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094298 上传时间:2023-04-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生产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防止架空输电线路事故的重点要求15.1 防止倒塔(杆)事故15.1.1 规划阶段,应对特高压密集通道开展多回同跳风险评估,必要时采取差异化设计。当特高压线路在滑坡等地质不良地区同走廊架设时,宜满足倒塔距离要求。15.1.2 线路设计时应避让可能引起杆塔倾斜和沉降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缝等不良地质灾害区。15.1.3 路设计时宜避让采动影响区,无法避让时,应进行稳定性评价,合理选择架设方案及基础型式,宜采用单回路或单极架设,必要时加装在线监测装置。15.1.4 特殊地形和极端恶劣气象环境条件下的重要输电线路宜采取差异化设计,适当提高防冰、防洪、防风等设防水平。15.1.5 设计

2、阶段,对于易发生水土流失、山洪冲刷等地段的杆塔,应采取加固基础、修筑挡土墙(柱)、截(排)水沟、改造上下边坡等措施,必要时改迁路径。15.1.6 设计阶段,分洪区等受洪水冲刷影响的基础,应考虑洪水冲刷作用及漂浮物的撞击影响,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15.1.7 设计阶段,高寒地区线路应采用合理的基础型式和必要的地基防护措施,避免基础冻胀导致的位移和永冻层融化导致的下沉。15.1.8 对于移动或半移动沙丘等区域的杆塔,应采取围栏种草、草方格、碎石压沙等防风固沙措施,且设计时应考虑主导风向等影响因素。15.1.9 隐蔽工程应留有影像资料,并经监理单位质量验收合格后方可隐蔽;竣工验收时运行单位应检查隐蔽

3、工程影像资料的完整性,并进行必要的抽检。15.1.10 铁塔现场组立前应对紧固件螺栓、螺母及铁附件进行抽样检测,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使用。地脚螺栓直径级差宜在6mm及以上,螺杆顶面、螺母顶面或侧面加盖规格钢印标记,安装前应对螺杆、螺母型号进行匹配。架线前应对地脚螺栓紧固及螺纹打毛情况进行检查,地脚螺栓紧固不到位或螺纹未打毛时严禁架线作业和保护帽施工;但8.8级、10.9级的高强度地脚螺栓不采用螺纹打毛措施。15.1.11 对于山区线路,设计单位应设计余土处理方案,且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余土处理方案。15.1.12 运维单位宜结合本单位实际,按照分级储备、集中使用的原则,确定事故抢修塔的合理数量并予以

4、储备。15.1.13 恶劣天气后,应开展线路特巡。对于发生导地线覆冰或舞动的线路,应做好观测记录和影像资料的收集,并进行杆塔螺栓松动、金具磨损等专项检查及消缺。对发生大风和强降雨的线路,应做好杆塔基础及护坡、排水沟和挡土墙等设施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置。15.1.14 加强杆塔基础的检查和维护,对取土、挖沙、采石、堆积、掩埋、水淹等可能危及杆塔基础安全的行为,应及时制止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15.1.15 应采用可靠、有效的在线监测设备加强特殊区段的运行监测。15.1.16 加强拉线塔的保护和维修。拉线下部应采取可靠的防盗、防割措施;应及时更换锈蚀严重的拉线和拉棒;对易受撞击的杆塔和拉线,应采取有

5、效的防撞措施;对机械化耕种区的拉线塔,宜改造为自立式铁塔。15.1.17 混凝土电杆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0.5m,对于坡道、河边等易造成冲刷,或埋深无法满足的电杆,应采取加固措施。15.1.18 利用已有杆塔立(撤)杆的线路改造及迁移项目,需对铁塔(杆)结构和基础进行鉴定和复核计算,必要时增设临时拉线等补强措施,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施工组织措施防止杆塔结构损坏。15.2 防止断线事故15.2.1 应加强施工质量管控,防止放线、紧线、压接金具、挂线及安装附件时损伤导地线。15.2.2 IlOkV及以下线路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的外层线股应选取单丝直径2.8mm及以上的铝包钢线;22OkV及以

6、上线路应选取3.0mm及以上的铝包钢线。15.2.3 加强对大跨越线路的运行管理,按期进行导地线测振,发现动弯应变值超标时应及时分析、处理。15.2.4 对于腐蚀严重区域的线路,应根据导地线运行情况进行鉴定性试验;出现多处严重锈蚀、散股、断股、表面氧化时,宜换线。15.2.5 预绞式金具的使用应加强施工质量管控,确保预绞丝与被接续线股紧密连接;跳线的接续不应采用预绞式金具。15.2.6 大风频发区域,宜采用预绞丝护线条,降低导线振动疲劳受损风险。15.3 防止绝缘子和金具断裂事故15.3.1 设计阶段,大风频发区域的悬垂线夹和连接金具应选用耐磨型金具;重冰区应考虑脱冰跳跃对金具的影响;舞动区应

7、考虑舞动对金具的影响。15.3.2 不应反装复合绝缘子的均压环,不应将均压环安装于护套上。作业时应避免损伤复合绝缘子伞裙、护套及端部密封,不应脚踏复合绝缘子。15.3.3 设计阶段,500(330)kV及以上线路的悬垂复合绝缘子串应采用双联及以上设计,且单联应满足断联工况荷载的要求。15.3.4 设计阶段,跨越IlokV(66kV)及以上线路、铁路、等级公路、通航河流及居民区的线路直线塔悬垂串应采用双联设计,宜采用双挂点,且单联应满足断联工况荷载的要求。15.3.5 基建阶段,对于耐张绝缘子串倒挂的耐张线夹,应采取填充电力脂或线夹尾部打渗水孔等防积水冻胀措施。15.3.6 应基于复合绝缘子的实

8、际运行效果,合理降低伞套电蚀性和阻燃性,实现伞套硅橡胶含量的大幅度提高及复合绝缘子运行寿命的有效提升。15.3.7 新建50OkV及以上线路的V串和跳串复合绝缘子宜采用环式连接金具,但应确保金具连接方向的匹配。15.3.8 对于新建特高压输电工程的42OkN及以上盘形悬式瓷绝缘子,每个制造商、每个型号的产品应随机选择一个抽检批次进行热机试验。15.3.9 高温大负荷期间应开展红外测温,重点检测接续管、耐张线夹、引流板、并沟线夹、导线修补部位、地线接地螺栓等金具的发热情况,发现缺陷应及时处理。15.3.10 加强对导、地线悬垂线夹承重轴磨损情况的检查,导地线振动严重区段应按2年周期打开检查,磨损

9、严重的应予更换。15.3.11 应加强锁紧销运行状况的检查,锈蚀严重及失去弹性的应及时更换;应重点加强V串复合绝缘子锁紧销的检查,防止因锁紧销受压变形、失去锁紧效果而导致掉串事故。15.3.12 加强瓷绝缘子的检测,及时更换零、低值瓷绝缘子及自爆玻璃绝缘子。加强复合绝缘子护套和端部金具连接部位的检查,应及时更换端部密封破损及护套严重损坏的复合绝缘子。15.3.13 应按周期开展运行复合绝缘子的抽检试验,其中应包括芯棒应力腐蚀试验。15.3.14 应加强特高压输电工程的盘形悬式瓷绝缘子性能跟踪,每个制造商、每个型号的产品应在投运24年期间抽取不少于8片绝缘子进行机电破坏负荷试验,破坏值应不小于绝

10、缘子额定机械强度。15.3.15 防振锤、间隔棒发生移位和脱落,架空绝缘地线绝缘子间隙发生放电,应及时处理。15.4 防止风偏闪络事故15.4.1 设计阶段应结合周边气象台站资料及风区分布图,并参考已有线路的运行经验确定架空线路设计风速;对于山谷、班口等微地形、微气象区,应加强风偏校核,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防风偏措施。15.4.2 新建330750kV架空线路40。以上转角塔的外侧跳线应加装双串绝缘子及重锤;40。以下且15。以上的转角塔的外侧跳线应加装绝缘子及重锤;15。以下的转角塔的内外侧跳线均应加装绝缘子及重锤。15.4.3 新建110220kV架空线路20。以上转角塔的外侧跳线应加装绝缘

11、子及重锤;20。以下的转角塔的内外侧跳线均应加装单串绝缘子及重锤。15.4.4 运行单位应加强通道周边新增构筑物、各类交叉跨越及山区线路大档距侧边坡、树木的排查,对于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隐患应及时治理。15.4.5 线路风偏故障后,应注意收集故障发生时微气象、微地形信息和放电特征,开展风偏原因分析和校核,并应检查导线、金具、铁塔等受损情况,及时消缺和整改。15.4.6 更换不同型式的悬垂绝缘子串后,应重新校核导线风偏角及弧垂。15.4.7 沿海强风区的老旧线路应进行防风能力评估,并结合评估结果开展防风改造。沿海强风区的重要输电线路及微气象、微地形区域的杆塔宜配置气象在线监测装置。15.5 防止覆

12、冰、舞动事故15.5.1 设计阶段,线路路径选择应以冰区分布图、舞动区域分布图为重要参考,宜避开重冰区及舞动易发区;3级舞动区不应采用紧凑型线路设计,并应采取全塔双螺母防松措施。15.5.2 不能避开重冰区或舞动易发区的新建线路,宜避免大档距、大高差和杆塔两侧档距相差悬殊等设计形式。15.5.3 对于重冰区和舞动易发区的新建线路,瓷绝缘子串或玻璃绝缘子串的联间距宜适当增加,必要时可安装联间支撑间隔棒。15.5.4 设计阶段,UOkV及以上线路因舞动发生过相间放电的区段,应采用线夹回转式间隔棒、相间间隔棒等防舞产品及措施;对于舞动频繁区段,宜安装舞动在线监测装置。15.5.5 15mm及以上冰区

13、且同时为C级及以上污区并发生过冰闪的线路,导线悬垂串宜采用V型、八字型、大小伞插花I型绝缘子串、防覆冰复合绝缘子等。15.5.6 重冰区的22OkV及以上线路和IlOkV重要线路应结合实际、按轻重缓急逐步配置融冰装置,且线路两侧均应配置融冰刀闸,固定式直流融冰装置所在变电站应配置覆盖所有需融冰IlOkV及以上线路的融冰母线;但穿越冰区区段较短的线路经论证后可不配置融冰装置。曾因冰灾受损且未加固、无融冰功能的输电线路,应结合实际、按轻重缓急逐步进行防冰加固改造或配置融冰装置。15.5.7 加强导地线覆冰、舞动的观测,对覆冰及舞动易发区,应合理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及设立观冰站(点),加强沿线气象环境资

14、料的调研搜集,及时修订冰区分布图和舞动区域分布图。15.5.8 对设计冰厚取值偏低,且未采取必要防冰害措施的中、重冰区线路,应采取增加直线塔、缩短耐张段长度或合理补强杆塔等措施。15.5.9 防舞治理应综合考虑线路的微风振动性能,避免因采取防舞动措施而造成导线动弯应变超标;同时应加强防舞效果的观测和防舞装置的维护。15.5.10 覆冰季节前应对线路做全面检查,落实除冰、融冰和防舞动措施。15.5.11 具备融冰条件的线路覆冰后,应根据覆冰厚度和天气情况,对导线及时采取融冰措施以消除或减轻导线覆冰。冰雪消融后,对已发生倾斜的杆塔应加强监测,可根据需要在直线杆塔上设立临时拉线以加强杆塔的抗纵向不平

15、衡张力能力。15.5.12 线路发生覆冰、舞动后,应结合实际安排停电检修,对线路覆冰、舞动重点区段的杆塔螺栓、线夹出口处导地线、绝缘子锁紧销及相关金具进行检查和消缺;及时校核和调整因覆冰、舞动造成的导地线滑移引起的弧垂变化缺陷。15.6 防止鸟害闪络事故15.6.1 对于66500kV新建线路,应结合涉鸟故障风险分布图,对于鸟害多发区采取有效的防鸟措施,如安装防鸟刺、防鸟挡板、防鸟针板,增加绝缘子串结构高度等。HO(66)、220、330、50OkV悬式绝缘子的鸟粪闪络基本防护范围为以绝缘子悬挂点为圆心,半径分别为0.25m、0.55m、0.85m、1.2m的圆。15.6.2 鸟害多发区线路应

16、及时安装防鸟装置,如防鸟刺、防鸟挡板、悬垂串第一片绝缘子采用大盘径绝缘子、复合绝缘子横担侧采用防鸟型均压环等。对于已安装的防鸟装置,应加强检查和维护,及时更换失效防鸟装置。15.6.3 及时拆除绝缘子及导线上方可能危及线路运行的鸟巢,并及时清扫鸟粪污染的绝缘子。15.6.4 线路施工阶段,出现护套损伤的复合绝缘子,应在线路投运前更换。15.7 防止外力破坏事故15.7.1 新建线路设计时应采取必要的防盗、防撞等防外力破坏措施,验收时应检查防外力破坏措施是否落实到位。15.7.2 架空线路采用高跨设计跨越森林、防风林、固沙林、河流坝堤的防护林、高等级公路绿化带、经济园林时,应满足对主要树种自然生

17、长高度的距离要求。15.7.3 新建线路宜避开山火易发区;不能避让时,宜采用高跨设计,并适当提高安全裕度;不能采用高跨设计时,重要线路应按相关标准清理通道。15.7.4 应建立完善的通道属地化制度,积极配合当地公安机关及司法部门,严厉打击破坏、盗窃、收购线路器材的违法犯罪活动。15.7.5 加强巡视和宣传,及时制止线路附近的烧荒、烧桔秆、放风筝、爆破作业、大型机械施工、非法采沙等可能危及线路安全运行的行为,组织人员向当地群众宣传防山火和外力破坏知识,提高沿线群众防山火和外力破坏意识,严防相关事故发生。15.7.6 应在线路保护区或附近的公路、铁路、水利、市政施工现场等可能引起误碰线或因距离不足

18、可能造成导线放电的区段设立限高警示牌或采取其它有效措施,防止吊车、打桩机、架桥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碰线。15.7.7 及时清理线路通道特别是密集输电通道内的树障、堆积物等,严防因树木、堆积物与线路距离不足引起放电事故;及时清理或固定线路通道内彩钢瓦、大棚薄膜、遮阳网等易飘浮物。15.7.8 对易遭外力碰撞的线路杆塔,应设置防撞墩(墙)、并设置醒目标志。15.7.9 重要线路、存在电网事故风险的重要交叉跨越及重要同走廊线路区段中的山火高风险隐患点宜安装山火在线监测装置;重要线路的外力破坏隐患点、存在电网事故风险的重要交叉跨越宜安装具有前端识别功能的图像/视频在线监测装置。15.7.10 发生山火的线

19、路区段应进行复合绝缘子、瓷绝缘子和玻璃绝缘子的受损和积污等检查,必要时进行更换或清扫。15.7.11 宜应用北斗卫星、视频监测、无人机等技术,全方位开展山火监测和风险预警,提升山火隐患防治的科技水平。15.7.12 开展输电人员防山火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掌握森林草原火灾常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切实提升人员防山火技能水平,确保现场处置过程人身安全。15.8 防止“三跨”事故15.8.1 线路路径选择时,宜减少“三跨”(“三跨”是指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的架空输电线路区段)数量,且不宜连续跨越;跨越重要输电通道时,不宜在一档中跨越3条及以上输电线路,且不宜在杆塔顶部跨越。15.8

20、.2 新建“三跨”线路与高铁交叉角不宜小于45。,存在困难时亦不应小于30。,且不应在铁路车站出站信号机以内跨越;与高速公路交叉角一般不应小于45。;与重要输电通道交叉角不宜小于30。线路改造路径受限时,可按原路径设计。15.8.3 新建“三跨”宜避免大档距和大高差的情况,跨越塔两侧档距之比不宜大于2。15.8.4 新建线路“三跨跨越点宜避开2级和3级舞动区;无法避开时,应以舞动区域分布图为依据,并结合附近舞动发生情况及舞动条件发展情况,适当提高防舞设防水平。15.8.5 新建“三跨”应采用独立耐张段跨越;杆塔结构重要性系数应不低于1.1;除必要的防盗措施外,杆塔应采用全塔防松措施;跨越重要输

21、电通道时,跨越线路设计标准应不低于被跨越线路。15.8.6 设计阶段,对于15mm及以上冰区的特高压“三跨”,导线最大设计验算覆冰厚度应比同区域常规线路增加Iomm,地线设计验算覆冰厚度应增加15mm;对于覆冰区其它电压等级“三跨”,导线最大设计验算覆冰厚度应比同区域常规线路增加IOmm,地线设计验算覆冰厚度应增加15mm;对历史上曾出现过超设计覆冰的地区,还应按稀有覆冰条件进行验算。15.8.7 设计阶段,重覆冰区悬垂串应避免使用上扛式线夹。15.8.8 设计阶段,“三跨”跨越档距大于20Om时,导线弧垂应按照导线允许温度进行计算。15.8.9 防舞动装置(不含线夹回转式间隔棒)安装位置应避

22、开被跨越物。15.8.10 设计阶段,500千伏及以下“三跨”的悬垂绝缘子串应采用独立双串,对于大高差、连续上下山的线路区段可采用单挂点双联;耐张绝缘子应采用双联及以上结构形式,且单联强度应满足正常运行状态下的荷载要求。“三跨”地线悬垂应采用独立双串设计,耐张串连接金具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不具备独立双串改造条件时,应采取防掉串后备保护措施。15.8.11 设计阶段,风振严重区、舞动易发区“三跨”的导地线用保护及连接金具,应选用耐磨型产品。15.8.12 设计阶段,跨越高铁时应安装分布式故障诊断装置和视频监控装置;跨越高速公路和重要输电通道时应安装图像或视频监控装置。对于不均匀沉降、强风、易覆冰

23、等微地形、微气象区域的线路,宜安装状态监测装置。15.8.13 设计和基建阶段,“三跨导线应选择技术成熟、运行经验丰富的产品,地线宜采用铝包钢绞线,光缆宜选用全铝包钢结构的光纤复合架空地线(OPGW)o15.8.14 对于新建特高压线路的“三跨”,跨越档内导、地线不应有接头;其它电压等级的“三跨”,耐张段内导、地线不应有接头。15.8.15 新建及改建“三跨”金具压接质量应按照施工验收规定逐一检查,且应按照“三跨”段内不低于耐张线夹总数量10%的比例,开展X射线无损检测。15.8.16 对于跨越铁路、一级及以上公路、人口密集区域等易引发公共危害的线路杆塔,标志牌等应可靠固定。15.8.17 跨

24、越在运线路施工时,设备运维单位应参与技术方案审查,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必要的防护措施,保障在运线路安全。15.8.18 跨越段存在外力破坏隐患时,应采取人防、物防和技防等多种防护措施。15.8.19 在运特高压交直流线路跨越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不满足独立耐张段要求的,可不改造。15.8.20 在运110750千伏交流、400660千伏直流线路跨越高速公路匝道不满足独立耐张段要求的,可不改造。15.8.21 在运330750千伏交流、400660千伏直流线路跨越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不满足独立耐张段要求,当存在以下四种情形时,应改造为独立耐张段:(1)轻冰区耐张段长度超过IOkm、中冰区耐张段长度

25、超过5km、重冰区耐张段长度超过3km;(2)耐张段内存在拉线杆(塔);(3)跨越段位于2级和3级舞动区;(4)跨越耐张段内曾发生过脱冰跳跃、舞动、重覆冰、强风等导致的倒塔、掉串、断线、金具严重损伤的线路。除以上情形外,跨越耐张段内不存在影响被跨越物安全的其他隐患时,可不改造。15.8.22 跨越高速公路、重要输电通道的在运110(66)千伏、220千伏线路,不满足独立耐张段要求的,应进行改造。15.8.23 在运“三跨”线路压接点,应根据需要,结合停电检修开展耐张线夹X射线等无损探伤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及时消缺,相关检测结果(探伤报告、X光片等)及消缺情况应存档备查。15.8.24 在运“三跨”红外测温周期应不超过3个月,当环境温度达到35C或当输送功率超过额定功率的80%时,应开展红外测温和弧垂测量。15.8.25 报废线路的“三跨”应及时拆除,退运线路的“三跨”应纳入正常运维范围。15.8.26 在运线路“三跨”的常规巡视周期应不超过1个月,在恶劣天气或地质灾害发生后应进行特殊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