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6885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毕业论文1.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一、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分析2(一)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3(二)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 3(三)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3二、农村教师与课程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分析 3(一)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 4(二)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作用 41、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动和源泉 42、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53、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5(三)教师影响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 51、教师的价值取向 52、农村教师的教学态度 53、教师的业务能力 64、教师的交流与反思 6三、对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发展与加强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的对策思考 6 (一

2、)落实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倾斜政策 71、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72、建立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 73、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下乡”等活动的办法,培训农村学校教师 74、落实农村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适当提高教师职务岗位比例7(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7 1、定期评选培训骨干教师 82、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83、建立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 8四、结束语 8参考文献 9试论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与对策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教育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国的农村教师队伍无论是从经济待遇和社会地

3、位方面,都处于一个十分不合理的状态。然而在全国倡导“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形势下。当前农村教育理应倍受重视,因此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是十分必要的。而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尤为紧迫而重要。因此本文特此针对这种情况,对我国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进行分析,并提出浅显、简要的对策及观点以供大家参考。【关键词】农村教师队伍、管理难点、课程改革、对策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即队伍总量偏多,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学历结构学段不平衡,学历与学力差距大,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较多,综合能力欠缺,知识结构

4、老化,教科研水平较低,进取意识弱化,职业自豪感减退,骨干教师外流严重,师资区域分布不合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教育规模不断缩减,教师出入机制不畅,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师编制过紧,教师评价、管理、激励机制软弱,教师待遇落实不力,教育观念陈旧等。结果表明我国农村教师文科比例偏重,严重缺少理科与音、体、美专业教师,而且所学专业和现任教专业不一致现象十分严重,农村教师中的学非所用造成了大量的人才浪费,体现出结构性缺编已经成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重点问题。另外,通过大量的准确数据反映了近年来拖欠农村教师工资的严重程度和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农村教师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从而造成了许多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失。

5、因此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搞好素质教育和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一、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的发展管理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难点问题分析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虽然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下,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最近,通过对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专门调研之后,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虽然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引起社会及教育界领导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一) 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一是年

6、龄结构老化。初中教师平均年龄为35.8岁,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为39.4岁,边远乡镇学校尤为突出,小学教师平均年龄高达45.3岁。二是学历层次不高。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为79.5%,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仅达11.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为99.1%,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仅达37.8%。三是错位任教严重。据统计全县共缺各学科教师213人,英语更为突出,许多学校没有一名全日制专科英语教师,由于教师的缺乏,导致了体育教师教外语、语文教师教物理等严重的错位任教现象。(二) 农村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一是教师的敬业精神下降。据调查,农村教师安心工作的仅为45.1%。二是教师的自身修养欠缺。一些教师教育观

7、念陈旧,缺乏特殊教育的知识,对暂时落后、学习有困难或是有情绪的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个别教师放松了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不能起到为人师表和言传身教的作用。(三) 农村教师工作环境堪忧 一是教学设施落后。很多农村学校教育条件落后,教学设施匮乏,边远农村小学更为严重。二是流动机制不健全。“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分配制度尚未形成,一些教师想方设法要调进条件好、待遇高的学校,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拉大分配差距难。教职工平均分配的思想占主导地位,导致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综上观点所述,我们得知人才的发展日趋成为制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健康发展的关键

8、因素,成为 21 世纪最宝贵的资源。中国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模式正受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国基础教育掀起了以课程为核心的改革浪潮。伴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河南省农村教育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但亦面临种种困难,尤其是农村教师自身素质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面对挑战,每一个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者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因此实施农村教育中的课程改革是摆在了当今农村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二、农村教师与课程改革中的相关问题分析在倡导农村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做最大的努力才有可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由于此次课程改革力度大,时间

9、紧,难度高,对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管理体制等都提出较高要求。然而对于农村师资水平偏低、观念落后、教学设施差的现状,如何采取针对性措施,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显然是一个紧迫的任务。对此如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实地调查研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方法,必将有助于尽快提高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有效推动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农村教育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促进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等的可持续发展。(一) 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的地位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人们开始关注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众多的课程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方案的研制、宣传和采纳往往不会带来实际的变化。例如

10、,美国60 年代进行的国家课程发展运动,大量资金投入课程改革项目,重点在于开发适合所有教师的课程,然而后来的评价研究发现创新的课程设计并未得到广泛的采用,使用的程度也不理想。事实上,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课程实施,它是课程设计达到预期目标的必然途径,也是产生问题或遭到抵制最多的环节,同样也是检验课程设计科学性的主要方法。因此课程实施在课程改革中极其重要。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向人们证实:有效的课程实施是走向成功变革的必由之路。由此审视我国课程发展的历史,课程实施问题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从而造成许多改革计划实施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同时,由于我国的课程管理一直是中央集权,课程实施主要由

11、上而下通过行政命令来推行,所以很少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此次课程改革,从改革的力度、实施的难度、预期的效果等各方面都要求必须极其重视课程实施,充分消除各种不利因素,积极创造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新课程的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各地情况的巨大差异性,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可能不重蹈历史的覆辙,真正的实现课程改革目标。因此实地调查新课程实施的现状,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透视课程改革的问题,提出应对的策略就成为必然的选择。(二)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中的作用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起着核心作用,离开教师谈论课程实施是不可想象的。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也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

12、环节来实现。而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教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 分)教材(2 分)环境(4 分)教法(3 分)教师素质。姑且不论这里的每一个分值是否具有普适性,但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以倍数关系在公式中起着统率作用。而对于条件性课程相对缺乏的农村来说,农村教师更是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命脉。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程度将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将影响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1.教师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动力和源泉课程改革前期的规划、教材的编制,实施方案、策略的确定等都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由教师来发动、开展,没

13、有教师的发动,前期所有的投入都只能是理想,是美丽的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说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核心就因为他是课程实施的动力和源泉。2. 教师是课堂教学变革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如果说课程改革可以由课程专家、政府等来策划和开展,那么课堂教学的改革则只能由一线教师来策划和实施。每个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落实到课堂教学,他们只能是依据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课堂教学进行力所能及的变革,任何超越他自身承受的外来规范都只能最终导致教学改革的失败。因此如何基于教师个人能力设计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关键。3.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有的工作也都围绕此中心来开展,教

14、师的工作亦是如此。历史上学生的发展多是在教师的规划和控制下沿着预期的轨迹前进,所以说师生如父子。现代社会倡导个性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师的作用则是通过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在学生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而不是决策者,至于学生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则是他们自己的事,所以现在的师生更像是朋友。教师适应教育要求是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素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是促进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研究教师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三)教师影响课程改革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1

15、. 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将导致明显不同的各种课程实施行为,从而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一般认为有三种,即忠实、相互调适、缔造”。“忠实取向容易产生依据预定课程计划按部就班或被动执行的情况;相互调适取向可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消解预定课程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境不断去修正、改进;缔造取向则有利于让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课程决策者,将预定课程计划作为课程开发的资源,并主动利用其他资源积极建构课程新体系。”可见,在这三种价值取向指导下所产生的实施行为是一种质的逐级提升,只要控制得力,所产生的实施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2. 农村教师的教学态度研究表明,“教

16、师对课程实施的态度一般类似于常态分布:反对者占 5%,拖延者占 25%,沉默者占 40%,支持者占 25%,热诚者占 5%”。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尤其同教师对其职业、利益的评估有关。当新的课程计划实施时,教师须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行为习惯,花费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经济等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而一旦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或者课程改革威胁到其职业的稳定,他们将利用各种理由来抵制或拖延课程的实施。同样发现,学校也存在着类似的状况。因此,新的课程实施在基层学校遇到抵制,尤其随着教师年龄的增加、教学能力的降低,持消极态度的比例逐渐增多。3. 教师的业务能力课程实施效果的差异除了取决于教师对课

17、程的认识、态度以外,更重要的还是由他们自身的个人背景、智力水平、学历层次所造成的能力差异使然。因此,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首先应考虑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其次,重视课程改革培训在提高现有教师业务能力中的作用;第三,尤其要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与意识,使其对课程改革充满信心,能够主动地寻求学习机会,明确自己的需要、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发展等。4. 教师的交流与反思教师的交流主要包括同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教育决策者、课程设计者可以把隐含在课程之中的一些基本理念、价值取向传递给教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课程,同时也有利于他们改进课程计划;教师之间的交流有

18、利于他们相互了解各自实施的进展情况、经验的交流以及实际问题的探讨”。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式,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也能有效缓解在课程改革中巨大的精神压力,因此,师生间的交流极其重要。教师的反思对提高自身能力、深化对课程改革的理解都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的反思意识与能力对提高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能力有重要作用。三、对农村教师队伍管理的难点发展与加强课程改革建设过程中的对策思考通过对教师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分析可知,教师能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同教师自身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态度、能力以及交流与反思的意识等密切相关。一方面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

19、内在适应包括教师对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态度,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它影响并制约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是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外在适应包括教师所具备的能力、同其他实施主体之间的交流、反思等,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学、科研、交流、反思等行为方面。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内在适应与外在适应是有机统一的,彼此相互制约和促进。所以研究教师对课程改革的适应,既要了解教师对课程理念、教学观念等的理解,同时更需对教师课堂教学、科研、交流、反思等行为情况进行分析。(一) 落实对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的倾斜政策1. 建立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借鉴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体制,根据区域实际,可采

20、取全县(市)大范围交流、乡镇内学校联动交流或者城乡结对学校交流等,通过这种流动来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初步实现优秀师资共享,缩小城乡学校差距和校际差距,从而提高中小学整体水平。对于这种流动体制,要以立法形式确定下来,并组织实施,必将激活农村教师队伍。2. 建立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津贴制度县(市)级财政不仅要对农村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工工资实行全额拨付,还要实行交通补贴和生活补贴等津贴制度,一方面稳定边远地区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边远地区工作。3. 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送教下乡”等活动的办法,培训农村学校教师从2005年起,国家全面启动“农村素质提

21、高工程”,大规模开展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每年培训2万人,5年共培训10万人,以构建农村教师队伍培训机制,提高农村教师、校长的整体素质。农村乡镇学校教师、校长培训安排在暑期进行。今年7至8月,全国各省总共完成17900名农村学校教师和2100名学校校长培训任务,这项工程的实施,使校长和教师更新了教育理念,完善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教学技能,增强了实施新课程的信心。4. 落实农村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适当提高教师职务岗位比例落实“城镇学校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要有在乡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政策。这一政策在相当一部分地方没有得到落实,这条措施的落实,将给乡村中小学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与此

22、同时,适当提高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很多教师工作辛苦一辈子,因为指标有限,不能评上高级职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遗憾。而从目前的形式上来看,高级教师特别是在乡村小学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提高乡村学校教师职务岗位比例有助于促进乡村学校的教师的教学信心。(二)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因此要建培优、严管、重用、厚待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1. 定期评选培训骨干教师结合教师发展新要求和本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水平,制定骨干教师评比标准,注重师德、教育教学能

23、力、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素质的考核,使骨干教师名副其实。2.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一是以继续教育为主渠道,不断优化骨干教师素质结构。强化骨干教师自我学习管理,制度学习计划和阶段奋斗目标;积极组织选派参加国家、省、地培训;积极鼓励骨干教师参加提高学习学习培训。二是以各种竞赛为平台,促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通过举行优质和比武、课件制作、论文评选、教学论坛讲演、基本功竞赛等活动,为骨干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骨干教师快速成长。3. 建立骨干教师的激励机制立足于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让骨干教师在政治上有名,在事业上有为

24、,在待遇上有利。对骨干教师实行六个优先:即评先表模有限、提拔任用优先、评职晋级优先、子女家属安排就业优先、安排住房优先和外出考察学习优先。全面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对于各个层次的骨干教师,县级财政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按照层次每月发放一定比例的津贴;学校也要参照比例给予适当奖励;对每年评选出的名教师、名校长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对为教育做出重大贡献、有影响的教育人才实行重奖。要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形成人才辈出的积极机制。四、结束语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为广大农村学校、教师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这对于我国

25、农村教育的改革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农村教育备受重视、摆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的环境下。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足够、素质较高、扎根农村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与建设尤为紧迫和重要,因为尤指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短时间内不可能像发达地区一样吸纳更多有些人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多种途径,不管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同时努力解决与改善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主要问题,促进农村教师的全面发展,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现代化作贡献。参考文献1. 慈利县委组织部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6、 张家界党建 2005年8月20日。2. 张守祥 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展、问题、建议 基础教育参考 2005年9月30日。3. 谭铁军 构建我国农村终身教育体系的意义、难点与对策 湖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004年。4. 蒋正洪 对欠发达地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管理 2006年2月24日。5. 梁东奇 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原因与改善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原理 2004年7月8日。6. 陈祖勇 农村中小学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与实践探讨 福建师范大学 教育系 2004年2月24日。7. 唐松林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学 2004

27、年7月28日。8. 董泽芳 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9. 张先华 教育思想的革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10.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11. 姜家凤 构建校本培训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4年第3期12. 郑金洲 俞海燕 认识校本培训 中小学管理 2001年第9期13. 王道俊 王汉澜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14. 三大措施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中国教师报 2005年11月7日15. 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 中国教师报 2005年10月24日16. 李良虎 河南省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之适应研究河南大学 教育学原理 2005年7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