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0756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升本) 2012-2013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2.8) 当代文学动态主讲教师:林晨学习中心:_福建古田奥鹏学习中心_ 专业:_汉语言文学_姓 名:_黄荣华_ 学 号:_113440480001_ 成绩:_一 、请同学们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针对新世纪诗歌某一现象或作品进行考察 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简论当下文坛与影视中的“80年代”怀旧二、论文写作要求论文写作要经过资料收集,编写提纲,撰写论文等几个步骤,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占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 文献资料。 三、最终提交论文应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

2、目: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2、正文:正文是论文主体,应占主要篇幅。论文字数一般在25003000字。论文要文字流畅,语言准确,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有独立见解。要理论联系实际。引用他人观点要注明出处,论文正文数字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1)。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3、参考文献,论文后要标注清楚参考文献附录(不少于3个),参考文献要注明书名作者、(文章题目及报刊名称)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序号使用123。 参考文献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

3、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3、不接受纸质论文。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简论近年来中国抗战题材文学的特点摘要: “抗战文学”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抗战文学,是指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从共时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存在大叙事、现实性、反形式化三大特点; 从历史性角度考察,抗战文学则显示出创作发展和人性挖掘深度成正比的特征。抗战文学要出现优秀乃至伟大的作品,有待于我们对民族文学和文化的深刻反思。关键词: 抗战文学、

4、叙事、人性、现实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法避免的生存事件,它破坏了循序渐进的时间流程和平静和谐的空间秩序,以激进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同时,战争也考量着人类生命的韧性和心灵的厚度。大凡经历过战争的民族,有关战争的记忆都会对本民族的文学乃至文化发生难以估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战争文学是测量民族文学、文化的一把尺子,丈量着各民族的内在品性和精神气质。从广义上讲,“抗战文学”指的是抗战时期的文学,即1937-1945年间的文学创作。从地域上讲,包括沦陷区文学、孤岛文学、国统区文学和解放区文学,这其中自然包括写抗战的,也包括不写抗战的文学。从狭义上讲,“抗战文学” 则是以抗战为题材的文

5、学。这也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共时性的抗战文学,一是历时性的抗战文学。所谓共时性文学,即指与抗战同时产生的抗战文学作品;所谓历时性作品,即指迄今为止还在创作的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相对于广义“抗战文学”的过于宽泛,狭义的“抗战文学”在内涵上作了明确界定,从而使“抗战文学”不致因面目过于模糊从而失去研究的针对性。因此,本文将主要以狭义“抗战文学”为讨论对象。如上文所述,狭义的“抗战文学”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两种类型,而这两种文学又分别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文学特点。一、共时性抗战文学有三个特点: 大叙事、现实性和泛形式。(一)、所谓大叙事,或说是宏大叙事,即是指作品大多是以国家民族或某种政治意识为叙事立场,试

6、图通过宏大的历史场景和英雄事迹宣扬一种国家意愿、民族精神或阶级意志。这在国统区尤其是解放区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的鼓手”田间在拟一个诗人的志愿书中表示: 要“永远为人民而歌”,“在神圣的战争里,我必须让我的诗成为他的一个肖子;在侵略的战争里,我必须让我的诗成为它的一个叛徒。无论如何,我决不逃避战争”,并且“宁肯牺牲自己,不牺牲人民与诗歌”(1207-208)。田间的诗歌理念人民文艺几乎为解放区诗人所共有。在这样一种诗歌理念指导下,个人化“小诗”的产生几乎不可能。而在国统区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历史剧的创作也带有这种大叙事的特点,像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也具有这一特点。(二)、现实性则是指

7、作品紧紧围绕抗战,贴近生活真实,以写实的手法反映全国各阶层的抗战事迹。在三个不同的文学场域,“现实性”又各有侧重,如国统区的“暴露与讽刺”,解放区的“新人新事”,积极抗战; 沦陷区的“日常与通俗”。(三)、泛形式意味着将形式泛化,形式内容化。1942年皖南事变以前的文学,基本上是这个共性,它瓦解了30年代现代文学所形成的形式美。而变化的根本目的就是将一切戏剧的政治宣传、鼓动、教化功能推向极致,全面围绕“抗战”做宣传。“抗战”是一个内容溢出形式的时代,无论是话剧、诗、小说、还是散文都受到了严重冲击。这在现代文学史上并非第一次,五四曾有过类似倾向,但五四文学不同于抗战文学,很快就得到了扭转,这就是

8、新月派对白话新诗初期泛形式的反动与形式化。但抗战文学的这种内容溢出形式产生的泛形式化对现当代文学的破坏则明显重视不够。“大跃进”时期的民歌运动、街头诗,60年代的“文革文学”,70年代的“批林”、“批孔”、批“水浒”、天安门诗歌运动,一直到80年代文学以前,文学的泛形式化,都与这一段抗战文学的影响有关,对此我们理应有一种理性的清理与自觉。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文学创作曾有一段谓之为“形式主义”时期,尤其是小说的创作在文体上作了有益的探索。文学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文的自觉与人的自觉。这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对战争的记忆也随之消失,文学的书写就是最好的记

9、忆方式之一,并且不断更新和颠覆着旧的记忆,“抗战文学”也因此生生不息。二、从历史性的角度去看抗战文学的发展,抗战文学的历时性发展与文学的人性深度大体是成正比的。整个发展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40-50年代。40-50年代的小说创作更为集中全面地反映了抗战风貌,出现了如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冯德英的苦菜花,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钢,冯志的敌后武工队等一系列作品。这批小说大多以表现抗战敌后斗争的英雄传奇为主,在叙事上带有传统侠义小说的特征,具有传奇化与道德化倾向。比如敌后武工队里的魏强,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李正、王强,烈火金钢中的史更新、

10、肖飞,他们个个机智灵活,顽强勇敢,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具有抗日战场上“战士”的特征。同时他们又经常深入敌穴,和敌人短兵相接,出奇制胜,性格上往往具有热情豪爽、行侠仗义的特点,多少带有点江湖好汉的风格,增加了他们身上的传奇色彩。如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员在铁路上的战斗曲折生动,都可以化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讲,“血染洋行”、“飞车搞机枪”、“票车上的战斗”、“搞布车”、“打岗村”以及“微山湖化装突围”等。另一方面,小说又将抗战与爱情相结合,将爱情置于“抗战”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国仇家恨交织的复杂背景之下,展现人物的情感成长和情感冲突。但是冲突的结果往往是可以预知的,那就是国家民族情感战胜个人感

11、情。“爱情”成为映照人物精神境界的一面镜子。因此,“爱情”与人物内心的动荡、焦虑和对爱情的渴望关系并不大。不过,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批小说的作者基本上是解放区作家。“抗战加爱情”的模式显然受到了左翼文学传统中“革命加爱情”模式的影响,其中的道德、政治意识影响是很明显的。而如果再往上追溯,则又能隐隐看到中国传统文学中英雄在“江山”与“美人”之间因为“忠君”、“爱国”而抛开儿女私情的小说模式。与小说较为浓厚的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相对应,很多作家在小说的形式上也采用了通俗的民族文学形式章回体,以配合小说的整体风格,比如吕梁英雄传、新英雄儿女传、烈火金钢等都采用了这种大众化的小说形式。正是小说形式的民

12、族化,审美模式、道德观念等的传统性,使得这批小说在当时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并广为流传。但由于这批作家普遍文化储备不够,对世界先进文学与文化的了解是比较有限的,对战争、社会历史缺乏更深入的解析,所以这一阶段的作品往往生动通俗有余,文化韵味不足。(二)、第二阶段是新时期以后。这一阶段的抗战文学明显增加了人性深度和文化深度,出现了一些长篇巨制。代表性的作品有王火的战争和人、周而复的长城万里图、李尔重的新战争与和平、柳溪的战争启示录等。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的战争和人(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第三部 枫叶荻花秋瑟瑟),对人性与文化进行了深度开掘,既有史的严峻也有诗的缠绵,覆盖着新旧交

13、替时代的躁动和不安。主人公童霜威是一位国民党不涉派系兼具学者身份的“党国要人”,他空有满腹经纶却报国无门,他严拒敌伪诱降而备受身心的摧残,虽思升迁又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目睹了抗战中国形形色色的“众生相”,既有孤岛时期上海滩敌伪特工部的黑幕,也有沦陷后南京雨花台苏州寒山寺的凄凉景色,河南1942年骇人听闻的天灾人祸,还有陪都重庆那雾茫茫的夜歌。他忧患郁愤而难免知识阶层的孤独感。他心事浩渺,一步三叹,在新旧交替社会中徘徊、思虑,然后又不断向前在第三部中,童家霆在岁月的历练中逐渐成长。小说结尾部分,童家霆回到了童年时的家园潇湘路一号。家园、童年,似乎都预示着某种诗意人生的回归,淡淡的忧伤中充满

14、了希冀。小说“从历史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又从人生去发现历史” (王火语),超越阶级的人性探索、对人性痛苦的思考,如果没有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长期浸润是无法具有这样的高度的。而小说中浓郁的江南味道浸透纸背,也展示出写作者对江南生活的长期体验和对江南生活把握的深厚功力。这种人性的深度思考和浓厚的文化意蕴正是与上一个时期的英雄传奇时代之间的巨大区别。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不同,除了具有抗战经历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像王火、周而复等老作家都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和较好的艺术素养,这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说,王火的战争和人代表了当时抗战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三)、第三个阶段就是当下

15、,文艺创作中的“抗战”出现了变形化特征。当下抗战文学的“变形”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文学创作上的,其主要特征是个人化、民间化倾向。所受影响主要来源于20世纪末中国日渐觉醒的个人意识和新历史主义观念的影响。他们试图以个人、民间的立场去描写大历史、正统史所遮蔽的另一种杂象丛生的“历史真实”。有人曾将他们所讲的历史称之为“稗史、秘史和野史”。比如格非的大年、风琴,余华的一个地主的死等作品。作品虽然仍然是以抗战为背景,但表现重心不再是战争风云和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之间必然的历史联系,而是掩盖在历史大幕下个人、家族、乡间与“抗战”之间偶然的、戏剧性的交错、磨擦和碰撞。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重写历史”的冲动是值

16、得肯定的,也是必要的。对历史的改写映照的正是当下的历史观、文化观和审美观。一方面,当前社会文化强调个人价值,重视个人生存环境,追逐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尤其是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文学创作上出现躲避“宏大叙事”、“主流话语”,“去意识化”倾向,这些必然会在当下的“抗战文学”创作上得到反映。在这些重讲的“历史”里,他们更多勾勒出了历史的偶然性和特定历史情境下某种荒诞的人性,留下的是无数解说的可能和个体可能并不辉煌的个人体验。但是,这些个人化的“抗战”叙事,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反英雄化”、“去神圣化”的普通情感、世俗生存,但是面对长达八年的民族灾难,这样的小说真是“小小说”了。他们无力恐怕也

17、无意去承担过于沉重的历史。有人把这种倾向称为“犬儒主义叙事“2。第二种“变形”则主要出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他们对第一个时期英雄传奇中的英雄进行了再叙述,世俗化、漫画化是其主要特征。这一倾向在“红色经典”的改编风波中展露无遗。因为和特定的时代 (主要是革命战争时代,包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相联,“红色”具有了某种特定的政治内涵,意味着人们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象征着高尚的情操和理想主义情怀。曾经神圣化的英雄在当下的文学创作和“经典”改编中被请下了“神坛”。在人物造型上增加浪漫情调,在英雄人物身上挖多重性格,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追求所谓的人性化和性格化,使电视剧与原著的核心精神和思

18、想内涵相距甚远。总之,抗战题材的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生活氛围,不同文化心理的文学中,就会有不同的形态、状貌、不同的声音、色彩,对人们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抗战的发动与进行中,文学表现的情感与整个民族利益的现实需要紧密相连,那种发自心底的悲愤、激越、热烈的情怀而发挥着文学作品的感召、鼓舞人们战斗的作用。当历史与抗战现实拉开了相当长的时空距离,战争双方各自经历了民族的、历史的命运的拷打、煎熬之后,文学精神有了新的升华,开始由对本民族的生活、命运的感受、体验,深入到整个人类终极关怀的层面。今后,描写这场战争的文学还会不断出现,但抗战主题发展的阶段性与总方向在已往的文学中已表现出来,抗战主调还会有不同的变奏,但它终将循着这个方向变幻得更深入、更新、更美。参考文献:1白崇义.田间 M/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2王洪岳.当代文学中的欲望叙事与犬儒主义J.湘潭大学学,2006,(4) .3李泽厚. 中国现代思想史论 M. 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