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10905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阳潮南上岗考教育学复习资料.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韩师版教育学笔记第一章一、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泛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一切社会活动。对象多层次,形式多样化。狭义的教育是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其智力和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二、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与劳动,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三、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四、教育的基本素质:学习者、教育者、教育影响。五、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生物起源说”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但是两种学说无论是哪一种都忽略了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人

2、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起源于社会再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六、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七、教育学的发展经历: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学记、演说术原理(昆体良)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大教学论(垮美纽斯)、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 3.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教育学(凯洛夫)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布鲁姆)、教育过程(布鲁纳) 教学与发展(赞科夫)、教学过程最优化(巴班斯基)八、教育学的意义(价值):1.启发教师的教育自觉,使其不断地领悟

3、教育的真真谛。 2.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养良好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师自我反省和自我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坚定的基础。第二章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或者说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人才; (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社会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教育不能决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 (4)教

4、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二、教育与经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2)生产力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制约着课堂的设置和内容; (4)生产力制约着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的手段; (4)教育提高生产管理水平的手段。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本身的历史继承性。四、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教育的

5、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发展。 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 (1)影响着文化的传递;(2)影响着文化的选择;(3)影响着文化的融合。五、教育在我过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对经济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我国建国以来正反经验,充分表明了劳动者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新科学知识的应用,影响到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影响到我过人口的控制和社会风气的改善。要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对政治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 (1)教育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2

6、)教育有利于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的政治变革,真正实现政治文明。 3.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第三章一、个体发展的两个学派的观点: 1.内发论:强调个体的发展及顺序是受人的某些内在因素的控制和决定,只看到人的内在因素而忽略了外部因素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2.外铄论:强调个体的发展主要依靠外部力量,着重看重外部因素,看重教育学的价值,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二、教育适应个体发展的规律: 1.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决定教育的循序渐进; 2.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决定教育的因材施教; 3.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决定教育的有针对性。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

7、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个体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个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对个体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2.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 3.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 4.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适应社会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往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有效地组织

8、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第四章一、什么是教育方针?(或者教育方针的本质)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提出的,以法定形式确定下来,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二、教育方针的主体(核心):教育目的。三、什么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目标和方向,即教育工作要达到的预期效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身心发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发生怎么结果。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总的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四、教育

9、目的的功能:定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五、素质教育的定义: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六、素质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教师主体间的本作性教育。七、素质教育的特点:主动性和成功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全面性和个别性、全体性和个体性、交互性和层次性、内化性和外化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八、实施素质教育,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1.树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理念;2.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体系; 3.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4.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素质教育的

10、评价机制; 5.提高校长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6.优化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九、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十、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 2.以学生学习为本,注重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形成、潜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生产。 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第五章一、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一定社会或者阶级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施加影响为主要职责的人二、教师的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三、教师的作用:1

11、.教师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传播者; 2.教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塑造者; 3.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学校发展。四、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2.教师劳动具有很强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在时间上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五、师生关系的定义:师生关系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进行交往而形成的关系。六、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1.在工作方面,师生之间是在教育过程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产生的人际关系。 2.在组织方面,师生之间是在一定组织和制度中结识的角色关系。 3.在心理方面,师生是在教育过程中的交往而形成的各种相互认识、期望和感情的关系。在

12、情感、态度和行动方面,师生关系有: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和民主性师生关系。七、良好师生关系:尊师爱生、配合密切,民主平等、联系稳固,教学相长、关系透明,双向反馈、互补互助。八、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1.树立良好的学生观和教育观; 2.提高自我修养;3.善于和学生沟通。九、教师的素质:1.教师的文化素质:(1)教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2)教师应该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 (3)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2.教师的能力素质:(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2)教育教学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4)组织、管理能力 (5)教学机智;(6)社交能力 (7)教育科研能力3.教师的心

13、理品质:良好的注意持久力和分配力;细致而深刻的观察力 良好的记忆力;敏捷性和逻辑性很强的思维能力;创造性的想象力; 广泛的兴趣;良好的意志力;丰富而又恰当的情绪和情感。十、职业道德定义: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自己职业生涯中所必须遵循的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十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依法从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十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1. 在教育事业方面:(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提高自我修养,穿凿一流的教育业绩。2. 在教育对象方面:(1)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3. 在教师个体和集体方

14、面:(1)互相尊重 。(2)相互支持、相互协作。(3)尊重和依靠教师集体。4. 在我修养方面:(1)以身作则,堪为师表。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第六章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二、德育的内容: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三、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四、德育的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和纪律约

15、束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六、德育的途径: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校外、课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展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七、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指导自我教育法、品的评价法。八、智育的定义:智育又称智力教育,是

16、教育者指导和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智能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九、智育的意义:1.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2.奠定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十、智育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2.培养训练学生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学生的智能。十一、智育的过程:1.掌握知识的过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2.技能的形成过程:智力技能的形成过程; 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3.发展智能的过程:(1)智能是在掌握知识、技能中形成和发展的;(2)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3)智能是在个性品质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的。十二、体育的定义:体育是使学生增强体质以及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17、,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体育的意义:1.促进学生正常发育、不断增强学生体质; 2.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丰富环境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十四、体育的任务:促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十五、体育的途径和方法: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十六、美育的定义: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是学生掌握审美基本知识、形成一定审美能力和培养正确审美观的教育。十七、美育的意义:1.美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十八、美育的任务:1.培养学

18、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没的能力,3.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十九、美育的途径和方法:1.学习艺术,2.欣赏自然,3.热爱生活。二十、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1.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2.改革教育内容,促进全面发展;3.学会生存,改善教学条件。二十一、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劳动观点和习惯,2.掌握生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3.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二十二、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自然科学的教学,2.劳动技术教育课,3.各种形式的劳动。第七章一、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为所有学生提供的和重建的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和。 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19、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二、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1).国际背景:知识经济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2).国内背景:(1)顺应国际课程改革大趋势的影响; (2)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和生活与时代的联系;4)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三、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课程设置的亮点: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加

20、强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重视不同学科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淡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联系和综合。四、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是规范中小学教育的法定文件,是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结果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的作用:帮助教材编写、帮助教学、帮助课程评价。 课程的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用标准、实施建议、附录。五、教材的基本原则: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适应学生现有发展水平;3.贴近学生生活,实践性强;4.促进学生不断探究问题。新教材的特色:1.完全面向全体学生;2.贴近学生生活,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3.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和

21、动手实践;4.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5.新教材为教学开创了自由的空间。第八章一、教学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全新的教学观:1.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2. 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体,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3. “四因素”过程论,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分别进行着对话和交流。4. 赋予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5. 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发现中学习,在交往合作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6. 学习是学生内部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

22、的过程。7. 活动是学生探究性的学习的过程,是个性的,也是交往合作的;是认知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基本特征和职能。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2.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的形成、潜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创新精神的产生。3.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二、教学过程的特点:1.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教学过程的教育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2.教学是一种情知交融的认识活动;3.

23、教学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科学认识活动;4.教学是一种面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5.教学是一种有限制性的艺术创造活动。 1)备课是一种同工异构的艺术创造活动;2)上课是一种亦陈亦现的艺术表现活动;3)评课是一种“空筐”艺术。三、教育原则是有一定依据的: 1.教育原则必须符合教学规律; 2.社会性质和培养目标制约着教育原则; 3.教育原则必须继承中外教育史上有关教育原则的精华。四、教学原则的定义:教学原则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自觉的遵循教育规律,为完成教育任务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 教学原则的体系:1.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1)以符合科学要求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进行教学;2)根据学

24、科的性质和特点,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性;3)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人文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以身作则。2. 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原则;3. 直观性原则;4. 启发性原则5. 循序渐进原则1)按学科的科学体系进行教学;2)按照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3)培养学生系统学习的良好习惯。6. 巩固性原则7. 因材施教原则8. 发展性原则。 1)主动全面发展; 2)强调方法训练;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第九章一、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足迹起来进行教育的结构。(二)、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指

25、将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等划分等级并编排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由教师根据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按课程表安排学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三)、班集体制的作用:1.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四)、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二、教学基本程序:(一)教学基本程序: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二)教学基本程序的具体内容:1.备课的内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 备课的形式:(1)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 (2)单元教学计划;(3)课时教学计划。2.说课的内容:说教材、说

26、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 说课的要求:(1)抓住一个“课”字,突出一个“说”字; (2)遵循“说”路,选准“说”法; (3)变换“说”法,找准“说”点; (4)把我“说”度,把课“说”活。3.上课:课的类型:单一课和综合课。 课的结构: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要求: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语言清晰、积极性高。4.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的类型:阅读作业、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际作业。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2).要能引起学生的作业动机;(3).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允许学生自选作业;(

27、4).作业的分量要适量,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5)通过开放性作业,使知识得以延续和发展。 批改作业的要求:(1)批改作业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全批全改、重点批改、抽样批改、面批面改、只查不改 (2)批改作业时,重点放在“改”上; (3)注意批改作业的效果。5.课外辅导的注意点:(1)从实际出发,重视因材施教;(2)辅导目的明确,着重启发学生的思维;(3)辅导可以组织学生相互帮助;(4)善于总结,积累经验。6.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考核的种类:日常性检查、阶段性检查、总结性检查。 考核的方法:考查:平时观察、口头提问、书面检查。 考试:传统的考试、标准化考试。 学业成绩评定的种类:评语

28、和评分。 学业成绩评定的要求:1.评定的目的要明确; 2.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果,也要关注学生获得学业成绩的过程;3.既要关注教学性目标,也要关注表现性目标,同时还要关注学业成绩背后的个性发展水平4.要重视量的评价,也要重视质的评价。5.学业成绩评定既可以是教师评定和学生评定相结合,也可以是学生个人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三、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的定义: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熟悉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教学策略的特点:指向性、操作性、灵活性、整体综合性、层次性。(二)教学策略有:讲授策略、对话策略、指导策略。 1.讲授策略:1).

29、讲授的定义:讲授时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行为。 2).讲授的特点:(1)从信息传播的方向看,具有单向性; (2)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 3).讲授的误区:(1)讲授的内容过多,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 (2)讲授的时间过长,超过学生有意注意的限度; (3)讲授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很不明确,没有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 (4)讲授没有注意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 (5)讲授没有激发学生有意识理解知识的心理倾向。 4).讲授的形式: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5).讲授的一般步骤:导论、主体和结论。 6).讲授的基本要求:(1)讲授要有科学性;(2)讲授要有生动形象

30、性;(3)讲授要有启发性;(4)讲授要有简洁性和和谐性;(5)讲授要与板书相结合。 2.对话策略: 1)对华策略的形式:问答和讨论。 2)问答的四个环节:发问、侯答、叫答、理答。 3)问答的基本要求:准备工作要充分,提问艺术要讲究, 侯答环节要耐心,叫答几率要均衡, 回答过程要倾听,理答过程针对性。 4)讨论的优点:(1)讨论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 (2)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3)在讨论中,有利于学生思维碰出火花,增长学生知识和才干。 (4)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转变人生态度。(5)讨论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参与、倾听、表达和竞争能力的过程。

31、 3.指导策略:练习指导策略、阅读指导策略、活动指导策略。四、1.学生现代学习策略的特点: 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学习性。 2.学生现代主要的学习策略: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段、反思阶段第十章一、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研究如何确立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制定教学程序计划,确定教学任务以及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技术。二、课堂教学设计:(一)定义:课堂教学设计是指课堂教学过程及其教学方法的设计。(二)、作用:1.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有利于实施个别化教学; 3.有利于教学过程最优化。(三)、注意点:1.注意情感态

32、度、价值观和目标的实现; 2.注意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注意师生的交流; 4.注意教学活动的开放性。(四)、原则:1.整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 4.过程性原则,5.开放性原则,6.情感、体验教学原则。三、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一)、定义:教学目标是指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或者预期的学习活动所要得到的标准。(二)、分类: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 2.明显目标和隐蔽目标; 3.有靶目标和使能目标。(三)、制定教学目标的步骤: 1.钻研课程标准、教材,确立目标点; 2.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 3.确定目标分类; 4.准确表达教学目标; 5.评价教学目标; 6.完善教学

33、目标。四、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定义:教学内容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以及言语等社会经验的总和。(二)、教学内容的注意点: 1.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和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使教材的直线型和螺旋性有机结合起来。 2.处理好学科的内在联系; 3.处理好新旧的关系; 4.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三)、分析教材的步骤: 1.熟悉知识体系; 2.明确教学任务; 3.掌握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和相互关联。 4.评价教学内容。五、课堂教学策略设计:(一)、定义:教学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策划的采用教学程序、方法、形式、媒体的方略。(二)特点

34、:情境性、指向性、实践性、灵活性。(三)、制定教学策略的内容: 1.了解学生;2.选择教学方法;3.组合教学组织形式。六、课堂教学媒体设计:(一)、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 1.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 2.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3.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 4.技术方面的因素。(二)、媒体的选择和组合分以下几步: 1.明确教学目标; 2.列出教学活动; 3.选择刺激种类; 4.列出备用媒体; 5.选出理论上最佳的媒体; 6.最后媒体的选择和组合; 7.选择、修改和组合媒体教材。七、(一)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 1.促进学生发展;2.促进教师成长;3.以学论教。(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结构:1.确

35、立优质的课程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协调和统一。2.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追究高效的课堂教学过程。3.教学评价效果: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的统一。八、(一)教学疾病的类型:道德性疾病、心理性疾病和技术性疾病。 (二)教学疾病的表现:1.教学失范,2.教学失衡, 3.教学失偏,4.教学阻隔. (三)教学疾病的防治方法: 1.预防为主, 2.及时控制, 3.培养教师的反思性教学意识和能力。第十一章一、课外教育活动:(一)定义:课外教育活动是在学校课程以外,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二)特点:选择性和自愿性 伸缩性和广泛性

36、 灵活性和多样性 独立性和自主性(三)意义:1.陶冶情操,培养思想品德; 2.扩大视野,增进知识,发展智力; 3.发展创造性,锻炼各种能力; 4.满足学生各种需求、愉悦身心、增进健康。(四)任务:1.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开阔眼界、启迪智慧、增进学生知识; 3.提高智力水平,培养创造能力; 4.陶冶思想情操,发展非智力因素; 5.丰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6.指导学生职业定向。二、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一)课外教育活动是根据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学生年龄特点和课外教育任务来确定的。(二)基本内容:1.学校自行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1)学科兴趣活动 (2)文学艺术活动 (3)体

37、育活动2.与社会协调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3)职业技术学习活动 (3)社会公益活动3.与家庭协调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 (1)有教育意义的家庭活动 (2)亲子活动和亲子游戏(三)基本形式:1.学校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1)群众性活动 (2)小组活动 (3)个别活动2.家庭和社会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1)由校外教育机构领导和组织的各级各类教育活动;(2)家庭组织的课外教育活动;(3)民间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四)基本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3.活动要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4.注意发挥学生集体

38、和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五)开展课外教育活动把握:1.把课外教育活动列入学校、班级的总体教育计划之中;2.加强学校领导、教师和班主任的指导和辅导作用;3.为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时间、地点和其他物质条件。4.争取家庭、校外教育机构的支持和搭配。第十二章一、班级:定义:班级是学校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把年龄和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或者相近的学生按照一定的人数组织起来,以便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一种组织形式。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二、班主任工作:(一)班主任工作的主要责任是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全面教育、管理、指导

39、学生,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体魄健康的公民。(二)班主任履行的主要职责就是:1.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3.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5.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偶发事件。三、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了解和研究学生:资料分析、日常观察、谈话、调查访问。(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1.确定班级奋斗目标:方向性、可行性、鼓舞性、针对性。2.选拔、培养班级干部和积极分子。3.制定班级制度:(1)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常规制度; (2)课堂纪律和评比制度; (3)学生作息制度; (4)清洁

40、卫生制度。(三)组织班会:1.班务会,2.民主生活会,3.主题班会:教案设计、组织准备、具体实施、反馈巩固。(四)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对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2.对中等生促进教育;3.对后进生转变教育。(五)统一和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1.统一学校教育者对学生的要求;2.统一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要求;3.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六)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七)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八)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有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四、教师的素养:1.思想政治素质:(1)较高的政治水平;(2)热爱事业,热爱学生;(3)高尚的思想品德。2.教育管理素质:(1

41、)现代科学的管理意识;(2)观察分析能力;(3)组织规划能力;(4)指挥协调能力;(5)教育应变能力。3.交往素质:(1)与班级学生的交往能力;(2)与学校同事的交往能力;(3)与学生家长的交往能力。4.心理素质:(1)公道正派,一视同仁;(2)热情开朗,与人为善;(3)心理稳定,善于调节。第十三章一,教育管理制度:(一)定义:教育管理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和管理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二)我国学历教育分为相对应的七个层次:小学、中学、高中、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 学校教育制度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四) 特点:政治制约性、传统文化性、内外结合性、社会发展性、多样统一性。二学校管理(一)学校管理的内容: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二)学校管理的方法:思想教育、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法律调节。(三)学校管理的基本环节:计划、实施、检查、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