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v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与分析黄泰岩/张培丽【专题名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专 题 号】F13【复印期号】2008年06期【原文出处】经济学动态(京)2008年02期第2125页【作者简介】黄泰岩,教育部长江学者、辽宁大学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培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内容提要】本文对19本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评出了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前10大热点,并参照20032006年的热点排名,从十一个方面阐述了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对于2006的热点而言2007年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关 键 词】中国经济研
2、究/热点排名/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一、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10大热点2007年学术期刊统计样本的选取继续沿用2006年的标准,即以教育部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名为基础。但与2006年不同的是,又加入了2005和2006年的最新影响因子排名。这样,首先根据20002006年经济学类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排名前20名杂志,然后依据二级学科平衡的需要,选择了作为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分析的经济类15本统计样本期刊。由于其他类别的杂志也刊有经济学的文章,为了保证覆盖面,我们又选择了其他4大类期刊的各1本杂志作为统计样本期刊,最终形成了19本统计样本期刊。它们分别是经济学
3、类15本:经济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金融研究、世界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中国农村经济、经济科学、改革、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财经研究、经济评论、经济学家、南开经济研究;社会科学总论类1本:中国社会科学;管理学类1本:管理世界;马克思主义类1本:教学与研究;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类1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与2006年相比,统计样本期刊只因为南开经济研究的影响因子排名进入经济学类期刊前20名而增加了1本,保证了与以往各年度的可比性。对2007年在以上19本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不包括书评和会议报道等)共2746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最终评出了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的前10大
4、热点问题。它们分别是:(1)资本市场;(2)经济增长与发展;(3)三农;(4)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5)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6)公共经济;(7)货币政策;(8)区域经济发展;(9)自主创新;(10)商业银行。此外,排在第1120位的热点问题是:(11)经济学基本理论;(12)就业;(13)政府规制;(14)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15)外商直接投资;(16)财政体制;(17)企业成长;(18)企业理论;(19)人力资本;(20)人民币汇率。二、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相对于20032006年的研究热点排名而言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资本市场又重新回归
5、第一位。20032005年,资本市场都稳居第一位,但2006年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兴起,资本市场被三农超过屈居第二位。2007年再回榜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2007年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从而导致:一是资本市场本身产生了许多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二是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多样化的影响,解释这些影响也就成为经济学的新任务;三是资本市场发展进程中的资料公开性也为理论研究,特别是实证和计量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发表的论文数来看,2007年从2006的230篇增加到282篇,多了52篇;在全部论文中所占的比重也由8.57提升至10.27。2.经济增长与发展首次超过三农跃居第
6、2位。在前四年中,经济增长与发展都排在资本市场和三农之后位居第三,甚至2005年排到第4位。2007年这一变化标志着:一是发展是中国的头等大事。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党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治国理念,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理论内涵的确立与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具体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新的重大课题。三是在改革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关系上,改革已成为发展的动力和保障,中国经济学也已从“改革经济学”或“转轨经济学”转向“发展经济学”。与发展排在第2位相对应的是经济体制改革或经济转轨排到了第23位。发展经济学在中国的勃兴可能意味着中国的发展经验
7、将给发展经济学注入新的活力或元素。四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重大历史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间,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的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发展的曲折甚至灾难,因而对发展理念和发展政策的科学研究和缜密分析设计自然就成为国家的期待与学者的责任。3.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首次进入前5名。2003年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没有进入热点前20名,20042006年分别位于第15、8、9位,2007年跃升4位,创前10大经济热点升幅最高。对外贸易与贸易政策热点近几年被持续高度关注,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定方式。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发展方式。在这种发展方式下,国
8、民收入的分配倾向于资本积累而忽视消费,结果导致大规模的投资带来大规模的产能过剩,在国内消费需求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只能依赖大规模的出口。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但大规模出口的可持续性目前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针对中国激烈的贸易摩擦困扰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方式和调整对外贸易政策。二是流动性过剩。2007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从而对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流动性过剩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而形成的国内外经济失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4.货币政策作为一个持续的热点问题排位继续大幅提升。在20
9、032005年间,货币政策只进入了热点前20名,分别排在第15、12、17位,2006年首次进入前10位,2007年进一步上升到第7位,显示了学界对货币政策的关注持续升温。造成这种结果的基本原因在于:一是2007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相伴随的CPI逐月攀升,使货币政策担当起防止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重任,其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出来。二是为了应对流动性过剩,2007年货币政策被频频使用,全年先后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三是重提从紧的货币政策。四是货币政策在经济运行中的效果不明显,引起了学界对货币政策在中国有效性的深刻反思。5.公共经济问题的关注度连年升温。2006年比2005年提升了2
10、位,2007年又上升到第6位。对公共经济的高度关注,一是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密切相关,因为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都依赖公共经济发挥重要的作用。二是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微观向宏观领域的转换,政府职能转换以及特殊部门如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改革呼唤着公共经济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三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廉价资源和廉价环境的支撑。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而要求发挥公共经济的调节作用。6.2007年的前10大热点与2006年相比,除了位次发生
11、变化外,没有新的进入或退出。这在以往各年的热点排名中是未曾出现的,体现了热点研究的相对稳定性。究其原因一是2007年我国经济政策主题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从而没有形成新的热点。二是这前10大热点问题都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而长期的问题,从而为学界提供了持续研究的巨大空间。在前10大热点的位次变化中,三农从2006年的第1位第一次退居到第3位,但三农问题的论文总数却比2006年多了5篇,只是增长的速度没有资本市场和经济增长与发展快。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保持不变,体现了其位次的稳定性。自主创新和商业银行分别比2006年下降了1位和4位。商业银行位次几年来的快速下降,说明其基本理论问题可能已得到解决。7
12、.经济学基本理论问题从2006年的第38位迅速上升到第11位。这显示了学界对基本理论问题的空前重视。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重新关注,从根本上说是源于30年来我国改革发展成功经验的积累,因为恰恰有了这样的积累,才使中国学者有能力运用中国的改革发展经验,推进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创新。这具体表现在: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巩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地位;二是重新审视西方经济学,甚至改造西方经济学。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发展中国家,与西方经济学形成的背景和条件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就使许多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无法解释的,有的至多能做部分解释,这就需要根据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经济学做
13、出中国化的分析和改造,如中国的发展经验就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直接检验和批判。三是提升新的理论和概念,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新体系。中国30年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必然孕育着新的理论与规律,揭示这些理论和规律正是中国经济学者的历史机遇和责任。可以预见,在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经验基础上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新探讨,必将迎来经济学理论范畴和体系的新革命,展示出中国经济学者对经济学大厦的理论贡献。8.就业问题从2006年的第21位迅速上升到第12位。这显示了就业作为重大民生问题的地位。2003年就业问题没有进入前20位,2004和2005年分别排在第13、18位,2006年又退出前20位。
14、2007年对就业问题关注的陡升,主要因为,一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关心弱势群体,就业自然就成为一个重要内容;二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由投资拉动向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的转变,就业和工资的决定就成为影响消费的基本因素;三是随着我国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结束,改善劳资关系就被提到议事日程。9.企业成长和企业理论问题第1次进入前20位。2006年企业成长仅排在第32位,企业理论排在第24位,2007年的快速上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发展被空前重视,而发展首先是企业的成长。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舞台上,中国企业的劣势仍相当明显,突出表现在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2006年,中国企业500强资产规模只相当于世界50
15、0强资产规模的7.1;营业收入相当于世界500强的9.32;利润总额相当于世界500强的6.6。从技术水平的角度来看,据韩国国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在99个科技领域,如果把美国设定为100分的话,韩国为65.1分,落后美国5.8年,中国为52.5分,落后韩国2.1年。显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中,企业做大做强就成为一个非常急迫的任务。二是企业要做大做强,自然需要解决企业的基本理论问题,如企业的边界、企业的演进等。10.2007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的集中度大幅提高。前10大热点所集中的论文数量占全部样本论文的比重,20042006年分别为37.27、51.47和49.97
16、,2007年提高为55.32,创历史新高。前20大热点的集中度相应分别为50.16、71.61、68.28,2007年上升为73.31,也达到历史最高点。集中度的提高,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随着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化,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越来越集中,这可能会使学者的智慧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研究进入门槛会提高,出局现象会发生,同时是否也意味着经济学作为显学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了。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关注研究热点,容易进入主流,但研究热点的过度集中是否也是重复建设,造成智慧的浪费。从学术评价体系的角度来看,关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然是选题好,但追求学术的个性化和研究特色是否也应该得
17、到应有的鼓励。三、2007年经济研究热点的主要进展相对于2006年的经济研究热点,2007年的经济理论研究就总体而言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1.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进展。(1)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试图构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近10的年平均增长率,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自然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经济工作的主题或第一要务是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也可以归结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
18、论体系。2007年学界从经济制度、自然禀赋、人口红利、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环境、经济结构优化、社会保障、外贸、城市化、政府作用、资本形成、金融发展、企业家、消费和储蓄等方面解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原因及其实现机制。这些解释概括起来实际上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体系,即需求拉动的经济发展和供给推动的经济发展。需求拉动主要是投资和外贸拉动,现在正在向投资和消费协调拉动转变。供给推动主要是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推动,现在向结构优化推动转变。(2)探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实现机制。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了已经讲了多年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标志着我国经济发展理论的历
19、史转型,即从适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理论转变为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这就是说,要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还必须把经济发展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和方式。(3)经济发展的周期与波动。自2003年我国经济走出通货紧缩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以来,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2007年超过了11,并伴随着越来越快的物价上涨。为了防止经济过热和发展的大起大落,学者们对经济发展周期和波动进行了预警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三农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1)对工业反哺农业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分析,表现在:一是揭示了工业反哺农业的理论基础,构
20、建了工业与农业相互依存的内生增长模型;二是提出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模式;三是从长三角的实践经验中理论提升出我国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从而在工业反哺农业的基础上又扩展到城市反哺农村。(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完善仍然是讨论的热点,显示了学者们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上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分歧,看来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找到新的分析范式。(3)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这靠分散的单体农户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寻求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路径。2007年的研究,一是提出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合作社一体化、行业协会公司合作社专业农户等多种农业工业化模式;二是对合作
21、社进行了制度探讨;三是研究了韩国、印度等国的合作社,以期为我国合作社的建设提供借鉴。(4)2007年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短缺及其粮价的快速上涨,使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再度受到关注。这主要从粮食流通、粮食生产资源配置结构优化策略、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财政成本及风险、土地制度、科技进步、粮食直接补贴、粮食生产效率、农民收入增长、粮食安全的成本与收益等角度构建了粮食安全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3.货币政策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1)针对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宏观经济失衡,特别是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等,进一步探讨货币政策在我国的有效性,试图揭示出货币政策在理论上的有效性与我国实践中效应被严重削弱这一矛盾的形
22、成机理,并提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2)从融资结构、外汇储备、商业银行存贷差、不良资产等方面对中国M2GDP过高做出了的解释,并探讨了M2GDP过高与中国的金融深化、商业银行支付风险之间的关系。(3)从结构变化、外部影响、货币需求等方面对国际经济学界称为“中国货币之谜”现象进行解释,试图找到大量“迷失货币”的形成原因。(4)针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条件,对货币政策的运行进行中国化的扩展,即全国层面的货币政策研究,扩展到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性、省际差异性和行业差异性的研究,从而使货币政策的研究越来越符合中国的实际。4.公共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1)随着对政府职能定位的逐步
23、明确,以及政府财力的不断增强,如何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就成为公共经济研究深化的亮点。这主要从政府体制改革、政府干预的效率边界、政府的公共支出规模、政府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等揭示政府的投入产出关系,甚至提出了政府提供服务的性价比的分析思路,这就把政府也真正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运行主体放在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中加以研究,从而为运用企业的精神改革政府体制和优化政府经济行为开辟了道路。(2)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地方政府行为自然也就成为公共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2007年的研究主要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地方利益等方面解释了中国地方政府的行为,而且还
24、具体针对中国加强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这一矛盾现象,说明了地方政府在地方发展竞赛和利益诱导下的行为方式。(3)随着市场失灵出现而要求的政府职能强化,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面临诸多难题的情况下,对政府作用的期待就可能超越政府的能力以及政府管理的效率边界,从而导致新的政府失灵。为防止政府失灵的出现,就需要在政府和市场之外建立第三调节者,这就是发挥行业协会等中间组织的作用。2007年的研究深入探讨了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合作、中间组织的作用等,这意味着我国公共经济管理理论越来越趋于完善。5.对外贸易和外贸政策问题研究的主要进展。(1)加大对外服务贸易的比重,是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25、,也是我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要举措。2007年的研究,一是努力揭示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规律;二是依据中国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寻求发展对外服务贸易的路径;三是探讨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机制与政策,以期通过融入国际服务产业链迅速拉升中国的服务业;四是对我国对外技术服务贸易、劳务输出等进行了具体探讨。对外服务贸易的研究标志着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深化。(2)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使世界各国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这就需要探寻我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方式和方法,以确保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这些探讨主要有:一是分析中国遭受反倾销的国别和商品结构,以及WTO成立以来的全球反倾销摩擦及其特点,以厘清中国
26、遭受反倾销的原因和类型;二是提出化解国际贸易摩擦的基本途径;三是寻求我国外贸出口和谐发展的思路。(3)深入探讨了外贸顺差大幅增加导致流动性过剩,以及人民币升值对外贸产生的深刻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6.研究方法的重要特色。2007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大量运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已有的经典理论进行检验,找到这些理论对中国经济的有效性和历史局限性,这就为继承和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以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找到了实践的依据,也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和积累了难得的素材。由此可以兴奋地看到:中国经济学“
27、自主创新”的新时代已经来临。【参考文献】1 黄泰岩主编,2007:中国经济热点前沿第4辑,经济科学出版社。2 IT经理世界2004年第20期。3 黄泰岩,2007: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经济学动态第12期。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
28、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
29、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
30、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
31、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
32、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
33、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