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法理学》课程考试重点小抄完美打印精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广播电视大学(电大)期末考试《法理学》课程考试重点小抄完美打印精编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最新电大法理学课程考试重点小抄1、法的规范作用:又称法本身的作用,是指法通过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实现对人们行为的评价、指引、预测,实现对合法行为的保护和对非法行为的谴责、制裁、警戒和预防的作用。2、专门法律职能:又称法本身的职能,是指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都有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的社会关系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着这种社会关系的能力。3、法的调整性职能:是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建立、发展一定社会关系、使一定社会关系具有法律关系的性质从而确立一定的法律秩序的职能。4、法的保护性职能:是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已经建立的法律关系、法律秩序,使之不受侵犯或恢复、弥补被侵害的法定权利的职能。5、法的价值:就是法这个客体(
2、制度化的对象)对满足个人、群体、社会或国家需要的积极意义。6、法制: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法律制度的简称。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行法律规则,而且包括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行,法律运行的机制,一个国家的法律文化传统,占主要地位的法律意识,法学教育以及法学研究等等,它是一国、地区法律上层建筑诸因素构成的系统。7、法系:是按照法的历史传统和法的外部特征对法进行的分类。大陆法系是以古罗马法为基础和以1 9世纪初法国民法典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也称为罗马法系、民法法系。英美法系是以英国法为传统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的总称。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法系。8、法律移植: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部分甚
3、至大部分都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法律集团”中输入的一种现象。9、法的历史类型:就是按照法赖以建立的经济基础及其体现的阶级意志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一国两制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10、法的原则:指体现法的本质和内容的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11、社会主义法的原则:指反映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内容的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12、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13、社会规范:指按照社会或阶级发展的需要,提出、形成或创制
4、一定的原则和规范,在一些原则或规范中指明最有利于达到某社会和阶级目的的行为方案,来指导、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14、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的观点和规范,由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习俗和一般的社会措施的力量所保证。15、习惯:指一定事实关系的多次反复,成为人们行为的习性而形成的社会规范。16、社会团体规范:指社会团体或群众组织自行制定的对其成员有效并由该团体或组织的内部纪律措施保证的社会规范。17、法律技术规范:指以国家的名义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具有了法律意义的技术规范。18、法律调整:指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法律手段对社会
5、关系施加的有结果的、规范组织作用。19、法律调整的方法:指对社会关系施加法律影响的方法、方式、类型的总和。积极义务的调整方式指法律要求人们承担作出积极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20、允许的调整方式:指法律赋予人们行为或不行为的权利的调整方法。21、禁止的调整方式:指要求人们承担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的调整方法。22、法律调整的机制:指用来保证对社会关系实现有效法律影响的各种法律手段的整个系统。23、法制:是以法为核心,包括与法相适应的法律意识以及相应的法律实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护法、守法等活动)在内的某国或某地区法律上层建筑的整个系统。24、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25、法律秩序
6、:是依法建立的秩序,它是以有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实行法治为前提。26、民主与专制相对,原意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是一种多数人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7、社会主义法治: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地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坚决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国家。28、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29、法律心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不系统的,自发形成的感受和情绪。法律思想体系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点。30、法律文化: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全部法律活动的水平的概念
7、,它是法的制定、法的实施、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等活动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和知识的总和。31、法的创制:是国家或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或认可)、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32、法律规范的制定: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规范的活动。33、法律规范的认可:是指国家或国家机关对业已存在的行为规范承认并赋予其法律效力的活动。34、法律案的提出:是指有立法提案权的机关或个人向立法机关提出关于制订、修改、废止某项法律的立法议案。35、法律案的审议:是指立法机关对已经列入议事日程的法律案进行正式的审查和讨论。36、法律案的通过:是指立法机关中法定多数人对法
8、律案表示正式同意,从而使法律案成为法律。37法律的公布:是指立法机关将获得通过的法律用法定形式正式公布。38、立法技术:是指在法的创制过程中所应体现和遵循的规则、方法、技巧、经验和知识。39、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现的一中行为规则。40、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着被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所制约的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它规定社会关系参加者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并以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组织的和强制性的措施保证着其在生活中的实现,其目的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9、。调整性规范是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以权利并让他们承担义务来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41、保护性规范:是规定法律责任,以及制裁措施的规范。42、积极义务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必须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积极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43、授权性规范:是指规定人们有权自己做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规范。44、禁止性规范:是指禁止人们做出一定行为,即承担一定消极不作为义务的法律规范。45、绝对确定性规范:是指不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46、相对确定性规范:是指允许执法机关、执法人员进行个别性调整的规范。47、任意性规范:这种规范允许双方当事人有自己的意思表示,就一定
10、问题达成协议。如果达不成协议,才适用规范所规定的行为方案。48、强行性规范:这种规范不允许当事人自行协议解决问题,只能执行法律规定的方案,否则其协议无效。49、法的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现行法律规范按不同的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50、立法体系:称为制定法体系,是指一国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所构成的整体。 51、法的部门:是指对一国现行法规范按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调整方法的不同所作的分类。52、法的渊源:指法的法律效力的来源,即一个行为规则通过什么方式产生、具有何种外部形式才被认为是法律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效力,并成力国家机关审理案件或处理问题的规范性依据。53、法
11、的历史渊源:是指引起特定法律制度、法律原则、法律规范产生的历史事件和行为。54、法的理论渊源:是指对一定法律原则的产生和发展,发生重大影响的理论学说。55、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56、地方性法规: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或投准的适用于本地区的规范性法律文件。57、国际条约:是两个以上的国家缔结的关于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权利与义务的协议。58、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是指采用一定方式,对已经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整理、归纳和加工,使其系统化的活动。59、法规清理:又称法规整理,是指有关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程
12、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加以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60、法规汇编:又称法律汇编,是指在不改变法规内容的前提下,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涉及问题的性质或按发布时间的先后顺序予以排列,汇编成册。61、法典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的全部法律规范进行审查。修改、补充,并编制新的系统化的法典的活动。62、法的实现:是指法律规范在人们的行为中的具体落实,即权利被享用,义务被履行,禁令被遵守,法的实现强调法实施的结果,强调把法律规范的要求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和实际状况63、。法的实施:是指使法律规范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实现的活动。它强调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和贯彻。通过具体法律关系
13、的法的实现是指必须在一定的主体之间建立具体的法律联系,法律规范才能实现的形式。不通过具体法律关系的法的实现是指不必在一定的主体之间建立具体法律关系,而法律规范即可直接通过一方主体的行为得以实现的形式。64、法的遵守: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自觉按照法律规范的要求从事各种事务和行为的活动。65、法的适用: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和由国家授权的社会组织,按照法律的规定运用国家权力调整和保护具体的社会关系的活动,它是法的实现的重要形式之一。行政执法中的法的适用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贯彻和执行法律的活动。66、自由裁量权:即在法律对有关事项仅规定原则,而
14、没有规定具体幅度和范围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在符合立法目的和原则的前提下,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取适当措施履行其行政职能的权力。67、行政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机关适用法的活动,特别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必须符合立法目的,做到客观、适当、公正,符合理性。仲裁是指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书面协议,将他们之间的争议交给双方所同意的第三者进行裁决的制度。调解指中立的第三者在当事人之间进行调停疏导,促使当事人相互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从而消除纷争的活动和方式。68、法律规范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的生效范围,即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什么人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规范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什么时间开始
15、生效,在什么时间终止生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具有溯及力等问题。明示废止是指在有关的法律、法规或决议中,对旧法失效的时间明文加以规定。默示废止是指在有关的法律、法规或决议中,没有对旧法的失效时间明文加以规定,而当新旧法律发生矛盾时,以“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推定旧法已经自然失去效力。法律规范的溯及力是指法律规范对其生效前发生的事件和行为是否适用。适用,就具有溯及力;不适用,就不具有溯及力。法律规范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规范在哪些地方、区域有效。法律规范对人的效力是指法律规范适用于哪些人。69、法律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对法律、法规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所作的理解和说明。
16、正式解释又称为法定解释、有权解释或官方解释,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对有关的法律所进行的解释。立法解释是指有关国家机关(包括授权的其他国家机关)对其制定的法律所进行的解释。司法解释是指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在适用法律过程中对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其职权时,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的问题所作的解释。审判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法院对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检察解释是指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任意解释是指一般公民、社会团体、诉讼当事人、辩护人、代理人等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法律所作的解释。学理解释是指专家、学者和法律
17、工作者在学术研究、教学和法制宣传中,对法律所作的解释。语法解释是指通过对法律条文的文字排列、语法结构、标点符号和上下文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和阐明法律的含义的一种方法。逻辑解释是指运用形式逻辑的规律和方法来分析法律规范的结构、内容、适用范围和概念之间的联系,以求得对法律规范作出一致、准确的理解和阐明。系统解释是指通过分析法律规范与其他法律规范的联系,以及它在所属法的部门或法的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来阐明其内容和含义。历史解释是指通过对法律规范制定的历史背景(时间、地点、条件等)材料的研究,或者通过将某一法律规范与历史上同类法律规范进行比较,来理解并阐明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含义。字面解释是指严格
18、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所作的解释。扩充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为窄时,对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广的解释。限制解释是指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比立法原意为宽时,对其作出比字面含义为窄的解释。70、法律关系:是根据法律规范产生的,以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要素构成。一般的法律关系是指根据宪法规定,在国家、社会组织、公民以及其他社会关系主体之间形成的一种法律关系。具体的法律关系是指主体双方或一方具体化的法律关系。绝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而没有具体的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相对法律关系是有具体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的法律关系,是以一个人对
19、一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调整性法律关系是根据调整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合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正常形式。保护性法律关系是根据保护性法律规范,在主体的非法行为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法的实现的非正常形式。平权型的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隶属型的法律关系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间存在隶属关系,一方必须服从于另一方。法律关系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其中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权利人,承担义务的一方称为义务人。权利能力是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权利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权
20、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因违法而承担法律责任的能力,它是行为能力在保护性法律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形式。法律关系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相互之间在法律上的一种权利和义务关系。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就是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权利是指法律所允许的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法律义务是指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人按照权利人的要求为满足权利人的利益,必须作出的行为(作为或不作为)。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法律事实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化和消灭的现象。71、法律事件:指法律不把一定后果的产生与当事人的
21、意志相联系的客观事实或现象。72、合法行为:是指符合法律规范或法律原则要求的,对社会有益或至少无害的,从而为法律所保护的行为。73、违法行为:亦称违法,是指个人或单位实施的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有过错的不合法行为。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74、过错责任:是指以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75、无过错责任:是指不以行为人主观上存在过错为必要条件的法律责任。76、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责任主体依其所负的法律责任而实施的惩罚性或保护性强制措施。77、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指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充分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教
22、育的、文化的、行政的和法律的各种手段,惩罚犯罪,制裁违法,改造违法犯罪者,积极消除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和条件,从多方面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主义法律秩序。78、法律监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有关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广义上的法律监督,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和督促。在法的一般理论中,法律监督是指广义而言,它包括国家机关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国家监督是指国家机关对法律活动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国家监督是法律监督的基本形式。
23、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法的创制和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在整个国家法律监督体系中居于主导和核心的地位。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就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以及行政机关相互之间就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指各政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法津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社会监督是我国法律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述题!1、试述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的主要区别。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都属于社会调整,都是社会规范。历史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原始习惯就有一部分转变为法。因此,二者有着历史的联系。但是,原始习惯和法是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规范,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24、以下五个方面: 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制定或认可的。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
25、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缘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2、试述法的本质。法的本质是“法的现象”的对称,指法的根本性质,是法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是法这种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相对稳定的、深藏于内部的、只有依靠抽象思维才能把握的东西。我们可以把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1、法的第一层本质,就是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
26、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是共同的、抽象的,而不是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全体统治阶级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2、法的第二层本质,就是法律通过确认权利和义务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换句话说,统治阶级将符合他们利益的权利和义务规定在法律中,以体现他们的意志并确保他们利益。3、法的第三层本质,也就是法的深层本质。法律的权利和义务的具体规定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法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产生的社会上层建筑,它的性质、内容取决于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需要,其中特别是一定经济关系和所有制关系发展的需要。3、试剖析法的定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7、,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的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生活关系和生活秩序。1、这个定义反映了法的规范性、国家强制性、阶级意志性和物质制约性。2、这个定义概括了法是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现,也就是说国家强制力的保证是法的必要标志,但是法的实施并非仅仅依靠或者只有国家强制力加以保证,道德规范、思想原则、文化素养、社会心理和社会团体的工作,也是保证法的实施的有效因素。3、这个定义反映了法与权利义务的联系,说明法是用规定权利义务的手段来反映并且调整社会关系的。4、这个定义是法的一般定义,它适合一切的法,既适合实体法,也适合程序法
28、;既适合国内法,也适合国际法。4、如何理解法与利益之间的一般关系。一、利益决定着法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法是随着阶级的分化,逐渐出现了各对立阶级的利益,原来的社会规范已不能适应社会利益出现阶级分化的状况,而与国家权力相伴而生,或由原来某些规范变化而来的。2、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决定着法的存在和本质。在社会发生阶级分化的情况下,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个人,必须以国家意志即法律的一般表现形式来实现自己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相冲突的属于统治阶级的单个人的利益是被舍弃的。3、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着法的发展、变化。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的各种利益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法是稳
29、定的社会调整系统,但社会上各种利益发生变化,新利益的出现、旧利益的消失,或迟或早会引起法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二、法对利益的形成、实现和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1、法能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法本身不能创造利益,但在具备一定客观条件下,可以促进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2、法可以阻碍一定利益的形成和发展。对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和各种利益关系认识得不及时,不正确,也会使法对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法是协调和实现利益的有效手段。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认识各种利益、在统治阶级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利益的过程。法律、法规为各种利益的协调、分配提供了一般的原则和标准,在法的实施
30、、适用过程中,实际上是使这些原则和标准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实现已协调好的利益的过程。所以,利益问题在法的创制和实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认识各种利益是法的创制的初始点,在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对各种利益作出取舍和协调,是做好法的创制工作的关键;利益是法的实现的动力和归宿,法的实现是法所体现和保护的利益的实现。5、试述义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当代中国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确定“义”和“利”的范围和含义。我们定义的“义”是更大的利。长远的利益、根本的利益、民族的利益、全 局的利益就是“义”。所以,关于义利的关系也就还原成利益与利益之间的协调关系。其次,法在协调利益关系时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31、决定于法的阶级、社会本质,决定于主体所处的历史条件。在当代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成了社会的主人,为各种利益关系的协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义利应是统一的。要兼顾公平与效益。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更长远利益,国家在兼顾公平与效益的基础上,实行效益优先原则。这说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从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兼顾暂时、局部、少数利益与长远、整体、多数利益。第三,在兼顾的基础上,不同的利益如有矛盾,法应采取个人和集体利益服从社会和国家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最后,在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时,最根本的是要以建设
32、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实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6、试述社会主义法产生的一般规律。一、无产阶级取得政权是社会主义法得以产生的前提条件。1、法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掌握政权阶级的意志,并且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主义法也不例外。2、任何阶级,如果没有掌握国家政权,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自己意志的法律,即使在法律上争得某些有利于自己的规定,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3、无产阶级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要把自己的意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就必须首先取得政权。二、社会主
33、义法是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产生的。1、一切剥削阶级旧法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是剥削阶级意志的体现,无产阶级不可能利用旧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2、无产阶级革命同一切剥削阶级革命根本性质不同,不能使旧法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3、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然要在摧毁旧法体系的基础上,创建社会主义新法。三、人民群众参加了社会主义法的创建。1、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社会主义法本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凝结了人民斗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法的创建必然要求广大人民的参加。2、在我国,人民参加社会主义法的创建是通过各种直接、间接的民主渠道实
34、现的。7、试述中国社会主义法产生的特点。一、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雏形。1、中国革命道路的特点决定了新的政权和法制的特点。2、中国社会主义法制也是从革命根据地的法制发展起来的:二、中国社会主义法是在彻底废除旧法的基础上产生的。1、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有条件在建国的开始就宣布彻底地无保留地废除国民党政府的旧法。2、在建国前夕彻底废除一切国民党政府法律的效力,对于建立新的政权和法制是有益的,同时也反映了刚刚翻身解放的劳苦大众的迫切要求。3、在根据地时期已积累了一定的法制建设经验和成果,有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新民主主义政策,使得新中国一成立就具备了以党和政府的政策为主、以法律为辅的社
35、会调整手段。三、中国社会主义法是革命根据地的法和解放初期新民义法的继续和发展。1、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过渡时期,根据地的法经过改造,发展为全国性的法,并由新民主主义法转变为社会主义法。2、过渡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法制社会主义法的创建进一步积累了经验。8、为什么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法的重大特点之一?一、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1、中国的国家制度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法必然要体现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2、中国的国家制度的性质必然要确认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二、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具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我国社会
36、主义是建立在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产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并且工人阶级和人民已是公有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的主人,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他们的共同利益所在,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三、社会主义法的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性是由工人阶级和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所决定的。1、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是先进产生力和产生关系的代表者;2、工人阶级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9、试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专门法律原则。一、法治原则。即依法治国,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都必须严格守法的原则。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1、这一原则反映了法作为以同一尺度衡
37、量事实上不平等的人的调整器的特殊规律性。2、这一原则不仅指权利的平等,而且包括义务的平等。3、这一原则和公民权利义务是一致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一致性。4、这一原则既体现在法的创制过程中,也体现在法的实施过程中。10、试述社会主义法与“一国两制。1、“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2、“一国两制”的含义有三:首先意味着要实现祖国统一,即以一个国家、一个中国为前提。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香港、澳门和台湾只能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其
38、次意味着在中国主权范围内实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并存的局面;再次,意味着两种制度不是并列的,两种制度也不是敌对的,而要在一国的前提下长期并存、互惠互利,实现共同的繁荣和发展。3、“一国两制”条件下出现“一国两制”的独特情况。根据宪法第31条规定,并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1990年4月七届人大通过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1997年7月八届人大通过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当代中国法主体的社会主义本质,不改变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法的本质,也不会改变中国法的主体部分的社会主义本质。4、“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
39、义的丰富和发展。“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实行,具有重大的理论、现实和历史意义。11、试论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作用。1、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着积极引导、保障和推动作用。2、社会主义法确认和保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为发展其权利和自由服务。宪法首先确认了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3、社会主义法维护、促进民主集中制原则,保障国家权力的正确行使。宪法、法院和检察院组织法以及各种行政性法规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具体化、程序化。比如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4、对敌对势力实行专政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职能之一。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
40、会秩序、镇压叛国和其他反革命的活动,制裁危害社会治安、破坏社会主义经济和其他犯罪的活动,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5、社会主义法促进基层的民主建设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宪法首先确认了基层组织的合法性。宪法和法律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构成、组织原则、权利和义务等作了一系列规定。6、社会主义法既可以保持政治稳定,又能够促进改革政策的施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法律化、具体化,有助于改革政策的稳定和连续,有助于社会治安。12、试论科学技术与法的相互影响。一、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1、科学技术对立法工作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法的内容有影响,这种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大量新的立法领域的出现。科学技术对法律调整范围有影响,如刑法罪
41、种的设立。科学技术对法的形式有影响,包括规范的形式、结构形式和信息传递形式都与科技发展水平相关。科学技术对法律技术规范有影响,表现在法律规范中大量纯粹技术规范的出现和技术性、专业性术语的运用。2、科学技术对法的适用的影响。从认定事实方面的影响。科学技术的提高,先进技术手段运用与违法事实的认定。从适用法律方面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网络信息的传递对法律的适用机关选择应该适用的法律文件或判例、减轻法官和律师的工作负担,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1、法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组织和管理起作用。运用法律手段确认和保证科技发展的优先地位。运用法律手段组织、协调和管理科技活动。2、法对科技成果的合理
42、使用和推广起保证和促进作用。3、法对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起抵制和防范作用。4、法对国际科技合作的推动和协调作用。13、试述共产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的关系。一、共产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的核心内容。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执政党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3、中国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共产党的政策也是我国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二、社会主义法是贯彻党和国家政策的法律武器。我国的法律,总的说来是以共产党的政策为核心和指导的,但不能因此把法律和党的政策简单等同,两者是有区别的。三、应当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
43、与党的政策的关系,既不要把二者割裂、对立,也不要把二者简单等同。把二者割裂、对立或者等同,都会导致以政策代替法律,或者忽视党的政策在国家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树立二者辨证统一、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观点,树立既要靠党的方针、政策,也要靠法律,既要贯彻党的政策,也要执行法律的观点。不应当把执行党的政策与依法办事对立起来。14、试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一、社会主义法在培养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1、社会主义法贯彻了社会主义道德的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自我道德教育的过
44、程。2、社会主义法在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表现在同违法犯罪做斗争;表扬、奖励先进,树立先进典型方面。3、社会主义法以自己的规范作用,培养人们遵守道德规范的责任感。严格地、经常地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可以养成作出道德行为的内在动机和习惯。二、社会主义道德是健全法制、厉行法治的重要因素。1、提高社会主义道德水平,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的创制和实施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2、从立法上看,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必然要考虑到社会的道德标准,体现道德观念的发展和要求。3、从法的实施和适用上看,一方面,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不仅依靠国家强制力的保证,而且主要是依靠经常的、大量
45、的思想工作、组织工作和整个社会在道义上、舆论上的支持;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法的适用过程中,道德观念的指导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思想、道德规范是促进法律规范正确适用的重要条件之一。三、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障和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15、试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1、没有社会主义民主的国家制度,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主义法治只有在无产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国家主人之后,同时又通过法律形式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化、法律化,并严格维护这种制度和法律的权威时,社会主义法
46、治才能实现。2、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是法律化、制度化的社会主义民主在社会生活中的实施和体现。内容有:依法确认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和其他多方面的自由和权利,依法确认危害社会主义民主的犯罪和违法行为,确认行使国家权力的正当程序和要求等。3、社会主义法治的巩固和加强需要社会主义民主。一个社会如果具有高度的民主和文明,法律就会受到尊重、信仰和遵守,依法办事不但是法律和民主的要求,同时也成为一种道德风尚和习惯。二、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1、社会主义法治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制度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最根本的就是保证人民当家
47、作主,真正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我国宪法、选举法以及国家机关组织法,还有其他有关法律、法规都体现和保障了这一原则。2、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运用国家权力,按人民意志办事的体现和保障。人民的权力必须由人民参加,按人民的意志组成,按人民的意志活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集中体现在宪法、法律和法规当中。3、社会主义法治是公民广泛权利和自由的体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确认公民不断扩大的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健全法制、加强法治,一方面使公民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不断获得法律的确认,另一方面也为保障公民权利与自由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手段。确认并保障公民不断扩大的权利和自由,为这种权利和自由的实
48、现提供切实的保障,使社会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社会主义法律调整的主要宗旨,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智能。16、试述我国法的创制工作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是从事社会主义法的创制工作的基本指导方针和工作准则。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创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首先要求法的创制必须根据客观实际,必须依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其次,法的创制必须把现实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最后,法的创制还必须处理好立足于我国实际与借鉴、吸收外国法制的有益经验和法学理论的关系。2、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指在
49、法的创制中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同时,又要从实际出发,在原则允许的限度和范围内,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作出灵活的规定。3、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相结合。稳定性是指法律一经颁布、实施,应该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任意废弃。连续性是指在新的法律未制定、颁布和实施之前,原有法律不能随便中止生效;在制订、修改、补充法律时,应该以原有的法律为基础,保持与原有法律的 承续关系。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适时废、改、立是统一的。适时废、改、立是指立法机关应当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及时地制定新法、废止旧法、修改不适宜的法律。现阶段,我国法律既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法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活动。4、科学的创见性。科学的创见性是指,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