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194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0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探究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研讨新课程标准与原浙江版自然科学教学纲要相比,很重要的不同就是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将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并列。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能力中提出问题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能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心,在观察、调查、阅读等情境中发现问题,尝试提出可以通过科学探究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提出问题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即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他们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特别好问。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一个班级中难得有几个学生能主动提问,绝大部分学生基本上不提问题,随年

2、级增高,能主动提问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科学探究过程中大多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猜想、探究。可以说学生薄弱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已大大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不肯、不会提问呢?我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发现主要有两大因素:1、教师的因素。许多教师没有从主观上理解课改为什么要改,仍满足于释疑解惑这一传统教学功能,总觉得让学生把知识搞明白了,把实验做了,任务就完成了,现实一点说就可以考不错的成绩了,其实这是很不够的。让学生能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没有这个能力,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会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自问自答,既减少学生的麻烦,又节约了时间;

3、有时学生提了问题,但因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见解往往欠周密深入,有些问题有片面性、表面性甚至有错误,部分教师没有做适时和鼓励性的评价,给予肯定,使学生产生心理封闭,不愿提出问题,不愿和老师交心;也有的教师教龄很长,工作状态疲软,上课缺乏激情,模式一成不变,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的内容” “请同学们看书上,什么叫”这样的提问早已使许多同学思想飞到了窗外,剩下的就是 “老师,这道题怎么做?”“老师,这道题选什么?”另外,教学的民主气氛差,师生处于不平等的状态,老师的话是权威,书本的教条是真理,长此以往使学生懒得去思考去质疑去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意识逐渐淡薄。2、学生的因素。我们发现初一新生上课举

4、手提问的人很多,发言很踊跃,到初二初三能主动提问的就越来越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一阶段的学生虽然好奇好问但自尊意识逐渐增强,他们不大愿意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他们开始注意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开始考虑别人(特别是异性)对自己的评价,成绩较好的同学就是有问题也不肯提出来,成绩差的学生因缺乏自信又不肯提,学生普遍有这样的想法:我提出的问题会不会被同学们耻笑;我讲不清楚,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别人不提问我也不提。时间一长学生就缺乏提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突破学生提出问题的瓶颈,使学生有问题想提、

5、有问题敢提,科学探究才能有质的飞跃。二、设景激发兴趣,让学生想问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上课根本就不想提问,没有这种发问的欲望。教师的任务不是把问题告诉学生,而是想法设法利用各种手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问题之所在。如奇妙无比的自然现象、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接触过又解不开的现象等等。1、利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激发兴趣。多媒体以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动态效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调动各种感官和潜能,为知识的形成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安全用电中讲:一般情况下,36伏以下为安全电压。这种枯燥的数据学生毫无感性认识,不会引起任何兴趣,我从网上下载了

6、一则动物触电试验片断:一只小老鼠在铁笼子里自在地吃食,某人拿一电棍靠近笼子,笼子与电棍间闪现一道耀眼的电弧,笼内小老鼠瞬间倒下挣脱颤动一下便气绝身亡了。学生观后一片惊悸,大脑马上反应触电如此恐怖,任何电压都会触电吗?如何预防触电呢?万一触电怎么办?2、利用有趣的科学实验调动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例如:在组织“探究燃烧条件”的教学时,可以安排用“纸锅烧水”这个实验。学生凭自己的经验认为一点就能燃烧的纸,折成小纸盒装入水放在酒精灯上烧时,纸盒肯定会被烧破。当学生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看到自己的实验“纸锅”真的把水烧开而并没有被烧破时,他们在惊叹的同时也会对本课的探究

7、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物体燃烧的条件提出许多问题。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体验学习的乐趣。例如:探究空气的存在这一节,就让学生自己带材料来,做“会发声的可乐瓶” 、做覆杯实验、拉不开的皮碗(模仿马德堡半球)等实验,在这些简单热闹又有趣的活动中学生的问题也就自然形成:是什么把可乐瓶压瘪的?是什么把水托住?是什么压住了皮碗?根本不需要老师刻意创设。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否则学生会陷入迷茫之中,或者产生杂乱无章的问题。提供具有结构性的研究材料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提出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例如探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除斜面、小车、毛巾、棉布外,多了刻度尺、天平等,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还有科学问题宜

8、小不宜大,过于开放的问题学生往往不知从何着手解决。三、克服心理障碍,让学生敢问学生只有认识到提出问题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从要我问到我要问,提出问题的能力才会得到内在推动。1、用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结合教材的“小资料”“视窗” 图片等在教学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科学家敢于提出问题,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例,如:苹果从树上落下大家习以为常,牛顿却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为什么苹果会从树上落下?不向天上飞?拉住苹果的力和拉住月球的力是不是同一个力?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同学们一生中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小问题,小问题中也许包含了大道理,所以我们要敢于提出问题。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良

9、好的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为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应放下以往的架子,用微笑的脸庞,诚恳的态度,关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快乐畅所欲言。例如学生第一次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勇气,或许站起来会心跳加快满脸通红结结巴巴,教师建议学生做深呼吸,静几秒钟,让心跳慢下来,“别慌,你说吧,”、“你一定能”等等,最后学生或多或少的可以把自己想到的问题表述出来。若对特别不爱提问的学生,更要主动和学生交流,即使这次学生没有提出问题,教师也该对他说:“相信自己,下次你一定能提出问题的!”教师的包容心,让学生在感化中敢于表述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营造出一种良好的质疑氛围。如果教师由于不耐烦而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就失去

10、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四、掌握有效方法,让学生会问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发现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才能从平常中看出异常,从普遍中发现特殊,从而不断地发现问题。1、掌握提出问题的一般方法。提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从类比联想中提出问题:从水压使水流运动联想到电压能否使电荷移动,太阳系的构造联想到原子的结构。从逆向思维提出问题:解释为什么陨石坠落大气中有耀眼光芒,可以设想成如果没有大气会有这样现象么?冰可以化成水,那水可以结成冰吗?从横向发散思维提出问题:电灯为什么会亮?灯丝为什么有粗有细?什么时候会亮?会暗?会变黑?容易断丝?断丝后搭接起来什么地方又最容易断丝?等等。我推崇从学

11、生的认知发展的方向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循序提问,这种方法简单直接且问题有梯度,学生较容易掌握。例如,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活动:钟罩内水面的变化是什么?(上升)为什么上升?(钟罩内压强变小)钟罩内压强为什么会变小?(钟罩内气体变少了)钟罩内气体为什么会变少?(可能是红磷燃烧时消耗掉了)为什么足量的红磷只消耗掉钟罩内1/5体积的气体?(只有1/5体积的气体支持燃烧)。学生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要有教师的方向引导,不能漫无边际,要区分开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例如“许多年前,在西南部的山里有很多鹿,它们的数量一直变化不大,山里还有狼。从城镇里来的某些人目睹狼群咬到了鹿群里的两只小鹿,他们非常震惊

12、,结果发动了一场灭狼运动。使人们惊奇的是,在灭狼以后的几年里,鹿的数量反而明显地减少了”。 如果提出“我们如何保护鹿的数量不再减少?”,这是一个涉及到社会、道德、文化、科学等多个层面的“怎么做”的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如果改为“灭狼运动与鹿的数量变化有何关系?”这就成了有关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科学问题。2、及时点评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学生认知有差异,头脑中又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概念或者说前概念,提出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教师的积极发展性的评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明确哪个问题更有价值,体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在“测量心率”的活动中,问题1“心率与身体状况有关么?”问题2“心率

13、与年龄有关么?”显然问题1是不能探究的,因为人的身体状况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按照身体状况分组缺少相应的依据。问题2很恰当,首先,性别的特征很容易区分,分组容易;其次,以性别为分组的依据,可以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实验,测量的人数越多,测量的结果越可靠。除此以外还可以出一些探究题,设置一些情景让生生间、师生间相互提问,对学生提问兴趣和习惯也很有帮助。总之,科学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端于问题,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问提问,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科学课程改革的成败。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论的精神,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参考书目: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科学(7-9年级)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探究型课程导师指导手册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冯克诚,刘以林,张文珍主编:素质教育的目标与实施,华语教育出版社。 谢希德主编: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