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1216 上传时间:2023-04-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中华文化概说》试题及补充资料答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文化概说期末复习指导考试方式开卷,课堂笔试,90分钟。 考试成绩卷面100分,占最终考核成绩80%。 考试题型1、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2、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3、问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4、评述题(一题共40分)考核范围一、填空题、单项选择题考核范围为:教材全部章节。答题要求:填空题不得有错别字,若一个空中有一个错别字,则整空不得分;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二、问答题考核范围与答题要求:范围见下“问答题重点复习内容”。答题要求:要点归纳完整,陈述清晰,分析合理,错别字酌情扣分,每题不超过2分。三、评述题考核范围与答题要求:范围见

2、下“评述题重点复习内容”。答题要求:在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写成700字左右的评述文章。要求:观点明确,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有个人见解。 本题为主观题,无标准答案。评分标准如下:1、对所评的文化现象描述准确、全面,针对题目要求评述分析,有个人观点,逻辑自洽,举例生动恰当,表达准确,语言流畅。35-40分。2、对所评的文化现象描述基本准确、涉及重要的几个方面,针对题目要求评述分析,有部分个人观点,举例恰当,表达基本准确,语言流畅。28-34分。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一、填空题:(括号中是答案)1、著名学者(苏秉琦)曾将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2、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3

3、、殷商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神的威力之下,(巫史)承担着神人交通的重任,在宗教、政治生活中处于崇高的地位。4、诸子之学,显学主要有儒学和(墨学)两家。5、西汉时的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6、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7、先秦“百家争鸣”中,百家思想虽然各异,但他们共同的学术之源是(六经)。8、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特色是(“天人合一”),它对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都有极大的影响。9、(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着眼点就在“天人合一”。 10、汉儒董仲舒糅合阴阳五行

4、于儒学体系中,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理论,从原始的“天人合一”理想演化出“天人相类”的怪胎。1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也就等于认识“(物自体)”,我之属性本身就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12、(体用一源),既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也可以说是古代文化精神的产物。13、(道),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的一个哲学范畴。14、从先秦诸子学说中可以感到,他们虽然歧见叠出,各有所重,但他们都坚持(“道”一元论)的思想。15、体现天道自然的德,称善德、美德,如尧舜周孔之德;反之,与天道相悖离的德,称(凶德)、恶德,如桀纣之德。16、到宋代时,孟子“(内圣)”之

5、学性善之说,独重一时,于是对德的界定出现明显的倾向,只能体现天道自然的,才被称为德,德也就成了美德的代称。17、礼在先秦的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作为(宗教)的阶段、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作为个人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的阶段。18、如果说“(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特征的话,那么,(乐)则可以说是使这一根本特征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具。19、(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20、与儒家大异其趣,墨家从“(兼爱)”出发,以“利”规范行为。 21、古代中国人对(阴柔)的重视远胜过对于阳刚。22、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易传和(吕氏春秋)两书中。23、与唐宋文化相比,汉代文化最突

6、出的表现是(浑厚)。24、秦汉时期对外文化非常发达,除张骞、甘罗出使外,另一重要事件是(徐福)率众出海东渡。 25、东汉时期的“出世”哲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一为本土的道教,一为外来的(佛教)。 26、两汉经学着眼于王道秩序的建构,而(玄学)则可以说是其反动,表现出“解构”的特性。 27、在审美追求上,魏晋人追求的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 28、晋代葛洪受玄学影响,对“玄”进行大幅度的深挖,并将之与“(道)”对接解释。 29、成玄英所谓的“玄”,很有点佛教“空”的意味,而他所谓的“众妙之门”,看上去也有点佛教所说的 “(极乐世界)”的架式。30、当儒学中心性成份被发掘出来并受到重视之时

7、,也就意味着(儒逸)文化的出现和发达。 31、宋代以后,儒学发展的重点向“(内圣)”方向转变,心性的修养的重要性得到充分的肯定。 32、陆九渊曾提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著名命题,削平了(凡圣)之间的差别,极大地张扬了主体的个性。3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化)的融合。34、唐诗熔汉魏的风骨和(齐梁)的声律于一炉。35、中唐的儒学复兴,或以(古文)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或在“以诗为文”的形式下出现。 36、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 37、宋学开山祖是周敦颐和(邵雍)。38、南宋文化中心的南移包括:(学术中心)的南

8、移、政治人物的南人化、政治中心的南移。39、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繁华市井文化的场景。 40、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 41、与其它宗教终归于“无”不同,(道教)是重“有”的宗教,一切都归于“有”。42、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也就是中西文化不断地“(和)”的过程。 43、禅,既指佛教一大宗派禅宗,又指这一宗派最主要的(教义)。44、“(题画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大量出现在宋元时期的文人画中。 45、写意是中国画最主要的特色,中国画的另一特色,就是(散点构图)。 46、传统的艺术精神就是写意抒

9、怀,作为这种追求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对艺术境界即(意境)的追求。47、元朝统治者在汉化的过程中,不仅接受中原文化以及(江南)文化,而且,还广泛地接受了包括西域文化在内的大量外来文化。 48、元杂剧是在(院本)、诸宫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49、明代王阳阳继承(陆象山)“心学”的法宝,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50、中国传统的“(贵义轻利)”观念,在明代后期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礼拜金钱之风十分强盛。51、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大势,唐宋以前,可是说是(士大夫)文学占主导的时期,由为体,以民主为用”的深刻的命题。64、鲁迅是毫无争议的文学革命的巨匠,而新诗的创作可以四川才子(郭沫若)为代表。 65

10、、鹤与松结合,成为长寿的象征。“(松鹤延年)”、“鹤发童颜”等,就是对高寿者的赞辞。66、从文化原型溯源,龙凤都是远古初民部落的图腾,龙主要是(中原)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而明清以后,则是市民文学唱主角的时代。52、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53、明代朱载堉用“(新法密律)”建立起科学的十二平均律,其科学性至今仍得到肯定。54、统一的清王朝为了对四周少数民族实施有效统治,创造性地在中央设立了(理藩院)这一专门机构。55、明代以来,人文的潜流不断壮大,思想家(顾炎武)将“国家”与“天下”区别开来,以前者为一家一姓的封建王朝,以后者为万民共有之天下。56、在反对宋学空疏的过程中,清儒对汉学青眼有加

11、,于是导致了(朴学)的发达。 57、清官所负载的文化 B卜筮的方法 C周人重“德” D周代的宗法制度 2、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A春秋左氏传 B国语 C资治通鉴 D史记3、战国时期我国士文化首度崛起,下面哪一项不是其原因?(D)A经济基础出现了大的变化B礼崩乐坏,使士重新寻找生活出路与人生价值定位 C当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延纳贤士 D征伐战争使得原来的奴隶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士4、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了(D)等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A仁、礼 B无为 C兼爱 D法、术、势 5、关于八卦的起源,比较合理的说法是:(B)A起源于结绳改书契之时 B蓍草排列变化

12、 C对占卜龟兆模仿 D代表原始文字 6、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B)A诸子学术逐渐消亡 B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 C秦始皇统一六国 D汉武帝独尊儒术 7、第一个对原始儒教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A荀卿 B孟轲 C董仲舒 D韩愈8、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A诗经 B春秋左氏传 C史记 D庄子 9、道教的出现是在(D)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 10、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A先秦时期 B秦汉之际 C西汉时期 D两汉之际11、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13、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12、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13、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魏晋时代可以称之为(A)的时代。A“人性的自觉” B为艺术而艺术 C“文学的自觉” D趋于“玄”化 14、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B)A朴质浑厚 B气韵生动 C小巧精美 D怪诞离奇 15、最能体现魏晋人审美情趣的当数(C)A顾恺之的绘画 B陶渊明的诗歌 C王羲之的书法 D陆机的赋16、外儒 B儒法二家思想的分离 C法家的儒家化 D伦理的法制化 17、关于我国古代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A历朝统治者都建立了健全的法制 B古代中

14、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封建法律只针对百姓而不对官吏D封建法制是相当严密的,只是与现在相比显得落后了 18、玄学的主要倾向和特征是(C)A进取精神 B以玄释道 C遗貌取神 D伦理色彩 19、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 B传宗接代 C抚养子女 D光宗耀祖20、以人性的社会化作为最高理想人格来追求,主张将个性消融于群体之中的学派是(B) A墨家 B儒家 C道家 D法家21、隐逸文化以(D)作为最终追求目标A修身齐家治国 B主体的个性消融 C出污泥而不染 D主体的个性自由 22、何时起隐士几乎全为儒士(B)A魏晋之后 B宋元之后 C元明之后 D明清之间 23、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

15、(C)A远避山林与世隔绝 B隐身朝廷随波逐流 C身在市朝混世葆真 D因为隐居而出大名24、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是指(B)A两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 C唐宋时期 D元明清时期 25、从本源上讲,炼丹是(C)的思想A道家 B道教 C神仙家 D佛教26、西汉、唐朝的中外文化汇萃之地都是(D)A敦煌 B洛阳 C咸阳 D长安27、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D)A太宗对道教的崇奉 B韩愈的排佛C武则天的圆融三教 D科举制的实施 28、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唐朝,这个字就是(C)A乐 B舞 C诗 D画29、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 B礼 C义 D法30、宋学集大成的代表人物是(A)

16、A朱熹 B二程 C张载 D邵雍31、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文化南移集中的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A战国时楚文化兴起后 B唐代“安史之乱”后 C“永嘉之乱”后 D“靖康之难”后 32、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先秦诸子都坚持“道”一元论的观点 B道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 C儒家学说对道的理解更注重天的意志 D宋代道学家的道学思想杂有佛学因素33、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A欲望 B性情 C天性 D本性34、在“忠”、“信”、“诚”三者中,“诚”表现出(B)A跟“忠”的意思较近 B更多主观色彩 C有外在约束的意味 D与“信”的观念相同 35、“恕”的本

17、义是指(B)A原谅别人的过失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严格地要求自己 D严格地要求别人36、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A)A敬是 B恭也就是敬 C恭是 D先有恭后有敬37、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A古代只有琴这样一种乐器 B士大夫对琴情有独钟 C琴传达上天的意志 D乐教是至神至妙的统治术38、十九世纪西方兴起的印象派诗歌、象征派绘画,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受了中国(C)的艺术精神影响而出现的艺术流派。A气韵 B写意 C意境 D象形39、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D)A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B创作主体虚构的情景

18、 C现实世界中的客观之物 D经主体之意改造的现实 40、以下元杂剧属于公案戏的是(D)A西厢记 B墙头马上 C拜月亭 D窦娥冤 41、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 A唱 B念 C做 D打42、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A更加浓墨重彩 B更重意趣与心境 C更显富丽堂皇 D以人物素描为主 43、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明清时代属于(D)A轴心时代 B黄金时代 C鼎盛时代 D蜕变时代44、明代文化呈现出与前代迥异的色彩,其主要原因是(C)A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 B封建集权的专制化 C经济基础的巨大变化 D文化高压政策 45、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D)A唐诗 B宋

19、词 C元曲 D宋元话本46、明代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主张吸取优点、摒弃伪妄的人是(B)A徐光启 B方以智 C李之藻 D王徵 47、天工开物的作者是(A)A宋应星 B徐光启 C朱载堉 D方以智48、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重要目的是(B)A向历史学习,以便掌握汉人的统治之术 B修书以遏邪说,借以禁毁不利其统治的书 C用修书的办法表示清统治者已经完全汉化 D为了跟明代的永乐大典一较高下49、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A全盘西化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对外开放 D闭关锁国50、侠文化就其思想渊源而言,跟(C)思想至为密切。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兵家51、中国历史上

20、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52、在封建社会里,清官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的,下面所说正确的是(B)A封建社会里清官是一种普遍现象 B清官文化中包含有突破封建法律的因子 C清官体现了封建吏治的成功 D清官体现了封建法制的健全 53、外国商办报刊中最有影响的一份是(D)A万国公报 B澳门新闻纸 C中外纪闻 D申报54、最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的人是(D)A郑观应 B冯桂芬 C薛福成 D魏源55、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C)A魏源 B冯桂芬 C张之洞 D孙中山 56、天演论的翻译者是(B)A康有为 B严复 C谭嗣同 D梁启超57

21、、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史学、文学、诸子学、小学、佛学等有很深造诣,又对西学有着全面了解的近代第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是(D)A陈独秀 B胡适 C蔡元培 D章太炎58、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C)A邹容的革命军 B陈天华的猛回头 C陈独秀的新青年 D陈天华的警世钟 59、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C)A民主与博爱 B和平与民主 C民主与科学 D自然与科学 60、下面哪位不属于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A)A胡适 B冯友兰 C梁漱溟 D熊十力61、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A)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A梁漱溟 B熊十力 C冯友兰 D马一浮62、对于传统文化的

22、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态度应该是(B)A全面倒向西方的民族虚无主义 B站到世界文化的高度审视中西文化 C抱着传统不放的民粹主义 D以中国人的眼光去评判中西文化 63、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人是(B)A苏轼 B林逋 C陆游 D辛弃疾三、问答题重点复习内容龙的形象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性。龙是各部落初民原始图腾的混合物。最初形象各异,昭示着最初氏族文化的各异。最终汇成角似鹿,头似龟,项似蛇,腹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完整形象,而且还被神化成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的神龙,赋予其超人的神力。这一形象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多元文化趋于融合的过程。最终升格为华夏民族共同

23、的图腾。殷商文化带有很浓厚的神本色彩,殷人宗天、尚鬼、嗜酒,谋求在某种迷狂状态下的与神共舞。到西周时期,神二,从卜筮之法看出;第三,从周人重“德”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第四,从周代的宗法制度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不耕而食”成为可能;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只能凭借才能重新寻找生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的定位;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谋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于是士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思想精英步入了历史舞台。 先秦诸子之中,“显学”主

24、要是儒家和墨家,其次是道家、法家。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儒家学说以现实伦理为主要关怀对象,以“仁”为其思想核心,礼为行为规范,义为价值标准,智为认知手段,其学术导向则是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指归的,因而表现出复古守旧的特性。墨家身体力行,在对原始天道观改造过程中,形成独具个性的“天志”观,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节用,节葬,非乐,兼爱,非攻,尚贤等一系列的观点,具有平等色彩,对后世影响巨大。道家以“无为”为本,形成朴素的辩证观和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与精神的自由。 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括起来

25、有三个方面: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由于渊源相同而且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秦汉之时,出现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术原因。战国时期,各家学说已经呈现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氏春秋之中。二是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想为统治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

26、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 地同域等,以制度文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来源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着颇浓的道家思想氛围。 但其学术精神,又表现出受董仲舒以来儒学理论架构的影响,同时,其消极无为的思想,又与佛学的悲观厌世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契合与相通。可以说,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某种程度上已呈现出圆融三教的迹象,其主体风貌与两汉经学大不相同,其文化指归也迥异。玄学虽以仙气十足的道教、因果报应的佛教以及神学化的儒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却已剔除了其迷信的糟柏(当然是不完全的), 表现出理性的

27、文化个性。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士人政治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 它在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上,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庄子学说中的人格理想,将那种轻人事、鄙事功、任自然的价值观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铸造出摆脱儒学伦理特性的审美的文化心理结构。 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人格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

28、唯美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清代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无不体现出魏晋时期人们张扬个性的风格。在审美追求上,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如顾恺之的绘画,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无不体现出他们各有千秋的个性特征。 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机会的科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试的城绩,而在于平时的

29、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身价, 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誉,使唐代士人从一开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胸襟。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唐代士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 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诚然,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有因此而发生改变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

30、性。而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即被抛弃。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的根本保证。唐代儒学的复兴,呈复杂而曲折前进的状态。唐代采取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有利于儒释道三教的融合,但却不利于儒学的复兴。作为一个独立的思想体系,儒学要复兴,就不得不对释老之说加以排斥,这也就是为什么韩愈在以复兴儒学为己任的同时,要大

31、力排佛的根本原因。好在唐王朝在科举考试中以儒学为根本规范,为儒学的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孔颖达注疏儒家五经,为全面清理儒学文化遗产做出了榜样。这些,都为后来儒学的高涨积累下足够的势能。中唐时,以韩柳为代表的儒学复兴派迅速崛起。但这时的儒学复兴,却以古文运动的形态表现出来,即在复兴儒家之道的同时,韩愈等人还强调恢复先秦承载儒“道”的古文。于是因纠缠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等非实质性的问题,不利于儒学思想向精深的层面开拓。在佛学不断中国化、受容儒学精髓的过程中,唐代儒学未 能从学理上与之严格区别开来,从而影响了儒学复兴的力度和力量。韩愈虽有排佛之论,但并不彻底。虽然曾动用政治手段拒佛,有武宗灭佛

32、之事,但最终不能阻止儒佛思想的彼此交融。另外,唐代儒学复兴的曲折性还表现在,中唐儒学复兴的成果,并未顺利地延续和继承下来。特别是到了五代分裂之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儒学终于没能在唐代取得独尊的地位,反而是佛教大盛。直到北宋再度统一,标举为牢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一一正心一一修身一一齐家一一 治国一一平天下”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理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

33、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个十分集中的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 中原文化随之南播,打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面。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荡,使士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宋代文化形态全面走向成熟,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市俗文化也是异彩纷呈。宋代文官政治,使文人的文化气质得以充分

34、展现于各种文化形式之中。柔美细腻的宋词, 是宋型文化的特征所在。除此之外,宋诗的理趣瘦劲,宋文的舒徐委备,宋画的典雅精致、妙达趣旨,无不体现出宋型文化格调高雅、神韵超然的特色。与之相呼应,宋代的市民文化也蓬勃发展。市民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表现的都是市井生活,带有一种特殊的野俗气息。瓦舍之中,百戏萎萃,杂剧、杂技、讲史、说书、说浑话、皮影、傀儡、散乐、诸宫调等, 无所不包。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与情感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的倾向, 从而在审美情趣上也跟文人士大夫空灵含蓄的文化相区别。明后期以耶稣会士为载体,西方科学、哲学、艺术传入中国。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中国知识分子迅速发生分裂。一

35、部分人为西学所吸引,意识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因而主张全面接受西学。这批人以礼部尚书徐光启为代表,他们全面接受西学,包括其神学内容,都视之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的良方。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作为正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宋明理学为武器,对西学展开猛烈的攻击。对于西学中的民主意识、科学精神,他们也以祖宗家法难容为由,一概拒绝。在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其代表人物是方以智。学识渊博的方以智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待西学,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伪妄。方以智承认西洋科学支柱确实比中国高明。

36、在他所著物理小识中,他全面介绍了西方科学,包括历算、物理、化学、医学、 水利、采矿、造船、火器、仪表等西方科学与工艺,肯定了其中的科学成份。但是,方以智并不接受耶稣会士们带来的神学,并以科学家的缜密思维和科学态度,思考并论证神学对自然科学所造成的缺陷。 四库全书是空前的文化建设,首先是其规模宏大。整部四库全书共著录三千四百七十部,共七万九千一十八卷。其规模之宏大,内容之丰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完成如此一部巨书,无异于是在文化上修建了一道“万里长城”。其次,四库全书是由政府出面修订的,因此,其校订缮写之精良与清晰,不是一般刻本所能做到的。四库全书也是空前的文化浩劫。首先,乾隆编纂四库全书本来就

37、带有禁毁书籍的目的,因此在修纂的过程中,为了达到其目的,对一批书籍进行了大量挖改。其次,出于维护其统治的考虑,清政府在修纂四库全书时,把不利于其统治以及有民族反抗意识和思想的书籍大量销毁,共近3000种,书籍总数在10万部以上。如此数量庞大且极富思想性的图书被禁毁,对我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从本质上讲,洋务运动是西方物质文化进入中国之后,官商结合的中国知识阶层的理性应答。首先应该看到,主张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马建忠、薛福成等人,都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他们兴起洋务运动,目的就是为了借助西方的物质文明来扶持即将崩塌的封建大厦。他们发展工艺科技,扶植

38、民族资本,开办近代工业,振兴商务外贸,废除科举旧制,创办新式学堂,派出留学人员,引进西洋设备,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地想通过学习和开创西方的物质文明,从而达到富国强兵安内攘外的目的。然而,事与愿违。洋务运动的客观结果,却揭开了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序幕,初步奠定了近代文化的物质基础,从生产关系上动摇了封建根基;传播了近代科技知识,培养出大批近代科技人才,引发了思想文化领域的轩然大波,使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现代新儒学兴起的背景: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从魏源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国内

39、,“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人掀起东方文化思潮,形成新儒学。早年主张改良的梁启超在战后一反当年仿西改制之说,转而认为中国古有的文化基础,才是最合乎世界的新潮。他的弟子张君劢更提出了“要拿西洋科学西洋政治同我们的儒教佛教消化而融会之,这就是我们对未来的使命”的命题,表现出融东西的宏愿。此外,现代新儒学的重镇还包括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等人。熊十力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综合先秦孔子学说和宋明陆王心学以及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识之学,建构其全新的唯识论理论大厦。既不同意胡适

40、所谓的“全盘西化”,又对梁漱溟的思想作出重大修正。提出“中西学术,合之两美,离之两伤”的观点。要促使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首先得知道什么叫传统文化,懂得如何继承它。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只有很好地认识并继承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之林里,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丰富世界文化,也才能获得别人应有的尊重。历史赋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继承,还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促其前进,使之现代化。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以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对于那些作为传统文化的实物,我们是不可能促其现代化的。我们要倍加爱护,使之完好无损地留传后世。这是一种继承,而不是现代化。真正的现代化,则要体现

41、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之中。这又可以分为自觉和不自觉两种情况。不要一谈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就以为是十分神秘或神圣的东西,是那些文化研究者的事情,他们于冥思苦想之后,提出一条或几条具体的方案,然后大家一齐照办,就都现代化了。不是这样的,既然我们每个人都将传统文化随身带,而我们又都处在现代这样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社会之中,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每个价值判断,都既有一个 传统文化的参照系,又同时处于现代化的坐标之中,因此,它们本身就已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了。这可以称为不自觉的。另一种当然是我们通过系统或相对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纳入现代坐标之中。这可以说是自觉的。 五、

42、评述题补充资料: 提示:儒家提倡的礼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礼是行为规范。目的是“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诸侯大夫们越礼而动,导致天下大乱,是因为礼教被破坏了,所以他要重建,然而他并未成功,其原因是什么?礼可用来规范行为,却并不能代替法用来治国。礼教治国是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力导致的,一旦生产方式与生产力进步,礼所规定的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原有的等级秩序必然被打破,君臣父子关系必然会出现裂缝,一成不变的礼也就荡然无存。孔子虽然未成功重建礼教,但他的礼教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请举例说明。礼教在治国方面失败后,转向治人,依然延续孔子的君臣父子的等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43、勿言,非礼勿动”,严厉约束个体自由,戕害个性,尤其是妇女深受其害。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批判封建礼教吃人,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是否仍然存在?“礼”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作为宗教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指作为群体组成方式的阶段;第三阶段是指内在和外在行为规范。礼的最后完成,是在周朝,作为礼的完善的硕果,是周代的宗法制度的完备。春秋诸侯争霸,礼制被打破。重建礼教,自孔子始,因此,礼被看成是儒学经典要义之一。在孔子那里,礼主要是指周朝的文物制度。礼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宋儒将传统儒学向“内圣”方面转化,使儒家进一步理性化,系统也更加完备。原本作为社会行为规范的礼,也从人欲、天理那里找到了依据,礼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