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教师小抄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考试小抄(教师小抄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填空、选择1、1996我国学者邵瑞珍主编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中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五个要素 三个过程五个基本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教学环境。三个过程:学习、教学、评价3、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末(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末(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4、1994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会的特邀专题报告中,精辟的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认为教育学理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
2、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5、1924年,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6、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问题的探讨有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两个维度。7、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在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8、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在某一个年龄阶段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9、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新需要与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发生矛盾,这种矛盾是个体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10、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发育继乳儿期之后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11、自我意识是个性发展的核心。自
3、我的分化导致初中阶段自我意识具有矛盾性特征。12、初中生与同伴的关系:进入初中阶段,儿童的友谊进入亲密的相互分享阶段,以持续的友谊关系和情感体验为主要特征。13、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萌芽于初中时期,初步形成于高中阶段。14、高中生兴趣和理想的发展特点:高中生的兴趣多指向事物的内部规律和深层次的理论,到了高中阶段,同学科学习有关的兴趣逐步占据中心位置,其他方面兴趣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抑,兴趣范围相对变窄。另外高中生的学科兴趣出现分化,偏科现象较为普遍。15、高中生的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16、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且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17、一般
4、能力和特殊能力(能辨别):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活动中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创造等,一般的认知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画家的色彩鉴别能力、音乐家的节奏感、舞蹈演员的形体表现能力等。18、能力的结构:(1)二因素说: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认为,能力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个因素。(2)三维结构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能力的结构包括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结果。(3)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个体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
5、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和内省智力。1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加工和组织信息的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个人风格。20、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研究的研究是认知风格研究中非常活跃的领域,威特金做了该领域开创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是两种普遍存在的认知方式,场独立性的人,在对客观事物作出判断时,更多地运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不容易受来自环境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场依存性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外部环境因素作参照,他们更容易受来自环境或其他权威人士信息的干扰。21、发展水平的差异: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其分布大体
6、呈正态分布。2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首次使用离差智商的概念。离差智商的理论依据是:个体智力测验的分布呈正态分布。2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是他们在新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24、学习风格一般包括三个要素:生理要素、心理要素、社会要素。25、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具有以下基本特点:外显性、先天性、稳定性。26、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2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前苏联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大量动物
7、实验研究中发现,动物的神经系统有三种特性,即兴奋和抑制的强度,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28、巴甫洛夫把动物高级神经活动划分为四种类型:(1)强而不平衡的不可遏制型。(2)强、平衡且灵活的活泼型。(3)强、平衡且不灵活的安静型。(4)弱型,也称抑制型。29、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健康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30、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没有妨碍其心理效能发挥的困扰,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最大潜能,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人 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良好适应状态。心理健康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
8、是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31、心理卫生:又称精神卫生,是指人类为了维护和促进心理健康而指定和采取的各种卫生原则和卫生措施的总和。32、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的关系,简单地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心理卫生是为实现心理健康而采取的方法、措施和应该坚持的原则。33、中学生中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学习障碍、情绪障碍、问题行为。34、学习(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的获得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35、我国关于学习的分类:(1)知识的学习,主要包括对教材的感知和理解。(2)技能和熟练的学习,主要指运动的、动作的技能和熟练的学习。(3)以思维为主的智力的学习。(4)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学习。36、
9、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又为学习的联结主义,该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37、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家,联结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被称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38、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情景与反应的联结。(2)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个尝试错误的、盲目渐进的过程,是按一定的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形成起来的。39、苛勒的顿悟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来实现的;而学习的实质就是在主体内部构造的“完形”。40、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不同的种类:依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可以分为接受学
10、习和发现学习;依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关系,学习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41、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42、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43、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因素或内在动力。44、认识兴趣:是一种力求知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也称求知欲。45、成就动机:是学习动机中最重要的心理成分,是指个人希望从事对他们有意义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完美的结果,这是一种具有社会意义的后天获得
11、的动机。奥苏泊尔认为成就动机包含三种成分(能辨别):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46、我国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三类最有实用价值的学习动机:(1)为了获得知识,满足求知欲,指向学习任务本身。(2)为了获得地位。(3)为了长者的表扬。47、需要层次理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8、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德的成就动机观认为,高的成就需要与成功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表现出对问题喜欢承担个人责任,他们认为事业的成功和问题的解决不是靠运气和外界因素,而是自己的能力, 并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
12、感。49、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是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50、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3)教师要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4)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51、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52、学习迁移的种类(能辨别):(1)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成为顺向迁移。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成为逆向迁移。(2)正迁移与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时,称为正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
13、的影响时,成为负迁移。(3)加涅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两种。(4)布鲁纳的分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把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两种,一般迁移是指原理和态度的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具体知识和动作技能的迁移。53、学习迁移的理论(能辨别):(1)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通过训练各种官能以提高其能力实现的。(2)相同要素说: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和武德沃斯,该学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景与迁移测验情景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了迁移。(3)经验类化说:代表人物是贾德,他认为,两种学习活动中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
14、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4)关系转换说:由格式塔心心理学家提出,认为迁移出现是由于学习者突然发现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学生在前次学习中顿悟了一种关系,并将此种顿悟应用到后一种类似的学习情景中。可见,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景之间关系的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54、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认知结构的可辨别性、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和清晰性。55、知识学习:是指在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通过一系列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相似的认知结构的过程。56、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可辨别):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语言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
15、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57、知识学习的类型:(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知识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58、知识直观的类型: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即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主观。59、记忆的加工过程有三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60、技能: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趋于完善化、自动化的活动方式。61、技能的特点:(1)技能与知识经验密切相连。(2)学习或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前提。学习或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前提条件,技能的形成虽然离不开一
16、定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良好的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有助于技能的形成,但是,技能不是遗传的结果,后天的学习和大量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必要条件。(3)完善化和自动化是技能形成的标志。某种活动达到完善化、自动化的程度,是技能形成的标志,人的任何一种活动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动作方式越熟练,越有利于活动任务的完成,人在从事某种新的活动时,经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使正确的动作方式巩固下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动作系统。(4)技能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5)技巧是技能的高级发展阶段。62、操作技能:是指个体借助于骨骼、肌肉的运动来实现的完善化、自动化的肢体活动方式。63、心智技能:是指借助于内部语
17、言在头脑中进行的,完善化、自动或的认知活动方式。64、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操作定向阶段、操作模仿阶段、操作整合阶段、操作熟练阶段。65、练习中的高原现象:在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曲线上的所谓“高原期”。66、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有声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67、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68、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
18、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管理策略)69、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70、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如下几种:比较、自我提问、先行组织者、应用各种记忆技术、生成性学习。71、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72、元认知主要通过监视或控制两种机制实现对认知过程的调节。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技能。73、学习策略训练的模式: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教学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
19、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自学辅导模式。74、问题包含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一类是没有结构或界定模糊的问题。75、我国一般把问题解决分为四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76、创造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一直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77、创造包括真创造和类创造。78、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79、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大体分为两个时期,即他律期和自律期。(2)柯尔伯格的道德
20、发展阶段论,他最先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道德的发展,柯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3)道德发展阶段论,即前习俗水平(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80、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道德观念的形成、道德信念的确立、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81、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张:由“他律”向“自律”的发展、由“效果”向“动机”发展、由“片面”向“全面”发展、由“对人”向“对己”发展。82、道德感情体验的形式: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理性的道德情感体验。83、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一般经过三
21、个阶段:模仿和顺从、心理趋同、自觉行为。84、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指教师采取的有效达到教学目标的一切活动计划,包括教学事项的顺序安排,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每题的选择,教学环境的设置,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设计等。包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个别化教学。85、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包括:发现式教学(又称启发式教学,是指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情景教学(是指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景中进行知识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教学(是指学生之间以主动合作的学习代替教师主导教师的一种教学策略)86、个别化教学的模式: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87
22、、掌握学习:掌握学习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的基本理念是: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恰当的教学,几乎多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88、课堂心理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景,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89、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教师的领导方式、校风与班风、师生的人际关系、班级的规模。90、班集体的形成经历四个阶段:松散阶段、凝聚阶段、形成阶段、优化阶段。91、非正式群体:是指耐心哦没有明文规定或不需要组织认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群体。92、教学评价:是指依据系统收集来的有关学生 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
23、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93、教学测量和评价的分类: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正式评价和分正式评价。94、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95、判断自编测验有效的标准(能辨别):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96、专家型教师:是指那些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的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职业的、敏锐的洞察力的教师。97、专家型教师和新教师在课前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方面都存在差异。98、微格教学: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
24、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一般是将这一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一边课后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新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99、教学反思的环节:具体经验阶段、观摩分析阶段、重新概括阶段、积极的验证阶段。100、教学反思的具体方法: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行动研究。简答1、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帮助教师准确分析教育问题。每个学生都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完全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现实条件,当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各种问题时,教师要能够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及时发现问题。(2)帮助教师实施科学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和技术,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25、、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和方法转变为教学程序和教学行为。(3)帮助教师有效引导和教育学生。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正确分析和了解学生,还可以从心理发展和个别差异的理论出发因材施教,实现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4)帮助教师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 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范例。2、个体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能辨别):(1)连续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前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量的积累,又有质的飞跃。(2)顺序性。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个体心理总是由低级心理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发张。(3)差异性。个体心理的发展
26、,由于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的制约,在发展速度、成熟早晚和最终达到的高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4)不平衡性。即使同一个体,其不同的心理系统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生时间上也不完全相同。3、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性。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2)独立性和批判性。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喜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他们往往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他们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观点,对他人的见解和主张甚至持过度怀疑和批评的态度。(3)片面性和表面性。初中生看问题容易偏激极端,尚缺
27、乏全面、客观、辨证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看问题有事很深刻,但经常不全面,缺乏逻辑性,容易受事物的个别特征或外部特征的影响,经常会遗漏本质特征。(4)自我中心性。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觉醒,思维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发展,他们更喜欢审视自己,进行内省,但观点采择技能还有局限性,他们总是喜欢夸大自己的感受,关注自己身体细微的变化。4、初中生的自我评价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评价的内容从具体表现和外部行为转向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2)从不重视对他人的评价,到非常重视对他人的评价。(3)初中生一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进行自我评价,所以,这一时期的学生极为敏感且不稳定。(4)自我评价的原则性和
28、批判性进一步发展,能比较深入地分析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由依附于权威的评价转变为独立的评价。5、性格特征(能辨别):(1)性格的认知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态度特征。6、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区别:(1)起源不同。从气质和性格的起源来看,气质主要和个体先天的神经类型有关,是遗传的产物,带有很大的先天性。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环境、教育和社会实践是影响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他代表着个体的社会性特点。(2)可塑性不同。气质相对较难改变,可塑性比较小。性格是在环境中塑造起来的,环境的改变可以带来性格的改变,它的可塑性相对比较大。(3)性质不同。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不具有道德
29、评价意义。性格主要表现的是个人和环境的关系,决定行为的内容,有好于坏性质上的差别。相互联系、相互制约:(1)气质影响个体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性质。(2)气质使性格带有独特的色彩。(3)气质制约性格形成的速度。7、心理健康的六个现实标准:(1)自我意识正确。(2)人际关系和谐。(3)性别角色分化。(4)情绪积极稳定。(5)社会适应良好。(6)人格结构健全。8、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的标准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还要能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从事具(3)有社会价值
30、和创造性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追求生活意义。(4)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而是能在各种情况下有效自我调节。(5)心理健康的标准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密切相关,同一行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下,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判断。9、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1)培养自我接受的态度。(2)培养健康的情绪。(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指导科学合理地用脑。(5)开展青春期性教育。10、学生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是以掌握一定的系统科学知识为任务的。(2)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为
31、主。(3)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形成良好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4)学生掌握新知识,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使新旧知识发生意义联系。11、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1)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一般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2)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而且这种行为主要是强化的结果。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3)他提出了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的观点。12、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完形、形成认知结构,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受主体的预期所指导。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1)苛勒的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3)奥
32、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4)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1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理解每门学科的基本的知识结构。(2)主张在学习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3)强调基础知识的早起学习。(4)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倡广泛使用发现法。(5)提出了教学原则的体系即动机、结构、程序和反馈原则。14、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强调主动地接受学习,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掌握人类知识宝库中的现成的知识,知识的获得主要依靠教师传授,学生不必事必躬亲。15、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同化论中,意义学习的实质: 意义学习的实质在于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适
33、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认为性的联系16、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学习的产生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必须要合乎一定的逻辑意义,即新的学习材料本身能与学习者认识结构中原有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认为性的联系,而且新的学习材料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并在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能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的心理倾 向性;其次,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发生内在联系,即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具有逻辑意义的新知识与其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知识经验发生相互作用,使新旧知
34、识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掌握新知识的意义,也使已有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和改造。17、接受学习的特点:(1)接受学习的内容都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理论材料。(2)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以定义的方式或通过上下文的方式。(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符号、概念和命题所反映的事物的意义。(4)接受学习的过程是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即把新知识整合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进行内化、储存下来的过程。(5)从发生上说,它较发现学习晚,因为接受学习是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随着知识基础的建立,才逐渐取代发现学习而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1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的成就行为归因理论(1)维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控制点、稳
35、定性、可控性。(2)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的四种主要原因或因素。(3)个人对其行为成败的归因能引起学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进而会影响以后的成就行为。19、促进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1)掌握基本的知识和原理,突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2)提高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3)创设相似的学习情景与应用情景。(4)利用心理定势的积极影响作用。(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20、有效进行知识概括的数字策略:(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为学生提供多钟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21、遗忘的进程和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
36、系统的研究。(1)艾宾浩斯首创了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2)艾宾浩斯首创了节省法对记忆加以量化。(3)艾宾浩斯对可能影响记忆效果的条件加以严格控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时间内遗忘很快,以后逐步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就几乎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4)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22、科学复习的方法: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法。1、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的关系:区别(1)操作技能是外显的操作活动,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内隐活动,即操作技能具有外显性,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2)操作技能的操作对象是
37、具体的客观事物,心智技能的操作对象是头脑中的观念和映像,即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3)操作技能始终是连贯的,各个环节缺一不可,而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一环一环的推理过程则被高度压 缩和简化的直接提取所取代,即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联系(1)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就是说,心智技能是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2)心智技能要通过操作技能表现出来,它是外部动作的支配者和调节者。(3)这两种技能的形成都与个性特征有关,镇定、灵活、勤奋、认真、责任感等都有助于技能的形成,这两种技能的形成都有助于高效而丰富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复杂的问题。2、有效练习的原则:(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2)掌握相关
38、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3)科学的组织学生练习。(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强化作用。3、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有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控制性原则、激励性原则。4、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一定的认知操作或技能活动,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是思维活动最一般的形式。问题解决的定义包含几个要点:(1)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本质上是认知的,也就是说它是在问题解决者的头脑内部或认识系统中发生的,可以从行为推测人的问题解决过程,但这一过程是难以直接测量的。(2)问题解决包含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目标状态出发,经过许多中间状态,向目标状态逐步过渡的过程。(
39、3)为题解决是具有目标定向性的,是要寻找问题的答案。(4)问题解决是在个体内部发生的,由于每个个体认知结构的差异和个性特点的不同,问题解决带有个性的色彩,是个人化的。5、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策略:(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3)外化思路,进行显性的教学。(4)提供多钟练习的机会。(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6、创造力的特征: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主要三个特征(1)流畅性:是指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很少受到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多数量的观念。(2)独特性:是指人在面对问题时,能提出新颖、独到、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其思维独具匠心、
40、与众不同。(3)变通性:是指思维的灵活性,具有高创造力的人,其思维能灵活的应对各种复杂的变化,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和思维定势的影响。7、创造的过程:(1)准备期:是指创作活动之前,积累相关的知识,搜集大量有关的信息,尤其是对前人同类研究的深入挖掘,这种准备活动不仅可以使人得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使人从中受到启发。(2)酝酿期:是指在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人们开始深入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会尝试各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困难,遭受打击,甚至长时间使问题的解决停滞不前,正是在这种痛苦的思索中孕育着问题解决的可行方案。(3)豁朗期:是指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方法产生的时期,当
41、人们对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也尝试了多钟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生活中一些原型启发可能会使问题解决豁然开朗,茅塞顿开。(4)验证期:是指新的想法出现后,借助于逻辑推理或实证的方法验证自己想法的正确性。8、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可以高,也可以低。(4)高创造性必须以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为基础。9、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规范行动时多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和品德是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1)从本质上来看,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则是一种个体现象。(2)从制约因素上来看,道德是社
42、会生活的产物,主要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品德则是个体生活的内容,它一方面要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受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3)从内容上来看,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的完整体系;品德是社会心理范畴,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部分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局部反映。(4)从调节方式上看,道德对人的约束和调节是通过外在舆论的压力来实现的;品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和调节是通过个人内心的驱使来实现的。10、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
43、想。(2)自我意识的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片面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高中阶段的品德的发生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的时期。11、道德意志的培养:道德意志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控制力的发张,二是言行一致。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明确道德意志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产生道德意志锻炼的愿望。(2)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产生道德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针对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上的个别差异,提出不同的锻炼要求,指导他们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锻炼。12、创设教学情景的方
44、法很多,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1)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记专为少数人设置。(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表达应简明扼要。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4)要注意时机。情景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13、个别化教学大致包括这样几个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并配合大量的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14、正确对待分正式群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强化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意识。(2)
45、调动非正式群体的积极性。(3)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要采取不同的对策。(4)做好非正式群体的心理调整。15、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养:(1)教师崇高的职业理想。(2)教师优良的意志品质。(3)教师娴熟的教育能力。(4)教师磁性的人格魅力。16、教师磁性的人格魅力包括:敬业精神、稳定的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乐观活泼的性格、高尚的品德。教师成长的基本经历:(1)关注生存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2)关注情景阶段:在教师搞到自己已经能够生存了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3)关注学生阶段:成长的下一个目标
46、便是关注学生,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二章13岁前的儿童,其主要思维形式是直觉动作思维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到了青年初期,“理论型”的抽象逻辑2思维开始发展,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3儿童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垂直关系和平行关系两种,垂直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平行关系主要指同伴关系。4简述初中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学习成绩开始分化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性较大,逐渐两极分化。初中阶段的学习与小学阶段相比,学习内容、学习动机、学习形式、学习监控的主体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
47、这些方面,个体差异日趋明显,学习成绩走向分化学习的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越来越明确,间接兴趣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初中生自我控制能力仍然比较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持久自学能力提高5简述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或论述)独立意识增强自我意识分化关心自我成长客观自我评价自尊心增强道德意识高度发展第三章1特殊能力的例子:画家的色彩鉴别能力、音乐家的节奏感、舞蹈演员的形体表现能力等2中学生中的“追星族”,学习明星的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达到惟妙惟肖程度,这是模仿能力的具体表现3美国心理学家斯滕博格把智力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根据智力的功能,把智力分为五种成分:元成分、操作成分、获得成分、保持成分、迁移成分4简述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在解决问题和生产创造中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个体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语言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