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995972 上传时间:2023-03-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综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陶源源指导教师 谭放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事情亦大量存在,出现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辨析和论争。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展望。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2、保护;利用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o YuanyuanTutor Tan FangAbstract: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a vast territory, and encompasses a large population. There is a rich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3、It is a most significant task for us that how to protect, preserve and use the heritage. We must see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demand of p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increasingly strong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suffered disruption seriously. There

4、are many discriminations and debates about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heritance and utilization of the heritag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document concerned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s from

5、the aspects as follows: the concep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haracteristic and the valu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the utilization, the principle and the measures of the protection, and so on, then carries on a brief analysis and forecast to the issue which needed

6、 further to pay attention to from now on.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Utilization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由于这种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深藏于民族民间,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因此它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的精神。人类这一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和内涵要比物质遗产更为多姿多彩,更加博大深厚。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实是绚丽多姿、异彩纷呈。如何对其保护、保存、利用和传

7、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事情亦大量存在,出现了保护和开发、传承和利用等方面的辨析和论争。一、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及界定(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及定义197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首次出现在教科文组织会议文件中。在讨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时,出现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最终被否决了,但教科文组织对此没有任何异议,1 这说明在当时,教科文组织对此概念是不甚清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教科文组织逐步了解并接受了此概念。在第一个中期规划(19771982)中,教科文组

8、织承认文化遗产概念有所扩展,“从广泛的角度而言,文化遗产的概念涵盖的不单单是物质的和有形的遗产特别是纪念物也包括表达民族或国家精神的口头传说、音乐的和人学的遗产、民间文化,当然规则、习俗、以及生活方式也包含在内”。2 第二个中期规划(19841989),教科文组织的态度更为明确,不仅给予“文化遗产”的扩展部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命名,还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保护的研究:“文化遗产的定义已经显著地扩大到包括文化遗产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两个方面”3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首次以国际公约的形式全面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畴做出界定。“非物质文

9、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发展。包括:(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虽然还有待实践的验证和补充,但基本上是当前国际通用的一种界定标准。(二)国内学

10、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内涵是从总体上来说的,针对的是整个国际社会的成员,要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站在本国的角度从更深的层次上进行挖掘。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溯源于原始先民的文化创造,但关于该概念的历史渊源问题,国内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第一种,白云驹认为该概念可上溯至两个起点:一个是1950年日本政府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涉及“无形文化财”的提法,另一个是1989年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保护民间创作建议案中关于“民间创作”的提法。5第二种观点,杨怡认为该概念起源于1972年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6 2.非物质

11、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内涵(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连冕认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本身存在重重的矛盾,不能指明方向。只有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概念和内涵理解得比较清楚,才能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有效的保护。7宋俊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从提出到确立经历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其术语内涵存在歧义甚至缺陷,为建构更加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必须对这一概念进行诠释与重构。4(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白云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做了广义和狭义层面的深入研究。他认为,广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包括前人创造并遗留下来的全部口头、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狭义的则指教

12、科文组织所希望予以保护的范畴,这个范畴不是一成不变的,具备一定的概念和对象的弹性。5黄胜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一种“个人知识”,又是“非物质”的,不能简单地说其是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从“文化资本”这个角度去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8刘玉清在列举了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具体的实例后,认为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包括两个大类:一类是形态文化;另一类是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行为文化,以民俗的形式出现。9 陈天培、万建中等学者则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10 11 12 1314二、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价值功能(一)非

13、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短,内涵也不是非常清楚,我们对其具有的特征进行深刻的分析,会有助于对这一概念的理解。1.无形性宋俊华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精神存在的,是无形的,但其表现和传承方式是有形的。15 路志峻、李金梅指出,非物质文化是指无须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具有非物质性特征。16 2.活态性宋俊华指出,“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之一。15 贺学君认为,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征。这是它的基本属性。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只要活态不再

14、,其生命也便告终。17 何星亮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与人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其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承传,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活的载体,是活态的文化财富。183.传承性宋俊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指其具有被人类集体、群体或个体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这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15费安玲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口头形式通过人们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在成员内部集体性地传播、演绎与发展。因此,口头性和集体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特征的突出体现。194.大众性何星亮指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或族群,它属于

15、该民族或该族群全体人们,是满足广大人们大众需要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大众性。18 贺学君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民族、社群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它既非单个人的行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为,而是一种民间自主的行为。只有“民间”的主人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如果限制或改变这种民间性,没有了民众的自主参与,它便失去了生命之源。175.其他王宁从保护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难易度方面对其特点进行研究,高度的个性化、传承的经验性、浓缩的民族性是他总结出的特点。20陈天培认为文化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性特征。10王巨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具有无形性和活态性基本特征以

16、外,还具有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的特征。21(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1.文化价值功能金晓妹、陈仰珊、钟志云指出,文化遗产虽然有遗产之称,但并不意味着随着时间流逝其价值已经失去,而只是说明其存在范围的缩减和影响力的减小,说明它当前属于非主流文化,未必已失去先进性和利用价值。22刘魁立从旅游者的角度出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满足认知世界、认知历史、认知特色文化的需求。232.经济价值功能陈天培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结晶和财富,具有不可估量的多重价值。在各种不同的价值形式中,认真分析其经济价值的特点,高度重视其经济价值,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的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17、现实意义。24金晓妹、陈仰珊、钟志云指出,很多无形文化遗产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而有些价值甚至难以估量。包括无形文化遗产延伸的商品价值,如无形文化遗产做为商标、品牌等所具备的价值;开发的服务价值,如利用无形文化遗产开发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用于生产建设的技术价值,如传统工艺;增加商品的附加价值,某些以文化内涵为组成部分的商品等。223.历史传承价值功能谷继建、何独明、李景国、颜珂指出,历史传承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及价值准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积淀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

18、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254.审美/艺术价值功能所谓审美/艺术价值,是指可以描述为某一文化遗产的设计构造、建筑情调带给人们精神上或情绪上的感染,或者是它所展示的特殊的设计、风格,艺术上的进步和高水准的技艺。马自树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是个人和群体享有更加令人满意的智力、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265.其他赵冬菊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文化的多样性,传承和满足人们的多种心理需求、精神需求,体现着人们对人权的尊重,同时还是衡量人们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平衡各种关系的杠杆。27朱祥贵认

19、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是工具性价值,应该在保护深层次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确认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主体的生态义务和责任。28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1.流失严重王巨山指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异常严峻,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灭绝。21贾银忠、乔晓光指出,中国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遗产的丰富性与消失的迅速,为抢救工作提出了极大的挑战。29、302.人力、人才匮乏张瑛、高云指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有优秀的人才将前人的优秀智慧的结晶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去继承和发扬

20、。31夏挽群、陈江风指出,抢救保护工作是近年提出的新课题,专家数量有限,专职人员不足,且均没有受到相应的专业培训,导致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质量不能得到保障。32孙家正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变化,资源流失情况严重,后继乏人,一些传统技艺已经面临灭绝。33贾银忠指出,传承渠道不畅,原生态传承缺乏自觉,民俗流变冲击大。教育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价值认知,教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脱节。大学中非物质遗产相关学科极度缺乏,教育不能培养提供文化遗产所需社会人才。293.法律体系尚未完善张瑛、高云指出,对于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尺度范围,以及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具体

21、事宜,目前为止还没有较完善的法律规定。31孙家正指出,法律法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快步伐,很多地方还是无法可依。33夏挽群、陈江风指出,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尚未出台,大部分地区也没有相应的地方法规,许多有很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能依法得到保护。民间文化工作者无法像保护地下文物一样去保护地上活着的文化遗产。32王巨山认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异常严峻,而保护法律和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如何切实地保护祖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创造条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件重大事情,它关系到民族文化主权的维护,民族精神的延续以及文化和谐的构建。214.群众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观

22、念意识淡薄孙家正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特别是全民的意识有待提高。33夏挽群、陈江风指出,虽然近年国家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宣传,但是对全民而言,其保护理念还远远没有普及。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绵延赓续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关系,对民族民间文化在当代的政治价值、道德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文化产业价值的认识,在社会上尚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325.政府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张瑛、高云指出,旅游业牵涉部门较多,由于旅游相关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例如文化部门强调保护,而旅游部门追求经济效益),加之政府人员组成方面的主观约束,造成局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缺乏协调。

23、31夏挽群、陈江风指出,当前由全国文联系统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与文化部系统开展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缺乏有效协调,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工作的交叉和冲突,出现人力物力的浪费。326.民俗文化旅游缺乏规划乔晓光认为,政府文化部门缺乏对民族文化资源整体价值的评估,在民俗文化资源上对原生态文化价值认识肤浅,缺乏文化规划。30 贾银忠指出,民俗旅游对民间原生态文化价值认知肤浅,缺乏文化规划。旅游市场对民间艺术遗产庸俗化、廉价开发,对社会造成文化误导和原生态破坏。29林庆指出,各种民间、民族传统的庆典和娱乐仪式在被保护的同时,常常被看作是促进商业投资的潜在资源,它可能带来资助,同

24、时带动当地的旅游产业,但是,它也可能被资助者操纵从而导致被破坏,变为专供旅游者消遣的表演项目,等等。34四、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原则和措施(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原则1.人本原则肖正德认为,“人”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人”,特别是保护好那些创造、拥有和传承、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生生的人,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根本。36路志峻、李金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首先应该是对创造、享有和传承者的保护,同时也依赖创造、享有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的群体对这一遗产的有效保护。16贺学君认为,以人为本原则有两重意思:一是必须关

25、注和尊重人(相关民众)的现实需求。保护遗产决不能以妨碍经济发展、降低人的生活质量为条件。二是必须相信,只有(特定民族社区的)人才是(特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无可替代的能动主体。172.创新性原则路志峻、李金梅认为,创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生命在面对新的生存环境时,吐故纳新、顺应同化、自我调节变革的结果。积极创新,才能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16贺学君认为,这是生命性原则的必然延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异有正负两个方向:其负向为畸变走向扭曲变形,导致自身基因谱系的损伤以至断裂;正向是创新促使保护对象得以应时而变,推陈出新,生生不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其自身而言,

26、最关键的是保护和激发它的创新能力。这样,保护才具有了本质性的意义。173.整体性原则路志峻、李金梅认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在对某一具体对象进行保护时,不能只顾及该对象本身,而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16贺学君认为,有两重意思:一是生态整体,要求在对某一具体事项进行保护时,不能只顾及该事项本身,而必须连同与它的生命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一起加以保护。二是文化整体,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社群),她所创造的非物质文化,是多种多样、丰富多采的,虽然在具体内涵、形式、功能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该民族精神情感的衍生物,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同源共生、声气相通的文化共同体。17刘魁立指出,

27、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有一个整体性的原则,从整体上加以认识,在整体上进行关注和保护。234.生命性原则路志峻、李金梅认为,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特殊的精神创造,都是一种生命存在,有自己的基因、要素、结构、能量和生命链。因此,要切实维持和增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就必须探寻它的基因谱系和生命之根,找到它的脉搏和文化身份,从而在源头和本质上准确认识,精心保护。16贺学君认为,只有守住了保护的生命之本,其他的保护措施才可能是积极的,有效的。倘若不顾于此,舍弃对核心价值观这一灵魂的发掘与保护,也就等于从根上肢解了它的有机生命,文化也就不再是活的文化,所谓抢救和保护,也就会徒具形式。1

28、75.教育性原则贺学君认为,必须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进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提高整个民族的保护意识,使人人都懂得保护的重要性,明了为什么要保护,以及如何保护,从而造成强大的社会舆论,让“保护”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代代相继。另外,必须加强管理和科研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才能兼顾普及与提高,形成上下互动的良性循环,促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实践中不断扬长避短,走向科学和完善。176.可持续发展原则王巨山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的功利性也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217

29、.其他宋丽娜分析了实施遗产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法律、法规保护原则;政府协调、大众参与原则;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37林庆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应遵循原真性、适度性、多样性、发展性、协调性原则。34李旭等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要遵循活态保护、开发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整体保护、开发;民间事民间办;精品保护、开发和声望性;濒危遗产的优先保护;保护与利用并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可行性等原则。38刘永明从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性质及其理论基础的认识出发认为,权利原则和发展原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39柴以华、傅娇灵、许慧宏、吴声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要

30、坚持整体性原则;开发、传承、创新原则;市场化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原则。40(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1.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工作于宏敏指出,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的过程中,档案工作是重头戏,必须把档案工作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注重已存文献的作用;对所收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资料要加强文字的记录、整理和储存;逐步实现文献储存和流通的现代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档案资料的研究。41彭毅指出,艺术档案工作者,应主动发挥艺术档案工作的作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程:积极参与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为申遗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档案支撑;积极参与抢救工程,做好遗产档案的归档、分类、整理工

31、作;运用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建设遗产档案资源数据库。42王云庆、万启存指出,现代档案馆应积极地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到自己的社会职能中,本着“关照历史,着眼未来”的原则,发挥档案馆的优势力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贡献。档案馆应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协调合作,通过网络、数字化等新技术,共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并把它化作公共文化信息资源以实现最大范围的资源共享。43朱江指出,文化行政部门、民间文化传承人和专家是主要力量,档案部门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他们良性互动。44云庆、赵亚敏对档案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进行了研究,指出档案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32、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和举措,但仍需要加以进一步探索与研究,力求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特点,将保护职责规范化。提供馆藏档案为申遗和遗产鉴定工作服务;为专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档保存;确保有关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并促进利用;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调查工作。45侯采坪、王晓燕对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发掘收集工作提出了建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在法制化的轨道;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途径和方式。462.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工作孙凡指出,教育传承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

33、。47张鹏、翁敏华认为,大学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基地,应当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训、智能参与、信息传播和知识创新方面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48 49董素云提出,教育在其保护和传承中起着重要作用,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尽可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入到中小学以及高校课程中,让年轻一代也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中来。49李荣启指出,当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遭遇到价值取向的冲击时,学校教育就成了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方式。他认为应把优秀的民间文学作品引入教材,在中小学进行一些民间文学艺术的启蒙教育,在高等院校的一些院、系开设民间文学课或相关的讲座。50陈孟昕、张昕认为,文化资源丰富地区的高

34、等院校应当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及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桥梁作用。52撖学文认为,高等院校担负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是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主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传承、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3张瑛、高云指出,我国政府可在大、中、小学开设相关学科,并在地方与高校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引入高层学者介入,发挥专家和学术机构的作用等形式,在政府引导下尽量扩大本地民众参与旅游中民族歌舞表演的范围。31张卫民、黄文伟认为,必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合理的教育机制,将教育导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之域,从教育的视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学

35、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种形式实施。543.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法规李顺德指出,在当前的思维框架下,以法律的手段、特别是知识产权法的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调控,以何种方式保护、如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保护却成为摆在法学工作者面前的亟待解决的课题。55朱祥贵撰文从生态法范式的视角指出,科学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是有效保护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要遵循生态主体平等、生态利益公平、生态权利公平、生态秩序安全等基本原则,实现文化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谐。56陈庆云指出,应参照国内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状况,认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法律问题,制定

36、出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57费安玲认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问题的思考,必须要建立在我国已有的法律体系和制度背景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救济机制的建构应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原则、法律救济方式与途径上有所建树。在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机制时,还应注意协调如下几个关系:同已有法律的协调;同社会惯例的协调;同我国承诺的国际保护义务的协调。584.处理好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董素云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公益产品、公共产品,抢救和保护工作是国家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是应通过政府引导,把握保护工程的方向,进行指导和规范;二是政府主导立法,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37、三是政府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四是要保护那些掌握传统技艺和口头传说的人,通过对传统艺人的帮助与支持,把技艺传给后代,使遗产得以存活。50林庆、李旭指出,各级政府应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也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到保护、开发工作之中。385.加大宣传,使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意识刘茜指出,加大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是确保非物质文化资源免遭破坏,同时促进保护、

38、发掘、抢救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59何星亮指出,目前许多单位和地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必要保护。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如果不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保护工作也就无从谈起。必须加大宣传。18周兴茂、周丹指出,我们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不是将它们束之高阁起来,而是要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要弘扬和振兴。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12孙家正指出,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并不是为了宣扬政绩,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动员全社会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断层。336.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与保护

39、的关系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这种关系,两者能否取得双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课题。陈天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多样性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基础。高度重视、认真挖掘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重要的旅游资源,是进一步拓展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空间的关键所在。并指出,在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经济中要以保护与开发并重、独特性与文化性互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原则。10刘茜认为,发展旅游事业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对立又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以破坏非

40、物质文化遗产为代价,必须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这对矛盾,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59 李荣启认为可开发与发展有特色的民俗旅游,促进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应重视和离开大利用民间艺术资源,发展旅游等文化产业,并吸取这方面取得成功的地区的经验。51 张瑛、高云分析了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提出,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是一个新的课题,应制定短期和长期规划,指导民营企业进入文化市场,为他们提供政策上的扶持,创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环境,充分调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31郝苏民指出,在无法保证和确认能处理好保护与开发关

41、系、并可持续发展的所谓旅游开发或以“招商引资”来开发旅游,把文化遗产的保护权直接交给开发商;或无法规可循的情况下交给旅游部门,致使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旅游开发”,其结果本来常常是令人啼笑皆非的。60胡绍华、阚如良、曹诗图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管理。要避免和纠正旅游开发过度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严格执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61刘茜认为,应尽快建立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监管机制和政策体系。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行为,采取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

42、政策,严格规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标准界线。同时,要将旅游开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落实到人,对违反规定、造成破坏的行为,必须有法可依,严肃处理与制裁。鼓励通过合理开发而取得经济效益的旅游机构,投入和支持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以保证非物质文化的可持续发和旅游业的良性循环。597.其他胡绍华、阚如良、曹诗图提出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采取抢救式保存、博物馆保存、传习机构传承、学校教育传承、民间活态保护等五种方式。61刘玉清认为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考察现状、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法制建设等诸多环节,但是最关键的是促使非物质文化产业走向产业化,使之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

43、业,最终走向“以文养文,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道路。9李荣启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注意因类而宜,实施各不相同的分类保护方法。有针对性且措施得当的保护,才能达到预期的保护目的。51彭金山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衰落是必然的,要做好保护工作,就要发掘其自身的生长要素,从而采取相宜的措施。45陈莉提出,在民间传统娱乐文化回归的今天,应当高度重视和处理好保护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47刘锡诚呼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国策的今天,学术研究方面必须迎头赶上,要求在开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发展、深化理论研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理论体系。44五、 我国

44、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趋势的展望综上所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内容亦相当广泛,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但仍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有待开拓、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而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很是薄弱;另一方面这些集中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相当一部分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论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对此,在以后的研究中,以下几个方面有待深入:第一,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今后应当首先加强对该概念“非物质性”内涵的认识,区分概念范围与保护范围,注重概念的严谨性,统一认识,建立

45、“一切从概念出发”,“概念为研究之母”的思想,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科学性研究还有待深入探讨。第二,相比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知识属性的文化特点,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将会更多地出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打破学科壁垒和狭隘浅薄的门户之见,加强论辩和对话,实现方法、视野的互补和相互激荡,从而实现保护思想的提升和创造。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学术和科研工作的鼎力支撑,专家的介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具有巨大的作用,但就是在这个方面,人才是比较缺乏的。如何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培

46、养机制,提高保护的水平和力度,意义非常重大。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是不矛盾的,但是如何保持传统血脉、保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源不受现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且传承、发展下去,同时又要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与时俱进过程中出现的被人们认可的新形态、新现象,并使民族文化现代化,将是研究者面临的新问题。第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是非物质,是一种民间文化或文化传统。在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东西,纳入旅游吸引物的行列,并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开发,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到实处,也是研究者们面临的挑战。参考文献:1 Ko.chiro Matsuura.

47、 At the meeting of the experts on the preliminary draf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for The Safe guarding of the Heritage of HumanityDB/OL.http: /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2/001252/125258e.pdf(DG/2002/26).2005-08-25.2 UNESCO. Medium-Term Outline Plan for 1977-1982R.Paris:UNESCO,1976.3 UNESCO. Medium-Term Outline Plan for 1984-1989R.Paris:UNESCO,1983.4 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诠释与重构J.学术研究,2006(9).5 向云驹.论“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概念与范畴J.民间文化论坛,2002(7).6 杨怡.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缘起、现状及相关问题J.文物世界,2003(2).7 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与新路径J.艺术设计论坛,2005(14).8 黄胜进.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