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6264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的质的研究中文摘要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期青春期,这是个体尝试扮演各种角色,实现角色认同的关键时期,而社会转型造成的社会失范却给青少年的角色认同带来很大障碍,致使青少年不能很好地实现角色认同,甚至产生角色冲突。 值此社会背景下,又逢基础教育改革转向微观层次,我运用质的研究方法,深入到师生中间,通过访谈、观察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了多次的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对初中学生的自我角色意识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了解释。 第一,初中学生对自我的认识。论文通过“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自我评价”三个侧面来解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第二,初中

2、生对自我角色的认识。论文从“我是谁”、“我的权利”、“我的义务”、“我的行为模式”四个角度来解释初中生对自我角色的认识。 第三,遭遇“青春期”。通过了解学生对青春期的感悟和教师对青春期的认识,以明确青春期特征对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影响。 第四,独特“我”的自白。这是我约请一位初中生写的自传,这是发自一个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呐喊。 在了解初中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基础上,论文从四方面提出了对初中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教育的理念和实施策略。 第一,确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色观。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认为学生是有独特个性和无限发展潜能的主动学习的人。 第二,建构满足学生多种需

3、要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生的指南针,学生扮演角色的多样性造成了学生需要的多样性,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多种合理的需要。 第三,创设生活德育的体验观。一个人的角色意识和角色扮演能力是在其参与各种活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就要求角色定位教育也必须在生活中、在互动中进行。 第四,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评价观。对一个人角色意识的评价直接影响着他的角色意识的形成,所以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评价观对学生积极、健康角色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角色定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良好的角色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最好的他自己。 角色对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人人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行使着自己的权力,也履

4、行着自己的义务。但角色的扮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出现迷茫与失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说到学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受教育者,但如果仅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受教育者是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有独立个性与发展潜能的活生生的社会的人,学生不仅扮演着受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扮演着子女、兄弟姐妹、朋友等多种社会角色,学生正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我认为学生的角色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止的状态。学生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在学习和各种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认识、理解、领悟不同角色的规范,并创造性地实践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过程,是学生不断调整和建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

5、值取向的过程。 一、选题的由来 我之所以选择初中学生的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作为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一方面,使得我国在经济、政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到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原有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在某些方面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而新的社会规范体系的建立又有待于社会结构的重新整合,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失范,导致人们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向;另一方面,社会转型的变化,要求人们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正确判

6、断自己的角色,做出恰当的抉择,才能够适应和改造环境。 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是学习扮演各种角色,实现角色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所以,了解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并对其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教育改革从宏观走向微观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心开始逐步深入到了学校的各个层面。对学生的研究也己经由对抽象个体共性的研究转到对具体个体个性的研究,开始关注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学生在班级、课堂的生活质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具体发展提高。正是这样的背景,促使我选择了这样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我的工作生活经历的影响 所以选择这一题目,还与我的工作

7、生活经历有密切的关系。我曾经做过七年的中学教师,比较了解中学生和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能深切体会中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虽然离开中学的这几年正是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时期,中学教育的状况可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读研究生期间,通过教育理论的学习,促使我对中学教育进行理性思考,探究隐藏在教育现象背后的原因,对中学教育土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我也总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学教育改革及现状。所以,选择这一题目是出于我的兴趣和内心的关注,这种熟悉亲切之感使我在做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不致遭受为论文而论文、为研究而研究所带来的乏味无聊之感的折磨。相反,在研究过程中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变化与成长

8、,研究的过程也是我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我第一次体会到研究与生活这么贴近,研究原来就在生活之中。 二、研究的现状 近年来,研究师生角色定位的论文越来越多。但这些文章中大部分是对教师角色的探讨,有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以教师所处的社会地位为基点,讨论教师的角色转换与重新定位,如“21世纪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教师在现代教育中的角色定位”3 “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4等,也有人把教师的角色定位看作一个过程,在教师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探讨教师的角色定位,如张文兰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再定位”5,张爱琴等的“教师角色定位的本质透视”6等;而研究学生角色定位的论文却很少,把中学生角色

9、定位教育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更少了,并且这其中大部分是在讨论某一具体情境下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如们双主网络教学模式的师生角色定位与作用”7,但也有人开始研究新课标情境下中学生的角色定位问题t81,这种新的探索方向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本论文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了解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的角色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中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教育的构想。三、研究的意义 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社会转型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人们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不失时机地做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抉择,既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又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生命

10、价值,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就变得日益重要。 基础教育担负着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任务,学校所培养的人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一方面,他们需要了解社会,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环境中机智地做出选择,同时还应在社会发展中有所作为,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意识到在不同角色中所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创造性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然而,基础教育的转型性变革使原有的价值观念、师生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当前关注教师角色转换、角色定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中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的研究还非常少,加强对中学生角色意识和角色定位的研究,对于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更充分地发挥自

11、己的积极主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质的研究具有“情境性”、“不确定性”、“动态发展性”的特点,因此,研究的结果只局限在样本本身,不能简单地推论到抽样总体中去。但是,我选择的是一所普通中学,它有自己的特性,但也与众多的普通中学有着内在的共性,这又使我的研究结果具有了一种“显而易见的推论”作用。一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一)研究的范式 “范式”是指常规科学研究所应遵循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科学家库恩在1968年提出来的,是从事某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共有的信念;某种自然观等三方面的内容。这一概念

12、最初指涉的是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近年来被借用到社会科学界,并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范式大战”。质的研究所依据的是与传统的“实证主义”不同的三种“另类范式”,即“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后实证主义 后实证主义是一种“批判的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它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穷尽。客观真理是存在的,但却不可能被人们所证实,某种理论只有不断地被证伪,才可能逐步接近真理。在认识论上,后实证主义认为,人们虽然不可能完全、彻底地了解客观现实,但可以通过相对严谨的方法对其进行“客观的”了解。在方法论上,后实证主义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强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

13、“真实”的资料,并且可以通过证伪、相关验证等程序和手段对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 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在本体论上,它也承认客观现实的存在,但这种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是在实践中结品化而成的。在认识论上,批判理论认为,理解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必须通过双方价值观念的过滤。在方法论上,主要采取辩证对话的方式,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平等的交流,逐步去除被研究者的“虚假意识”,达到意识上的真实。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误解的能力。 3.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在本体论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认为所谓的“

14、事实”是多元的,因历史、地域、情境、个人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是具体地被建构出来的。这种被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因为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某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实”。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认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是一个互为主体的关系,研究结果是由不同主体通过互动而达成的共识。“领会”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不同主体间的“视域融合”。在方法论上,它强调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

15、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通过主体之间的理解,人类将扩大自身描述和解释事物的认识结构和叙事结构。 对研究范式的反思,使我意识到与其说我的研究运用了质的研究方法,不如说我遵循的是质的研究的范式。在研究中,我关注学生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的角色扮演过程,以及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角色意识的变化、角色的转换等,整个研究是多样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是学生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的变化过程,是对学生对自我角色的感知、体验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在论文选题的初期,我的导师推荐我看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一书,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质的研究,便即刻被书中那种不同寻常的行文方式所吸引。不夸张地说,我真有一种遇到知音的感觉,原

16、来论文真的可以这么写,这是我多少年来悄悄隐藏在心中的梦想,让论文也可以表露感情,让论文也可以贴近生活。我如获至宝般地很快读完了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又认真阅读了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并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至此我对质的研究有了更为深刻、理性的认识,“质的研究方法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一些主要特征。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中进行实地研究,还要求研究者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

17、,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整体的、关联的考察,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研究结果。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质的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做“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因此,研究需要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前设”和“倾见”进行反省,了解自己与被研究者达到“解释性理解”的机制和过程。 3.研究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 质的研究认为,研究是一个对多重现实(或同一现实的不同呈现)的探究和建构过程。在这个动态的过程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方都可能会变,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研究结果和理论的方式也会变。因此,质的研究

18、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定终身”。 4.研究的结论和理论的形成主要使用归纳法 质的研究是注重归纳的,质的研究者以归纳的方式搜集和分析资料,从资料中产生理论假设,然后通过相关检验和不断比较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建构自己的理论。 5.重视研究关系 由于注重解释性理解,质的研究对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质的研究不可能设想研究者可以脱离被研究者进行研究,因为正是由于双方之间的互动,研究者才可能对对方进行探究。因此,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个人身份、思想倾向、自己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所有这些因素对研究过程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反省。近年来,质的研究方法正在被越来越

19、多的人了解、认同、接受。这一趋势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由宏观走向微观是密切相关的,研究教育领域的微观问题,质的研究方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它能够深入教育内部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现研究问题,灵活地设计研究计划,有效地探究教育对不同人的意义,而且自下而上的研究路线有利于教育研究的创新,便于教师自己或与研究者合作进行研究,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亲和力。研究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和平民意识更是深深地打动了我,所以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倾注了自己个人的感受、情感,这既可以认为是一件好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如此我才能从繁琐的研究中体验到乐趣,体会到成长;但研究中也可能带有个人倾见,使研究的结果带有一定的局

20、限性,我会努力减少负面影响。 选择质的研究方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研究的需要。我选择了初中学生的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作为研究问题,并且打算在研究中运用过程角色理论,在学生生活学习的自然状态下,对学生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自我角色意识的变化、角色的扮演等问题进行研究,而质的研究方法正可以在这方面为我提供指导。选择质的研究方法,并不说明我认为质的研究就比别的方法优越,事实上,我认为研究方法并无好坏之分,只是适合与否的问题,选择研究方法应视研究问题而定,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问题服务的,是选择适合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研究方法的问题。 (三)质的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1.选择研究对象 选择研究对象

21、我使用了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法”,即按照研究的目的抽取能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经过对多方面因素的思考,我把研究对象初步定为一所普通中学初二年级的一个班。我之所以把自己的研究范围定在初中阶段。是因为在数年的初中教师生涯中,我能深切地体会到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烦恼与迷茫,生理与心理的巨大变化,预示着他们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关键期。他们不仅要学习,还要接受进一步的社会化,学习和扮演各种社会角色,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是角色认同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一时期角色认同出现问题,对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把自己的研究问题确定为“初中学生的自我角色意识与角色定位教育”,

22、试图从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角度为角色定位教育找到一个支点。 选择初中二年级,是因为我认为初一的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这种新生活多少还可能有点不熟悉,不适应,而初三的学生又忙于升学考试,我的守门员提议我不要打扰他们,我尊重守门员的意见选择了初二年级的一个班。相对而言,初二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对这个新环境已经比较了解,升学的压力又不是那么迫切,相对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之中。这种分析多少带有一种“局内人”的眼光,或许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但综合种种原因,这已是我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这所学校的老师中有许多我的同学和以前的同事,再加上自己以前的教学经历,使我与研究对象之间在许多方面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

23、为方式,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从这个角度讲,我具有了“局内人”的身份;然而,近几年离开中学,又使我可以与我的研究对象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我同时又具有了“局外人”的身份。这双重身份让我一方面比较容易与研究对象进行沟通,使研究深入下去,另一方面又能看到事物的整体结构和发展脉络,把握研究的整体性。我充分利用自己同时作为“局内人”和“局外人”的优势,让自己在研究中既能比较容易地与研究对象产生共鸣,又不至于丧失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敏感性。 2.进入现场 经过一个学期的准备之后,我于2004年9月至2005年1月深入研究现场,进行实地研究。 进入现场的第一个问题是接触“守门员”。“守门员”是指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

24、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它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我的“守门员”是一位初中二年级的任课教师,她是我很要好的朋友。在此之前,我己经把我的研究问题向她做过一些介绍,取得了共同的认识。 3.收集资料 _我主要采用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和收集实物的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1)问卷调查 研究之初,为了了解学生和老师的基本情况,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我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问卷见附录)。我的问卷是依据角色理论和罗杰斯对自我概念的界定设计的,所有的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这样可以减少我的“前设”与“偏见”对师生的影响,了解到研究对象更为真实的思想。但同时,

25、开放性的问题也给师生答卷带来了麻烦,他们需要用很长的篇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每一份问卷都很认真,师生的纯朴、热情和真诚很让我感动。研究中根据需要我又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取向。 (2)访谈 访谈是我在研究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访谈”,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者“寻访”、“访问”被研究者并且与其进行“交谈”和“询问”的一种研究性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ill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我采用了非正式的、开放性的访谈方式,主要目的是与被访者建立友好的关系,初步了解被访者的思想,进一步确定访谈对象。在这样的访谈中我主要是一个倾听者,偶尔

26、也会发问,把话题引向我想了解的方向。我没有制定访谈提纲,也没有进行录音,只是在心中有个大致的方向,但我有写日记的好习惯,对这些随意的访谈事后都进行了详细的一记录,而且记下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到论文写作时才发现这些随意记下的、当时没太在意的东西对自己的论文却很有用途。 确定了具体的访谈对象之后,我采取了正式的访谈方式。每次访谈都制定了详的访谈提纲,与被访者约定时间、地点,并在征得他们同意后都进行了录音。在这样的访谈中我既是提问者、倾听者,也是学习者、参与者,我与被访者一起建构着访谈内容。根据研究的需要,我与被访者分别就不同问题进行了多次访谈,每次时间约为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时间、地点由被访者来定。

27、但也有例外,比如有一次访谈一位母亲,这位健谈的母亲不用我发问就能侃侃而谈,足足谈了一小时还意犹未尽;而另一次访谈一个男生,他却只说了不到十分钟就不肯护干口讲话了,后来才从别的同学那里得知是怕我向老师告发他,他的戒备心理那么强,虽然我一再强调谈话内容保密,他还是不肯相信。由于那次访谈后不久我就离开了现场,对他的访谈没能深入下去。 (3)观察 观察是我使用的又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通过观察了解教师的师生观和对学生的角色定位。C中学上午第四节一般都是自习课,除了“盯班”(这是他们的说法,自习课都分给了各科老师,轮到谁,谁就得到班里去看着学生上自习,有的老师也讲课。)的老师,其他人经常喜欢聚到某个办公室

28、里聊天,谈话的内容也多围绕教学与学生这个主题。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观察机会,我经常参与到他们的谈话当中,并且有时会主动挑起话题,以扭转谈话方向,因为他们当中好多人都是我以前的同学或同事,所以他们的谈话很自然,对我没有什么避讳,顶多有时会来一句:“看,人家这才叫写论文呢!” 有时候我也会跟着我的守门员一起去上课,或者拉上一个不上课的老师一起站在教室外边聊天,我会选择一个不打扰他们上课的角度,谈话的声音也不会很大,我希望尽可能看见他们自然状态下的表现,不想因为我的出现而让他们感觉不自在。 (4)收集实物 随着接触的增多,许多学生都把我当作大姐姐,大朋友,他们开始主动与我谈话,诉说他们的烦恼,告诉

29、我他们的小秘密,征得他们统一后我收集了部分他们的作文、日一记,我还约请两位同学写了自传。离开现场后我还收集了与部分学生的通信。这些都是我建构理论的宝贵资料。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马斯洛和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自我的论述,是角色定位教育的又一心理学基础。 (l)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马斯洛的一生都致力于自我实现的研究,它的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心理学。经过多次扩展与修正,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是人超越了缺失性需要之后所达到的人性潜能充分实现的完满境界,是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同时也是能动的、贯穿一生的动力过程,是沿着需要的阶梯

30、渐次向终极的人生状态演进的过程。 自我实现者具有下述积极方面的人格特征: 能准确客观地洞察现实,并与之形成更加适意的关系:对自己、他人及整个自然表现出更大的认可;思想言行比较自然、坦率和纯真;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能自立、自制、超越文化和环境的约束;能以新奇的眼光,欣赏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经验;较经常地经历神秘体验或高峰体验;对人类怀有一种很深的认同、同情和爱的感情;具有深厚的人际关系;具有民主的J性格结构;能分辨善与恶、手段与目的;具有富含哲理、善意的幽默感;富有创造力;对文化适应的抵制;能超越各种二歧式的对立而达到一种整合的状态。 分析了自我实现者的积极人格特

31、征,马斯洛提出了一个人趋向自我实现一的八条途径。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在这一体验的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这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 2)面临前进与倒退、成长与安全的选择时,能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防御的选择,力争使每一步选择都成为成长的选择。 3)要倾听自己内在冲动的呼唤,使自己的天性、潜能显现出来,要让自我成为自己行动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倾听父母的教训,或教会、权威、传统的声音。 4)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在许多问题上都应反躬自问。因为这意味着承担责任,意味着对责任多了一份理解。每一次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的实现。 5)在每次

32、选择时刻到来时,都能做到以上四点,并把这些经验结合起来,做出在素质上对自己是正确的选择。要倾听自己兴趣、爱好的呼唤。要敢于与众不同,要有勇气不怕这怕那,懂得自己的命运、使命,并据此来采取正确的行动。 6)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自我实现就是运用你的聪明才智,努力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竭尽自己所能,力争使自己成为第一流的。这意味着实现一个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经历勤奋的、付出精力的准备阶段。 7)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能体验到这样的时刻,应设置条件让高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实现自己。 8)要识别

33、自己的防御心理,并有勇气放弃这种防御。要摆脱约拿情结(约拿是圣经中的人物,他逃避职责,不去传道,被鲸鱼吞入腹中三天三夜。它在鲸鱼腹中向神呼救,神便命鲸鱼将他吐了出来。马斯洛借这一典故来说明在人身上存在的对成长的一种防御,即“对自身杰出的畏惧”,或“逃避自己的命运,或“躲开自己的最佳天才”。的影响,敢于接受自己的命运、职责,承认自己的内在潜能。放弃“去圣化”防御机制,并学会“再圣化”。 总之,自我实现不是发生在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自我实现是一种存在,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的长远目标,但同时也是一种形成,是一个程度问题。它是由许许多多微小的进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2)罗杰斯的个人形成论和自我概念

34、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他提出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在60年代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对教育的影响尤为明显。在教育领域,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原则。罗杰斯认为,人性天生是善的,有自我实现的趋向,人类的各种潜能都可以发挥出来。他主张教师要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给予每个学生爱,使学生的自我人格健康发展。罗杰斯通过对众多治疗案例的分析,发现了一些积极健康人格形成的规则。 1)对经验的开放。对经验的开放与自我防御是相反的,对经验开放的人不是用一种预定的分类框架来感知现实,而是能够听从感官的报告,能够更加开放地意识到存在于内心的自我情感和态度。对经验开

35、放的人能够领会到一种新的情境的真实存在,而不是歪曲它,使之符合自己己有的认知模式。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需要有这种开放的心态来感知现实,理解现实,并能够在多变的环境中灵活地做出符合自己真实意志的抉择。 2)信任自己的有机体。对经验开放的人,倾向于信任自己的有机体,面对选择时,他能够使用在当前情境中所能得到的各种信息,并以此来规划自己的行为;他能够自如地意识到社会的需求和自己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和冲动,相对准确地知觉复杂的客观情境,动员自己的全部有机体和有意识的思想,使之来参与考虑、斟酌和权衡每个刺激、需求和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权重和强度,做出最接近于满足自己所有需要的选择。有机体

36、也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但由于对经验的开放,所以一旦出现令人不满的结果,他便能即可意识到,并迅速地修正。 3)内在的评价源。当一个人由于治疗而正向真正的自我转变时,他越来越感到他的选择、决定和价值判断的评价源存在于他的内部,他逐渐不再寻求他人的赞成或否定,不再依赖别人的标准生活,不再期望别人为他做出决定和选择。当一个人接受了存在于它内部的评价源,他就会体验到成为一个独特的、为自己负责的人所带来的力量感,同时也会体验到与承担责任伴随而来的兴奋与不安。 4)成为过程的意志。当一个人在努力发现自我、成为自我时,他宁愿自己成为一个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成为一件单纯的产品。“它意味着,个人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37、而不是一个固定的静态的实体;是一条川流不息的变化之河,而不是一块固体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群星灿烂的潜能,而不是一定数目的特征组合。” 罗杰斯对积极健康人格形成规则的论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的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定位教育正是要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这些规则无疑为角色定位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 罗杰斯还提出了自我概念。所谓自我概念,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它包括个人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个人的知觉及对事物的态度。罗杰斯认为,一个人在自己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与环境交互作用,逐渐把“自我”与环境区分开来。在自我中,罗杰斯还对实际经验中的自我(自我概念)和期望中的自我(理想自我)

38、做了区分,并认为这都是可以测量和用于诊断的概念,两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作为个体心理调节能力的标志。自我概念略低与理想自我,它导致自尊以及对未来充满乐观态度,并有追求成就的“冲动,0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是对于自我的知觉,包括对“我”的特点的知觉,以及与“我”有关系的人和事物的知觉的总和;第二,它是有组织的、前后一致的概念整体。自我是一个不断改变的结构,但在每一个特定时刻,它是一个特定的整体,保持整体组织的特性;第三,自我是容易进入意识,被意识所反映的,因此能被个人知觉到;第四,自我是个人的主观经验,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与个人的客观实际情况相符合。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与

39、理想自我的协调一致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社会文化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建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角色定位教育是基于现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培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健康、和谐发展的人。所以提出角色定位教育的设想也必须考虑社会文化背景,我国目前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用社会转型期和社会的麦当劳化来描述。 1.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是整个社会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是社会系统的全面的、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转型引起了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造成人们新旧观念发生冲突,价值观念出现多元性和模糊性,导致在行为选择上出现无所适从或随心所欲的倾

40、向。这些现象引出了在转型社会中较为突出的一些社会化问题,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失范造成青少年角色冲突和自我认同障碍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规范在某些方面和程度上的模糊、混乱和趋于多元化的现象。青少年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上都还不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大部分以模仿或盲从的形式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特别强烈。社会转型使旧的规范体系被逐渐瓦解,新的规范体系有尚未确立,造成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在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多元化和不确定的倾向。这就使对各种社会规范要求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理解和选择能力的儿童和青少年,在依据社会规范要求去指导自己行为时陷入一种迷惘

41、和困惑的境地,感到不知所措。 (2)社会权威形象的丧失造成青少年信念危机 社会权威形象是个人早期社会化一个重要条件,少年儿童对这种社会权威信服的程度越高,以这种权威为代表所提出的社会规范要求就越容易被其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方式。社会权威形象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大众传媒所共同创造的。一旦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在对少年儿童进行规范要求和价值观念指导上出现了分歧、对立,甚至冲突,那么它们所共同创造的这种社会权威形象便受到损害,它对个人心理的影响和行为的约束力便随之降低。 (3)转型期对人发展的新要求 社会转型为个人社会化提供了许多新的规范要求和价值标准,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同时也对人的发展提

42、出了新的要求。社会规范、一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变化,以及值观念的多元性和模糊性,要求人们提高对社会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 2.社会的麦当劳化 麦当劳是现代社会的宠儿,从中可以折射出许多现代社会的问题。麦当劳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因为它为消费者、工人和管理人员提供了效率、可计算性、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效率既指为消费者提供了高效的食品服务,也指该系统的工人必须高效地工作;可计算性既是指所销售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的量清晰明了,也指顾客用于消费的时间和金钱清清楚楚;可预测性是指其产品和服务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一样的,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其职工也按照可预测的方式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43、可控制性是指用非人技术代替人的技术,并将这种控制施加到进入该系统的每一个人身上,不但其员工必须在机器之网下严格按照程式一丝不苟地工作,进入该系统的顾客也必须程式化地接受服务:从有限的菜谱中选择、排队、快吃、快走。麦当劳式的商业机构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现代社会追求合理性的产物。官僚体制、科学管理、装配线、流水作业等都是麦当劳的先驱。麦当劳模式作为一种经营方式自有其独特之处,但社会学者关注的不是麦当劳本身,而是作为现代社会宠儿的麦当劳文化的扩张,即社会的麦当劳化。麦当劳之外,许多其他的社会行业和机构也都按照麦当劳的方式来组织,包括政治、教育、体育、新闻、宗教等都采用麦当劳的运作原则。为了追求效率,

44、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被无情地排除了;为了达到对量的强调与追求,现代教育关注的是可以培养出多少学生(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质量并不太关注;为了排除不确定性,加强对可预测性的追求,现代的学校千校一面,课程一致、教材一致,教育内容的中心是知识,知识以外的难以预测和把握的情感、意志、想象、信仰等都被有意无意地排除在教育内容之外;为了增强可控制性,“今天,学校仍以讲课为主。这种方式象征着老式的、自上而下、等级森严的工业结构。”“上学的孩子会很快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标准的、基本上固定不变的组织中,即教师领导的班级中的一分子。一个成年人和一定数量面向前方、分排坐在固定位子上被领导的年轻人,就是工

45、业化时代学校标准的基本单位。”四、实施角色定位教育的理念构想与的具体措施 角色定位教育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理念,它渗透在各科教学的过程当中,渗透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也体现在师生的日常生活中。据我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有效实施角色定位教育首先应确立以下四种观念,即确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色观、建构满足学生多种需要的价值观、创设生活德育的体验观、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评价观。 (一)确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角色观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的发展变化明显,他们渴望独立、自由、平等,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但又离不开教育者引导和帮助,因此,“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越

46、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5l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在性,不能再依据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学生,按照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好、中、差生,教师必须把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当作自己的天然职责。 我在与教师的接触中发现教师的学生观正在转变,他们不再仅以学习成绩来区分学生的优劣,而是更关注他们的品质与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实施角色定位教育的前提。 1.学生是主动学习的人 “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的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

47、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川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图式理论,人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同化和顺应的方式进行的,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已不能同化新的知识,因而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促进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是不可能进行的。 而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途径增多,知识更新速度也在加快,人们更需要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才能在学习化的社会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发展,所以,教育需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我经常听见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不听话,不好教,其实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不可抑制的,这是人作为生命体的内在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