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078906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6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天曌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详细版).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天台山旅游大区概况第一节 区位条件一、地理区位天台山旅游大区地处广元市中区西北部、米仓山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40105045,北纬3202732030,总面积1334.3hm3,东西长约6.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东北与朝天区西北乡连接,东南与下西、陵江毗邻,西南与石龙乡交界,西北与三堆镇接壤。二、交通区位天台山旅游大区目前有“成广陕”高速公路与成都、绵阳、汉中、西安相连,并有212国道与兰州、重庆相连,其中,距离成都310公里、距离西安490公里,距离兰州750公里,距离重庆490公里。同时,兰海(兰州海口)高速的修建将更进一步缩短兰州至广元的距离。境内有普通公路与市区相连

2、。同时,天台山内部已修筑公路30余公里,连接天台、微波站、东台梁、黑龙潭、地震台、莲花台等多个景点和四个工区,基本形成内部交通运输网络,通达性较好。三、旅游区位天台山旅游大区位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三国文化旅游环线”内,介于九环线与红色旅游环线之间,是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接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成都,北连历史文化名城汉中、西安,西望四川省精品旅游区九寨黄龙,东眺革命老区巴中,是川陕渝旅游区上的重要节点,具有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旅游区位优势。第二节 自然地理概况一、地质地貌天台山地处龙门山与米仓山交界地带南麓,地质构造为距今约1.96亿年的晚古生界二迭系、早中生界三

3、迭系深厚石灰岩组成,切割强烈,起伏较大。海拔11001600m。山体多为深厚的石灰岩组成,切割强烈,起伏较大。其东西北三方和南缘莲花岩地段,是百丈悬崖。天台山内最高峰为艮台(又叫冒合山),海拔1603.5m,顺艮台山东北至西南有一山脊,将天台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部分。后山坡陡涧深,较为狭窄,主峰冒火山。前山地形复杂,沟谷纵横,仅河坝坪一带较为平坦开阔,主峰天台,海拔1100.0m。山脉走向为东北向西南倾斜,自然坡度一般在200300之间。二、土壤条件土壤主要为石渣子土和矿子黄泥土。石渣子土,属于石灰性紫色土亚类原生钙质紫泥土属,成图母质为三迭系飞仙关组的紫色页岩风化物发育而成的坡残积物,土体构型

4、为AC或ABCC,质地轻壤至中壤,黄紫色,PH值7.38,碳酸钙含量38%左右,物理性粘粒含量2965%,容重1.331.58克/立方厘米,土壤质地轻,易于耕作,宜耕期长,保水保肥较差,应增施有机肥和磷肥。矿子黄泥土,属于黄色石灰亚类黄色石灰土属,成图母质为二、三迭系石炭岩、灰岩的坡残积物,质地重壤至轻粘,浅棕黄色或浅黄色,PH值6.87.4,碳酸钙含量在32%左右,物理性粘粒含量50%,容重1.37克/立方厘米。土质粘重,耕性差于耕作,保水保肥性能好,但由于海拔高,温度低,养分分解慢,应增施有机肥和磷肥,注意排水,防止作物遭受湿害。三、气候气象天台山旅游大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

5、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区内前山年平均气温11.10C,最高月平均气温20.60C,最低月平均气温-10C,无霜期213天,100C的积温3604.50C,年降水量1645.4mm;后山年平均气温8.80C,无霜期192天,100C的积温2949.20C,年降水量1844.4mm。平均气温低于广元市区2-40C,具备消夏、避暑、疗养、森林旅游开展的气候条件。四、水文条件旅游大区位于嘉陵江上游,白龙江一级支流源头。区内水资源丰富,上光槽之水,交大小三沟于区内,沿滚子坪壁底,汇后山涧流于尹家坪,龙家岩之间,注入新点子支沟,总汇白龙江。区内地下水出露较多,有天然矿泉五处,并于1994年在紧靠天

6、台建有人工水库一座,常年蓄水22万立方米,水面6.7公顷,现名为天池湖。五、生物多样性据广元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说明书既有调查,天台山旅游大区森林覆盖率86.7%,活立木总积蓄112688立方米,其中华山松50117立方米,占44.5%,马尾松43446立方米,占38.6%,栎类2985立方米,占2.6%,其它树种16140立方米,占14.3%。总体来看,区划合理,林相整齐,树种呈片状分布,针阔间杂有序,是人工林和封山育林有机结合的典范。同时,天台山旅游大区属“川东盆地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区米仓山植被小区”。现有木本植物40余科,100余种,草木植物30余种。其中,一、二级珍稀植物有秃杉、水

7、杉、珙桐等10余种,珍稀大树100余株,另有种类繁多的杜鹃,异香扑鼻的巴蜀剑兰,名贵的野生灵芝、竹荪,以及“绿色食品”蕨菜、薇菜等等。目前区内存留的主要原生植被有:水青杠、鹅耳枥、吴茱萸。其他常见树种有香樟、柳杉、柏树、灯台、化香、刺楸、桦木、槭等。灌木竹类主要有火棘、蔷薇、木姜子、箭竹等。种群结构复杂,森林郁闭度总体比较高,完整保存了亚热带植物群落的自然景观。天台山旅游大区内动物繁多,有脊椎动物25目,58科,247种。其中兽类42种,鸟类175种,爬行类18种,两栖类12种。其中有金雕、猕猴、大灵猫、小灵猫、雀鹰、鸢、雀鹞、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长耳号、狐狸、貉、野兔、黄麂、雉鸡、红嘴相思

8、鸟、画眉、松鼠、乌梢蛇、蝮蛇等动物。第三节 历史文化背景天台山,因群峰之中兀立出一巨大平台而得名,也取“天上琼台瑶阁”之意,即指天台的峰美、水秀、谷幽、石奇、树古,流传着许多古老动人的传说。有王母娘娘在此举行蟠桃宴会留下的蟠桃石;有天鹰偷吃蟠桃被王母点化成倚岩而立的守护神;有汉高祖刘邦避难的汉王洞;有诸葛孔明察民情,采天台板粟充军响的轶事;有孙悟空与牛魔王大战艮山留下的仙人桥;有一代贤相司马光少时的读书台。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这里曾经是女皇武则天童年生活和拜佛之地。历史上的天台山,是一座宗教文化十分发达的佛教、道教名山,包括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梵天寺、始建于唐朝的西禅寺、佛光寺以及后建的道

9、教建筑艮台观等。后因战火损毁,天台山历史文化资源遭受极大破坏。建国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佛教协会特邀理事、大德高僧净天法师主持,恢复重建了梵天寺和佛光寺,新都宝光寺济善法师筹建了西禅寺,延续了广元天台山的佛门香火。并随着天台山旅游的深入开发,恢复了昔日的名山风采。第四节 开发现状天台山旅游大区原为1958年建立的天台国营林场,1985年林地面积达到1.91万亩(含天然林468亩),占总面积的95.53%,总蓄积7.73万立方米(不含5084亩幼林),初步建成集用材、防风、风景、科研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林业基地。1992年经省林业厅(林造批字【1992】105号)批准将国有广元市天台林场建为四

10、川省天台森林公园,以此为契机,开发森林旅游。先期投资100万元修建了500平方米招待所,增设床位100张,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另争取资金50万元修建库容面积100亩的人工湖一座,并由林场出地,佛、道两家筹资修建道观三座,佛家梵天寺庙宇大雄宝殿一座,观音殿一座,初步建成集垂钓、娱乐、宗教、旅游为一体的休闲度假基地。对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此后,天台山旅游大区坚持“边建设,边经营”的原则,共投资3000万元,日均接待200人左右,共接待中外游客96万人次,旅游高峰期日游客量5000人,收入6000万元,实现利润2000万元。2003年12月23日,经国家林业

11、局批复(国家林业局林场发【2003】241号),被批准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第二章 旅游资源评价第一节 旅游资源构成及分类一、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旅游资源评价应该根据景区的性质和特点,参照旅游资源评价的国家标准和规范,整合总体规划的相关内容,结合野外勘察的成果制定。天台山旅游资源总体评价主要是类别组成、主要景点概况、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合专项规划评价。天台山旅游资源类别及组成天台山旅游资源景点概况天台山旅游资源定性评价天台山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二、旅游资源类别组成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联合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

12、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规定的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在对天台山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合理的分类和评价:表21 天台山旅游大区旅游资源分类表主类亚类基本类型单体旅游资源A地文景观AA 综合自然旅游地AAA 山丘型旅游地天台岩、东台坪、狮子包、和尚包、沙磨石顶、尖包梁AAB 谷地型旅游地通天溪谷、三叉沟、黑龙潭、AB 沉积与构造ABB 褶曲景观梯子岩、老岩、天台岩、猴子崖断崖、沟谷内两侧的断层面AC 地质地貌过程形迹ACA 凸峰断头岩、梯子岩、猴子崖、天台岩、老岩、睡佛ACD 石(土)林听涛石、读书台、老君石ACL 岩石洞与岩穴汉王洞、神仙洞、莲花洞AD 自然

13、变动遗迹ADC 地震遗迹蟠桃石B 水域风光BA 河段BAA 观光游憩河段通天河、三叉沟BB 天然湖泊与池沼BBA 观光游憩湖区天池湖、上天池BBC 潭池泉溪潭BC 瀑布BCB 跌水百丈瀑布BD 泉BDA 冷泉观音井、洗心泉C 生物景观CA 树木CAA 林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山顶矮林、亚热带针叶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竹林CAB 丛树华山松、马尾松、柳杉、桦木林CAC 独树不倒翁、状元柏、合家欢、独生子CD 野生动物栖息地CDB 陆地动物栖息地豹、金雕、猕猴、豺、金猫、大灵猫、小灵猫、长耳饕、狐狸、貉、野猪、野兔、黄麂、松鼠、乌梢蛇、蝮蛇CDC 鸟类栖息地白鹭、

14、野鸭、雀鹞、白冠长尾雉、红腹锦鸡、雉鸡、红嘴相思鸟、画眉D 天象与 气候景观DA 光现象DAA 日月星辰观察地艮台日出管径点DB 天气与气候现象DBA 云雾多发区 天台云海DBB 避暑气候地天池湖度假区、艮台观DBE 物候景观云海、雾淞F 建筑与设施FA 综合人文旅游地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梵天寺、艮台观、西禅寺、佛光寺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雪坪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FCK 建筑小品入口门楼、中式观景楼台、天台宾馆、山庄、度假村FE 归葬地FEB 墓(群)状元塔、状元坟FG 水工建筑FGD 堤坝段落水库大坝G 旅游GA 地方旅游商品GAA 菜品饮食菌类、蕨类、天台山老腊肉H 人文活动

15、HA 人事记录HAA 人物刘邦、武则天、司马光、孙司空、王状元HC 民间习俗HCB 民间节庆女儿节HCG 饮食习俗女儿凉粉合计7个主类 19个亚类 30个基本类型天台山旅游大区的旅游资源单体涵盖了7个主类,19个亚类,30个基本类型,资源类型比较齐全。其中,以天台岩为代表的地文景观,以天池湖和上天池为代表的水域风光,以各类珍稀树种为代表的生物景观,以日出、云海为代表的天象与气候景观,以梵天寺、艮台观为代表的建筑与设施,构成了天台山旅游大区资源的主体。第二节 主要景点介绍一、地文景观1.蟠桃石遗址蟠桃石是天台山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因远观悬石兀立半空,状似蟠桃而得名。站在蟠桃石上远眺四周,视野开阔

16、,美景万千,但因相对高差极大,也使人头昏目眩,正如一打油诗写道:“站在蟠桃石,四周软如泥,往下看一眼,悬在半空里”。天台山另有“听涛石”、“读书台”、“老君石”等众多特殊石景。现由于地震所引发的山体崩塌,蟠桃石已从山顶塌落,由上而下形成一条地震遗迹,适当加以修缮与维护,将成为天台山新的旅游资源。2.天台岩石群天台山岩石群包括山峰、山岭、山顶、山脊以及山峦景观5种基本类型。以天池湖为中心,四周分布着天台岩、东台坪、狮子包、和尚包、沙磨石顶、尖包梁等,海拔均在12001600m之间。其中,天台岩系天台山得名之所在,似平台拔地而起,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四周绝壁,险要无比,加上台上依山而建寺院梵天寺,

17、宛若天上琼台楼阁,雄伟壮观。3.天台奇峰丛天台山系白田坝组厚层硅持或灰质胶结砾岩组成的地貌构造,拥有多处断崖和形象峰,峰峦奇特,绝壁断崖,结伏突兀,在断头岩、梯子岩、猴子崖、老岩等处,都可以观赏到奇峰绝壁等特殊景观。同时,许多山峰因观赏点不同而变化万千,如在天池湖南岸远眺东台坪,整个山体如仰卧的佛身,十分形象。4.三叉沟因天台山主要河谷沿构造线方向发育,下切较深,主谷下长达200300m,河谷的纵断面呈阶梯状,形成众多沟谷。三叉沟位于后山工区到上天池一线,谷内翠色幽幽,山高蔽日,有景点“黑龙潭”、“上天池”等等。沟谷内水量始终充沛,潭池漫溢,凝碧晶莹。5.天台三洞“天台三洞”主要指天台山的汉王

18、洞、神仙洞和莲花洞。其中,汉王洞内壁外沿全由河沙卵石混凝形成,气魄宏大,美妙万千。神仙洞位于天台台子北缘半壁上,相传有道士管仪清在此炼道修仙,据有人用仪器测试,此处地磁场较强,是养气练功的好地方。莲花洞位于海拔1000m的莲花岩主峰的绝壁上,由于地质运动形成,洞口高2m,洞内长约10m,宽3-4m,可远眺天台山全景。二、水域风光1.天池湖以湖光山色为主景,系将通天河拦腰筑坝而成的湖泊,水域面积12.1h,湖四周主要以马尾松、柳杉、栎等乔木为优热树种组成的天然森林群落,水面和绿化条件比较好,碧波绿涛,波光帆影,赏心悦目,南侧植被较茂盛,为天台山旅游大区最主要的水域旅游资源。2.上天池(军民水库)

19、是天台山内第二大水库,沿湖两岸,群山错落,林木翠竹,动植物资源丰富。尤其在水量充沛的季节,众多生物与两岸山色共融共生,极富自然的野趣,青山绿水之间,构成极为动人的山水画卷。3.通天河全长2.5km,按地势可分二段:烂塘沟以上河段为上游,河宽5-7m,深0.5-1.6m,流速0.5m/s,季节水量变化约1m。两边山势陡峭,河谷窄深,流水急浅多转折,具有深山幽涧特色。大沟边到天池湖为下游,地势相对平展,水深而流缓,两侧植被茂密、乔木、灌木、草丛层次分明,形成景色秀丽的河流景观。4.百丈瀑布天台山目前最大瀑布,位于场部附近霸仔山的山脚,落差20余米,但由于过去开发森林较为严重,造成景观消失,如今只有

20、在降雨后才能出现。三、人文景观1.梵天寺梵天寺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传是中国女皇武则天小时拜佛之地,唐代王状元、清代管道士,曾在此修炼成道而羽化登仙,被誉作“蜀门金顶”。新梵天寺由全国佛教协会理事净天法师主持恢复,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接引殿、藏经楼、钟鼓楼和可住宿500人的招待所,总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以上。其中,大雄宝殿的设计,是参照我国佛教圣地之一的山西省五台山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而设计的。现已建成的大雄宝殿,巍峨壮观,其面阔七开间,长34米,进深五开间,宽26米;中柱屋顶高18米,平面柱网由内外三圈组成。每逢农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庙会,到此赶庙会,朝

21、山拜佛的人群络绎不绝,川流不息。2.西禅寺西禅寺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古刹,自然景观三面环山围护,一面朝南,正方向开缺处有一元宝山称暗山堡,呈“二龙戏珠”之状,与天台山呈现“九龙捧圣”之势。西禅寺据史志文献记载始建于唐,古西禅寺残存的龙头御碑记载:“轮焕叠美,天花散彩龙华之饰,宝盖香火续千年之焰,常明照天地之光”可见其规模与声望极一时之盛。现西禅寺为1985年新都宝光寺济善法师筹资划粮所建,以七佛殿最为壮观。殿内宽敞明亮,大殿正中,供奉高约2米多的石刻坐佛七尊,它们是:如来定光佛、卢舍那、欢喜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佛、药师佛和六祖佛。大殿两边是十八罗汉石刻雕塑。大雄宝殿位于七佛殿之后,内供大佛三尊

22、,高约丈许,庄严肃穆。其后为地藏殿,殿内正中供奉地藏王菩萨,两侧面供奉十二尊罗汉。3.艮台观艮台观系天台山旅游大区重要的道教观光区,主景为艮台道观建筑群,建筑群所在位置有海拔1603.5m的旅游区最高峰冒火山;道观建筑群主要由新殿和老庙组成,新殿由药王殿、仙门、灵官殿、神仙桥、太清宫、三清宫构成,老庙以祖师庙为中心,四周分布有慈航宫、真武宫、火神庙。艮台山顶也是观赏日出、观莲花座的最佳观景点。4.读书台读书台位于梵天寺下方,与天池湖遥遥相望,因传司马光曾经在此读书而得名。据广元县志载,北宋时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曾任利州转运史,司马光随父来利州度过他的少年时光。在此期间,他曾到天台山朝山拜佛,觉得此

23、处风光旖旎,富有灵气,便常来天台山习文赋诗,吟诵佳句,刻苦攻读,日久天长,在石头上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后人称“读书台”。5.佛光寺位于天台前山,三面群山环抱,峰峦滴翠,碧树萌浓。佛光寺始建于初唐,取名观音庙。宋代年间,高僧净然翠峰禅师重修观音庙。相传当时山里突然出现一巨大青牛为害百姓,禅师与青牛搏斗七七四十九天,制服了青牛,深得民心。禅师圆寂后,当地老百姓在离寺一华里的后山修了一座大墓作为纪念,墓前屹立着高高的石塔,降服的青牛乖乖地守护在塔旁,日久天长,青年变成了石牛,故名“牛儿塔”。1989年春,佛门大德净天老法师应四川省佛教协会和广元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前来修复。因老法师三次来,曾三次现佛光

24、,改名佛光寺。后因老法师为报母恩开办尼众道场,此寺由此名声大振,香火鼎盛。佛光寺占地十余亩,大小房屋百余间,耗资一千多万元,有天王殿、大悲楼阁、藏经楼等两进四层五重殿的仿古建筑,规模庞大,庄严巍峨。现寺院供奉有大正藏、龙藏等各种佛经,存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亲手写的匾额,还有举世无双的蜡凤凰和惟妙惟肖的石凤凰。寺内还有不少作家、书法家留下的楹联,其中有联云:“风月无边遥望泰川八百里程,景色如画堪称蜀门第一禅院”。第三节 旅游资源定性评价一、地域文化价值“天府之门、龙门之首”:从中国山岳宏观格局分析,天台山旅游大区西承“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南启“龙门山脉”,在整个蜀山体系中,起到极为重要

25、的源头作用。同时,该区处于陕西与四川之间,是外界进入蜀地的重要屏障,地位险要,“天府之门”意象突出。“云中天,艮中台”:广元得名源自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取“元朝疆土拓展之意”。天台山旅游大区主峰艮台山,恰处广元西北,即八卦之中“艮”位,“艮”也是“山”的代表。“云中天,艮中台”,广元艮岳,吉祥天成。二、历史文化价值天台山旅游大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广元市,在中国历史上曾演绎出众多精彩故事与传说,形成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区内拥有包括“蜀门金顶”梵天寺、西禅寺、佛光寺、艮台观、读书台等旅游资源,另有武则天与天台山、蟠桃石与王母娘娘(管仪清道长)和天台守护神、仪清法师与睡佛和观音井、

26、读书亭与司马光、银子坑和莲花洞及神仙桥与孔悟空、王状元与状元塔、神仙洞和汉王洞与刘邦等众多神话传说,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三、科学价值1.地质独特性天台山旅游大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原为海底,经过三叠纪、白垩纪两次地壳、地质等漫长的地质地貌演变过程,具有典型的中山地貌特性,孕育了丰富的地文景观,主要有山景、奇峰、沟谷、石景、洞穴、地质现象等,形成典型的地层剖面和地质构造景观,为天台山旅游大区构建了丰富的旅游景观价值。2.生物多样性天台山旅游大区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构造生成丰富的生物资源,形成包括金雕、猕猴等国家珍惜动物和秃杉、水杉、珙桐等国家珍贵植物在内的生态资源。在空间上,对生物多样性和濒危物

27、种保护的重要意义,演绎出“自然之珍”与“人文生命”的完美结合。四、美学价值1.地貌景观幽谷、怪石、奇峰的奇异之美天台山旅游大区为典型的中山地貌,层峦叠嶂,绵延起伏,峰谷密集程度极高,高山、峡谷与悬崖等景观鳞次栉比,景观突出。形成天台岩、断头岩、蟠桃石、听涛石等众多地貌景观,体现出大自然鬼斧神工所刻画的奇异之美。2.水体景观碧水、瀑布、溪涧的动态之美天台山旅游大区江河资源突出,天池湖、上天池两大水库水量充足,汇集众多小溪与暗河,与山岳内的瀑布跌水、涧泉长滩景观,共同形成天台山段极具动态的水体景观。3.生物天象景观林相、气象的变幻之美天台山旅游大区景观变幻多样,随四季、早晚、气象因素等呈现不同的景

28、观风貌。有夜月日出、佛光等天象奇观,也有雪山雪景、云雾瀑布等气候景观,还有高山杜鹃、秋日枫林、雪巢名胜等四季景观,与神奇瑰丽的自然交融,彰显出古蜀大地万物共生的灵性之美。五、旅游价值1.区位优越天台山旅游大区位于“四川省五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的“三国文化旅游环线”内,有成广高速、108国道和省道相连,交通区位优越。2.气候舒适旅游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受山地独特地形环境控制,形成小区气候,产生多处夏季理想避暑胜地和冬季滑雪胜地。3.环境极佳旅游区大气质量已达国家级大气环境质量(SO2.NOx)日平均浓度一级标准,空气清新,富含负氧离子,质量极好,舒适度高。天台山地

29、表水和地下水极为丰富,河水经测试各项指标达国家规定的饮用水标准,清彻透明,水质极佳。4.丰富的风物特产在环境的滋养、文化的熏陶下,凭借着天台山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蜀民的智慧,创造出众多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传统工艺品和风物特产,为休闲度假提供更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精神享受。总体而论,天台山旅游大区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从旅游区大门入口至艮台观,在文化上构成了“下天台中天台上天台”的理念意象,在生态景观上构成了“山水林”的自然景致,在资源内涵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体现了良好的资源组合特征。但从旅游区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先期天台山旅游大区主要以满足林场工作为主,缺乏合适的游憩线路设计与

30、组合,部分资源品质较好的景点,也游离于主要游线之外。同时,区内仍有众多的自然景点和人文景点尚待开发,详细调查与规划对旅游大区今后的发展愈发重要。第四节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评价体系,对天台山旅游大区的旅游资源进行赋分定量评价,评价方法采用综合得分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由旅游资源要素价值、综合评价赋分和资源影响力评价赋分和附加值三部分组成。资源要素价值综合评价赋分的评价项目包括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珍稀奇特程度、规模、丰度与几率、完整性等五项评价因子;资源影响力评价赋分包括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

31、围两项评价因子;附加值赋分包括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评价因子。每个评价因子的因子分值分为四个档次,各评价因子的赋分标准详见表21表2-1 天台山旅游大区旅游资源评分赋分标准表(GB/T189722003)评价项目评价因子评价依据级别赋值标准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一27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二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三全部或其中一项具有一般观赏价值、游憩价值、使用价值。四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25分)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

32、术价值。一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全国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二19同时或其中一项具有省级意义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三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或科学价值,或艺术价值具有地区意义。四珍稀奇特程度(15分)有大量珍稀物种,或景观异常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罕见。一有较多珍稀物种,或景观奇特,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很少见。二10有少量珍稀物种,或景观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少见。三有个别珍稀物种,或景观比较突出,或此类现象在其他地区较多见。四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巨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完美、疏密度优良级;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

33、性发生或频率极高。一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大;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很和谐、疏密度良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很高。二7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中等;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疏密度较好;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高。三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体量较小;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较和谐、疏密度一般;自然景象和人文活动周期性发生或频率较小。四完整性(5分)形态与结构保持完整。一4形态与结构有少量变化,但不明显。二形态与结构有明显变化。三形态与结构有重大变化。四资源影响力(15分)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在世界范围内知名,或构成世界承认的名牌。一在全国范围内知名,或

34、构成全国性的名牌。二6在本省范围内知名,或构成省内的名牌。三在本地区范围内知名,或构成本地区名牌。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5分)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300天,或适宜于所有游客使用和参与。一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250天,或适宜于8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二3适宜游览的日期超过150天,或适宜于6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三适宜游览的日期每年超过100天,或适宜于40左右游客使用和参与。四附加值(5)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已受到严重污染,或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一已受到中度污染,或存在明显安全隐患。二已受到轻度污染,或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三已有工程保护措施,环境安全得到保证。四2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依据旅游资源单

35、体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级,从高级到低级为: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90分;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7589分;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6074分;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 559分;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 3044分;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 29分。根据以上标准计算,采用特尔菲法,对旅游资源进行专家打分,最后取专家评分的平均值作为该项旅游资源的最终得分。旅游区总分为78分,达到优良级旅游资源标准。同时,根据规划组实地考察整理,将天台山景点资源分为三级,其中一级为核心类景点,二级为重要支撑景点,三级为附属型景点,具体来讲,包括:一级资源:天台岩、梵天寺、艮台观、蟠桃石遗址、天池湖、西禅

36、寺、佛光寺二级资源:读书台、东台坪、汉王洞、上天池、茶园、天池睡佛三级资源:莲花洞、神仙洞、通天河、状元塔、洗心泉、观音井、断头岩、梯子岩、百丈瀑布、三叉沟第三章 市场分析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一、国内游客市场特征分析1.国内旅游市场出游率、人均消费水平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完成的“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的出游率为96.8%,比2004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随着今后假日安排的改进、旅游供给能力的增强和整个市场秩序的变化,以及带薪休假的逐渐普及,中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前景将是难以限量的。表3-1 1996-2005年国内居民平均旅游出游率

37、(单位:%)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42005全国5252.456.457.659.162.269.286.896.8年增长率0.8%7.6%2.1%2.6%5.2%11.3%25.4%11.5%城市居民9192.489.294.8104.4110.2115.3140.4148.5年增长率1.5%-3.5%6.3%10.1%5.6%4.6%21.8%5.8%乡村居民41.24047474444.252.865.276.6年增长率-2.9%17.5%0.0%-6.4%0.5%19.5%23.5%17.5%2.山地旅游发展趋势分析政府层面山地旅游从单体山地

38、,向山脉和山系区域性发展,政府层面作用日益突出:(1)政府政策相继出台 以山地旅游为主题的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准则、指南和道德规范将相继出台,指导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际和国家级的立法框架、政策及总体规划。(2)宣传层面日益增加 国家旅游管理机构针对国内外旅游市场的整体促销战略和活动中,越来越重视包括中小型旅游公司以及以社区为基础的和以非政府机构为基础的山地旅游经营活动的宣传。(3)合作方式愈发多样 在国家旅游组织和主要旅行和非旅行公司之间经营的合作性日益突出, 地区销售组织和行动在国与国之间将增加。(4)支持方式更显多元 政府通过向山地旅游目的地、企业和地方提供技术、财政、教育及建立适当的预算机

39、制和立法框架等保障山地旅游发展。(5)保障体系日益健全 政府开始对旅游经营者采取激励措施,利用国际上认可的原则,制订认证方案以及旨在保证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自愿性活动,使其经营活动在环境、社会和文化方面更加负责任。市场层面(1)从国际山地旅游消费的地区结构看, 呈现不平衡到平衡状态 欧洲占旅游消费市场一半以上,其次是美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他如非洲、中东和南亚只占少数,体现出生态旅游发展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有关,但随着亚太经济的崛起,将逐步由不平衡转向平衡状态。(2)从产品结构看,自然旅游目的地将增加 人们越来越趋向于希望在短距离、短时间内体验山地旅游带来的乐趣,自然旅游产品将占据更为重要的

40、位置。(3)山地旅游研究成为热点 包括旅游环境敏感度和旅游容量的测定,开展区域旅游的潜力分析和限制因素的探讨,对旅游地进行环境监测和对游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旅游功能区的合理规划,旅游区产业的适宜布局,各区管理措施和各项配套的生态治理工程的确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和生态旅游的经济学研究等等。(4)专业研究机构的出现 针对山地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化的特点,将出现大量旅游市场研究机构, 其信息渠道广泛,成为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开展工作的“智囊团”。(5)旅游企业行为生态化 对于山地旅游标准的认证将受到旅游企业普遍关注,在山地旅游中,将普遍采用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设施和新技术。山地旅游地生态保护技术日益

41、先进,选址、规划、设计、固体垃圾的处理、污水和集水区的保护等方面的标准将应用于山地旅游开发,成为山地旅游发展战略的依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手段和社区生态文化的传播手段表现出多种形式。(6)绿色营销的理念被广泛推广 绿色营销理念应用到山地旅游及其相关产业中,利润不再是企业追求的唯一目标, 将环境和生态保护列为经营的目标之一,绿色环保意识融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7)选择生态与自由出行的比例逐渐增长 从旅游动机来看, 山地旅游者多以自然生态为取向,到原生自然区域参观体验的比例日益增加;从团队构成来看, 山地旅游者趋向于自由出行;从旅游花费来看, 山地旅游者比一般旅游者愿意支付更多的费用。(8)逐渐

42、由专业旅游市场向大众旅游市场普及 山地旅游者受教育程度比一般旅游者要高,对山地旅游感兴趣的人正由高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向较低文化层次旅游者群体转移。(9)山地旅游者消费能力与产品内涵同步提升 旅游者希望在短的时间段内获得强烈刺激的山地旅游经历,促进更加细化的专项山地旅游市场的出现,如探险山地旅游市场等。社会层面(1)山地旅游人才培养日益得到重视 旅游院校先后开展山地旅游方面的专业或课程,并辅以相关的社会实践课程;山地旅游目的地向导将越来越多, 兼导游和环境保护宣传者于一身。(2)山地旅游教育功能日益显著 促进环保、生态方面的教育,加强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同时鼓励支持地方社区发展。(3)开始关注

43、山区经济和当地居民的永续发展 有效保护地方特色文化,通过增强旅游者环保意识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四川省旅游客源行为特征分析1.国内游客2004年国内旅游者入川旅游人均花费475元人民币,在花费构成上住宿所占的比例最高为23%,其次是长途交通费、餐饮、购物的比例也相对较高分别占19.2%、16.2%、17.2%。景区游览,娱乐花费相对较少都在10%以下。2.入境游客2004年入境游客入川旅游人均花费1368元人民币,约是国内人均花费的3倍。在消费构成上,长途交通占了绝大一部分,占到近40%;其次是购物,占到20%以上;住宿、餐饮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10.9%、8.8%;

44、景区游览,娱乐费用相对较低,娱乐(占6.1%)大于游览(占3.7%)。3.旅游目的地偏好与选择欧美旅游者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以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两项分别占了43.9%和23.6%,两者相加占67.5%,商务旅游的游客所占比例很小,仅占7.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深入,这一部分旅游者的比例将会大幅度提高。文化交流为目的的旅游者比例占10.5%。、4.对食、住、购、娱的偏好与选择根据旅游者的评价数据,对影响来华旅游住宿的7项主要因素的影响程度,采用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进行了分析,其中5分表示影响程度很高,1分表示影响程度很低,数据是欧美旅游者选择多个影响因素高低的平均值。通过以上

45、选择分析,欧美旅游者对住宿所处的位置、价格因素要求较高。因地理位置影响选择住宿大或非常大的占83.9%,因价格因素影响选择住宿大或非常大的占81.7%,因安全、设施、环境和服务因素影响选择住宿大或非常大的分别占69.4%、70.8%、69.1%和63.5%,而对是否使用什么知名品牌的宾馆无所谓,认为影响因素小或非常小的占41.1%。饮食方面,想吃中国佳肴的占53.4%,想吃中国地方风味的占29.8%,想吃本国菜的只占8.8%,说明欧美游客更想体验中国的饮食文化,更想了解中国各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对购物与旅游项目的偏好与选择。有79.7%的游客选择中国的工艺、艺术品,各有30%的游客分别喜欢珠宝

46、玉石和丝绸及服饰品,对中药保健品的选择只有11.8%,亚洲地区的游客此项选择偏高。在旅游项目的偏好与选择中,欧美游客偏向于中国的文物古迹和民俗文化类,此两项的比例占70%左右,其在旅游项目的选择中已经超过山水风光,排在首位。此外,欧美旅客对探险类项目也十分偏好。三、天台山旅游大区生态型旅游目的地旅游者行为学特征1.感知环境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环境受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客源地与目的地的距离的影响。据调查,生态型旅游目的地游客对自然风光具有较高的期望值,有80.4%的旅游者将旅游区的良好生态环境作为首选条件之一,其次才是旅游区的知名度和文化环境。2.旅游偏好对于大众旅游者来说观光游览仍是旅游的主要目的,而对于生态型旅游目的地旅游者来说,其旅游目的主要在于享受环境,其次为休闲度假,分别达到被调查者的78.1%和43.3%,与国家旅游局的统计结果差距很大。这说明生态旅游者并非一般的观光游览,而是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