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笔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09433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笔记).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绪论【大纲】(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2、固定在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停留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1632年,捷克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等)1762年,法国的卢梭爱弥儿,系统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17761787年,德国康德在哥伦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是较早开授教育学讲座的教授,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3.教育学的发

3、展多样化阶段(1)实科教育思想:1861年,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教育论,反映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2)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1908出版实验教育学,完成了对实验教育学的系统论述)等,基本观点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活动和表现;采用实验的方法。夸大容易走上“唯科学主义”的迷途。(3)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1916年杜威出版了民主主义与教育,批判脱离儿童生活的、以教师传授书本为主的“传统教育”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联系不断的改组或改造从做中学学校即社会。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解放儿童的教育,

4、是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凯洛夫,于1939年出版教育学,代表观点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1930年,杨贤江出版了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1)1956年美国的布鲁姆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2)1963年美国的布鲁纳发表了教育过程著作,主

5、张“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倡发现学习。(3)1975年,苏联的赞可夫出版了教学与发展,全面阐释实验教学论的体系,叙述学生的发展进程,强调教学应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4)1972年,苏联的巴班斯基出版了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几本系列著作。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大纲】(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

6、;狭义教育。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教育者:涵义: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离开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受教育者:涵义: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地位:受教育者既是学

7、习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中介系统:涵义: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概括起来说,是体、智、德、美及综合实践等几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还应当有以培养人为目的而组织的包括生产劳动在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活动本身。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特征:人的依赖关系)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

8、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原始的教育目的在于形成一个人的性格、才能、技巧和道德品质)。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在夏朝有“痒”、“序”、“校”的施教机构,殷商和西周有“学”、“瞽宗”、“辟雍”、“泮宫”等学校)。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奴隶社会:学校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宗教性和保守性)。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教育的特点:(特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义务教育法、1870年英国的初等教育法、1872年德国的普通教育法、1881-1882年法国的弗里法案、1

9、886年日本的小学校令,这些具有强制性质的法律的实施,使得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普及了初等教育。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世界人权宣言;195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第一个关于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条约。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制度划一性、封闭性)。第四节 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指的是,凡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

10、影响。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考纲】(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

11、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真题】 1.2010华中 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2.2010 天津师大 简答: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3.2010 浙师 简答:在人的发展中,哪四个方面的因素时最重要的?每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什么?4.2011 东北师大 论述:论述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各自作用。 5.2011 东北师大 简答: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6.2010 中山 论述:谈谈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7. 2011 陕师大 简答: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8.2011 中山 简答: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要作用 。9.2011北师 简答:试评

12、“环境决定论”。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含义 1.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2.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指儿童的发展。 3.分类: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但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做出不同的分析,分三个方面: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生理功能的逐步完善。 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认知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 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

13、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三方面联系:人的发展的这三个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它们与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是相一致的、交织在一起的。 二、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和能动性 1.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 儿童发展的未完成性、未成熟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预示着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2.能动性 人是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的。 人在发展过程中会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这

14、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 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三、人的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差异性、整体性 1.顺序性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耍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不

15、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问的发展速率。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3.阶段性 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

16、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差异性 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人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5.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

17、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1.遗传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个体的能动作用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

18、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知识的认知价值;知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考纲】(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

19、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结底是被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状况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有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

20、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21、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制度决定的。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这里的文化是指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的概念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来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的文化知识,反映到课程上,课程本身就是文化

22、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文化知识是教育的主要资源。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首先,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文化模式对每个人的塑造的力量很大。 其次,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不同文化模式下教育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都有很大的差异。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待学习和读书的态度不同,反映到教育上,教师教育方法也不同。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含义: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而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23、。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教育的生态功能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

24、递。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含义: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与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与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分类: 横向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和训练,能够在社会区域、职业岗位与社会组织中做水平的流动,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结合个人的意愿与可能条件更换其工作地点、单位、任务,改变其环境而不提升其社会阶层或科层结构中的地位。 纵向流动功能:指社会成员因受教育的培养与筛选,能够在社会阶层、科层结构中做纵向的提升,包括职称晋升、职务升迁、薪酬提级,改变其社

25、会层级地位与作用。 3.历史发展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只能在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较小的范围中进行。 现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不断强化,使教育日益成为激励社会成员奋发图强、不断进取的动力,不仅在很大限度上引导着个体素质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社会结构局部或整体的变化。 4.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与社会流动功能的关系 1)区别:社会变迁功能: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与文化等社会

26、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与发展。 社会流动功能: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与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2)联系: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为社会流动功能的产生奠定了客观基础,并为其实现开拓了可能的空间,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实现程度,既是衡量社会变迁的价值尺度,又是推进社会变迁的动力。二者的互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要条件,体现了教育对社会发展日益增强的能动作用。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含义: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

27、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与继承性。 2)主要表现: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的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第三节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2.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二、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1.国兴教育的重大举措和巨大成绩 恢复高考和高校

28、扩招; 普及义务教育的立法; 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 教育事业的巨大发展 。2.国兴教育面临的问题 教育公共投人严重不足 ;教育公平面临严峻挑战 。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章 教育目的【大纲】 (一)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全面发展;培养独立个性。2、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普

29、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与意义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1)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从形态上看,教育目的还可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理论形态: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

30、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两者的关系:前者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不一定都能变成事实,但经过人们对教育目的的调适与积极实践,也可以成为现实上追求的教育目的。后者既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也是一种教育现实。 2.教育目的的意义 定向作用 调控作用 评价作用 从总体上看,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组织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管理、评估教育质量、引领和激励受教育者起着指导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1.层次结构: 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的总目的,即代表国家

31、或社会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即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的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教学目标,即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2.内容结构: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诸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 就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要或为什么阶级的利益服务。 其中,关于人的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

32、内容结构的核心部分。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一、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含义: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1.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卢梭、福禄培尔、佩斯泰洛齐等; 2)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个人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制订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的;

33、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3)评价:个人本位论把个人的自身的需要作为制订教育目的的依据,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如果只强调个人的需求与个性的发展,而一味贬低和反对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则是片面的、极其错误的。 2.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柏拉图、赫尔巴赫等; 2)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 教育除了满足社

34、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3)评价: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要坚

35、持培养劳动者的观点。 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 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从分类的角度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从分层的角度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多层次的发展所构成的立体结构。如根据人的现实生活所要处理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能力的发展,即发展人处理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如劳动能力)、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和与自我关系的能力(如自我评价能力),如果人的发展在这三个层面都形成了健全的能力,那么,人与外界和人

36、与自身的关系就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这个人的发展就是和谐发展或全面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教育学所讲的“个性”,应该更多地从哲学、社会学、人才学和教育学上来认识,是一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在社会关系中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独立个性,更多地强调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创新精神和超越精神。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说的是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 说的是德、智、

37、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1.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2.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综合实践活动。人才的规格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性全面发展的问题。第六章 教育制度【大纲】(一)教育制度概述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三)我国

38、现行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2.特点: 客观性; 规范性; 历史性; 强制性。 二、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

39、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学制) 1.含义: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三种主要类型:一是双轨学制,二是单轨学制,三是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1.双轨制:在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

40、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人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简称双轨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联结的中等职业教育)。 2.单轨制: 美国原来的双轨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就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湮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简称单轨制。美国单轨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 单轨制最早产生于

41、美国,长期以来之所以没有重大变化,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它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以及20 世纪以来高中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2.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大纲49) 1. 从学校系统分析,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从发展过程可以得出两点

42、结论: 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并轨就要并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因而综合中学化就成了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1. 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2.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学前教育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近三十年来,我国学制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就是重建和完善分支型学制,即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后的职业教育走向分支型学制,再通过高中综合化走向单轨学制。这是现代学制发展的趋势。 3.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43、: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六章 课 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及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概念;课程理论的发展;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二)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三)课程改革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第一节 课程概述一、课程及相关的概念 1.课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动态的教育存在

44、。从育人目标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培养人的蓝图,从课程内容的角度看,课程是一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连接学生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引导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知识体系及其获取的路径。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主张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大致主要有以下四种课程的界定: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2.课程实施文本:1)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订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普通小学与中学的课程方案,它是指在国家的教育目的与方针的指导下,为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

45、政策性文件。 2)课程标准: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自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某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与评价课程的基础。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标准。 3)教科书: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它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写的教学规范知识。 二、课程的基本问题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1.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是课程问题明确化的开端。 他讲究知识的价值,注重人的社会生活对于科学知识的需求,是非常有意

46、义的,但是,他把课程仅仅看成是科学知识,则有所偏颇。 2.杜威的经验课程 杜威发表的 儿童与课程 是影响深远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的著作。 杜威用动态的知识观来阐释儿童现有经验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是儿童经验改组的过程的观点值得肯定,但他并未明确解决课程设置的目的的要求,也未阐明课程与教学的联系与区别,致使课程及教材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给教材的选编带来了难度,并严重地削弱了教材在教学中的作用。 3.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法 出版了课程 一书,可以被看做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他认为应当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教育目标。为此,他对成人的社会生活的活动做了大规模的调查,其结果将社会生活活动分为10大类,这10大类的活动便构成了教育的主要目标,并据此来确定教育应当使儿童获得的知识、技能、能力、态度与品行等方面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基础。这种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