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中国古籍数字化与人文学术研究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提要】本文从人文研究角度出发讨论古籍数字化意义及解决方案,强调了在数字化时代传统古籍整理工作的重要性。史文认为古籍数字化能为人文研究提供便捷、准确的查询工具,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传统古籍整理工作进行变革,要求建立数据库统一的规范,包括分类法、著录格式都要有一定的修改,以建立国家标准,并使古籍数据库与数字的其他数据库保持整体的统一性。文章对技术也给予了同样的重视,分析了人文研究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计算机技术为古籍数字化准备的条件,并讨论了两者的有效结合。【关键词】人术研究、数据库、知识发现、中国古籍数字化解决方案、图书馆自动化 
2、;中国古籍的数字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课题,本来应由专家来解决,绝非学识浅陋如不佞者所应妄言的。但是,计算机产业界的专家对于计算机技术在人文学术研究上的应用缺少了解和兴趣,而学术界的专家都忙于各自的名山事业,两方面又无良好的沟通,所以创获甚少。此前虽有学术机构曾进行过类似课题的研究,获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旧的思路和成果已很难跟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1。鉴于目前中国古籍数字化问题的日益紧迫和相关专题研究的相对滞后,笔者不揣谫陋,撰此小文,以期引起有关专家就例如数字化、网络化时代对人文学术研究提出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如何规划、评估古籍(以至一切图
3、书文献)的数字化方案等问题的深入讨论。 一、古籍数字化现代学术研究的基础我们中华创造了无比丰富的遗产,对于世界文化具有巨大贡献。古代典籍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面对蕴藏于浩如烟海的古籍之中的文化思想,究竟应该如何解读,如何履践,不免令人有“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的感觉。胡适之先生认为传统的经史研究存在范围太狭窄,注重功力而忽略理解,缺乏参考比较的等积弊,故以清代三百年间第一流人才的心思精力,都用在经学的范围内,却只取得了一点点的成果,关键是缺少对古籍的系统整理,又不注重学术成果的积累,两千四百多卷的清经解,大多是一堆流水烂帐,没有条理,没有系统,人人从“粤若稽古”、
4、“关关雎鸠”说起,怪不得学者看了要望洋兴叹了2。针对清儒治学方法的缺陷,胡适之先生着重提出,必须系统地整理古籍,包括索引式、结帐式和专史式的整理。此后,学界编纂了多种引得、通检、索引、汇编等工具书,部分完成了索引式整理的目标,拜前辈学者之赐,我们查阅古籍不知享受了多少便利。但是我们也发现,中国古籍汗牛充栋,经过系统整理的毕竟只是少数,方便的检索工具也还嫌太少,离胡适之先生的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即使是已有索引的古籍,我们用来解决具体问题时仍会感觉到种种不便。至于结帐式的整理,则尚未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而在未有结帐式整理之前,所作的专史研究,其完整性、可靠性都值得怀疑。刘家和先生在崔述与中术史研
5、究序中说道:“记得从前有一位学术前辈说过: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这已很不容易。而现在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以求有所新发现,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由此我想到了美国科学家库恩(Thomas Kuhn,19221996)的一篇文章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中的传统和创新(The Essential Tension: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in Scientific Research)。他说,科学的发现,既需要发散思维,即对于传统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思维,又必须有向心思维,即深入传统的思维。这是因为,没有前一思维,就会限于传统而失去创新的可能;没有后一种思维,就不能深知传统中的问
6、题与病因所在,就不知到底为何需要突破,应该从何突破,即使突破也破不到点子上,何来创新?所以他概括地说:成功的科学家常常必须同时扮演传统主义者和离经叛道者的角色。库恩讲的是科学发展的要求,其实对于史学的发展来说,这几乎是同样适用的。这就是要上穷碧落下黄泉,要有微观与宏观、传统与创新两极之间的张力。”3确如刘家和先生所说,经常保持这种张力是推动学术创新的要素,如果认真反省一下就不难发现,在人文学术研究中,我们有时忽视对古籍文本的深入解读,导致研究结论发生偏差;有时又被前人的成说所左右,不能有所推进。为了中国现代学术的自主、自立,促进中外学术的对话,我们必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致力于中华元典以至全部
7、古代典籍的深入解读,以求在此基础之上作出更大的学术突破。有人看不起古籍点校或是索引、目录、汇编的编纂,可又有谁能说自己的名山事业从未受惠于点校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或是二十史朔闰表、中国历史地图集、十三经索引、二十四史人名索引这样经典的点校本或检索工具呢?人文学术研究是个人的事业,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又绝非一个人所能把握的,如果我们不能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而是将有限的时间、精力都花费在浩繁、琐碎的翻检工作之中,那么还谈何学术进步呢?为此,我们需要有经过认真梳理的、反映全部前人研究成果的古籍文本供学术界使用,需要有便捷、高效、准确的查询工具为人文学术研究服务。古籍数
8、字化是一项重要的人文学术研究基础工程,不仅需要全体学术研究者和计算机专家的勤奋和努力,更需要现代化技术的支持。我们认为,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进行深入的古籍整理工作,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势在必行,它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效率,定会将学者的时间和精力从艰苦而繁琐的爬梳、翻检工作中解放出来,用于推动人文学术研究的发展,对此我们充满了希望。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古籍文献的数字化实际上也是全部中文文献数字化事业的一个复杂特例,它所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必能广泛地应用于后者,而中文文献的数字化又是数字化图书馆事业的一部分,是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
9、ucture简称NKI)的一部分4,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此外,积极建设网上中文资源库,打破某些国家或某种对网络资源的垄断,这将有利于中外学术文化的交流,树立中国人的学术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古籍数字化的理论思考当前,衡量个人电脑的性能标准已不再是中央处理芯片(CPU)的时钟频率,而是看它的整体可用性如何。软件亦是如此,应用放在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上。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计算机软件在传统人文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还远未提到中国计算机产业界的议事日程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目前,中央研究院已建立起十余个重要的古籍资料库,并逐渐开放于网络5。近期日本出版了一本电脑中国学(东京好文出版社,1
10、998年11月),书中探讨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国研究的问题,并且提供了大量与中国研究有关的网址,其中绝大部分是属于台湾学术机构的。本来应由最具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大陆学术界完成的事业,却被台湾学术界抢先了一步,不能不说又是一重遗憾。最近,大陆出版界推出了几种大型的版古籍6,引起了的普遍关注。然而此类电子读物大多难以差强人意,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计算机产业界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计算机技术在传统人文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研究,对中国古籍及其研究方法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同时,文史研究者不能勇敢地迎接数字化时代对人文学术研究提出的挑战与机遇,积极地参与古籍的数字化工作,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文学术研究向计算机提出怎样的要求,当代计算机技术又为古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