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75984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许渊冲翻译思想解读摘要:从某种程度上说, 许渊冲教授对唐诗的翻译是在用英语与汉语进行竞赛, “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了三美齐备”。充分体现了“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翻译观。关键词:翻译;意美;音美;形美一、前言许渊冲对翻译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译可译,非常译;忘其形,得其意。得意,理解之始;忘形,表达之母。故应得意,以求其同;故可忘形,以存其异。两者同出,异名同理:得意忘形,求同存异;翻译之道1”。许渊冲教授可谓是译界奇才,他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学名著从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开始,到近现代

2、的黄兴、毛泽东等人的诗词,摘要一一译成英语韵文及法语韵文出版,把中国文化精粹推向世界,为中国文化登上世界文坛宝座开辟了道路。许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译著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惟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许渊冲先生豪情满怀,名片上赫然印着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惟一人。二、许渊冲的翻译思想“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美”是指音美、意美、形美。许渊冲的“三美”说应该是借鉴于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中所说的“音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

3、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化”是指等化、浅化、深化,他的“三化”论是把钱钟书先生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化”中的“化”扩展延伸而得来的;而“之”则指的是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艺术”二字来源于朱光潜先生提出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然后,许教授又从郭沫若提出的“好的翻译等于创作”中取了一个“创”字,从傅雷提出的“重神似不重形似”中取一个“似”字,从自己提出的“发挥译语优势”中取一个“优”字,再加上“竞赛”二字,最终把文学翻译总结为“创优似竞赛”五个字。这就是说,创造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发挥优势是方法论,

4、神似是目的论,竞赛是认识论。“创优似竞赛”和“美化之艺术”并不矛盾,因为本体论是创造“三美”,方法论的“三化”都要发挥译语优势,目的论的“神似”才能使人知之、好之、乐之,认识论的“竞赛”也是一种艺术,这样总结前人的经验,再联系自己的实践,就把中国学派译论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就是说,“三美,(意美、音美、形美)是本体论,三化,(等化浅化深化)是方法论,“三之(知之好之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2。简单说来,“三美”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三化”是方法论,“三之”是目的论,“艺术”是认识论,而“优”则是“三美”合而为一的本体论,“创”是“三化”合而为一的方法论,“似”是“三之”

5、合而为一的目的论,“竞赛”则是包含在“艺术”中的认识论。“三美之间的关系是: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的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3”。三、许渊冲译作赏析在200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第十套大家节目对许渊冲的专访中,他从诗歌翻译的角度对“意美”进行了剖析。唐诗宋词讲求的就是意境,作者寥寥数笔,用简洁的词组或短语勾画出的就是一种“意境美”。许渊冲在翻译中要竭力体现的也就是这种“意境美”。他举了李白早发白帝城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中“彩云”的三种英译: 1)colored

6、cloud2)rainbow cloud3)crowned with cloud。他认为第一种译法是“说美而不美”的科学翻译,应予抛弃;第二种译法是“说美而美”,比第一种有所提高;而第三种是“不说美而美”,用五光十色的皇冠表现了云彩的绚丽,是“不谈彩色而彩色自现”,达到了“1+1=3”的效果。这种“意美”才是翻译应该追求的目标。许渊冲认为:“从某种意义上看来,创作也可以算是一种翻译,是把作者自己的思想翻译成文字。而中外翻译则是把作者的思想从一种文字转化为另一种文字。既然两种文字都在表达作者的思想,那就有一个高下之分,这就是两种文字在竞赛了4”。许渊冲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世界上唯一把中文诗翻译成英

7、法韵文的”。他在翻译中很讲求押韵和句数。中文古诗词平仄、韵律以及句数的要求非常的严格,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一样”。 许渊冲先生认为翻译诗词时应重传达原作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这在以下的译作中可见一斑。(一)再现意美许先生对古诗词中的双关词语采用这种或那种方式,或明或暗地展现原作的双关意义,使读者或多或少地体会到原作的巧妙之处。杜牧惜别里有这么两句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在第三句中,“有心(芯)和“有心(有意)同音。英文的“芯(wick)可没有“心”(意)的意义呀!这种谐音双关超出了“可译性”的范围。请看许先生是怎样排除障碍,尽可能地展现原作的艺术技巧,传达原作的双重意义的。

8、The candle has a wick as we have a heart,All night long it sheds tears for us before we part. 在第三句中,“蜡烛有心”译成The candle has a wick as we have a heart, (蜡烛有芯就像我们有心一样。)译者虽没有展现原作谐音双关的巧美,却用比喻,精确地说,用明喻表达了原作的双重意义。把读者从“芯”引到“心”,又从“心”引向“感情”,引领读者游历作者营造的绝妙意境。请再看李商隐无题里的两句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第一句中,“丝”谐音“思”。这儿,“思”表示

9、“情”。在英文中,“丝”(silk)与“思”(love)风马牛不相干,作者用何方法使两字,两义联系起来呢?请看译文:The silkworm till its death spines silk from love-sick heart,The candle only when burned has no tears to shed. 第一句译文的意思是,蚕从情丝绵绵的心胸中不断吐出丝来,至死方休。由于翻译的局限性,译者无法展示“丝”与“思”的谐音双关的艺术手法,但他却用比喻,精确地说,暗喻,把两重意义表达了出来,把作者构筑的意境重现了出来,把诗人对情侣始终不渝的爱情展示了出来。再看李煜浪淘沙

10、里的几句诗:“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天上人间”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作者的生活已今非昔比,现在与过去有天壤之别。另一种解释是,词人过去的生活已相隔天地,难觅去处。第一种意义与前几句意思不一致,不调和。第二种意义与前几句意思搭配自然,意义贯通一气。全段入木三分地表达了词人面对落花流水,春去人逝,国破家亡的不可逆转的情景的无可奈何,无限痛苦的心情。具有高雅审美感的译者当然选择了第二种意义。他向读者重现了自然景色与作者心情交织融洽的美丽图画。译文如下:Don t lean alone on railing and yearn for the bound

11、less land!To bid farewell is easier than to meet again.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 s gone away,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二)再现音美在展现原作的音美方面,许先生做到了原作押韵,译文也押韵。许先生力求完美,勇攀高峰。试以刘方平春怨及其译文为例,看他在处理韵脚,更重要的是处理平仄方面的独到之处: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其译文如下:Through window screen she sees twil

12、ight of parting day,Alone in gilded room, she wipes her tears a way.In lonely courtyard spring is growing desolate, Pear-Petals on the ground, she won t open the gate.译文不但押韵,精确地说,成对押韵,而且有轻重音,精确地说,轻重音相间,第一、第二行各有六个重音,第三、第四行各有五个重音。在传达“音美”方面,无论对许先生的评价多高,也不为过分。(三)再现形美在展现“形美”方面,许先生也独具匠心,诗行长短,诗句的对仗,词句的重复,在

13、他那支具有魔力的笔下,均有所体现。我们从欧阳修踏莎行里的两句词及其译文,便可见其一斑:寸寸柔肠,盈盈粉脸,楼高莫近危栏倚。With broken, tender heartAnd tearful, longing eye,His wife won t lean on railings of the tower high.原作共三行诗句,长短交叉,而且前两行诗句对仗。许教授的译文不但长短句交错,而且有对仗句,此外还使用韵脚。真可谓不似原作,胜似原作。现再举他翻译的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与大家共赏: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

14、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steep, 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 backward birds fly.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from hour to hour.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

15、ss, 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Living in hard times, 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 I give up my cup of wine.许渊冲教授在他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指出,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要做到“音美”,“形美”和“意美”三者兼顾是很难的,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的。相对来说,音美最难传达,形美其次,而意美再次。而在这三者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因为它是一首诗的灵魂。真正的译诗,应该努力用另一套语言形式来忠实地传达原诗的“意美”,或者说“诗意”。

16、正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那样“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许渊冲教授在他的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指出,他在翻译他这本书里所选的唐诗时,采用的是“再创”法,这正好印证了他的翻译理论中的“创优似竞赛”中的“创”字。的确,译诗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许教授仔细地安排和镶嵌着每一个韵脚,每一个对偶和每一个意象,把他们放置在音美、形美、意美的最佳位置上,却又不留任何雕琢的痕迹。他苦心孤诣地锤炼和雕琢每一个字,使之字字珠玑,令读者在欣赏诗作时感受到那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艺术效果。许教授以中英文两种语言文字的深厚功底,极力捕捉诗译中的韵味,用绵密而又绚丽多姿

17、的笔触,精心勾勒出了原诗与译作之间东西方文化的艺术默契与和谐的线条。四、结束语许教授赞成以韵体来翻译唐诗,反对以散体译诗。他认为唐诗的音美,首先是押韵,此外还有重复和节奏。对前者,他以“重复译重复”,对后者他“基本是用一轻一重的抑扬格”。从“三美”说的翻译原则来看,许渊冲主张应首先追求意美,其次求音美,再从求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即“best words in best order(最好的文字,最好的排列)”。 在“意美”方面,许渊冲先生不仅表达原作的表层形式, 字间之意,而且展示原作的深层含义,言外之情。在“音美”方面,他重视原文的音韵,节奏。在“形美”方面,他再现原文诗句的长短,对仗,重复。使“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参考文献:1 许渊冲.谈重译兼评许钧 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6(6):58.2 许渊冲.译学要敢为天下先 J.中国翻译,1999(2):9.3 许渊冲. “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 J外国语,1979(1):39.4 许渊冲. 新世纪的新译论 J.中国翻译.2000(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