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091392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频率分析法教材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频率分析法,频率分析法的特点 1、有明确的物理意义:频率特性可以用实验方法测定;2、可以方便有效地分析噪声的控制问题。,5.1 频率特性(Frequency Characteristic),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1)频率特性的定义:系统在正弦函数的输入时,稳态输出信号的向量表达式与输入信号的向量表达式之比对频率的关系特性。,例如:设有下列RC网络,在输入端加入信号:r(t)=UrSint 时,,有:c(t)=UcSin(t+),c(t)为一个与r(t)同频率的正弦输出响应,只是幅值和相角 发生了变化。,自动控制原理,Chapter 5 Frequency Analytical Met

2、hod,由于该网络的传递函数为:,如果c(t)与r(t)用复向量表示,则有:,其中()=-arctgT-c(t)与r(t)之间的相位差,,定义:()为系统的相频特性(phas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A()为系统的幅频特性(amplitude-frequency characteristic);,而:A()e j()则完整地描述了系统在正弦输入下系统输出之间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定义G(j)为系统的频率特性。,自动控制原理,比较网络的传递函数和复向量表达式,可见它们之间可以通过下式进行转换:(证明见教材P198-199),G(S)S=j=G(j),即:对于一个线性定

3、常系统,若已知其传递函数G(S),只要将 G(S)中的S 以j来代替,便可以得到系统的频率特性表达式。,2频率特性的几何表示法,常用的几何表示法有:,极坐标图:即系统幅相频率特性曲线(幅相曲线)。用以在 复平面上描述系统频率特性,Bode图(对数坐标图):即系统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用以在对数坐标系中描述系统频率特性;,尼柯尔斯图(对数幅相图):用以描述闭环系统的频率特性。,(1)幅相曲线,绘制幅相曲线时,以为参变量(:0+),将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同时表示在复平面上。,自动控制原理,例如:RC网络的频率特性,根据其A()和()的表达式,在参变量0)时,可绘制RC网络的幅相曲线如右图所示。,(2)对

4、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对数频率特性的定义:,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由对数幅频特性和对数相频特性两条曲线组成。,横坐标:表示频率(rad/s),对数分度lg(对不均匀);,纵坐标:表示对数幅频特性时,为对数幅频特性的函数值(dB);表示对数相频特性时,为对数相频特性的函数值(弧度 或度);纵坐标为均匀分度。,自动控制原理,2003.9.(5-4),对数分度方法:由于,结论:(1)一个十倍频程=3.32 一倍频程(lg10lg2=3.32);(2)频率每变化一倍(一倍频程),其间隔距离为0.301个单位长度。,自动控制原理,2003.9.(5-5),3 几种确定频率特性的方法,(1)实验法:改

5、变 频率特性曲线 频率特性 G(S);(2)解析法:G(S)G(j)频率特性;(3)零极点图法:,5.2 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f Typical Link),1 比例环节:传递函数 G(S)=K 频率特性 G(j)=K,(1)幅相曲线:,幅频特性 A()=K(与大小无关)相频特性()=0 比例环节的幅相曲线为复平面实轴上 的一个点(K,0);见图(a)所示。,自动控制原理,2003.9.(5-6),(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对数幅频特性 L()=20lgG(j)=20lg K(与大小无关),对数相频特性()=0,故:比例环节的B

6、ode图如下图(b)所示。,2 积分环节:,传递函数 G(S)=1/S,频率特性 G(j)=1/j=A()e j()=1/ej90,(1)幅相曲线:,幅频特性 A()=1/相频特性()=-90,自动控制原理,2003.9.(5-7),积分环节的幅相曲线为复平面负虚轴部分;见下图(a)所示。,(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对数幅频特性 L()=20lgG(j)=20lg,对数相频特性()=90,积分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b)所示。,3 微分环节:传递函数 G(S)=S 频率特性 G(j)=j=e j90,自动控制原理,2003.9.(5-8),(1)幅相曲线:幅频特性 A()=相频特

7、性()=90 微分环节的幅相曲线为复平面正虚轴部分;见下图(a)所示。,(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对数幅频特性 L()=20lgG(j)=20lg 对数相频特性()=90 微分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b)所示。,自动控制原理,2003.9.(5-9),4 惯性环节:传递函数 G(S)=1/(1+TS)频率特性 G(j)=1/(1+jT)=A()e j(),(1)幅相曲线:,(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当 T1即1/T时,L()20lgT,此时,斜率为 20Db/dec,与零分贝线的交点为=1/T,该频率称为交接频率。即惯性环节的交接频率为=1/T。,故:惯性环节的对数幅

8、频特性曲线可以用两条直线来近似地描绘。如要精确绘制时需要对其进行修正(见教材P204)。,自动控制原理,2003.9.(5-10),2)对数相频特性:()=-arctgT,=0时,(0)=0=1/T时,(1/T)=-45=时,()=-90,所以,惯性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b)所示。,惯性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图,自动控制原理,2003.9.(5-11),5 一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 G(S)=1+TS 频率特性 G(j)=1+jT=A()e j(),(1)幅相曲线:,相频特性()=arctgT,惯性环节的幅相曲线见下图(a)所示。,(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当 T1即1/T时,L()

9、0,当 T1即1/T时,L()20lgT,此时,斜率为 20dB/dec,与零分贝线的交点为=1/T,即一阶微分环节的交接频率为=1/T。,故:一阶微分环节的Bode图可以用两条直线来近似地描绘。如要精确绘制时,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参见教材P204方法)。,自动控制原理,2003.9.(5-12),2)对数相频特性()=arctgT,=0时,(0)=0=1/T时,(1/T)=45=时,()=90,一阶微分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b)所示。,一阶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图,6 振荡环节:传递函数 G(S)=n2/(S2+2nS+n2)频率特性 G(j)=n2/(j)2+2n(j)+n2,自动控制原理

10、,2003.9.(5-13),(1)幅相曲线:,相频特性()=-arctg(2/n)/(1-2/n2),在01上取定两个值(大小各一),然后将/n在0上取值,分别计算出A()和()。其中,几个特征点为:,=0时,A(0)=1,(0)=0,=n时,A(n)=1/2,(n)=-90,=时,A()=0,()=-180,振荡环节的幅相曲线见下图(a)所示。,(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自动控制原理,2003.9.(5-14),当/n 1即n时,L()0;,当/n 1即n时,40lg(/n),由此可见,n时,对数幅频特性为零分贝线,n时,对数幅频特性为斜率-40dB/dec的直线,故:振荡环

11、节环节的Bode图也可以用两条直线来近似地描绘,如要精确绘制时,亦需要对其进行修正(参见教材P207方法)。振荡环节的交接频率为=n。,2)对数相频特性:,()=-arctg(2/n)/(1-2/n2),(可参见前面“幅相曲线”方法分析)几个特征点为:,=0时,A(0)=1,(0)=0=n时,A(n)=1/2,(n)=-90=时,A()=0,()=-180,2003.9.(5-15),自动控制原理,振荡环节的Bode图如下图(b)所示。,振荡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图,7.二阶微分环节:,传递函数:G(S)=(S/n)2+(2/n)S+1频率特性:G(j)=(j)2+2n(j)+n2/n2,仿照“振

12、荡环节”频率特性的分析方法,可分别得到其幅相曲线及Bode图如下图(a)、(b)所示:,自动控制原理,2003.9.(5-16),二阶微分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图,8 延迟环节:传递函数 G(S)=e-S 频率特性 G(j)=1e-j=A*e j,(1)幅相曲线:,幅频特性 A()=1 相频特性()=-(rad)=57.3(),(2)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1)对数幅频特性 L()=20lgA()=0 2)对数相频特性:()=-(rad)=57.3(),2003.9.(5-17),自动控制原理,可得延迟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如下所示:,延迟环节的频率特性曲线图,5.3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Fr

13、equency Characteristic in Open-loop System),1 开环幅相特性,例题1:设某0型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K/(T1S+1)(T2S+1)(T1 T2),试绘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解:,G(S)可以认为是由 K、1/(T1S+1)、1/(T2S+1)三个典型环节串联组成。,即 G(S)=G1(S)G2(S)G3(S),由于环节 K、1/(T1S+1)、1/(T2S+1)的频率特性分别为:,2003.9.(5-18),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G1(j)=K=A1()e j 1(),G2(j)=1/(jT1+1)=A2()e j 2(),G3(j)=

14、1/(jT2+1)=A3()e j 3(),所以,开环频率特性为:,G(j)=G1(j)G2(j)G3(j)=A1()A2()A3()e j 1()+2()+3(),开环相频特性:()=G(j)=1()+2()+3()=0+(arctgT1)+(arctgT2),当K、T1、T2确定时,计算出:0所对应的A()和()的值,并绘制于S平面上即得到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曲线的起点:lim G(j)=K0 0,曲线的终点:lim G(j)=0180,2003.9.(5-19),曲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可由G(j)=0分别求得曲线与实轴和虚轴的交点:(也可能不存在交点,而有渐近线的情形,如P212例5-

15、4),G(j)=K/(jT1+1)(jT2+1)=K/(1T1 T22)(T1+T2)j=K(1T1 T22)(T1+T2)j/(1T1 T22)2(T1+T2)22,再令ImG(j)=0,即(T1+T2)=0有=0,则ReG(j)=K 与实轴的交点,故 0型系统开环幅相曲线为:,2003.9.(5-20),自动控制原理,结论:,1)对0型系统,当=0时,有G(j0)=K(开环增益)且总有lim G(j)=K0 0,即:0型系统开环幅相曲线的起点在实轴正向的 K 处,2)若开环传递函数中除有比例环节K以外,还有n个惯性环节,则有:lim G(j)=0(90)n,3)若还有m个微分环节,则有:l

16、im G(j)=0(90)(nm),但此时的幅相曲线有凹凸情形发生。,2 开环幅相特性曲线的绘制方法,1)直接利用开环幅相特性,计算出:0所对应的A()和()的值,并绘制于S平面上即得到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如上例),2003.9.(5-21),自动控制原理,2)复数法,计算出:0所对应的ReG(j)和ImG(j)的值,并绘制于S平面上即得到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3)零极点图法,4)计算机方法,3 其它各类型系统开环幅相特性曲线,根据零型系统的分析方法,可以得到其它类型系统开环幅相特性曲线大致如下图所示:,2003.9.(5-22),自动控制原理,4 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例题2:设系统的开环

17、传递函数G(S)=K/S(T1S+1)(T2S+1)(T1 T2),试绘制系统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解:,因为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为:G(j)=K/j(jT1+1)(jT2+1),故有:,1)对数幅频特性,2)对数相频特性,()=G(j)=1()2()3()3()=090arctgT1arctgT2,2003.9.(5-23),自动控制原理,即 1()=0 2()=90 3()=arctgT1 4()=arctgT2,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分别绘制L1()、L2()、L3()、L4()及1()、2()、3()、4(),然后对其进行叠加,即可得到系统的Bode图如下:,结论:上述方法可以

18、推广应用至n个典型环节的情形.即 n个典型环节的对数频率特性都可以采用叠加法或解析法直接计算绘制。,2003.9.(5-24),自动控制原理,5 Bode图的绘制步骤(G(S)曲线),)确定各环节的交接频率:1、2、n,并表示在轴上;,其中(TS+1)及1/(TS+1)的交接频率为1/T;振荡环节及二阶微分环节的交接频率为n,)在=1处量出幅值为20lgK(A点)。其中K为开环放大系数。,)绘制低频段对数渐近线。,过A点,作一条斜率为20(dB/dec)的直线,直到第一个交接频率1处(B点)。其中为G(S)中积分环节的个数。,若1,则低频段对数渐近线止于1处(B点),但其延长线经过A点。,)从

19、低频段渐近线开始,沿轴的正方向,每遇到一个交接频率时,渐近线的斜率就要改变一次。并依次由低频段高频段画出各个频段的渐近线,即得到系统的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曲线(Bode图)。,斜率的改变规律:,a 遇到惯性环节的交接频率时,斜率增加-20 dB/dec;b 遇到一阶微分环节的交接频率时,斜率增加20 dB/dec;c 遇到振荡环节的交接频率时,斜率增加-40 dB/dec;d 遇到二阶微分环节的交接频率时,斜率增加40 dB/dec;,2003.9.(5-25),自动控制原理,例题1:教材P213例题5-6,例题2:教材P214例题5-7,6.最小相角系统与非最小相角系统特点,)定义:开环稳定的系

20、统称之为“最小相角系统”;否则为“非最小相角系统”。(P215),)特点:,1)P216(1)(4)四点2)只包含七个典型环节的系统一定是最小相角系统;含有不稳定环节或延迟环节的系统,则属非最小相角系统。,5.4 频率稳定判据(Frequency Stability Criteria),2 频率稳定判据的特点:(P217四点),3 辅助函数F(S)的引入(证明略),根据奈氏判据的前提,特引入辅助函数F(S)=1G(S)H(S),,该辅助函数F(S)的特点:,2003.9.(5-26),自动控制原理,1)F(S)的极点是G(S)H(S)的开环极点;F(S)的零点是1G(S)H(S)=0的特征根。

21、,2)F(S)的零点与极点个数相同;(分子分母同阶),3)F(S)与G(S)H(S)之间相差一个常数1。即F(S)曲线可由G(S)H(S)曲线右移一个单位得到。,4 引出奈氏判据的两种方法,1)教材P218221(自学),2)幅角定理(映射定理):如果S上封闭曲线s内有Z个 F(S)的零点P个F(S)的极点,那么,复变量S沿着s顺时针旋转一圈时,在F(S)上的F曲线则绕其原点逆时针转过P-Z=R圈。,其中:,P-F(S)在s内的极点数;Z-F(S)在s内的零点数;R-F曲线绕其原点逆时针转过的圈数;,R=0时,说明F不包含F(S)原点;R0时,表示F曲线绕其原点转过的圈数为顺时针方向;,200

22、3.9.(5-27),自动控制原理,证明如下:,设F(S)的零点、极点在S上的分布如图示,并有一条封闭曲线s包含F(S)的第i个零点Zi,在曲线s上选取一点S,当S沿着s顺时针旋转一圈时,总有:,(S-Pj)=0(j=1,2,n),(S-Zj)=0(j=1,2,m,ji),而(S-Zi)=-2,同理(S-Pi)=2,其中 Zi、Pi-为曲线s之内的零、极点;Zj、Pj-为曲线s之外的零、极点;,2003.9.(5-28),自动控制原理,若有 Z个零点被曲线s包围,则有(S-Zi)=Z(-2);,同理:,若有P个极点被曲线s包围,则有(S-Pi)=P2;,又因为:F(S)=(S-Zj)+(S-P

23、j)故有:F(S)=(S-Zj)+(S-Pj),所以,若有 Z个零点、P个极点被曲线s包围,则有:,F(S)=(S-Zj)+(S-Pj)=Z(-2)+P2=(P-Z)2=R2,即有:R=P-Z,5 奈氏判据:反馈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是奈氏曲线逆时针包围临界点(-1,j0)的圈数R等于G(S)H(S)在右半S平面上的开环极点数P,即:Z=P R,若PR,则Z0,那么,系统不稳定。而且,此时闭环正实部特 征根的个数为Z个。,2003.9.(5-29),自动控制原理,其中,R奈氏曲线绕(-1,j0)逆时针(R0)转过的圈数;PF(S)在右半S平面上的极点数;ZF(S)在右半S平面上的零点数;,奈氏曲线

24、-指(-,+)时,G(j)的整个幅相曲线。,例题1:已知下图各系统中开环都是稳定的(即P=0),试根据各图奈氏曲线分析系统稳定性。,解:因开环都是稳定的,即P=0,根据奈氏判据:,图(a)之奈氏曲线不包围(-1,j0)点,即R=0,故Z=P-R=0,所以,系统稳定。,图(b)之奈氏曲线恰好穿过(-1,j0)点,系统处于临界稳定。,图(c)之奈氏曲线顺时针包围(-1,j0)点两圈,即R=-2,故Z=P-R=20,所以,系统不稳定。,2003.9.(5-30),自动控制原理,6 根据幅相曲线判定系统稳定性,若已知(0,+)时系统的开环幅相曲线和G(S)H(S)在右半S平面上的开环极点数P,根据该幅

25、相曲线包围临界点(-1,j0)的圈数N(逆时针为正)是否满足:Z=P 2 N 来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当Z=0时,闭环系统稳定;,当Z0时,闭环系统不稳定,且闭环特征方程有Z个正实部根;,例题2:教材P221 例5-10,5-11,如果G(S)H(S)含有v个积分环节,则应在原有的开环幅相曲线基础上从=0+开始,逆时针方向补足v/4个半圆,以形成封闭曲线,再进行分析。,例题3:下述各图所示系统开环都是稳定的,试根据其开环幅相曲线分析各系统的稳定性。,2003.9.(5-31),自动控制原理,解:因为系统开环都是稳定的,即 P=0,根据各系统的所含积分环节的个数,故将其开环幅相曲线分别补足1/4,

26、1/4,1/2,3/4个半圆,如图所示。,a,c,d图开环幅相曲线均不包围(-1,0j),故N=0,所以,Z=P-2N=0 即它们对应的闭环系统是稳定的。,b图开环幅相曲线包围(-1,0j)一圈,故N=-1,所以,Z=P-2N=20 即对应的闭环系统是不稳定的。,例题4:教材P222 例5-12,5-13,2003.9.(5-32),自动控制原理,7 对数频率稳定判据,由于奈氏判据表明:若系统开环稳定(P=0),则在(0,+)变化时,开环幅相曲线不包围(-1,0j)点,即曲线绕(-1,0j)点的转角为零时,系统闭环稳定。,幅相曲线不包围(-1,0j)点有两种情况:,1)相曲线不穿越实轴上(-,

27、-1)区间:,2)幅相曲线穿越实轴上(-,-1)区间,但正穿越次数N+与负穿越N次数相等。即在G(j)1(即20lgG(j)0)内G(j)对线的正、负穿越次数相等。,正穿越:()的方向,即(-,-1)区间由上向下方向;负穿越:()的方向,即(-,-1)区间由下向上方向。,比如:,N+=N=1 R=N+N=0 即相当于没有穿越,2003.9.(5-33),自动控制原理,第一种情况:不穿越(-,-1),故闭环稳定,第二种情况:穿越(-,-1)两次,但正、负各一次,故闭环稳定,若开环不稳定(P0),则在(0,+)变化时,要满足:Z=P2R=0 系统才能稳定;否则闭环不稳定。,注意:G(j)曲线的起点

28、或终点如果在实轴(-,-1)上的穿越则为半次穿越。,对数频率稳定判据:,P=0时:开环对数频率特性中,在20 lgG(j)0的范围内,G(j)对线的正穿越与负穿越次数相等,则系统稳定;,P0时:在20 lgG(j)0的范围内,G(j)对线的正、负穿越次数之差等于P/2,则系统稳定;,对应于上述两个幅相曲线的Bode图如下:,2013.9.(5-34),自动控制原理,P=0时:在20 lgG(j)0内不穿越,系统稳定;,P=0时:在20 lgG(j)0内穿越(-,-1)两次,但 正、负各一次,故系统稳定,注意:在20 lgG(j)0的范围内,G(j)曲线的起点或终点在线上时的穿越为半次穿越。,例

29、题1: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H(S)=100/S(0.2S+1)(0.02S+1),试用对数频率稳定判据分析系统稳定性。,解:1)绘制Bode图(1=5、2=50),2013.9.(5-35),自动控制原理,2)稳定性分析,因()=-/2 arctg5 arctg50且()=-1/(1+252)+1/(1+25002)0故在(0,+)内,()是单调减少的又(10)-164.7(20)-187.8,所以,()应该是在1020内某个值=g时穿越线一次,因此有N=1,由开环传递函数可知:P=0 R=N+N=1 P/2 故系统闭环不稳定,(同样,可以用劳斯判据验证之:系统闭环不稳定),若系统

30、开环传递函数G(S)H(S)中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积分 环节,在计算正、负穿越次数时,应该补画一条从相角:G(j0+)H(j0+)90v 到 G(j0+)H(j0+)的虚线。,例题2:教材P224 例5-14,5-15,2013.9.(5-36),自动控制原理,注意:,5.5 稳定裕度(Stability Margin),1)开环稳定时,必有P=0;反之,若P=0,开环稳定,但闭环不一定稳定;2)P0时,开环不稳定,而闭环并非就完全不稳定,而是条件稳定。,频率稳定判据:用以定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稳定裕度:则用来定量分析系统的稳定程度。稳定裕度包括幅值裕度h和相角裕度。,G(j)离(-1,0j)点

31、越远,系统越稳定,即稳定程度越高;,G(j)离(-1,0j)点越近,系统越趋向不稳定,即稳定程度越低;,1、幅值裕度h的定义:幅相曲线上相角为-180时所对应的幅值之倒数。即(-1,0j)点的幅值与=g的幅值之比。即:,1 h=G(jg)H(jg),g 相角交界频率,2003.9.(5-37),自动控制原理,幅值裕度h的含义:对于稳定系统,(c)如果系统开环增益增大到原来的hc倍,则系统将处于临界稳定状态。,注意:即使h相同,系统的稳定程度也可以不同。,2、相角裕度的定义:180加上开环幅相曲线幅值等于1时的相角。即:,=180G(jc)H(jc)=180(c),c 系统截止频率(零分贝频率)

32、,相角裕度的含义:当系统对频率c信号的相角迟后再增大时,则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的理解:指幅相曲线上幅值等于1的复向量与负实轴的夹角。,3、在Bode图中求取h和,因:h(dB)=20lgh=-20lgG(jg)H(jg)上式表明,从Bode图中读取 20lgG(jg)H(jg)后 并将其反号,即得到h的分贝值 20lgh。,2003.9.(5-38),自动控制原理,而=180(c)=(c)(-180)即:20lgG(jc)H(jc)=0处的相角(c)与-180的相角差。,结论:对于开环稳定系统,系统闭环稳定的条件为:0,h1;且和h越大,系统越稳定 否则,0,h1,系统不稳定;,工程设计中

33、,一般取:1)=3070(45最佳);2)h46dB以上;3)在c附近Bode图的斜率控制在-20-40dB/dec(以-20较理想)。,例题1:教材P227 例题5-16,例题2:某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k/S(S+1)(S/5+1),试分别求K=2和K=20时,系统的相角裕度和幅值裕度。,解法一:,根据G(j)=k/j(j+1)(j/5+1),在(0,+)内求出相应的G(j)和G(j),并分别画出当K=2和K=20时的两条幅相曲线如下图所示。,2003.9.(5-39),自动控制原理,从图中分别读得:,当:K=2时,1 24 0,h1=1/-0.3 3.33 1,故此时

34、系统稳定;K=20时,2 240,h2=1/-3.2 0.313 1,此时系统不稳定;,解法二:由G(S)绘制系统的Bode图如下:,2003.9.(5-40),自动控制原理,当K=2时,对应G(jc)=1时,有 G(jc)=-156,故:1=180+(-156)=24 对应 G(j)=-180时,20lgh1=20lgG(jg)=-(-10)=10故 h1=3.16,同理,当 K=20时,对应G(jc)=1时,有G(jc)=-204,故 2=180+(-204)=24,对应 G(j)=-180时,20lgh2=20lgG(jg)=-(10)=-10 故 h2=0.316,可见,当K=2时,系

35、统稳定;当K=20时,系统不稳定。,例题3:某系统开环频率特性G(j)H(j)如下,且P=0。1)试判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2)若再串入一个积分环节1/S,试重新断闭环系统的稳定性。,2003.9.(5-41),自动控制原理,解:(1)已知P=0,且从图中可知 N=-1,故Z=P-2N=2所以,闭环系统不稳定;(2)串入一个1/S后,系统的开环频率特性变为:,G2(j)=G(j)H(j)/j=G1(j)/j,G2(j)=-90+G1(j),其中G1(j)和G1(j)分别为原来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当=0 时,G2(j)=;G2(j)=-90,当=5 时,G2(j5)=1.4/5=0.28;G2(j

36、5)=-180,当=10 时,G2(j10)=1.3/10=0.13;G2(j10)=-270,当=250时,G2(j250)=0.7/250=0.0028;G2(j250)=0,当=时,G2(j)=0;G2(j)=-90,由此,可绘制G2(j)幅相特性曲线如下:,2003.9.(5-42),自动控制原理,已知:P=0,且从图中可知 N=0,故Z=P-2N=0所以,闭环系统不稳定;,5.6 频率特性分析(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Analysis),1 误差问题(P229):,2 系统时域性能指标与频域指标的关系,系统时域性能指标:主要有Mp%及ts等;,频域指标:主要

37、有和c等;,(1)二阶系统,Mp%之间的关系,2003.9.(5-43),自动控制原理,由此可见,越小 越小 Mp越大;越大 越大 Mp越小;,Mp%变化关系曲线见P231图5-54,、c与ts之间的关系,因:ts=3/(n),则:ts=6/(ctg),其关系参见P231图5-55。,5.7 传递函数的实验确定方法(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method),1.最小相角系统(不含有延迟环节)传递函数的确定,1)原理,2003.9.(5-44),自动控制原理,2)例题,例题1:设某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解:1)低频段斜率为-

38、20dB/dec,应有环节 1/S;,2)在1=2和2=20处,斜率分别由-20变为0,由0变为-20,,说明系统含有环节 S+2,1/(S+20),故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具有下如形式:,K(S/2+1)G(S)=-S(S/20+1),3)在=2处的分贝值为20dB,显然:,此处的分贝值是由K与1/S共同决定的,即:20lg(K/)=20,2003.9.(5-45),自动控制原理,当=2时,有K=20,因此,有:,20(S/2+1)G(S)=-S(S/20+1),例题2:设某最小相角系统的对数幅频特性曲线如下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解:1)低频段斜率为-20dB/dec,应有环节 1/S;

39、,2)2)有两个交接频率:1,2,且经过1,2处时斜率分别由-20变为-40,由-40变为-60,说明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含有环节:1/(S/1+1)和 1/(S/2+1),,3)系统开环传递函数形式为:,K G(S)=-S(S/1+1)(S/2+1),2003.9.(5-46),自动控制原理,5,4)根据已知条件确定 K,1和2:,由于1处的分贝值为40dB,根据,因1处的分贝值是由 K/S 决定的,故有:,20lg(K/1)=40(1),当=5时,分贝值为零,此时由K/S 和1/(S/1+1)共同决定的,,同样,2处的分贝值为-12 dB,由 K/S 和1/(S/1+1)共同决定,故有:,联

40、立求解(1)-(5)得:,2003.9.(5-47),自动控制原理,故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50 250 G(S)=-=-S(S/0.5+1)(S/10+1)S(S+0.5)(S+10),2.含有延迟环节系统传递函数的确定,例题3:设某系统的实验频率特性响应曲线如下图所示,试确定系统的传递函数。(=0.5),解:将实验幅频曲线分别用-20n 去逼近,如图所示,斜率分为-20,-40,-20,-40等四段,故可得各交接频率分别为1,2和8。,又:因相频曲线有迟后,所以:系统应包含下列各环节:1/S,1/(S+1),S/2+1,及1/(S/82)+S/8+1,eS,因此系统传递函数应具有以下形式:

41、,2003.9.(5-48),自动控制原理,K(S/2+1)eSG(S)=-S(S+1)(S/8)2+S/8+1,由于=1时,20lgK=20Db,故 K=10;,又因为=10时,e(10)=-315,(10)=-200,所以 e(10)-(10)=-115,而 e()()=-57.3(),故-57.3=-115,因此 0.2,验证:=20时,e(20)=-472;(20)=-235e(20)(20)=-237=-57.3 得 0.2,因而 0.2可确定为延迟环节的延迟时间参数。,故有:,10(S/2+1)e0。2SG(S)=-S(S+1)(S/8)2+S/8+1,2003.9.(5-49),

42、自动控制原理,3.小结(brief summary),由已知实验曲线(或实验数据)确定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步骤:,1)以斜率为0,20,40,60等直线段去近似代替实验曲线;,2)由近似曲线最左端的直线来确定系统的积分环节个数;,3)根据=1时的分贝值大小等于20lgK来计算出K值;,4)确定交接频率,并由交接频率及其相应的斜率改变情况,依次确定各环节;,5)在1)4)之基础上,确定不含延迟环节时系统传递函数;,6)若相频曲线存在迟后现象,则还应绘制出系统不含延迟环节时的相频曲线;,7)比较实验曲线与不含延迟环节时系统的相频曲线,根据相角的变化,计算出延迟环节的延迟时间参数,(END),2003.9.(5-50),自动控制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