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08687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试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大纲.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考试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英文名称: Psychology授课对象:专升本学生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要求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教材范围、体系安排、课时等,适用于本、专科学生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目的要求。公共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教师而开设的一门具有师范性特点的公共必修课。在高等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目标任务,一方面是为了对未来的教师进行职前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树立科学的心理教育观;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未来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本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教学的实践和中小学教师职业活动的需要,打破传统体系,兼容

2、和整合心理学各分支学科的内容,形成一个全新的属于高等师范公共心理学课程自身独特的体系框架。它以心理教育为主线,以普通心理、教育心理为重要内容,同时吸收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和心理卫生等内容。在此体系中,组织安排能反映最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和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它具有基础性、理论性、科学性、现代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认真学习,将有助于高师院校学生掌握心理学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为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开设也可以为高师院校学生学习教育学、教学法或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和深入研究的线索。 课程的总目标是:使高

3、师生通过心理学的学习,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存在于教学、教育中的常见问题,以便适应21世纪中小学教学与教育改革的要求。三、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课时分配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对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了解心理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一、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现象包括着相互联系的两

4、个主要方面: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心理过程通常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3意志过程意志过程就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调节并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可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其中个性心理特征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内容。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个体意

5、识倾向。主要研究内容有: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指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二、心理学的性质、任务和作用(一)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二)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露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即探讨“人为什么是他自己这个样子”的真正原因。(三)心理学的作用1心理学在理论方面的作用2心理学在实践方面的作用3心理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三、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一)心理科学的产生心理科学的诞生是以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二)心理学的发展第二节 心理的

6、本质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一)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二)大脑产生心理现象的机制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反映是物质的共同属性,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三、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和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二、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一)观察法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者的外部表现(如言语、表情和行为等)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二)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它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通过创设或控制一定的条件来研究被试心理现象的方法。(三)问卷调查法问

7、卷调查法是一种将要调查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设计成问题,让调查对象回答,以此来搜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第二章 注意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注意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注意的种类、注意的品质;掌握影响无意注意、有意注意产生的因素;掌握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的策略。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概念(一)什麽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二)注意的生理机制1定向反射2优势兴奋中心二、注意的外部表现(一)集中注意时的表现1适应性运动的出现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此外,在紧张注意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闭,紧握拳

8、头,肌肉紧张等症状。(二)注意力涣散时的主要表现1情绪上的变化2行为反应三、注意的种类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如何,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一)无意注意(二)有意注意(三)有意后注意 第二节 注意的规律一、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很多,但可以把它概括为两大类: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个体的主观状态。(一)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5刺激作用的开始与终止6刺激物的情绪色彩上述原因属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是外界的客观方面的原因,但有一些对象,因为符合人的心理倾向,因而在不知不觉中

9、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二)人的主观状态属于人本身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人们的需要、兴趣和态度2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状态二、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除个体强烈的需要、浓厚的兴趣、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求这些条件外,还有如下两个方面条件。(一)教学方法方面1课堂教学情境的组织和控制情况2课堂教学中对活动的合理组织(二)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保持稳定的注意依赖于人的主体状态,如果一个人具有明确的目的、高度的责任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和健康的体魄,就容易保持稳定的注意。1使学生加深对事物的意义或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2引导学生利用间接兴趣的作用3引起期待4要求学生要有克服内

10、外干扰的意志努力三、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范围(二)注意的稳定性(三)注意的分配(四)注意的转移 第三节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集中和稳定学生的注意力呢?(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要有安静的教学和学习环境2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3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4要有熟练的教学技巧5要有良好的教学气氛(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时,要注意到以下几点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2培养广泛而稳定的学习兴趣3正确组织教学活动4锻炼坚强的意志力(三)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虽然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但在学习、工

11、作和各种实践活动中,却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因此要善于使学生的两种注意有节奏的交替。二、青少年注意的特点及良好注意力的培养(一)青少年注意的特点 (二)青少年良好课堂注意力的培养第三章 感知觉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感知觉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感觉、知觉的种类;了解感受性的变化与发展;掌握知觉的特性和在教学中运用感知规律的策略。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感知觉概述一、感知觉的概念(一)什麽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二)什麽是知觉知觉是感觉器官对直接作用于其上的刺激物各种特性或各个部分的综合反映,是人对

12、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二、感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1根据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来划分2感受性的种类(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在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感觉器官活动来划分2根据知觉过程中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来划分3错觉第二节 感知觉的规律一、感受性的变化与发展(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二)感觉中的相互作用(三)联觉现象这是一种感觉兼产生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1什麽是知觉的选择性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二)知觉的整体性这是指知觉某一事物时,把对象的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的特性。(三)知觉的理解性1什麽是知觉的理解性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四)知觉的恒

13、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和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了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保持相对不变。由以上知觉的四种特性可以总结,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有以下三方面:(1)知识经验;(2)心理定势:定势也叫心向,是指主体对一定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3)实践活动:人们会根据任务的要求,从背景中选择出要知觉的对象。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感知规律与课堂教学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感知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掌握和运用以下感知规律来进行教学。(一)首因律(二)经验律(三)强度律(四)差异律(五)组合律二、青少年观察的特点与教学(一)青少年观察的特点(二)根据青少年观察的

14、特点进行直观教学第四章 记忆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记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记忆的种类、表象的含义、记忆的品质;掌握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遗忘的规律;掌握在教学中有效地组织复习的策略。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一)什么是记忆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二)记忆的生理机制(三)记忆表象1什麽是记忆表象表象就是基于知觉在头脑内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记忆表象指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2表象的种类3表象的特征二、记忆的种类(一)从

15、记忆内容角度分类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可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感记忆和运动记忆四种:1形象记忆2逻辑记忆3情绪记忆4运动记忆(二)从记忆时间角度分类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1瞬时记忆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第二节 记忆的规律一、影响记忆效果的因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的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一)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什么是识记识记是记忆的开端,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2识记的种类(1)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来分,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时是否理解材料来分,可分为意义识

16、记和机械识记。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在指导学生进行识记时,必须充分注意这些因素。(1)识记的目的和任务。(2)识记材料理解与否、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识记方法与态度。(4)识记时的环境与时间。(5)合理的作息制度与用脑。(6)健康的体魄和稳定而愉快的情绪。(二)影响再认的因素1什么是再认再认是过去经验或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呈现在面前时仍能确认和辨认出来的过程。2再认是否迅速而准确的条件3再认时出现错误的可能原因(三)影响回忆的因素1什么是回忆回忆,也叫再现,是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仍能把它重新反映出来的过程。2回忆的种类3回忆时发生困难的原因和克服的方法二、遗忘的规

17、律(一)什麽是保持与遗忘1保持2遗忘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提取,或提取时发生错误的现象。(二)导致遗忘的原因(三)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因是艾宾浩斯1885年发表的论记忆一书中,他首次提出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四)制约遗忘的因素1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2识记材料的性质3识记材料的数量4学习的程度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三、记忆的品质对于一个人的记忆,决不能笼统地说好或不好。要正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记忆,必须按照记忆的各种品质进行全面的分析

18、。(一)记忆的敏捷性(快)(二)记忆的持久性(牢)(三)记忆的精确性(准)(四)记忆的准备性(活)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有效地组织复习(一)复习要及时、经常地进行(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三)要合理地安排复习材料(四)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五)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六)要合理用脑二、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与课堂教学 三、记忆力训练的步骤与方法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思维、想象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思维、想象的种类、思维的品质;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影响因素、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掌握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9、的策略。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思维、想象概述一、思维、想象的概念(一)什麽是思维、想象1思维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活动作实现的、以已有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2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形成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思维的基本形式(三)思维过程分析二、思维、想象的种类(一)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水平和凭借的不同分为(1)(直观)动作思维。这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2)(具体)形象思维。这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的联想解决问题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这是借助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划分(1

20、)集中思维。集中思维也叫辐合思维或求同思维。它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已知条件朝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不同划分(1)常规思维。它是指人们用常用的方法和固定的程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多数教师认为“调皮的后进生多数是没有出息的”。(2)创造性思维。它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独立想出新异的解题方法,教师采用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研究生完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二)想象的种类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分,无意想象和有意

21、想象。 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自觉地进行的想象。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它是想象的高级形式。有意想象可以根据想象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3)幻想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是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第二节 思维、想象的规律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问题解决的思维过

22、程 1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和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二)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1问题解决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搜索问题空间、选择算子系列时运用的策略的总称。(1)原型启发。(2)尝试性动作。2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1)知识经验。(2)知识表征的方式。3定势、功能固着的作用(1)定势的作用。(2)功能固着。4动机、情绪的作用(1)动机的作用。(2)情绪的作用。5人际关系、个性的影响(1)人际关系的影响。(2)个性的影响。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与过程(一)创造性思维概述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

23、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三、有意想象形成的条件(一)再造想象形成的条件1要能够正确理解词与实物标志的意义2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二)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3原型启发4积极的思维活动5灵感的作用四、思维、想象的品质(一)思维的品质(二)想象的品质第三节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二、青少年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创造性人才的特点(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提倡发散思维并与集中思维相结合3鼓励直觉思维和培养逻辑思维4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5

2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6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大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及想象力的培养(一)青少年想象发展的特点(二)青少年想象力的培养 1保护和培养青少年的好奇心 2丰富青少年的表象储备并扩大他们的知识经验 3提高学生对于语言和文字的理解能力4加强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活动5学会进行创造想象的一些基本方法第六章 情绪情感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情绪情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掌握情绪情感的种类、功能;了解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掌握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的概念(一)什么是

25、情绪、情感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同自己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二)情绪的表情动作二、情绪情感的种类情绪和情感复杂多样,古今中外的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根据,把情绪和情感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别。(一)主要的情绪类别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把应激、激情、心境归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1应激应激是人们为应付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应激的特点具有急速、高度紧张、极短暂。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强烈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如,暴怒、恐惧、悲痛、绝望、狂喜等。3心境心境是一种平静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愉快舒畅和抑郁寡欢,扩散和蔓延是其特性。(二)主要的情感

26、类别由社会需要所引起的高级情感,从性质和内容角度分,有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1理智感理智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某种认识或追求真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或说是爱真(真理)恨假(谬论)的情感。2道德感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或说爱善(道德行为)、恨恶(不良行为)的情感。3美感美感是关于客观事物或人的言行、思想和意图是否符合人的美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或说是爱美恨丑的情感。第二节 情绪情感的规律一、情绪、情感的功能二、情绪情感产生的原因(一)情绪产生的原因1应激产生的原因 2激情产生的原因与身心变化3心境产生的原因(二)情

27、感产生的原因 1理智感产生的原因 2道德感产生的原因 3美感产生的原因三、情绪、情感的品质第三节 青少年情绪情感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青少年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一)健康情绪、情感的识别与调控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二)保持良好情绪的主要方法1积极做人,乐观开朗2悦纳自己,实现价值 3学会宽容,助人为乐4学会倾诉,合理宣泄 5解除烦恼,讲究方法二、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一)教师应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1教师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2教师要精神焕发3注重直观教学(二)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三)教师要发挥情感在教学中

28、的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学生也能互相感染。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1对教学工作要满腔热忱2要爱学生3要当好“课堂气氛”的调控员4教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5教师要发挥非言语行为的作用总之,教师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教书的机器;学生的感情更丰富复杂,决不是接受器。教学中既要以知引人,又要以情感人。第七章 意志与教学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意志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的种类;掌握意志行动过程、意志品质;掌握培养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意志概述一、意志的概念(一)什么是意

29、志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二)意志过程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总之,人的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三)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二、意志行动中的心理冲突的种类第二节 意志的规律一、意志行动过程分析(一)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的斗争2目的的确立3方法的选择4计划的制定(二)执行决定阶段即行动阶段,就是按照行动的计划去实现预定的目的的过程。1内部困难2外部困难二、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性第三节 意志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一、青少年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二、抗挫素质及培育第八章 个性心理与教学教学目

30、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个性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具体来讲使学生了解需要、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种类;掌握性格的类型、气质的种类、能力的种类;掌握影响性格、能力形成的因素以及培养青少年良好性格、能力的方法。教学基本内容:第一节 个性倾向性与教学一、需要与教学(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个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在大脑中的反映。(二)需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二、学习动机与教学(一)学习动机的概念1什么是动机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2学习动机是促进学习的动力因素(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三、学习兴趣与教学(一)兴趣的概述所谓兴趣,就是意识对一定客体的内在趋

31、向性和内在选择性。(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第二节 性格、气质与教学一、性格、气质概述(一)什麽是性格、气质1性格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其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2气质气质是先天的,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二)性格、气质的类型1性格的类型 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个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三)气质与性格的关系 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2性格与气质的联系二、性格的规律(

32、一)性格的结构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意志特征3性格的情绪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二)性格的形成1高级神经活动类型2家庭3学校4社会信息5社会关系与职业6自我教育(三)性格的鉴定1性格的外部表现鉴定性格的客观依据2鉴定性格的方法三、性格、气质在教学中的作用(一)青少年性格培养(二)气质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第三节 能力与教学一、能力概述 (一)能力的概念1什麽是能力能力的概念很复杂,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能力与知识、技能3能力、才能和天才4能力与学习的关系(二)能力的种类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再造能力与创造能力3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二、能力的规律(一)能力的

33、理论(二)能力的个别差异1能力的类型差异2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三)能力的形成1遗传素质2环境和早期经验3营养4学校教育的作用5社会实践活动6非智力因素(四)能力的测量三、青少年能力培养第九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十章 教师心理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教师心理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心理学教程作者:张旭东、郑荣双、郑剑虹、雷学军、李夏妍 出版社:科学(北京)出版时间:2008年5月第1版印张:8.75;字数:265千字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学校管理学考试大纲一、课

34、程目标通过学校管理学教学,掌握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必备的管理基础理论知识,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管理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学校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二、教材学校管理学,江月孙 赵敏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2版。 三、课程内容与考核点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对为什么要研究学校管理学、学校管理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如何进行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工作等问题进行学习与研讨,旨在使学生对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定位,学校管理学发展的基本路径,学校管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明确学校管理学学习的基本方向。考核知识点:一、学校管理定义及内涵二、学校

35、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三、学校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科学管理学之父:泰罗,1911年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2.20世纪30年代,需要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民主参与理论、领导行为理论第二章 学校管理目标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目标管理与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学校管理目标的制定依据、内容体系和要求,知道如何实施学校管理目标。考核知识点:一、目标管理定义二、什么是学校管理目标三、目标的管理作用四、制定学校管理目标的依据五、学校管理目标的内容和体系六、制定学校管理目标的要求七、目标评价过程的步骤第三章 学校管理原则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在说明学校管理原则的作用和依据,以及论述管理原则体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条

36、理解主要管理原则的基本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对学校管理原则观念的认同。考核知识点:一、学校管理原则定义二、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三、以教学为中心的全面质量管理原则的含义及贯彻的基本要求四、责任制的定义及贯彻责任制原则的基本要求五、民主管理原则的含义及贯彻基本要求六、效益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第四章 学校管理过程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以分析学校管理过程的特性为基础,通过剖析管理过程中的基本环节,进一步探讨管理过程的优化,以便促使学生了解学校管理特性及其基本环节,明了与掌握学校管理工作的优化问题。考核知识点:一、管理过程、学校管理过程、管理职能概念二、学校管理过程特点三、学校管理过程的基

37、本环节:计划、组织、检查、总结四、学校工作计划的意义及结构五、良好工作计划的特点六、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活动有那些第五章 学校管理体制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学校管理体制的定义、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条件。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管理体制的含义二、 校长负责制的含义及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条件三、 学校的组织机构的含义及建立学校组织机构的基本要求第六章 学校管理人员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通过论述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的范围、作用和职责,分析他们的个体条件和群体结构,以及在论述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基础上,旨在促进学生在观念上明了学校领导管理人员的范围、作用与基本职责,清楚学校管理人员的个性

38、条件和群体结构,为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及相关研究打下基础。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管理人员有那些二、 中小学校长的地位、职责三、 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四、 学校领导班子的建设第七章 教师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教师工作特点及心理特点,掌握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本方法,明确教师管理的几项具体工作。考核知识点:一、 教师的劳动特点及心理特点二、 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的方式方法三、 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本方法四、 教师管理的具体工作第八章 学生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当代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掌握学生管理的基本任务和内容,掌握学生管理的方法。考核知识点:一、学生管理的理论基础:主体教育管理观二

39、、学生管理的任务三、学生管理的内容四、非正式群体的形式五、学生管理的方法第九章 学校管理方法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学校管理常用的方法:行政方法、经济方法、法律的方法、思想教育的方法、控制方法。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管理方法的定义二、 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的定义三、 学校管理的行政方法的特点四、 在学校管理中运用行政方法的基本要求五、 学校管理的经济方法的定义六、 学校管理经济方法的特点七、 运用学校管理经济方法的基本要求八、 学校管理法律方法的定义九、 学校管理法律方法的特点第十章 学校管理技术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学校管理的决策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管理决策定义

40、二、 学校管理决策类型三、 学校管理决策的一般过程四、 常见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法五、 管理信息和管理信息系统第十一章 教学工作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教学工作管理的基本要求,掌握教学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考核知识点:一、 教学工作管理目标二、 什么是教学思想三、 教学思想管理的主要内容四、 全校性的教学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五、 教学工作的检查方式方法六、 教学工作总结的种类七、 如何编班第十二章 教学研究工作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教学研究管理的意义,掌握教学研究管理的内容与方法。考核知识点:一、 教学研究工作管理的意义二、 教学研究管理的内容第十三章 德育工作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明确德育管理的基本要

41、求及德育过程和德育途径的管理。考核知识点:一、 德育管理的任务二、 如何处理好教学为主与加强德育工作管理的关系三、 什么是校风四、 校风的内容五、 培养良好校风的基本做法六、 提高学校德育管理效能的主要措施。第十四章 体育卫生管理工作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的任务和要求。考核知识点:体育卫生管理任务第十五章 美育工作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美育工作管理的意义、任务和要求,掌握美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考核知识点:一、美育工作管理的含义与要求二、美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第十八章 学校文化与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学校文化的含义、内容与功能及学校文化建设。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文化的定义二、学校文化的实质和特征三、学校文化的内容四、学校文化的功能五、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六、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第十九章 学校公共关系与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学校公共关系的含义、功能和原则。考核知识点:一、 学校公共关系定义二、学校公共关系功能三、学校公共关系原则第二十章 学校教育评价与管理学习目的与要求:理解掌握教育评价的意义、学校管理评价的原则及内容、学校教育评价的组织实施。考核知识点:一、 教育评价定义二、学校教育评价的意义三、学校教育评价的内容四、建立学校教育评价制度的主要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