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66962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8.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名胜区理概论-课件.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讲座内容,风景名胜保-保护理-规划管-管理,2006年12月1日,风景名胜区条例开始施行。1985年6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同时废止。,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1999年全国城乡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指出:风景名胜区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把保护放在首位。风景名胜区不能仅仅考虑本地区的利益,要有全局和长远的眼光。要切实加强对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利用工作的领导,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把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和管理好。搞好风景名胜区工作,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规划,保护,管理,前提,核心,关键,风景名胜,Scenic and Hist

2、oric Interest Area,一、风景名胜,风景名胜区条例对风景名胜区作了如下规定:“本条例所称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风景自然资源,风景名胜资源,名胜人文资源,风景太湖,名胜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湿地公园,遗产资源,文保单位,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甘肃雅丹地质公园,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江富锦湿地公园,世界自然遗产江西三清山,文保单位明孝陵,二、风景名胜区的特征,1、客观存在性 风景名胜资源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以我们对他们的理解而转移或变

3、化,四川夹金山风景名胜区,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2、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生态价值 风景名胜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有序性起到重要的作用,而且对生态系统变化状态起到显示作用,四川黄龙,四川九寨沟,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2、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文化艺术价值 景中蕴情,情中喻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杭州西湖,孟浩然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江西庐山,2、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科研价值 风景资源地的生态系统一般比较完整,许多物种都因其独特的性

4、质而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濒危动物大熊猫,濒危植物桫椤,2、风景名胜区的价值 游憩价值 由旅游资源环境提供的,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效益。,湖南张家界,3、风景名胜区的动态变化特征,风景名胜资源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只是在短时期内,一些风景名胜资源处于相对静态的状态,杭州西湖水域的变迁,西湖历经多次变迁,面积一直在逐渐缩小。(1)唐代的西湖面积在10.8平方公里左右,“澄千顷之波澜”。(2)宋代,面积缩至9.3平方公里,(3)清代,西湖水域7.5平方公里。(4)现在的西湖仅有5.6平方公里。随着西湖西进,西湖水域又有扩大,保 护,Protection,一、国家规范强调对风景

5、名胜资源的保护,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第3.5.5条 风景区的生态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制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消极作用,控制和降低人为负荷,应分析游览时间、空间范围、游人容量、项目内容、开发强度等因素,并提出限制性规定或控制性指标;2.保持和维护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保护典型而有示范性的自然综合体;3.提高自然环境的复苏能力,提高氧、水、生物量的再生能力与速度,提高其生态系统或自然环境对人为负荷的稳定性或承载力。,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二十四条: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应当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二、保护与开发建设,1、认知误区,(1)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即

6、是对资源的绝对保护,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 必定会降低风景价值,造成资源的破坏(2)风景名胜资源等同于旅游资源、经济资源,风景名胜区建设等同于旅游开发(3)设施建设重于景点建设,风景名胜区建设主要是景观设施建设(4)资金贫乏,无法有效地进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工作,2、实践误区,(1)一些风景名胜区边缘受到城市化现象的蚕食,发生变质现象,使得边缘具有了其他用地的属性。,南京紫金山周边绿地城市公园化,(2)风景名胜区引入旅游度假项目,向主题公园模式发展(3)过量的、不恰当的服务设施建设造成资源破坏,与景区环境格格不入,风景名胜区的游乐设施,(4)规划设计手法老套,建设方式单一,景区公园化,风景

7、名胜区的商业街,风景名胜区的大广场,3、保护与开发建设的辩证关系,(1)风景资源的保护是必要的,是开发建设的前提;保护不是目的,风景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开发建设的目的;(2)保护和开发不是一对矛盾,在保护前提下兼顾开发建设,合理地利用风景资源的内在价值而非附加价值,能有效促进风景资源的保护(3)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建设应是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保护和利用 要保证风景名胜资源的永续存在,才能实现资源的长效利用,4、对“度”的把握,(1)风景名胜资源的特性决定了风景名胜区应该走动态保护的道路 自然环境是风景名胜资源存在的空间基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自然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是风景资源动态发展的外部表象,一

8、旦系统资源的平衡受到扰动,甚至破坏,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总体环境的质量。风景名胜区条例:国家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和资源保护情况进行动态监测。,(2)对于风景名胜资源,反对一味的保护,更反对不顾资源的利用。把握利用的“度”就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防止保护过度,利用过度,应讲求优化利用,在保护的前提下争取场地效益的最大化。(3)风景名胜区的人为干预应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生物承载力、美学承载力相协调,规 划,Planning,中国的人均自然资源贫乏,空间拥挤,对风景资源的保护显得紧迫,对其的利用更加弥足珍贵。反对一切庸俗化的保护,在正确保护的同时更加应当强调利用。风景资源的可持

9、续发展是目的,只对其保护不通过利用无法实现其价值,不利用也就谈不上发展。,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科学的规划设计,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合理利用起着积极的作用,一、规划设计的误区,1、“零”规划,某些风景名胜区规划存在“保护”就是一切的观点,在资源优化中畏首畏尾,不敢加以正确利用。相反,更不利于资源的保护。,2、“百分之百”规划,一些对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以经济利益为首要目标,忽视自然规律,大肆发展商业,导致风景资源破坏,形成“坐吃山

10、空”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风景名胜区中的别墅区,规划与整体风格不协调,3、传统规划方法欠科学,存在设计者的宏观臆断,具有一定的不可靠性,二、建立科学的规划设计体系,为避免盲目地对风景名胜资源进行优化利用,应运用集约化理念主导风景区建设,采用合理的手段,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使风景资源整体效益最大化。1、采用合理的规划手段:植被恢复与经济作物相结合(如丰乐亭栽植板栗)人文资源的保护与景观节点的建立相结合(如常熟古里红豆山庄)景区资源与城市生活相结合(如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3号地块)放大景观资源的效益,板栗,常熟古里红豆山庄,太湖风景名胜区石湖景区3号地块,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运用可持续的发

11、展原理,实现永续利用首先就需要合乎规律的客观评价。在不影响保护的原则下优化利用风景名胜资源,不仅仅是策略和手段问题,还有对场所的选择问题。,数字化叠图分析,3、科学的规划设计 科学的规划设计是基于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对场地认知后而做出的较为准确的判断,能够准确地对风景区资源的优化利用进行引导,促使保护前提下场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丰乐亭景区详细规划,管 理,Administration,一、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目标,风景名胜区条例: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对风景资源的管理,即是为实现目标,对所拥有的风景资源和名胜资源进行合理地设计,有效地组织、协调、控制、监管等活动的过程。,二

12、、我国的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现状,1、风景名胜资源的破坏(1)粗放式的开发建设。如:太湖风景名胜区木渎景区大焦山的采石活动,南京老山黄山岭被砍伐的树木,如:2003年南京老山黄山岭附近的原生林被大面积砍伐,大量山体裸露,与周边环境极不协调,(2)违背科学规律、违反规划的过度开发如:南京莫愁湖公园,周边绿地不断被蚕食,2、风景名胜区的过度经营风景名胜区旅游人数众多,超过了接待能力,泰山,周庄,3、管理决策层的资源意识较为粗放 主管部门或管理者保护意识薄弱,存在利益之争。如:某些风景名胜区高昂的门票价格,与之相反的是,景区设施陈旧、不完备。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三十八条: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

13、偿使用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风景名胜区的门票收入和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应当专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风景名胜区内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损失的补偿。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制定。,4、管理体系无法适应发展的需求 多头管理 权责不明 管理水平、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5、缺乏资金来源 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不平衡发展6、技术支持较为薄弱 许多风景名胜区的技术力量极为薄弱,缺乏营销、管理、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人才,也缺乏生态、物理、地理、植物等“硬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管护手段和基础设施普遍薄弱。,三、国内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技术研究的

14、进展,国外针对保护、规划、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几乎都是景观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向风景名胜资源领域的交叉渗透,以及高新技术的应用。,McHarg的“千层饼模式”,以Fofman为首的部分“自然保护学派”,P.E.Forest提出的“LAC理论”,区域尺度的风景因子评估,环境容量控制理论,“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三维模拟,ROS,信息遥感,三维模拟地形,黄山三维实景地图,三维模拟实景,信息遥感技术,信息遥感技术,这些技术能充分地运用于风景名胜区的生态规划、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削减分配的决策支持、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环保设施的管理、环境规划等方面。为现

15、实地理空间上的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研究提供方便、准确的空间管理和空间分析手段。三维模拟、ROS、信息遥感等技术具有很强的信息管理能力和空间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借助这个系统,可以解决在发生洪水、战争等重大自然或人为灾害时,如何安排最佳的人员撤离路线、并配备相应的运输和保障设施的问题。以数字地形模型为基础,建立著名风景名胜区的 三维可视化模型,实现多角度浏览,可广泛应用于景区规划、管理和仿真、旅游等领域。,九寨沟数字高程模拟地形,四、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1、建立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评价机制,为保护、利用风景资源和判断风景资源是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变化提供科学依据2、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实施科学规划3、进一步加快风景名胜区的数字化建设,建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数据库,形成动态的评价与保护机制4、明确政府职能,多途径融资,成玉宁,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景观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保部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指导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指导小组成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