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广西申论.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76163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月广西申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1月广西申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1月广西申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1月广西申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1月广西申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月广西申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月广西申论.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广西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一、注意事项1 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2 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 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4 请在申论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或其他地方作答一律无效。5 严禁折叠答题卡。二、给定资料【资料1】大风泱泱,大潮涛涛。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四千年的文字可考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中,中华民族创造过素称发

2、达的农业文明和手工业文明,诞生过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还发明了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和人们对现代物质生活的追求,作为优秀历史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被忽视,甚至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其中不少面临消失的危险。随着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得到重视。特别令人欣喜的是,党和政府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2007年6月9日“文化遗产日”期间,温家宝总理在中华世纪

3、坛观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专家指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凝聚的深刻内涵,将其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有益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涵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进行认真梳理,有益于弘扬、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加强非物

4、质文化遗产保护,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形式,有益于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资料2】从文化的范畴来看,人类创造的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前者是人类的生产、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产物,可以说是人类的器物文化或物态文化。后者主要包括人们的各种文化空间及活动。根据人类文化的这种特性,文化遗产也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包括:(一)口头传说,包括作为文化载体

5、的语言;(二)传统表演艺术;(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四)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五)传统手工艺技能;(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人类的精神领域中,也存在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表述中,以及传统工艺技能操作实践中。【资料3】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农耕文化和相关的自然环境发生变迁,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何挖掘、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潘崎建议,要加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的宣传,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他说:“挖掘的目的不是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6、锁在柜子里,而是为了利用,这样才能提高它的价值,人们才能自觉地抢救和保护我们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怀里村的蛮降屯、化图屯、化桥屯是白裤瑶的聚居地,位于崇山峻岭之中,至今这里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和经济生活仍保存在一种较完整的文化生态中。为了在当地做好白裤瑶文化的保护工作,2003年南丹县在这里建立了广西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将三个瑶寨作为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范围。这项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当地居民参与的民族文化保护系统工程,为“白裤瑶”文化的延续传承和原生态保护、记载、展示等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白裤瑶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这座生态博物馆的建立,逐步提高了当地

7、白裤瑶的生活水平。当地居民利用生态博物馆这一手段保护了自己的遗产,并利用这些遗产创造未来。【资料4】2003年10月,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特别要求对各国和各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点,列出急需抢救的重点和有重要代表意义的遗产项目,并要求建立一个由专家和各会员代表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协调有关工作。2004年8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正式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是我国非遗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国际保护的整体行动之中。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8、的意见,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确定“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及“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并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资料5】刘三姐传说是我国南方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歌多、歌巧、歌美、能歌善对而获得“歌仙”美誉的刘三姐,集聪慧、美丽、善良、勤劳、勇敢于一身,成为壮族优秀儿女的化身。从远古的少数民族村寨歌圩,到现代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舞台,再到远隔重洋的欧洲、美国,刘三姐的歌谣一次又一次被唱起,刘三姐的艺术形象也频繁呈现在歌

9、舞剧、彩调剧、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并成为一张优秀的民族文化名片。刘三姐文化的底蕴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和礼赞,一种根植于壮族民间的生生不息的活力,一种生活的智慧和生活的艺术。它滋养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对刘三姐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开发一直是广西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点。2004年3月20日,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投资运作,由张艺谋、梅帅元等导演和策划、群众演员为主体的大型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开始在桂林阳朔正式公演。印象刘三姐通过采用大量的科技元素,采用大量的灯光系统、音响系统、烟雾造景系统等高科技旅游设备,将阳朔县城附近的漓江及方圆2公里内的12座山体全部设计成为山水实景剧场,根据天

10、气的变化和景观的不同,大写意地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不着痕迹地融入秀丽的山水之中,创造出如诗如梦的视觉效果,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让观众在白天观看刘三姐山水实景后,晚上可以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韵味,改变了传统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方式。同时,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季节性非常明显,而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一年四季都可以开发利用,没有明显的季节之分。比如,现在的印象刘三姐拥有春夏秋冬四季以及雨天晴天等不同的版本,针对漓江水流、水位的变化,也采用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使印象刘三姐除了恶劣天气外都能够全天候的演出,淡化了旅游的淡旺季。此项目因此成为世界上

11、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旅游精品。经过四年的运营,到2008年,演出总场次已超过1400场,观众260多万,票房收入达5亿元。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余益中说:“这个项目将世界级的桂林山水风光、民族艺术经典刘三姐和世界级的艺术大师强强组合,在漓江河畔倾力打造世界级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品,探索了文化产业与旅游结合的产业化新路子,在引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上有特别积极的意义。”桂林市市长李志刚说:“为了看一场印象刘三姐演出,游客选择在阳朔留宿,带动了当地服务业的发展,有的农民每月出租望远镜的收入就达上千元。过去农民农闲时娱乐活动无外乎打牌,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现在通过参加演出,他们不仅得到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12、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改变了精神面貌。”有专家评价说,印象刘三姐使刘三姐和她的民族山歌,以及史无前例的漓江风情再次糅合,创造性的拓展了“刘三姐”的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和视觉性。许多媒体将这样的演出视为艺术上的巨大革命,叹为观止。印象刘三姐在取得巨大成功受到广泛赞扬与追捧的同时,也同样引来了质疑甚至是批评的声音:“在空旷的山水中做演出,其核心到底是景观还是演出,是重听还是重看?”“印象刘三姐无非是场景大+业余演员+民俗的大杂烩。大制作形式主义的印象原生态只会将老谋子乏内容、少内涵的艺术缺陷暴露得更为明显。动辄占地数千亩的场地,耗资数亿的烧钱,成千数百当地民间演员的参与,锣鼓喧天,人声鼎沸,谈笑间

13、一场纷扰的游戏结束。”“印象刘三姐重视形式的辅陈与忽视内容的叙述所导致内涵的浅陋削弱了作品的生命力。生命力羸弱的东西是很难保持永恒魅力的。”广西文联主席潘琦说:“刘三姐经过时间和审美的检验,业已成为广西民族民间文化中的经典、精华。既然是经典、精华,我们就要尽量展示,让熟悉刘三姐传说的观众们重温她的魅力,让不熟悉的观众领略她的魅力。在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印象刘三姐的主题应该进一步升华。我们面对的是来自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群,层面不一致。我们要有意识地告诉观众,刘三姐是什么,刘三姐在哪里。我建议,将刘三姐的形象贯穿整个表演过程。” 【资料6】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保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

14、题。从某种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是一种物态的“保存”,更体现为对那些作为传承载体的传承人的活态的保护。也就是说,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和持久的生命力。山东潍坊的传统花丝首饰制作工艺与十三陵出土的古代皇帝头上戴的龙凤冠制作工艺一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胡以方是花丝首饰制作老艺人,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授下去,他曾经试图找过徒弟,但学习花丝首饰制作,不是三天五日的功夫,这里有四五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里也有不少技术,没有三五年的功夫,难以出徒。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没有年轻人愿意花工夫啃下这个艰难的技艺。已经退休在家的他忧心忡忡地说:“这是一门艺术,不能丢啊,失传了

15、,将是潍坊传承多年古老工艺美术的损失,但是,从事花丝首饰,除了技艺难学外,还要用到金、银、铜等贵重物品,要有很多磨具,又是很复杂的工序,我已经65岁,空有满腔热情,似乎已经乏力了。”广西侗族多声部民歌以其优美的旋律、动人的节奏、浓郁的侗族文化底蕴蜚声海内外,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瑰宝。三江县梅林乡新民中寨是侗族大歌传承基地。该乡村村寨寨男女老少均会唱侗族大歌。为了将这个瑰宝代代相传,梅林新民中寨成立歌班,孩子们一记事就要进歌班学歌。歌班一般以族姓为单位按性别、年龄段组成。其中5至8岁的为孩童班,9至16岁的为学歌班,17至20岁则为青年班。青年班将承担所有演唱任务,壮年班参加部分演唱,老年班偶尔也参

16、与演唱。优秀歌手进入壮年期即为歌师,负责教孩童和少年班系统地学歌。2000年,三江梅林乡中学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后,三江县梅林中心小学等5所小学陆续将侗族大歌引入课堂,学校聘请民间艺人为学生们授课。这些举措,使侗族大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目前,梅林新民中寨有老、中、青、少年大歌队8个。【资料7】2008年陕西省省级“非遗”保护专项经费预算400万元,但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市级落实经费预算的只有5个,仅占50%,107个区县落实经费预算的只有17个,90个县区都是临时申请解决,这种情形很难适应“非遗”保护工作的需要。在经费投入方面,西安、延安两市财政每年列支50万元,宝鸡市为40万元,渭南市1

17、5万元,汉中市5万元,其他地市有的是临时申请经费,有的还有经费支持。由于财政投入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普查经费没有得到落实,经费保障不充分,致使当地保护单位无法购置必要的保护、普查设备,制定的保护、普查方案无法组织实施,保护、普查工作力不从心,即使一些项目进入了市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也不能保证所需经费足额到位。因为经费不到位,保护工作就没办法开展。一些民间文化艺术,如广西贵港的师公戏、平南的牛歌戏、桂平的杖头木偶戏,以及各地的山歌、民间传说、手工艺等,没有得到应有的扶持,尚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有的已经失传。 【资料8】非物质文化存活于民俗风情中,其本质属于群众性民间文化。群众才

18、是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然而,与政府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动相比,群众的表现令人深思。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的节日性唱歌活动形式。据了解,广西共有40个县、市有歌圩,有近700个歌圩点。过去,每逢歌圩日,壮乡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唱山歌、抛绣球、舞龙狮、品小吃壮族歌圩上对歌的热闹场面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山坡上、草地间都被歌者围的水泄不通,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各具特色的山歌轮番亮相,歌声此起彼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广西传统歌圩处于如下几种状态:一是无圩无歌,这些地方大多交通不便,远离经济活动中心区域,即使开展活动,参加者也是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形同虚设,于是自然消失;二

19、是有圩无歌,这往往是在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参加歌圩者从事的大多是与唱歌无关的事,成为名副其实的哑巴歌圩;三是有圩有歌,但主办者往往以歌赛的形式带动群众性的聚唱活动,如靖西县新圩乡歌圩和大道乡歌圩,与传统的全民性参与有了很大的不同,主体不再是全体参会人员,而是一部分人。过去,各地民间自封的“歌王”,曾是普通群众崇拜的“偶像”。1992年,广西产生了第一代歌王,至今已封了约百名“歌王”,成为广西山歌传承与发展的生力军。虽然每年的广西山歌擂台赛都会产生新的歌王,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广西歌王正面临断代危机,后续乏人。为了培养山歌新秀,广西近年来举行了一系列的民间歌手邀请赛,封“歌王”时也有意向年轻歌手倾

20、斜,但仍难以吸引年轻人参与。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三姐歌谣”传承人的黄月香说,现在的年轻人娱乐活动越来越多,闲时泡网吧、逛歌厅,会唱山歌、喜欢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专家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还要宣传、组织、发动、依靠广大群众,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保护“非遗”的工作中来。只有作为主体的他们产生了荣誉感和自豪感,他们才会更主动地去传承。 【资料9】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传统的农耕、游牧等小农经济秩序被打破,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古老的文化遗产也就不可避免的要发生变迁,甚至有消失的危险。对于快要

21、消失的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要留住它保护它,是否要还原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呢?贵州侗族大歌的传承就面临这样的尴尬,许多侗族村寨里男耕女织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都外出打工去了,只有老弱妇幼留在家中,因此原本大歌里面的男性的声音没有了,对唱没有了,成为纯女声和声,也就是说文化的传承人发生了性别的改变,以致侗族大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随之有了根本的变化。我们现在要保护它,要么让那些外出的男子回归故里,恢复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要么顺应现有的这种文化变迁,培育以女声为主的现代侗族大歌形式。在贵州安顺、凯里等地,一些原住民族的服饰和织锦中,传统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

22、,比如蜡染图案中出现了很多现代艺术元素,很多外来文化的装饰替代了传统装饰;现代建筑替代了传统民居;民族民间的口头文学、史诗在信息社会的冲击下更是流失严重;掌握一定传统艺术技能的民族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后继乏人。要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必然意味着让它们停留在某一时空,维持原生态。但是世界是运动的,运动又是永恒的,人们会接受新的生活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定会往前走,出现很多新的表现形态和方式。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的原汁原味既无必要也无可能。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昆曲,已不是明代的昆曲。就中秋、端午习俗而言,几乎每年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就意味着它必然要

23、随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资料10】已有近600年历史的北京智化寺京音乐,人们对他的评价是:难学、易忘、无人知。智化寺第26代老艺僧大都过世,目前健在的本兴、福广又都年事已高,第27代传人在技术上亟待提高。当前社会的巨大变化使智化寺京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近两年,在多方努力下,及时录制了现存的45首乐曲。但是,智化寺京音乐传人在数目上还十分缺乏,乐队不能达到原有的规模,音色和内容上层次单一,远不能表现原有古乐的风采。江苏的淮海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局。而在一些地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倾向正愈演愈烈,经济利益胜过了其文化艺术价值。打

24、着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做各种不伦不类的商业开发,比如一些旅游景点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地为游客表演少数民族婚礼仪式,送荷包、喝交杯酒等,这类哗众取宠般低俗粗浅的表演,把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搞得面目全非,令人啼笑皆非。有的地方甚至把申遗作为地方经济腾飞的契机和手段,以保护文化遗产的名义搞各种商品和贸易洽谈会,使这些文化丧失了其原有的意义和价值,严重破坏了文化遗产的内容。 【资料11】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说:“普及工作很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贴近公众。要让大家意识到,文化遗产离我们并不遥远,保护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使命。文化到处存在,并且就在我们身边。”“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5、工作中,政府比民间积极,民众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保护力量都是外加的。”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认为,如何增强民众的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个大问题,而要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宣传和教育成为关键。“只有了解,才能热爱。”刘锡诚说,“青少年对我们传统文化了解的不够,因此很难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以才会追捧一些西方节日。”冯骥才也认为:“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地保护文化。”他认为,以法律、教育的方式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让各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建立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至关重要。政府和民众只有自觉地维护文化遗产的尊严与永久

26、性价值,才能根除当前的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文化保护急功近利的不良倾向。要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科学而客观的态度,不能走极端。首先应该组织研究队伍对其艺术价值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发掘其文化和艺术价值,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例如采用影像保存、培养传承人、结合当地旅游资源编排大型演出,打造艺术精品,组织专门的巡演,以及将这些不被大众了解的文化遗产相关知识编撰成普通教育读本,进入中小学特色教育的内容等多元的手法。对于某些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国家甚至可以采用立法方式,对其进行保护。三、作答要求 (一)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0分)要求:

27、准确、全面。不超过250字。(二)请根据资料5,就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发,列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与不足。(30分)要求:1.紧扣材料,针对性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2.不超过350字。(三)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应邀参加“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请结合给定资料,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使命”为主题,自拟题目,拟写一篇演讲稿。(50分)要求:1.紧扣主题,格式规范;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总字数1200字左右。2010年广西录用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解析与答案点评试题解析一、整体分析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体五面”,即: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28、文明建设。按照申论命题导向与党和政府大政方针相一致的原则,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主题就从文化建设方面入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角度进行命题。这样的主题选择在我们的意料之中,因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文化建设、加强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一直是我们预测的命题热点。此次话题偏重微观层次,紧随社会热点,侧重地方省情。二、材料解读【材料1分析】此则材料为参考性事实性资料。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给出了大的材料背景文化、文明,材料内容广泛、空阔,主旨不易把握。第二自然段的前半部分叙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遭到的忽视与破坏,后半部分通过温总理的讲话、专家

29、观点的阐释,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价值及意义。此段内容详尽、细致,将材料的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清晰地展现出来。整体来看,这部分材料介绍背景、反映问题、潜含影响,对材料主题的把握有着重大的提示作用,对第三题演讲稿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部分的阐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对一、二两道试题的参考价值不大,可略读。【材料2分析】此则材料为参考性事实性资料。前半部分文字介绍了两大文化系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分别予以解释说明。由于人类文化的这种特性,又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种类。后半部分的文字则重点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内容范围及存在形式。此部分材料虽与后面

30、三道试题作答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是作为一种理论、背景知识的介绍,利于考生知识储备的扩充及对材料主题的把握。阅读方式为略读。【材料3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随着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自然环境的变迁,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广西壮族自治区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方法,文联主席潘崎提出在加强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和意义宣传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同时列举了广西河池市南丹县在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当地居民参与的情况下,建立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的事例,体现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使得“白裤瑶”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此则材料包含原因、反映问题、

31、蕴藏对策、潜含影响,是作答申论第一题的有力依据和支撑,可从中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处理好的一种关系,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第二自然段列举出的广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例中的措施,考生在拟制对策时也可以借鉴使用,如“通过政府主导、专家指导、当地居民参与的形式,建立生态博物馆,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阅读方式为精读。【材料4分析】此则材料为参考性事实性资料,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国际及我国的重视,如联合国审核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并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我国在2004年8月也加入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

32、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这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指引和保障。2006年确定了“文化遗产日”,这些措施都体现出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此则材料作为材料背景知识内容的扩充,对作答后面的申论试题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的指导方针和工作原则,拟制对策时可以借鉴使用,阅读方式为略读。【材料5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刘三姐文化的挖掘、保护与开发进行叙述,重点阐述了大型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项目产生的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不足。梳理材料信息,从印象刘三姐项目中可得出非物质

33、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一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实景与高科技旅游设备结合起来,把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起来,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刘三姐文化进行了全新演绎。二是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方式,而是将“白天的实景参观与夜晚的民俗文化韵味展示”结合起来表现。三是表演版本依据季节、天气情况量身定作,不受旅游季节的限制,可进行全天候演出。四是成功探索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新路子,在引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上有一定的意义。不足之处是:注重场景、形式上的铺陈渲染,缺乏内容、内涵上的深化提高。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不够突出形象

34、,主题升华的不够高远,作品生命力羸弱不强。该材料反映问题、潜含影响,是作答申论第二题的有力依据。阅读方式为精读。【材料6分析】此则材料为参考性事实性资料,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传承人的地位和作用,从侧面反映出传承人保护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此则材料反映问题、蕴藏对策,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传承人的保护”进行叙述,对文章写作题中列举问题表现、拟制对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阅读方式为略读。【材料7分析】此则材料为参考性事实性资料,指出财政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给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该材料反映问题、潜含影响,对文章写作题中列举问题表现、拟制对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阅读方式为略读。

35、【材料8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以广西“歌圩”和“歌王”为例,反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为此,专家提议,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实施,不仅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还要宣传、组织、发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调动起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此则材料反映问题、蕴藏对策、潜含影响,是作答申论第一题的有力依据和支撑。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处理好的第二种关系,即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阅读方式为精读。【材料9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首先阐明了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由此引出:随着时代

36、进步,自然、社会、人文环境的变化,保护文化遗产是否需要还原一个原生态环境的疑问。这就可以看出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与时俱进之间存有矛盾。然后,材料列举了贵州侗族大歌传承方面的尴尬及传统的民族图案和手工艺品被现代图案和现代日用品所取代的两个事例,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承认文化的当前状态下,不必刻意恢复它的原始状态,应让文化在与时俱进中得到保护,走继承发展和弘扬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此则材料反映问题、潜含影响,是作答申论第一题的有力依据和支撑。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处理好的第三种关系,即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与时俱进

37、的关系。材料较为繁琐,信息要点隐晦不易察觉,考生阅读时应拓展思维,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挖掘。阅读方式为精读。【材料10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濒临绝迹的、有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没有市场,不易被现代人接受、认同,且传承人数量少,技术不高,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步维艰。另一个极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品化愈演愈烈,经济利益胜过了其固有的文化艺术价值。此则材料反映问题、展示现状、潜含影响,是作答申论第一题的有力依据和支撑。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得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处理好的第四种关系,即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38、阅读方式为精读。【材料11分析】此则材料为依据性事实性资料,内容为社会各界人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对策。整理材料信息,归纳概括得出:一、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二、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调动起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和积极性,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活动中来。三、树立科学、客观的保护态度,切忌走极端。此则材料蕴藏对策,对文章写作题中的对策拟制有一定的提示作用,阅读方式为精读。三、解题思路第一题:依据材料 全面概括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归纳概括能力,属于概括类试题。通读材料,除了【资料3】中明确提出“正确处理好挖掘、保护和利用的关系”之外,其

39、它几则材料并未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这就需要考生立足资料,从给定资料中提炼、归纳概括出来。通过阅读给定材料可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需要处理的关系很多,如【资料8】中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资料9】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与时俱进的关系、【资料10】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点遍布于整个材料中,隐晦不易被发现,考生阅读材料时应多分析,注意归纳概括要全面。第二题:紧扣材料 分析综合本题要求就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发,列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属于分析与概括互相融合的综合类试题。作答此题,要紧紧围绕着【资料5】展开,做到

40、分析要点全面,归纳概括的条理清晰,针对性强。通过阅读材料、综合分析可知,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中可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有:一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刘三姐文化”进行了全新演绎;二是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三是表演版本依据季节、天气情况量身定作,不受旅游季节的限制,可进行全天候演出;四是成功探索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新路子,在引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上有一定的意义。不足是:注重场景、形式上的铺陈渲染,缺乏内容、内涵上的深化提高。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不够突出形象,主题升华得不够高远,作品生命力羸弱不强。第三题:规范格式 紧系主题第三题作文题是限定主题式的自

41、拟标题作文,题目在给出立意角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使命”的提示之下,要求考生自拟标题,写一篇格式规范的演讲稿。这就使得文章的写作格式、谋篇布局不同以往,要有正确的、规范的公文写作格式。一般演讲稿的结构由标题、称呼、正文三部分组成。标题无固定格式,只要简明易懂、与文章主题相合即可;称呼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加冒号。正文部分又由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组成。开头要抓住听众、引人入胜,主体要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结尾要简洁有力、余音绕梁。写演讲稿时,将每一部分都写到,才是一篇完整的演讲稿。作答内容上,第一,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含义。题目要求以“保护非物质遗产,我们共同的使命”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42、作答时,文章内容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阐发,论述的重点在“共同使命”上。明确“政府、社会各界人士、广大人民群众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义务”的观点后,论述重点就要落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上,可从“完善立法”、“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教育”、“号召群众参与”等方面拟制。此部分写作,要做到内容与论述相结合,同时兼顾语言的逻辑性和优美性,最终达到宣传号召的目的。第二,演讲稿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煽动力较强,需要在短时间内引起听众的共鸣。因此,考生要淡化机关用语和规范化用语,用词要贴切、恰当、亲切,避免语言文字的僵硬化、格式化。答案与点评第一题:请根据给定资料概括非物质文

43、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20分)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50字。【答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将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传承发展,使其文化价值、内涵得到最大发挥。二是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的关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同时,加大对文化传承人的保护。三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与文化与时俱进的关系,走继承发展和弘扬创新相结合的道路。四是处理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与经济利益的关系,采取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扬。【点评】作答内

44、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明、通畅。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该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即“挖掘、保护和利用”、“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原生态与文化与时俱进”、“艺术价值与经济利益”四种关系,并提出了简略的措施对策,将材料中的信息要点归纳概括全面,可谓佳作!第二题:请根据资料5,就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发,列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与不足。(30分)要求:1.紧扣材料,针对性强,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2.不超过350字。【答案】印象刘三姐项目的开发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从中可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有:一是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将实景与高科技旅游设备结合起来,把刘三姐的经典山歌、

45、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起来,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刘三姐文化进行了全新演绎。二是艺术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方式,而是将“白天的实景参观与夜晚的民俗文化韵味展示”结合起来表现。三是表演版本依据季节、天气情况量身定作,不受旅游季节的限制,可进行全天候演出。四是成功探索出“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化新路子,在引领广西文化产业项目上有一定的意义。不足是:注重场景、形式上的铺陈渲染,缺乏内容、内涵上的深化提高。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不够鲜明突出,主题升华得不够高远,作品生命力羸弱不强。【点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与不足分段表述,并且,成功经验

46、从“艺术表现手法”、“艺术表现形式”、“表演版本的季节转变”、“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四方面分条作答,条理清晰,语言流畅自然。不足体现在:内容、内涵匮乏,主题不够高远,人物形象塑造不够鲜明,作品生命力羸弱不强。答案的信息要点全部锁定在【资料5】中,没有超出材料的限制范围,内容归纳概括全面,逻辑严密,针对性较强。第三题:假如你是一名公务员,应邀参加“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活动,请结合给定资料,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共同的使命”为主题,自拟题目,拟写一篇演讲稿。(50分)要求:1.紧扣主题,格式规范;2.结构完整,层次分明;3.总字数1200字左右。【参考例文】让保护“非遗”的火炬在掌心传

47、递各位来宾、朋友:大家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和重要的精神资源,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盲目的崇尚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的中秋、重阳、七夕等节日不够重视。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使得众多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固有的价值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保护它们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利

48、在当代、功在千秋的社会公益事业,不仅需要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以“守土有责”的精神承担起庄严使命,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份历史文化遗产,让保护“非遗”的火炬在掌心传递,传承悠久典雅的中华文明。首先,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律制度既是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秩序的主要“标尺”,也是维护合法保护与经营活动的法理依据。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效率在某种程度上是与相关法律体系的完整性及公正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应是以立法为核心,以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为目标,以公众参与和监督为主要环节,以资金补助为有效保障的完整体系。其次,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充足的后备资源。政府应大力支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项资金,为非物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