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291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对一道竞赛题的思考 2014年浙江省高中数学竞赛中有这样一道简洁优美的试题:已知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定点的坐标为,以为直径作圆若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为定值,求此弦长和实数的值题目看似平淡无奇,实质蕴涵丰富,是一道值得研究的好题.1解法研究解法1(代数视角):设抛物线上的动点则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设直线与圆的交点为,由 式和直线 联立,得 所以由以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得,由于要与无关,故令,得所以弦长为解法2(几何视角):依题意,可设,的中点为,与以为直径的圆相交于点,的中点为,则,点的坐标为则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而,故将代入上式,得,由于要与无关,故令,得所以弦长为解法3(归纳猜想):先

2、猜后证.假设存在这样的直线,使得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为定值,则当点运动到时,以为直径的圆方程为,由于圆的半径相同,故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故,即,亦即此时弦长为因此猜想:当点变化时,存在直线被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为定值.下面给出证明:(仿解法1)设抛物线上的动点则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设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为,由 式和直线 联立,得,又 ,所以故所以弦长为(仿解法2)设抛物线上的动点则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设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为,由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且,半径,故所以弦长为2解法评析 从赛题的考查目标:“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圆和抛物线等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运

3、算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分析,无论是解法1的联立方程,韦达定理,还是解法2的平面几何知识的应用都是通性通法,但由于学生“想得到”、“算不出”的原因,解法2的正确率远比解法1高,但是命题人还是给出了类似解法1的,体现解析几何精髓用方程思想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参考答案.但是从学情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解法3明显更受学生欢迎,原因是“先定性,后定量”,计算强度明显减弱.这正是华罗庚教授的退步解题法告诉我们的:复杂的问题要善于“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圆锥曲线中的定点、定值、定直线存在性探索性问题,由于结论的不确定性,使得问题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最能考查考生的探索能力和

4、创新意识,最能甄别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因此倍受命题人的青睐.如何破解?解法3为解决圆锥曲线的“三定”存在性探索题,提供了方向,并且希望能借此对圆锥曲线中“想不到”、“算不出”、“消不掉”这三大困难的突破有所帮助.3赛题溯源我们可以将赛题拓展为如下一般情形:已知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定点的坐标为,以为直径作圆若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为定值,求此弦长和实数的值解析: 先猜后证.假设存在这样的直线,使得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为定值,则当点运动到时,以为直径的圆方程为,由于圆的半径相同,故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相等,故,当时,得此时弦长为因此猜想:当点变化时,存在直线被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为定值下面给出证明:

5、设抛物线上的动点则以为直径的圆的方程为,设直线与圆的交点坐标为,由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且,半径,故由于为定值,故,此时,这与前面的猜想是一致的,所以弦长为,其中. 掌握了上述结论,我们可以很快捷地编制很多试题:如:1.已知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定点的坐标为,以为直径作圆若圆截轴所得的弦长为定值,则弦长为_.2.已知为抛物线上的动点,定点的坐标为,以为直径作圆若圆截直线:所得的弦长为定值2,则_.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过定点作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两点(I)若点是点关于坐标原点的对称点,求面积的最小值;(II)是否存在垂直于轴的直线,使得被以为直径的圆截得的弦长恒为定值?若存在,求出的方程;若不

6、存在,说明理由(2007年湖北高考理19题).4解题感悟 在问题解决中,教师应注重多视角的寻求解决方案,要重视解题理论的引例、渗透、突显和内化。要注重一题多解才能更好的为一题多用做铺垫。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注重一般思路,即通性通法,所谓通性通法是指解决具有相同性质数学问题所用的通用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解决问题时的集中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在面对常规问题时,要训练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解题模式;另一方面,在解决新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解题能力出发,遵循试题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意图,突出通性通法在问题解答中的主题性,多角度引导、发现、探究、展示、点评问题的解决途径。面对问题,从不的角度观察、思考,往往会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感觉,能够获得新的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