诉人们论语中朴素的道理。同样,解读论语完全可以借助一个个浅显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又将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当中。在解读过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有所感悟,比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在学习克己复礼的语段“子夏问孝”章节后,笔者布置学生围绕中国传统“百善孝

30、为先”的主题,收集孔子言论中“孝”的片段(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进行疏通,在理解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不尊敬父母的行为。在此步骤上,笔者进行知识迁移拓展,给学生介绍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些故事,特别是和孔子弟子有关的故事(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等),加强学生对“孝”的理解。笔者要求主讲的学生在阐述内容的同时,最好辅以生动形象的事例加以说明。例如徐雯同学在主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则时,先阐述了此则的要义,统治者为政必修

31、先端正自己的品行,以身作则,才能号令百姓。然后,她举了一个反例,即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发生大火,当时就因为一句“大家都坐下,不要动!让领导先走!”导致323名学生葬身火海,40名教师只有2名幸免于难,而在场的26个官员竟然毫发无损地逃离现场用事实来阐述“身正”的内涵,用血的教训来点醒我们如何判断真理和谬误。三、“古为今用”如何以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引导学生继承文化遗产? 论语是一本博大精深的大书,阅读它,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使人的智慧得到升华,使人的灵魂得到洗涤。正像论语中所写的那样:钻之弥坚,仰之弥高。这本书就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人的面前,每每去读,不时的感叹2500年前孔

32、子的伟大,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那种循循然善诱人的教学方法,那种谦谦君子之风,一直以来影响后世。许多读书人都是通过朱熹集注来理解论语的。朱熹集注基本上符合原意,但也渗进了许多宋理学的唯心思想,有不少维护封建统治思想的迂腐之论。正如匡亚明先生所言,“各时代起作用的孔子的思想,一般是经御用后儒改造过的假孔学或半真半假的孔学,因此把它的反作用全部推在孔子身上是不恰当的”此话提醒我们阅读论语要独立思考,尽可能了解孔子学说的本义。因此,教师更应该在课堂或课后的作业中留出空白,让学生练习生活实际,自己去思考,自己去领悟,因为教师不能代替他生活。(一)依缘圣人情怀,感受圣贤思想。孔子生活的时代,毕

33、竟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遥远了,谁也不可能乘时光隧道回到春秋时期与孔子对话,掀开论语的神秘面纱,只有对孔子生活时代的社会状况,有关的背景资料,孔子的生平性格、政治思想、教育思想以及孔子的影响力方面都有个系统、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才能做到正确理解原义。长沮、桀溺耦而耕这则篇幅长、内容深,在我介绍了孔子“不可为”的原因,即时代背景后,强调指出孔子的“为”是因为一些人的“不为”,并把此解读任务分给语文学情较好的帅佳同学。帅佳先是整理了文言基础知识,然后对此则进行了自我解读:她认为此文蕴含了孔子丰富而又明睿的哲学思想,展示了儒家精神的主旨。在对长沮、桀溺这两位隐者进行分析后,她指出孔子之言体现了儒家以天下

34、为己任的政治态度和士人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她写了这样一段赏析文字:长沮、桀溺耦而耕一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浑身散发着“仁者爱人”的孔子,拥有四处碰壁却志向不改,走投无路却毫不懈怠的崇高精神境界,实令我们折服。孔子那坚贞不移、锲而不舍的入世精神,能够强劲有力地跨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明确地昭示于我们。拜读此文,仿佛听到一个历史的声音在向我们叙说:作为一个人,理应关心人,同情人,尽自己的力量去改造社会,把人类从动乱痛苦中解读出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孔子从“仁者爱人”的立场出发,想拯救斯民于水火,这种为世而忧,为国而忧,为民而忧,为时而忧,身处逆境而心忧天下的胸襟抱负。这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大力推崇的吗?假

35、如社会充满仁爱,世界广播仁爱,战火将不再燃烧,硝烟将不再弥漫,天下不就太平了吗?人类将何等的幸福!当你细读感悟这些选篇,你就会真切地听到地球与人类的疾声呼唤:我们需要仁爱,我们需要孔子!(帅佳)且不管此文到底借鉴了别人多少东西,如果一个高中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读到此程度,笔者认为也不失为是教学成功的一个佐证。(二)关注自身实际,感受圣贤光芒正像于丹教授所讲,“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在大地上生长的信念,他这样的人一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长脱胎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既然是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从自己情感体验出发,对论语

36、进行理性的解读。教师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最为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家庭、朋友说起。学生对于自己的家庭、朋友再熟悉不过了,论语中关于此类话题不胜枚举。学习了为政以德,学生就“诚信”话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世界因沟通而和谐,生活因诚信而美好。诚信如梅,清新而飘远;诚信如兰,芬芳而诱人;诚信如菊,清香而动人。没有诚信,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散落在地;没有诚信,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漂泊不定。 惟有把握诚信,我们才能在社会中立足,才能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中把握人生的航向。(212班 丁文帅) 学习了仁者爱人关于“忠恕”的内容后,笔者让学生写写对“仁”的认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他的仁爱之心,

37、体现着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人有了仁爱之心,才能成就高尚品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完美人格的体现,生长在新时代的我们,则更少不了一颗爱人的心,爱家人,爱老师,爱同学人人互相爱护,则更有利于创造和谐社会,升华思想道德精神。有时,我们会因为父母的唠叨而和他们吵架,那是因为我们总以自我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为何我们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站在父母的位置,多替父母想想,多怀一份感恩的之心?有时,我们会因不满和朋友吵架,那时因为我们总把不想要、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所以令对方无法忍受。这时你何不想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体谅他人呢?(209班 张丽文)学习了君子之风的16.4则后,学生写了对“交

38、友”的认识:人们都说“患难见真情”,的确如此,那些惟利是图的朋友在你有难的时候,总是躲得很远很远,而那些真心朋友无时无刻都会陪伴在你的身旁。给以你勇气和力量,使你再度乘风破浪,直挂云帆。(216班 钟慧玲)蝴蝶在花丛中起舞,清泉在山间徜徉。风雨夜至,俞伯牙和钟子期焚香操琴,高山流水名留千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与真诚、正直、见广识多的人交友,我们的生活会增添别样的色彩。(202班 张政)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书本只是为我们提供的了一个媒介,通过读者的阅历和理解能力等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产品属于每个读者自己的读书感想。因此,我要求学生把论语学习与写作联系起来。(三)关注当

39、下需求,思考圣贤局限几千年前的孔子居然能领悟现在人所不能领悟的道理,并千百年来被人流传,现代人其实不是不知道其中的道理,只是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它。论语里的道德理想,同样适用于二十一世纪。解读论语,要立足现实,注重个性解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认识和看法例如:学习了为政以德“身正”篇后,笔者览古思今,向学生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也适合于班长,你认为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班长呢?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最后全班同学经过辩论,达到共识:当好班长,首先是自己要给大家作出一个好的榜样,让大家佩服你,尊重你;其次是要团结一些班级的

40、骨干,形成一股牵引力;再次是要有班级的集体奋斗目标和管理制度,以便形成一种向心力;另外还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包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把这些活动当成形成班级凝聚力的良好契机。 现实中一些热点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把热点问题融入课堂,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开篇介绍孔子后,笔者在幻灯上打出张颐武的观点:1.“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大长今就是韩国把低端和高端的文化打通的一个好例子。” 2.“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中国文化才会有未来。” 摘自新周刊 这个观点引起了社会各方人士的争议,也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收集网上各方

41、人士的看法,再次引发学生的争议 ,加深学生对孔子的正确认知。可见适当的激发和兴趣的引导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孔子虽然是被推崇为“至圣先师”,也不是一无瑕疵。论语中也有前后矛盾或矫饰重复之处,含义有复杂对义的一面。不同时代、社会的不同读者,尤其是现代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解释,在课堂中老师要倾听不同的心声,引导学生认识到对阻碍现代化进程和不适应现代生活的弊端,我们需要反省批判。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些方面表现了中国人保守、暧昧、好面子、重虚荣、少公德等愚昧落后的病根。论语的魅力经久不衰,如何解读此书,真正做到让学生读后掩卷深思,并有所得,我想应

42、该是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艺术上的“留白”能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课堂的“留白”同样能给学生独立思考和理清思路的时间,给学生充分课堂练习和语言运用的机会。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学习中就应该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只有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研究。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把学习与探究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从而实现心灵的共鸣,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逐步解决问题。参考书目:(1)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12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论语别裁 南怀瑾著述 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3)论语今读李泽厚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3月 (4)论语新解 钱穆 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3月 (5)丧家狗我读 李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7、5。 (6)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易中天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年1月 (7)论语新读 鲍鹏山 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8月第1版第1 次印刷。 (8)孔子的故事 李长之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9) 论语 注释 译文 赏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1年8月第1版 (10)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7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