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085260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剖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坛洛中心卫生院目 录中药制剂操作规范03针灸操作技术规范04灸法操作技术规范05推拿疗法操作规范08拔罐疗法操作规范09敷贴疗法操作规范12刮痧疗法操作规范13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16颈腰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7坛洛中心卫生院中医药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一、中药制剂操作规范1、汤剂(1)制备处方调剂药味复核编号下罐(砂罐)加水超过药面3-5厘米浸泡(20-30分钟或更长)加热煎煮过滤去渣(一般)合并滤液(或浓缩至需要量)装瓶(2)注意事项:加水量、煎煮时间,均视药材质地而适当掌握。特殊药可作特殊处理,如先煎、后下、单煎、烊化、冲服、包煎、另煎、兑服等均应严格执行制备规范。2、酒

2、剂(1)制备配料(按要求进行炮制)称量、复核浸渍(30分钟)取液(上清液和煮渣合并)矫味静置(14分钟)滤清、灌装(2)注意事项:浸渍时,要加规定量白酒密闭。每日搅拌1-2次,一周后每周搅拌1次。药物要切碎以增加溶出率。二、针灸操作技术规范1、掌握好各种手法的操作,熟练提插、捻转的基本功。2、选择正确的体位,便于取穴、操作,使病人感觉文舒服,防止发生意外。3、针具必须高压消毒,仔细检查针具,坚持一针一穴,用于某些传染病患者的针具,必须另外放置,严密消毒,预防交叉感染。4、施术部位规范消毒,医生的手指应在施术前用肥皂水洗擦干净。5、施术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减轻病人的精神负担,做到态度和蔼、语言

3、亲切、举止文明。6、注意针刺的各个环节,如进针、留针、行针、出行等,出针后要检查针具、针数,防止遗漏。7、防止意外情况,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针、血肿、气胸等发生,一旦发生应及时、准确处理,如情况危急应报告有关部门。8、施灸或拔罐时,不要烧伤病人的肌肤及衣物,防止火灾的发生。9、运用电器时,如电针、红外线、TDP、瘫痪治疗仪等要保障用电安全,用后要立即切断电源。10、治疗过程中,医生应集中精力,不能左顾右盼,与人交谈,接待客人。三、灸法操作技术规范1、艾柱直接灸(1)化脓灸脓灸(瘢痕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

4、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2、艾炷间接灸艾炷间接灸,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

5、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

6、。3、艾条灸艾条灸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1)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2)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

7、治。4、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艾条一段长约厘米左右,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7、天灸:天灸又名自灸,因其敷贴药物后,发泡如灸疮而得名。古人文献中记载的天灸很多,兹择要介绍数种如下:8、注意事项(1)、灸法的适应范围一般以虚症、寒证和阴症为主,对阴虚阳亢的疾病和邪热内炽的病症不宜施灸。(2)、施灸时应防止艾绒脱落烧伤皮肤和衣物。(3)、颜面五官、阴部和大血管的部位不宜使用直接灸。(4)、孕妇的腹部和骶部不宜施灸。

8、四、推拿疗法操作规范1、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推拿手法虽然流派众多,风格各异,但对手法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绝大部分手法应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的技术要求,从而达到深透的目的。2、常用手法 (1)、滚法: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附着在人体一定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屈伸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吸定部位紧贴体表,频率为每分钟140160次,使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2)、一指禅法:用拇指罗纹面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腕部放松,以前臂的主动摆动带动腕部的摆动,手法频率在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3)、揉法:以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鱼际

9、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操作时压力轻揉均匀,不要在皮肤上摩擦,频率为每分钟250次左右,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4)、推法:常见掌跟推,肘推法等。(5)、拿法:常用于颈椎病、肩周炎等。(6)、按法:五、拔罐疗法操作规范1、设备玻璃火罐、竹筒火罐、抽气罐等。2、吸拔的方法(1)、用大弯钳夹住棉球,作好酒精捧。使用前,将酒精棒稍蘸酒精,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6)、水罐法:一般应用竹罐。先将罐子放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将罐子倾倒用镊子夹出,甩去水液,或用折叠的毛巾紧扪

10、罐口,乘热按在皮肤上,即能吸住。(7)、抽气法:抽气罐紧扣在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者用市场上做好的成套塑料抽气拔罐器操作。3、操作程序(1)、操作方法:准备材料:玻璃火罐二个(备用一个),根据部位,选择号型,大弯钳一把,酒精一小瓶(大口的),棉花球一瓶,打火机,或酒精灯等。()术前检查:检查病情,明确诊断,是否合乎适应症。检查拔罐的部位和患者体位,是否合适。检查罐口是否光滑和有无残角破口。(3)操作: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闪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4)留罐时间: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

11、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5)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6)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疗程。一般以7次为一疗程。(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

12、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个火罐,或个甚至个玻璃火罐。4、注意事项(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

13、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六、敷贴疗法操作规范1、敷贴的选择一般选用芳香开窍、辛窜通络、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冰片、麝香、丁香、花椒、白芥子、葱、姜、蒜、韭等;也可选用一些药力峻猛的有毒药物,如南星、生半夏、甘遂、巴

14、豆、斑蝥等。可根据不同病情选药配方,自制穴位敷贴,但要注意药物的毒性作用、不良反应和过敏性。也可用已经制成品的穴位敷贴。2、使用方法根据病症、疼痛部位选取穴位或痛点(选穴原则同针灸治疗)。将施治处皮肤洗净擦干,把从防黏纸上揭下的贴膜粘贴在选定穴位的皮肤上,按揉片刻。12天换1次贴,2周为1个疗程。七、刮痧疗法操作规范1、操作准备医用刮痧板几块,据不同部位选用;医用刮痧油1瓶。暴露患者的刮治部位,将刮治部位洗搽干净。2、刮治部位首选要刮“百痧门”大椎穴部位,及“千斤锁”双侧肩井穴部位,然后针对具体患者操作。(1)、背部:先从第七颈椎起,沿着督脉由上而下刮至第五腰椎,然后从第一胸旁开沿肋间向外侧斜

15、刮。此为最主要和常用的刮痧部位。(2)、头部:取眉心、太阳穴。(3)、颈部取颈部两侧或喉头两侧。(4)、胸部:取第二、四肋间,胸骨向外刮,乳房禁刮。(5)、四肢:取臂弯(肘曲面)、膝弯(腘窝)等处。3、操作方法(1) 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2) 用边缘光滑的医用刮痧板蘸上刮痧油或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单向重复地刮。(3) 刮痧顺序一般是由上而下,或由身体中间刮向两侧,或每次都由内向外,不得来回刮动。每次每处大约需刮20下左右,直到皮肤出现深红色斑条为止。(4)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

16、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5) 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6) 应用较小的刮匙,可在穴位处施术。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本法适用于腹痛、烦乱、胃肠型感冒、暑热恶心,以及因痧所致的肌肉或全身酸痛。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

17、样出现晕刮。4、刮治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及预防和急救措施(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5、刮痧禁忌证(1)、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2)、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3)、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4)、下肢静脉曲张,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

18、刮,用轻手法。(5)、凡刮治部位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都不宜用这种疗法,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刮痧。八、微波治疗仪操作规范1、目的:微波加热局部,促进气血循环。2、操作要领:(1)灯距适宜并及时调节;(2)灯头不悬垂于人体上。3、操作方法:(1)先开灯预热2-5分钟,待热后再行治疗;(2)向初诊患者讲清注意事项后,采取舒适体位,并露出患部;(3)治疗区接近头部时就应布帘将眼盖住;(4)灯距4-70cm,斜上方可旁侧,然后记下开灯时间;(5)治疗时经常询问患者感觉,以温热舒适为宜,观察局部并及时调节距离;(6)每日治疗1-2次,一般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4、注

19、意事项:(1)知觉丧失者禁忌治疗,有知觉障碍者注意;(2)治疗中有头晕心慌等则停止治疗。十、颈椎牵引治疗操作规范1、目的:使牵引力落在颈椎体后缘。2、操作要领:(1)牵引体位以颈椎前屈20为宜;(2)牵引重量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3、操作方法:(1)向初诊者讲清注意事项,然后采取舒适的体位进行枕颌牵引;(2)牵引体位以颈椎前20为宜,如症状不减可根据病员自觉症状得到改善而定重这落点为宜,不必强求某一特定位置;(3)根据病员体质、体重确定牵引重量,一般初次牵引重量2.5-4.5kg开展,可根据病情逐渐增加,但一般不超过体重的七分之一为宜。4、注意事项:治疗中要严密观察病员反应,如有不适暂停治疗,并及时处理,嘱严重患者到临床科室进一步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