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097204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附:参考资料之二: .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参考资料之二: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a href=龙游民居苑简介龙游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不但遗存数量繁多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而且在1985年的文物大普查中,意外地发现,全县保存下来的明、清、民国初期的府第、民居、宗祠、戏台、店铺等民用建筑,竟达300多座。而这些古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周围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加之江南一带汛期长,雨水多,自然倒塌现象严重。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拆古建新房愿望非常强烈,每年有大量古建筑遭到人为破坏。

2、为有效保护一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领导、专家的指导下,决定选择部分有代表性古建筑,拆至龙游鸡鸣山,开辟“龙游民居苑”,实行古建筑迁建异地保护。龙游民居苑始建于1991年,根据建设需要,先后两次共征用土地120亩,迁坟300多座,拆迁民房12户,到目前为止,已拆迁复建古建筑26座,并建有门厅、石桥、池塘、水榭、水阁楼、文物库房等配套设施,共投资2248万元人民币。搬迁复建古建中的明代建筑有:“劳氏民居”、“项氏民居”“马氏宗祠”、“邵氏卸厅”、“槐庭”、“巫氏厅”、“翊秀亭”、“邵氏民居”、“仨余堂”、“戴氏民居”、“照壁墙”和“过街楼”等。清代建筑有

3、:“高冈起凤”、“龚氏民居”、“滋树堂”、“灵山花厅”、“汪氏民居”、“聚星堂”、“雍睦堂”、“枕溪书屋”、“陈氏宗祠”、“龚氏民居”、“傅家大院”、“杨家店铺”、“慎思堂”。还有民国初期建筑“余氏民居”等。“龙游民居苑”1997年8月29日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10月实行边建设边开放。一个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旅游观光、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已初具规模。龙游古建筑有着明显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砖雕、木雕、石雕“三雕”齐全,建筑的装饰工艺广泛运用了龙游传统的雕刻艺术、装饰取材有戏曲人物、山水、花卉动物等,取材广泛,寓意丰富,这些雕刻艺术不仅是成功的雕刻艺术品,同时

4、让人感悟着儒家文化,欣赏着耕读文明。龙游民居苑的古建迁建保护,不仅保护了一批濒临倒塌的古建筑,为研究龙游民间建筑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对研究龙游商帮的辉煌历史和地方戏曲文化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照壁墙:原位于横山镇后徐村,为“鲤鱼厅”的照壁墙,建于明嘉靖(1522)年间。“鲤鱼厅”的徐氏家族中两兄弟双双考上贡士,厅是两兄弟共同出资建造的,门厅上方书有“兄弟贡元”。建筑的主体部分已经倒塌,照壁墙保存完好,象这样的明代照壁墙在我县已属罕见。2003年迁建民居苑保护。照壁墙主要为建筑起到衔接、过渡、遮挡视线和营造空间的作用。同时也是家族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照壁墙的砖雕为仙鹤、孔雀及双狮戏球等吉祥图

5、案,仙鹤延年,“飞”,寓意希望子孙飞黄腾达,正中为“鲤鱼跳龙门”砖雕图案,雕刻精美,代表了明代砖雕艺术的最高水平。龚氏民居:清朝咸丰年间建筑,原位于横山镇脉元村。建筑面积288.9平方米。龚氏原籍福建浦田,大宋宝佑年间迁至脉元。从明代开始,龚氏家族就财丁两旺,明万历年间龚承荐就曾任礼部侍郎。龚氏“祥里厅”房员外还曾收淳安人士向乐为义子,因向乐家境贫寒,便在龚家攻读经书,后中状元,做了丞相。龚氏家族中曾经有过好几个进士。在清咸丰元年时龚氏家庭的龚海民中了秀才,该建筑是龚海民出资建造的。据说,龚氏家族为了纪念龚承荐,曾将龚承荐任礼部侍郎时的官帽放在厅堂供奉,直至民国初年。该建筑二进三开间,是龙游住

6、宅民居的典型代表。建筑正门门楼饰以砖雕,内容有戏曲人物图案,渔樵耕读,八仙过海等。正中砖匾刻有“日辉云彩”四楷书。砖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图案逼真,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砖雕宏伟的气势和质朴细腻多变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建筑第一进为天井,天井两侧楼上作厢房,楼下明间廊上饰有假藻井。柱为垂莲柱,柱上置牛腿,垂柱与全柱间上部的似答刂牵构件上有双狮戏球的镂雕,并在狮身上刻有二枚古币图案,中有“咸丰通宝”、“癸丑仲秋”字样。该建筑是龙游民居的优秀代表,值得一提的是从这个建筑中能体现出一些封建道德伦理思想,这里向大家作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这座民居为前厅后楼配置,厅堂是会客议事的地方,具有公

7、开性。后厅堂则是长辈住的地方,具有私密性,这就是古代建筑体现的“前公后私”原则;第二,该建筑后进比前进高,寓意步步高升,这也象征着厅堂活动都掌握在高辈老人之中,这就是“前下后上”的原则;第三,古代时候等级观念强,建筑讲究正偏,如主人的厢房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进的,丫环佣人端茶送水要打招呼才能进,天井两边的搭厢房一般是佣人和轿夫住的,这就是古代时候的“尊卑有等”原则;第四,楼上一般是小姐住的地方,男人不能进,这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该建筑两进各设一个天井,在古代天井是很有讲究的,首先天井起到采光、通风、汇集排除雨水、保持室内清凉干爽的作用。天井可见天触地,自然界阴晴雨雪风云的变化溶入堂屋之中,

8、说明家庭人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是天地通泰的象征,也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该建筑整幢宅基呈“八字形”,后进宽、前进窄,后进加宽部分设楼梯位,增设了小天井,加强了采光和通风,“八字形”取“发”之意。从建筑结构看,设计科学、考究,这种设计也属罕见。余氏民居:原位于横山镇龙门桥村,原三进,拆迁复建的为一、二进,是该建筑的主体部分,该建筑看上去没有那么雄伟壮观,但这是民国初期建筑的优秀代表,建于1912年。据余氏家谱记载,余氏原籍江西广丰,太平天国战乱时,余成有来到龙门桥,后在这里落户成家。建筑为余成有之子余祥兴主持建造,历时三年竣工。当地人称余祥兴为“祥兴太子”,这是因为余祥兴本人很少参加劳动,主要

9、靠雇工耕种田地谋生。余祥兴社交能力强,与一些富商和社会名流结为好友,与时任龙游中学校长吴南章是亲戚,通过吴的关系,还与著名学者、书画家余绍宋先生结为好友。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余氏家族的兴旺和发展。该建筑木雕精细,凡牛腿、雀替及楼栅外侧均雕有戏曲人物图案,这些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这不仅是我县民国初期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而且对研究地方戏,特别是研究婺剧发展史提供了宝贵的依据,从戏曲木雕中可以看出婺剧在龙游的盛行和深受欢迎,也可以进一步说明龙游无愧于浙江三大戏曲之乡之一。楼层四周通达,为走马楼。滋树堂:原位于模环乡上张村,建于清道光晚期。当地人称之为“新大厅”,为张氏第18代孙张士堂出资建造

10、。张士堂时为一豪绅,买官鬻爵。爵位的取得,表示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政治权力,该建筑的主要特点有:一、门楼砖雕仿木结构,四柱三楼重檐牌楼式,门面气势壮观,砖雕精细,制作技巧炉火纯青,砖雕内容丰富。狮属百兽之王,凶猛异常,吼声如雷,九狮的砖雕占据主要位置,显示威严,有镇宅避邪之意。麒麟是传说中的太平、祥瑞之兽。马是古人的坐骑,自然不可缺少,古代人称“龙、凤、龟、麟”为四灵,因此尽量在建设的各种雕刻艺术中运用。门面砖雕还饰有山水花鸟、鲤鱼等,表示吉祥、喜庆。砖雕还有“世泽绵长、鸿图燕禧”之字样,寓意是世代长久、延绵万亿子孙,子孙后代安闲、幸福、事业有成。二、建筑三进三开间,体量大,建筑面积463.6

11、8平方米,前二进为厅堂,用于会客,举行婚葬礼仪,敬神祭祖等活动。第三进为宅楼,用于供奉祖先牌位,建筑用材粗大,包括木材和石料。雕刻艺术皆属上乘,亭台楼阁,高浮雕人物图案,牛腿高达一米,为县内至今发现的最大牛腿。三、建筑设计科学、考究。一、二进至天井处设卷棚,为解决卷棚屋面漏水的难题。设计时卷棚上加柱加高,形成二层屋面,这样从外观看,建筑雄伟壮观,有气势。从屋内看,卷棚设计美观,又不致于漏水,这种建筑设计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审美价值,在我县也属独一无二。二进至三进中间设过道,两边设天井,设计合理,天井用石栏板围栏制作,前廊也用石栏装饰,设计别具一格,该建筑每进渐进式升高,尤后进高出前进一米,室内气

12、派、有气势。该建筑厅堂宽敞,这是会客议事,家族的核心地带,原有彩灯32盏,逢祭奠之日,厅堂正中挂上祖先的遗容,祭祀祖先是一种家族历史象征,喜庆之日,迎来送往,楼厅上供奉祖先牌位,是家族香火兴旺的体现。“滋树堂”是龙游商帮富豪宅第的典型之作,从这里可以看到龙游民间卓越的建筑艺术,看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也是龙游民居的一个缩影,凝聚了多少无名劳动工匠的心血和汗水。建筑原址门口也有一口池塘,大门至池塘只3米,平时要仰起头才能看到门面的砖雕,使人感觉门楼高大有气势,这也许是主人的用意吧。据说,滋树堂造成后,即搬迁新居,专门由五个长工从早到晚,又从晚到第二天天亮,往滋树堂挑谷子,为不被外人发现,每担谷

13、子里放二百元白洋,足见张氏家庭富足。滋树堂建成之后,百园相张士棠处于事业的顶峰时期,他着手备料在村西北山坡再建一座宗词,并在村口建水口殿,可是太平天国开始,战乱使之成为泡影,建国初期还有不少的石柱、石板遗存。聚星堂:寓意“贤才聚集之地”,建筑原位于灵山乡冷水村,为清代早期建筑,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据考证,该建筑是余瑞礼后裔所建,为“巡回堂”三幢建筑中的一幢,其余两幢已毁,该建筑在民国25年时卖给徐家。该建筑门楼砖雕仿木牌楼式结构,制作简洁淡雅,图案以万字纹,编织纹为主,砖雕有“寿”字图案及“福、禄、祯、祥”字样。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为二进,前进系楼厅结构,后进为宅室,这种楼屋式前厅后宅结构为龙

14、游清初民居典型配置,建筑用材中等,结构紧凑,雕饰构件、牛腿设计恰到好处。天井设楼檐格扇装饰,垂檐滴水。该建筑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柱子侧角做法,这是一种传统建筑力学原则,北京的“太和殿”就是这种做法。高冈起凤:因其位居高岗,后临凤凰山而得名。后因其家族和睦,九代不分家,又称为“敦睦堂”,该建筑原位于龙游县横山镇高山顶村,为张氏宗祠。据张氏家谱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元末,大修重建于清康熙年间,原来一共三进,第三进因倒塌无法恢复。一、二进面积为342平方米。1991年搬迁保护。宗祠是一个家族的公共用房,平时主要用于敬神祭祖,举行婚葬礼仪和接待官府等大型活动,是宗族祭祀聚会的地方,是听取宗规的地方,“子子

15、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中间的大门平时不开,族人一般都从边门进出,有大型活动时大门才开启。该建筑门楼为垂檐歇山顶结构,高大有气势,木雕精细,龙飞凤舞,气宇轩昂。在古代等级观念是非常强的,不仅人与人之间,连房屋建筑的格式也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区别,象这种门楼一般只是皇宫、寺庙、宗祠等大式建筑才能采用,普通民居是不准使用的。宗祠的规模大小代表着一个家族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建筑一般为富商和社会名流所建。在门的上端我们可以看到四个圆圆的木头,这叫“门当”,下面门两边的两个圆石叫抱鼓石,这就是“户对”,它起到支撑门板的作用,成语“门当户对”,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建筑用材粗大,一、二两进明间前后檐柱上

16、各置一牛腿,分别雕刻福、禄、寿、喜四星,亭台楼榭、人物花卉、极为华丽,图案造型生动,形象逼真,雕刻精细。第二进明间中缝为五架抬梁接前后双步廊,次间山缝穿斗式,该进梁架无斗拱部件,梁端呈鼓状,横置于金柱或瓜柱头上,这种梁架为抬梁式结构,在我县明清建筑中独一无二。有关张氏家族的情况,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在明朝万历年间,张氏第十一代孙张善言任当时的京西兵马副指挥使,他做官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有一次,皇帝之子要出城游玩,张善言根据皇宫的有关规定,不让其出城,皇子就躺在地上耍赖,还说张善言打他,并告诉了皇帝,要将张治罪,皇帝派人调查,证明张善言忠于职守,是其子的错。为了表扬张善言的举动,皇帝嘉奖他,官职

17、连升三级,并赐金匾“吴台嘉奖”,同时为了嘉奖他的父母教子有方,也将张善言父亲封为“兵马指挥使”,赐金匾一块“金吾世家厅”,意思是皇帝亲威的厅堂。从此,在离“高冈起风”厅两里以外的第一幢辕门,除皇帝外,所有文武官员到此都要下轿下马,步行进村。类似于宋朝杨家将天波府无佞楼,这两块匾在文革时期被毁。巫氏厅:原位于龙游县沐尘乡沐尘村,为明崇祯贡生祝登元所建,登元世代为名医,顺治任漳州知府。建筑称祝氏“官厅”,后卖给巫家称之为“巫氏厅”,拆迁保护的为该建筑的第二进,也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建筑选材规整、考究。木雕除承袭明初的古朴端庄粗放的风格外,更具有现代雕刻的细腻和华丽,是龙游明清过渡时期建筑的典型实例。

18、巫氏厅的最大特点是梁与全柱顶上的坐斗同为一体,这是我国至今发现极为少见的梁斗连体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学和力学的原理,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关于巫氏厅的搬迁复建还有一段小插曲,1985年时,巫氏厅被外县人拆卖,时任县长钱铭听闻这个消息,亲赴现场做工作,将其截留,并复建在鸡鸣山上。从此以后,龙游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搬迁复建明、清古建筑的构想。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等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逐步形成了现在的民居苑。1937年,我国著名书画家,方志学家余绍宗先生曾避战乱于此,并在此挥毫泼墨,创作了许多书画作品,因原址有许多翠为碧玉的毛竹,他将该建筑取名为“邻竹斋”。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曾在

19、此拍摄一部反映明、清时期的电视连续剧珍珠衫。劳氏民居:堂名“务本堂”,原位于龙游县溪口镇所在地,建于明朝晚期,建筑面积351平方米。也许有朋友会问,该建筑大门为什么设在边上,而不设在正面,这首先与堪舆学有关。因为该建筑原址座东朝西,为达到朝南的目的,因此将门设在边上。同时这也是明代晚期我县民居建筑的一个特点。建筑前后两进,第一进为客厅、客厅宽敞,高大、气派、装饰华丽,梁枋间用木材组成精美图案,雕梁画栋,明间置牛腿,雕刻精细。后进为楼宅,两边设厢房,是主人居住的地方。天井两边为搭厢房。天井四偶的檐柱上置牛腿,雕刻“忠、信、孝、弟”四篆书。该建筑墙体后进比前进宽,加宽部分两边设楼梯,设计考究、合理

20、。建筑用材中等,无论木、石等材料的选材合理、规正,做工精细。所有柱子以麻丝绸包裹后涂抹石膏,然后外加油漆。墙壁精心设计,皆为防火防盗墙,外面一层为砖砌,中间一层为竹墙,最里面为杉木装饰的内木板墙,里外共三层,竹墙已无存,该建筑工期三年多,曾有“慢工出细活”的说法,因当时正逢荒年,帮工们只求吃饭、不要工钱,只要开工一天,即开伙食一天,帮工有意拖延时间。相传“务本堂”后弄堂时常闹鬼,阴森恐怖,远处正对后龙山坟地,于是在修建房屋时雕刻了“老虎面”石牌嵌进后墙体,上书“泰山石敢当”,用以镇宅御阴。劳氏始祖于青岛崂山,南宋以后迁至江南,一支迁至余姚冶山,其后生息繁衍,就近散居宁波、绍兴一带,其中一脉迁到

21、龙游溪口、卜宅建祠定居。其族人克遵祖训唯隐居耕读,不求闻达。明朝兴,至洪武年间有劳德任常山州知县,隆庆年间劳景贤为进士及第,擅长诗文书画,与当时名人徐渭(徐文长)交情深厚。至清代劳氏则文人辈出,有劳承炬、劳湘、劳涵、劳乃宣、劳史、劳谦光等等,均以诗文书画名重当时。世代书香延袭而下,劳讳星博学多才,开设京馆,聚才施教,其弟子数十人,全部考中秀才,劳伟劲自办“耶稣教自立会”,集会员百余人。自封会长,劳泰来曾应余绍宋邀任职浙江通志馆,工诗书、画及篆刻,1946年曾在西冷印社举办个人画展,以山水、墨竹为人称道。劳氏家族的劳兆来曾经是国民党某部著名通讯兵大队长,通讯独立营第八营中校营长。后在长沙参加程潜

22、部队起义。起义后被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大学学习。全国解放后被派到贵阳市建设局任工程师,反右时被错划右派,1978年平反,恢复名誉,后任贵阳市政协常委,劳兆来擅长诗文、书画,与徐悲鸿交情深厚。“务本堂”的后人直系血亲目前均在贵州省工作,他们中有的从事教育、医务、建筑工作,有的留学海外高等学府,在不同的领域做好自己的工作,支援祖国的西部建设。灵山花厅:该建筑原位于龙游县灵山乡灵上村,建筑年代为清晚期,由汪朝钦所建,他原籍安徽,后来在灵山做生意,成为当地的富商。建筑原三进,因遭受大火,烧毁前二进,现只留下最后一进五开间,建筑面积71.55平方米。该建筑以精美的木雕为装饰,龙的图案在民居中谨用,原因

23、是龙代表皇帝,稍有不慎,有犯上之嫌。但在这幢建筑中大胆地运用了龙的图案,主要以繁缛的蟠璃玫(草叶龙)为主。当时能工巧匠在整个花厅中共雕了99条不同形状的龙。传说中,龙既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代表,同时,又能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美好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建筑的梁、檩、雀替、牛腿都刻上了精美的花纹图案。因此,当地人称为“花厅”。为有效保护这个建筑,一九九五年拆迁民居苑集中保护,长廊为新建配套设施。翊秀亭:原位于龙游县湖镇张家埠村衢江渡口的山坡上,此地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一般情况下,亭为上山劳作休憩之处。“翊秀亭”的意思是本来这儿的景色十分美好,又增添了这座石亭,使景色更加锦

24、上添花,还有一种传说,离亭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当地尹氏家族的祖坟,因为这座坟的风水太好,村里的青壮年全部外出经商,留不住人。为了破这儿的风水,所以造了翊秀亭,另也有造亭是为了纪念明代进士尹焘的说法。该亭建于明朝万历辛已年(1581年)建筑面积7.84平方米,为石构仿木建筑,平面呈方形,四根方柱支撑着庞大且达几吨的青石屋顶,顶部由数块凿刻有宝瓶、瓦当、垂兽的构件镶嵌组成,构件之间紧密相连,毫无缝隙,充分体现了四百多年以前古代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建筑于1994年迁建民居苑内。碉堡:1935年,驻龙国民党部队建造。当时建碉堡主要是对付红军的,因为由刘英、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从遂昌

25、路经龙游,袭击了国民党部队把守的龙游火车站。给国民党部队造成了很大的恐慌,担心再次遭到袭击,于是就在此建造了碉堡,同时在龙游城四周共建了四个碉堡。碉堡为进口水泥和大块石所建,高度4.3米,最厚处有一米,内空直径3.4米,第一层和第二层分别设12只枪眼,原顶部盖有屋,在1942年时,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碉堡几经战火,历经创伤,1947年国民党部队进行了重修,解放初,在这里驻着一个交警排,曾利用碉堡站岗放哨,保护铁路桥的安全。宋末元初时期,民间天文学家赵缘督曾经在碉堡这个位置建了一座观星台,利用小孔成像原理,观察星象变化。他的著作有革象新书七种二十余册。据说赵缘督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物理,比意大

26、利物理学家伽俐略还早200多年。浙江师范大学至今还作为一个主要课题进行研究。鸡鸣塔:又称鸡鸣山塔。为明嘉靖年间知县陈铽所建,在清朝咸丰年间毁坏较为严重。到了光绪十年(1884)进行一次全面维修,施工期一年。还有一种说法,该塔为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三月,龙游西门外通和浮桥建好后,将余资用于建塔。该塔六面七层,楼阁式空心砖塔,高度为21.4米,由于此塔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为抢救该塔,1995年在县人大主任程渭堂和副县长汪亚莉的主持下,集资人民币20万元对该塔进行了抢救性修缮。邵氏民居:原位于龙游县志棠镇卸厅村,为明代早期建筑,是民居苑内搬迁复建古建中年代最早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为89平方米,

27、该建筑属于主厅堂的一个附属建筑,称之为“边厅”或“小厅”。由于古代的封建等级观念非常严格,而邵氏小厅又为普通百姓人家所建,所以建筑取材较小,但建筑小巧简朴,整体线条流畅简洁。内设天井,正面不开门,而设边门进出,两边门进出处置木板墙,并设两道门,起到了较好的防盗作用。建筑较充分地体现了明代早期的建筑风格。汪氏民居:堂名曰“德重堂”,寓意“告诫子孙后代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美德”,该建筑原位于龙游县罗家乡席家村,清朝乾隆年间建造,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建筑前后两进,面阔三间,系前厅后楼配置。主厅堂通常用来会见客人和敬神祭祖,举行婚葬礼仪等。主厅堂是主人身份、地位、自身修养的象征,因此装饰比较华贵、庄重。

28、后厅堂一般为家庭内部活动场所,两边设厢房按长幼、辈份、男女等习俗进行分配。天井两边搭厢房,为佣人或轿夫住的地方,楼上为读书楼,是古代小姐卧室或书生挑灯夜读之处。前后各设一天井,主要起到采光、通风、排水,保持室内清凉干爽作用。天井四隅牛腿雕刻精细,代表着清代木雕工艺的最高水平,尤为第一进天井,石雕工艺精湛,石板雕刻有仙鹤、灵鹿、凤凰等灵兽,寓意吉祥,该建筑门面砖雕文革时遭破坏。枕溪书屋:原位于龙游县溪口镇枫林村的下北碓。建于清嘉庆年间,为潘氏族人所建,潘氏迁自龙游上圩头下陈时卖给黄家,拆迁保护前为黄氏后裔居住。建筑在原址时座东朝西,前对鲤渊坞,屋后为合坑源溪,由于书屋讲台象是枕头,后有合坑源溪,

29、故称为“枕溪”。书屋为“凹”字形,共有楼房九间,现存六间,中间为课堂及休息场所,南边为客厅及寝室,北边为厨房和膳厅。中堂有天子壁,为立孔夫子牌位之处,横楣上现存匾额一方,横书“乐寻耕读”正楷四字。中五间门面不用砖砌,全是樟木拼花。门前有庭院,为课余师徒活动场地。书屋附近有塘,名“鲤渊”,仿效县学泮池所建,含有预祝生徒能鲤鱼跳龙门之意。道光三年,当地知名人士潘锦虹,号云根,聘请本县占家村人严秉忠执教,道光十六年,秉忠举岁贡后始别枕溪。枕溪书屋自清嘉庆始创,直至咸丰,历时五十余年,为龙游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余绍宋先生曾有“足征嘉,道间先辈风流”及“济济生徒,文采风流之盛”之赞语。马氏宗祠:原位于龙游

30、县占家镇马叶村,建于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建筑面积358平方米,建筑形似一四合院式布局,中隔一天井,天井两侧为过廊,上部为楼,前后两进,梁架结构均为五架抬梁接前后廊,前进后廊卷棚式,两进前后檐柱均为讹角石质柱,上置木质牛腿,雕刻松鹿、仙鹤及“八仙”图案。前进用材大于后进,金柱直径均为50厘米,建筑整体高大,布局合理得体。过去的马叶一村二县,以街为界,南北分界,南为龙游,北为衢县。据龙游县志载,“唐代马周后裔,宋时澲州邳为其族人,马希言随宋室南渡寓龙游。宋马天骥为其族人,时居马府(罗家马府墩),其族弟马天骐始迁今里,此后子孙繁衍,与同村叶姓世代通婚,遂称其村为马叶。”马氏家族世代做官,叶氏

31、为徽商,马天骐凭着马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世祖做官的优势,迁到马叶后迅速得到发展,并在马叶建造宗祠,修桥铺路,构筑大型村落。马氏宗祠平时主要供奉祖宗牌位,举行敬神祭祖等大型活动。马氏宗祠设一戏台,戏台很特别,俗称“二面台”,其进门的一端,面朝衢县;另一端,面对列祖列宗之牌位,向着龙游。曾有“站在衢县看龙游做戏”的说法。民国28年,著名书画家余绍宋先生在马氏宗祠戏台梁柱上亲笔书一帧戏曲楹联:“前者欢迎后出席;此方唱罢彼登场。”笔力刚柔相济,字体圆润透逸,透过方寸戏联,仿佛看到流逝的过去。余先生目睹晚清之腐败,民国之升沦,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战,忧国忧民之心,激发他秉笔直书,倾注戏联,将“

32、戏场”喻为“官场”,上联巧用“欢迎”、“出席”字眼,使人一目了然;下联妙引红楼梦好了歌之名句,乱 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将“你”改为“此”,“我”易成“彼”,点明历朝官场象“走马灯”似地上上下下,令人既领略戏台艺术的一般规律,又顿悟人世舞台的深刻哲理。原戏台上还有一楼幅“君子攸处”,现已失落,它告诉人们,君子所处的天地就是一个大戏台。当时演戏往往与赌博活动联在一起,地方政府也要禁赌抓赌,如龙游警察来抓,赌徒们跑到戏台背面去,让艺人朝衢县方向演戏;反之,当衢县警察抓赌时,他们又溜到戏台正面。当时隔县如隔山。一县的警察不能到另一县的辖区去抓赌,马氏宗祠的演戏活动特别繁多热闹。余绍宋先生还写了一幅对联

33、现载于马氏宗谱中: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看戏不如做戏苦;凡是都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此联抒发了作者对梨园子弟疾苦的无限同情,同时劝诫世人务必洞悉仕途之坎坷,宦海之险恶。雍睦堂:原位于龙游县湖镇镇地圩村,建于清嘉庆年间,系徐氏支族祠堂,当地人称为“大厅”。据考,徐氏总祠堂在七都,清初时期从横山后徐迁入,后从七都分支至地圩。当时地圩被视为风水宝地,人丁兴旺,共建有九个厅,太平天国战乱时被烧,现仅存“雍睦堂”一座。该建筑正面门厅上方书有“积善馀庆”四字。中堂有“雍睦堂”匾额一方,左右还有“贡元”、“进士”之匾额。现无存。边门上方嵌有“老虎面”,后墙圆形,似虎坐姿,有镇宅卸阴之意。建筑以

34、木雕见长,门厅和中厅的月梁、挂落、雀替、牛腿、琴枋的木雕工艺十分精湛,时代特色显著,地方风格浓郁。建筑三进三开间,分门厅、中厅、后楼,建筑面积546平方米。单开间二柱三楼门坊,嵌入门厅前檐墙,青石板框上按实拼板门,由鸡胸檐鼓砖出檐;门厅明间七檩用五柱,次间穿斗式七檩用七柱;中厅前廊设船篷轩顶;后楼前廊置牛腿,琴枋承下檐,明次间梁架穿斗式六檩用六柱。一进明间设戏台。项氏民居:原位于龙游县横山镇项家村,建成年代无考,从建筑构架看,应为元未明初建筑。据传,项氏始祖宋朝迁建于此,项氏第三世即元至正年间建此厅堂,该建筑原功能主要为族人祭祀之用,后改为居住之所。建筑由楼上厅、后楼,前后两进组成。建筑平面布

35、局呈梯形,面阔前宽后窄,建筑面积397平方米。楼上厅,面宽呈三间二弄布局,单檐两坡顶。明间九檩用四柱,后檐置壶瓶嘴牛腿承托挑檐檩出檐,次间穿斗式九檩用五柱。次间檩条出挑呈悬山结构。后楼,面宽呈三开间加一弄布局,单檐两坡顶。穿斗式明间五檩用四柱,次间五檩用五柱。前檐置壶瓶嘴牛腿承托挑檐檩出檐,封檐墙。该建筑质朴无华,楼上厅的许多木构件,如扁作梁作法,带小斗的梁垫,蝉腹纹替木,规矩的斗拱卷刹,脊檩底的襻间斗,次间的升起等,显示出龙游地区木结构建筑早期的一些特征。槐庭:原位于龙游县志棠镇儒大门村,建于明代中期,世居王姓。建筑平面呈四合院布局,前厅后楼通过单坡顶厢廊相连,建筑面积410平方米。 面阔1

36、0.58米,进深17.7米。楼厅为倒座形式,呈三开间布局。前立面砖墙封顶,明间设单开间磨砖墙大门。明间抬梁式七檩用四柱,后檐垂檐。次间穿斗式七檩用五柱。后楼呈三开间布局,面阔进深与前厅相同,次间空斗式七檩用五柱,后檐封墙。该建筑梁架用材考究,木雕粗旷,颇有特色,拆迁保护时为王氏族人居住,据考,该建筑原是一座读书楼,有诗为证:不事农桑愿读书,书中自有粟金储。焚膏朗诵槐庭内,直到窗前月影疏。空庭藜火照,银河一色清。万籁世俱寂,惟闻嘹亮声。古槐久不存,虚庭犹似昔,灯火夜深时,书声散空碧。珍重家藏千古书,叮咛须要惜三馀,儿孙不负青云器,勤向灯前剔蠹鱼。陈氏宗祠:堂名:存耕堂,原位于龙游县塔石镇陈家村(

37、又名梨坞村)。梨坞原为柯氏世居之地,该建筑的栋梁上有“梨坞柯家”之字样。明永乐年间,模环莲塘陈希焜做长工来到柯家,因陈希焜勤劳朴实,善于管家理财,深受欢迎,后在柯家定居,并成家立业。当时柯家人丁稀少,难成大业,便全家迁至石佛柯家。陈希焜在柯家留下的部分家业的基础上逐步得到了发展,据陈氏家谱载:“由明及清聚族于斯,至达乾二行,遂臻极盛,斯时也如日方升,前途正可量也。”又载“梨坞陈氏有宗祠为制已古,莫知其所自始,然规模卑隘,发匪前已有改造之说,只以时值乱离,因之中止。”“存耕堂”始建无考,但从现状看,清咸丰前径多次修缮改造。今天我们所见的陈氏宗祠是在民国三年重修后的面貌。据家谱载,陈氏家族第十七世

38、孙陈招新时任省侯补参议员,县参议员等职,在承办禁烟、抗灾济贫等运动中多次受到省长嘉奖。时值人丁兴旺,家庭富有,陈招新还出资修建了龙游北门石板街。该建筑三进三开间,建筑面积256平方米,歇山顶八字门楼,一进明间设戏台,两次间有楼,二进为厅,建筑用材讲究,木雕精致。邵氏卸厅:原位于龙游县志棠镇卸厅村,建于元末,建筑面积80平方米,为邵氏第二世邵德茂所建。据邵氏家谱记载,“德茂平生善明地理,修行道法,乐善施济,克承厥志,且志量远大,器宇轩昂,遂得志棠美地。”卸厅建在邵氏宗祠“雍睦堂”的右侧,属家庙,用于供奉先祖牌位,也是家族举办丧事之场所,与之相对的“雍睦堂”右侧建有“花厅”,主要用于家庭举办喜事。

39、该建筑选材考察,精巧雅致,饰以枫拱,钭撑及砖砌莲瓣花窗,颇具特色。傅家大院:堂名德馨堂,原位于龙游县大街乡大街村,占地107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年间,傅氏家谱载:“叙功阳基於光绪十年岁在甲申元月廿有八日辰时吉课五间三栋,后进德馨堂安奉神榜,中栋悬匾龄引期颐,至于亥岁分曰松、竹、梅三房居业各管其屋,广基经督载理告成。”前进大厅三间,次间二门五间,大厅三明二暗,五进楼堂五间。院子两侧厢楼,主轴线外复建重廓别院,整幢建筑沿袭前堂后寝的传统格局,尊卑有序,主次分明,反映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聚居社会结构。傅氏为龙游商帮的杰出代表,曾经两次受到乾隆皇帝的接见,该建筑2005年迁建龙游民居苑集中保护。戴氏民

40、居:堂名知崇堂,明代晚期建设,原位于龙游县梧村,二进三开间,楼厅结构,面阔12.25米,通进深22.50平方米,占地275.6平方米,明间底层抬梁式,前后双步廊用四柱,楼层五架穿斗式用三柱,前后檐柱出牛腿承托挑檐檩,次间增设山柱穿斗式梁架,底层磨砖贴面墙,后楼穿斗式六架用六柱,前檐柱出牛腿承上、下檐,后檐墙封护,正厅和后楼两侧均用两节马头墙封护。戴氏明代从安徽龙武迁入,由于梧村竹源丰富,遂在当地发展纸业,明晚期至太平天国前,戴氏家庭人丁兴旺,生意兴隆,纸张销至上海浦口、杭州等地。凭借雄厚的经济基础,建起了“知崇堂”、“礼耕堂”、“义和堂”、“竹仁堂”四幢建筑,现存“知崇堂”和“礼耕堂”。该建筑

41、2005年迁建龙游民居苑集中保护。过街楼:原位于横山镇脉元村,属明代早期建筑。建筑后部保持原始,前面部分作改动,改装后斗拱等部件年代稍晚,改装目的主要是挂匾。原门楼正中悬挂着一方“进士”匾额,主人是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进士龚承荐,其父龚世仰为嘉靖三十七年(1558)举人。父子俩宦游数十载,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广为世人称颂。慎思堂:原位于龙游县沐尘乡沐尘村,清晚期建筑,面阔13.45米,进深8.75米,占地117.68平方米,原为小厅,用于敬神祭祖,供奉祖先牌位,后改作居室,八字门厅,内设天井,中堂饰天花,两边为厢房、搭厢房楼屋,建筑小巧玲珑,设计恰到好处。建筑的梁、牛腿等雕有喜鹊、蝙蝠、

42、戏曲人物图案等。建筑为巫氏族人所建,由于巫、袁联姻,巫家将建筑赠给袁家,拆迁时袁氏后人居住。该建筑2004年迁建龙游民居苑集中保护。吴氏民居:原位于湖镇后陈村,属吴氏民居边屋,清早期建筑,共三间,楼屋通进深12.65米,面阔11.90米,占地148.75平方米,内设天井、天井用石栏板围栏制作,设计考究。据吴氏家谱载:“自祖述公由兰溪迁居本邑青逢山下,后经河水冲坍,转徒两处”,由高一公迁至厚成(后陈)。该建筑2004年迁建龙游民居苑。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a href=更多相关文档免费下载请登录: -中文word文档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