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7258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3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讲义复习笔记.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1、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物质资料生产,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生产最基本的要素)2)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场所、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3)劳动对象(未经加工的和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2、社会生产关系的两种基本类型1)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2)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

2、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具有反作用a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性质和状况时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4、社会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

3、的变化而变化2)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5、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1)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2)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3)只在一个社会阶层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6、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基础;社会经济制度规定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制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

4、的根本标志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双重作用1)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和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2)对经济发展具有8、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9、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10、商品经济产生的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一般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根本条件)11、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过程:(1)简单商品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处于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和出卖商品的目的是在于满足自己不同的消费需要)(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社会处于发达商品经

5、济阶段,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家从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目的不是为了换取对方的商品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要,而是为了增值资本。)12、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基本概念:(1)市场: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这是有形的市场;广义的市场是指一切商品和生产要素交换关系的综合,包括有形和无形的市场。(市场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2)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13、市场体系的功能:(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功能;(2)经济联系功能;(3)利益关系调整功能;(4)信息产生和传递功能;(5)社会评价功能

6、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发展的基础16、商品市场和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区别:(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活动方式。商品经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要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而言的。(2)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调节企业和居民的行为,是相对于计划经济而言的。联系:(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商品经济;(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市场经济是发达的

7、商品经济。17、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必要性: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是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18、社会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1)市场配置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映的就是市场经济)2)计划配置方式(a指令性计划;b指导性计划)反映的是计划经济19、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1)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的特点,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征也要通过与其相适应的经济体制反映出来,并贯穿整个经济运行过程。2)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3)合理的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由劳动

8、的二重性决定(1)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2)价值(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作为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量上是可以比较的,商品交换的比例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大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劳动的二重性: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质不同,量无法比较2)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只存在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矛盾统一关系:统一:二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矛盾:(1)具体劳动是

9、从劳动的有用效果来看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的有用性的一般人类劳动;(2)具体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同只有量的差别;(3)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4)具体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4、商品的价值量概念: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由社会必要

10、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商品价值量是商品交换的依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的变化。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货币的产生过程: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6、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两个因素,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2)流通

11、手段:货币象征性的存在,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3)贮藏手段:必须是足值的货币(4)支付手段:解决缺乏现金,促进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但是增大了经济危机的可能性。(5)世界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7、货币流通规律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流通过程中需要的货币量由流通中的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来决定。8、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

12、赊卖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纸币是价值的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职能,其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商品价格固然要以商品价值为基础,价格主要受到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1)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总价格和总价值应是大体相等2)商品价格上下波动是受到其价值制约的,既不能无限上涨,也不是无限的下跌。价值规律的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

13、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促进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有用性、永恒属性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第三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特点有:自由竞争、自由经营、企业经济活动市场机制调节、国家不干预;(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取代自由竞争2、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导致了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的产生;2)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

14、寡头;3)和商品输出不同,资本输出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4)瓜分师姐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大国已把世界上的领土瓜分完毕。垄断资本时期最重要的经济特征: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是通过垄断组织来实现的。垄断组织的建立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主要通过垄断价格实现,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部门进行多样化经营的混合联合公司成为主要形式。3、垄断利润的来源:(1)垄断组织内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存在于垄断组织外部但通过价格等机制转移到

15、垄断组织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又叫财团,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实际统治者。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计。主要通过“参与制”来实现。“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的办法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融合在一起的资本主义。其特征是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干预和调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做的局部调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有企业(2)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组合,即国家与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3)国家与私

16、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组合,即国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的各种干预和调节措施。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1)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私有制范围内不断进行调整,出现了资本占有社会化的趋势;3)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趋于完善。4)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不损害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推行了一系列社会改良的措施,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相对缓和。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1)股份制经济和国有企业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工人阶级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实施,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并没有改变,经济上仍然

17、处于无权和受剥削的地位,在政治上也无法与资产阶级分享平等的政治权利;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战友之间的慢炖,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8、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总趋势(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准备着坚实的物质基础;(2)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营和管理方式;(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化显示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9、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产生的特点:有自己的政治前提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10、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基本途径:(1)没收官

18、僚资本,将其由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从而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并使之成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经济基础。(2)改造民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赎买政策)(3)改造农业和手工业中的个体私有制。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决定)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所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由以下几个方面决定:(1)是解放社会主义社会的主

19、要矛盾的客观要求;(2)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客观要求;(3)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4)是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客观要求。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1)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一般经济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2)自身特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须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

20、矛盾。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9、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1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11、 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

21、于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1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非公有成分。外资经济是指“三资企业”中的外资部分。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所有制结构决定)按劳分配的内在要求: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 常考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工资、奖金、津贴、劳动分红。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具体形式:利息和利润是资本收入,租金是

22、土地的收入,非公有经济中的工资是劳动力的收入。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1)社会分工;(2)独立经济利益实体的存在。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定义:是指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其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一般特征1)一切经济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市场实现,市场机制起基础作用2)市场主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3)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4)政府不直接干预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5)经济运行依据法律规范进行特殊特征:1)所有制结构上,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

23、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2)在分配制度上,要建议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起作用。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和计划都是资源配置的调节手段,两者能够而且必须互相结合,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而计划则主要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

24、一个重要手段。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模式:(1)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发展得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和培育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只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理;(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

25、乡居民提供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6、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1)统一性;(2)开放性;(3)竞争性;(4)规范性7、改革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1)是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可缺少的条件;2)是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必不可少的条件;3)是政府转变职能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也是国家搞好宏观管理的必要前提;4)完善市场体系是把微观搞活和宏观管理统一起来的中心环节。社会注意市场体系是由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构成的。8、商品市场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得基本条件,它是商品流通的载体,没有商品市场,市场经济就无法运行。9、商品市场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10、

26、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11、市场规则:概念:是指国家制定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法规和准则的总称,包括进入市场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以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市场规则的主要内容1)市场进入规则2)市场交易规则3)市场竞争规则;12、市场秩序(内容就是市场规则的实现):(1)市场进入秩序;(2)市场竞争秩序;(3)市场交易秩序。13、市场管理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内容:(1)对市场主体的管理;(2)对市场客体的管理;(3)对市场经营活动和竞争方式的管理;(4)对价格的管理和监督。14、中介组织:是指介于国家和市场经营主体及消

27、费者之间的非行政性社会经济组织和机构的通称。市场中介组织的类型:(1)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服务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纪人、信息咨询等;(2)主要对市场运行提供公正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正和仲裁机构、计量和质量检验认真机构、资产和资信评级机构等市场中介组织的作用:协助政府对市场实行非行政监督为市场主体及其交易活动提供服务,节约了交易成本,保证了交易秩序。对中介组织的管理: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自律管理15、微观运行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居民 生产经营者包括:各类企业和农户16、社会主义企业:概念: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

28、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企业的两重性:既是生产力的组织形式(企业的共性),又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反映一定社会属性的特性)。企业的类型:按所有制形式划分: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个体工商户 按组织形式划分: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企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和社会经济细胞。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基本单位,同样是社会化和商品经济意义上的企业。 17、现代企业制度概念: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制度,它是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

29、任制度为特征,以公司制为主要的、典型的企业资本组织形式的新型企业制度。基本特征1)产权清晰2)权责明确3)政企分开4)管理科学18、现代企业制度的财产关系:包括财产的所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关系。19、财产所有权:是指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指的是财产的归属权,确保了所有者的权益。选择题20、法人财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指企业法人依照法律、法规对企业实际拥有的财产的直接占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指的是财产的运营权,没有改变财产的归属。选择题21、法人所有权确立的重要意义:(1)为清晰产权奠定了理论基础,找到了公有制与市

30、场经济的结合点;(2)法人财产权使法人企业找到了存在的基础,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3)为企业制度创新奠定了基础,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开辟了道路;(4)为国有资产的重组和流动、保值、增值创造了条件。国有资产的最终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前提。22、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现代公司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具体形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两人以上五十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股份有限公司:五名以上的发起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

31、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由股东大会选出,任免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由股东大会选出,对股东大会负责经基层负责公司日常经营活动,接受监督,部门经理对总经理负责,总经理对董事会负责。23、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将土地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开来,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土地的使用权则依据人口或劳动力的多少话分给农户承包经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实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标志。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方式的基础。24、解决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不利于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

32、方法: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在农民资源前提下,实现农作物种植的相对集中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名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本地优势资源为寄托,依靠多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和利益机制。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是同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紧密相联的。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社会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简单再生产是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2、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3、

33、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形式:外延的扩大再生产(规模);内涵的扩大再生产(技术)4、产业结构的内涵: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基本方面。5、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1)两大部类分类法: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2)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包括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3)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6、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资源结构;投资结构;科学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和数量;产业间关联方式。7、产业结构的优

34、化: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建立起最佳的结构和最优的比例关系。常考:我国优化产业结构的短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运行均衡,长期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8、产业结构优化目标的途径: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和调整;选准主导产业(如国民经济),培育战略产业(如技术),强化基础产业(农业等)常考9、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国民生产总值(GNP)不包括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和重复计算因素,只计算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创作的全部新价值(2)国内生产总值(GDP)不包括能源、原材料等各种中间消耗的价值,只计算国民经济各部门

35、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能较全面地反映一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和实力。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多少,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富裕程度。(3)二者的区别:国民生产总值是指本国企业和本国公民在国内、国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是指所有企业和所有人员(包括本国、外国的企业及成员)在本国境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额。世界各国往往把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国民收入的来源,也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起点。(4)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财产和劳动收入-支付给外国居民的财产和劳动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10、国民收入

36、分配的性质和形式是由社会生产方式,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1)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以税金或利润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2)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分配方式:以税金形式按规定上缴国家;以合作事业基金形式上缴集资单位或主管部门;以企业基金的形式留给企业;以工资的形式分配给企业职工。11、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通过再分配形成的收入,称为“派生收入”。1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满族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国家行政和国防治安等部门发展的需要和支付这些部门的劳动者劳动报酬的需要;加

37、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设立社会保障基金;建立社会后被基金,应付各种突发事故和自然灾害。13、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国家财政收支(筹集基金:税收和利润上缴;供应资金)银行信贷(存款活动本身;差别利率)劳务费用支付;价格体系。14、积累基金: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作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由扩大生产资金、非生产型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部分组成,其中扩大生产资金最主要。)消费资金:是无职场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来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它的物质形式为一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

38、费资料总和。(由社会消费基金、个人消费基金两部分组成,社会消费基金分为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障基金)个人消费资金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个人消费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的比例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制约。15、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积累基金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和发展文教卫生事业,消费基金主要用于 满足劳动者的个人生活需要。积累和消费此消彼长,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反映了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之间的矛盾。16、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基础上,

39、兼顾积累与消费,是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需要;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17、社会保障制度是指社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主要内容: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死亡等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社会保障体制存在的弊端: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国家和企业支付,造成国家财政和企业的负担沉重,未树立职工个人的保险意识;多渠道筹集社会保

40、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证法制化;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和扩大社会保障项目,开展多种类的社会保险;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和扩大社会保障对象;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体制化;实行社会化的社会保障管理;建立多层次保障制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和意义:有利于保证人民基本生活和社会安定;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有利于阴道合理消费和存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18、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最基本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经

41、济增长并非一定就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并不构成经济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19、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依靠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来增加产品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是指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的素质增加产品数量和提高产品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2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途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加速科技进步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战略;完善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占主导地位,对于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确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期和短期目标的依据。21、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

42、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2、树立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对国有资产管理和营运的职能(由目标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承担社会经济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的职能。2、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是指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为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的总体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对象是国民经济总体活动,并通过

43、对市场的调控来实现。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应政企分开、纵观全局,以实现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为目标,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管理手段。常考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有效运行的需要;是使微观经济活动符合宏观经济目标的需要。宏观调控体系由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方式和手段组成。4、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调控的目标由宏观调控的任务决定的,通过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实现):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优化(基本目标);促进经济适度增长;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调控的着服点,间接调控为主);充分就业和收入分配公平(以

44、收入分配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国际收支平衡。5、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直接调控:行政手段、指令性手段。(主要方式)间接调控: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控。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发展,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6、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计划手段: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国家计划总体上应当是指导性的计划。经济调控手段和经济杠杆: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工资、奖金等。法律调控手段:(调控的重要手段)行政调控手段7、财政政策:(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1)财政政策体系:财政收入(税种和税率)、财政支出(政府的各项预算拨款政策)、预算平衡、国家债务。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政

45、策的主要任务: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2)财政政策的手段: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 常考(3)财政政策的类型:平衡财政政策;盈余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财政收入,抑制社会总需求);赤字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收入,刺激总需求)。(4)财政政策的作用:通过直接参与分配,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调节,使之趋于平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财政收支流向的控制对社会总供求结构进行调节,实现有限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提高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控制,调节初次分配的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46、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8、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体系:信贷政策利率政策汇率政策(2)货币政策的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3)货币政策的作用:通过调控货币供应总量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通过调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控制通货膨胀,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通过对利率的调节影响人们的消费倾向和储蓄倾向,进而调节消费与储蓄的比重;引导储蓄向投资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干预汇率、利用外贸等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状况。(4)货币政策手段: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常考(5)货币政策的类型: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大超过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紧缩性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小于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抑制社会总需求。9、宏观调控综合协调体制的要求:目标统一;政策协调;功能互补;适时适度。宏观调控的客体是:微观市场主体的行为。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P48第二部分 财政1、公共物品 美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 纯公共物品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主要)和非排他性(派生) 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公共物品的供给含义一是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融资)二是公共物品的的产出(生产)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