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1867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复习题大全(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40页) .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复习资料整理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材料题 (共40页)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是

2、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

3、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5、(单选)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

4、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选)哲学基本问题: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7、(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8、(选)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

5、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9、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要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这是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辨证法、诡辩法的重要区别所在。 实践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和社会存在的形式,实质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联系形式。10、(选)发展: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1、(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对立

6、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2、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涵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 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矛盾的斗争形势:对抗性和非对抗性(论)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矛盾

7、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3、(选)矛盾群中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向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方能认清事

8、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和办法去解决矛盾。14、(选)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15、(简)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6、(选)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7、

9、(多选/简)辨证唯物主义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其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18、(多选/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9、(论)主义阐述辨证唯物认识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具有两方面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0、,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如果把人的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3)因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人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4)总之,反映具有创造性的特点,创造性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20、(选)认识运动是一个辨证

11、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1、(选)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客观性表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特征: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唯物主义之所以承认真理是客观的,是因为它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最基本哲学前提。22、(选)真理的绝对性: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指真理

12、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辨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23、(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从真理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24、(选)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25、(选)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

13、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2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低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

14、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27、(选)生产力: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它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它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28、(选)

1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表现: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9、(选)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制度、组织和设施。*经济基础的实质: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

16、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30、(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

17、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间落后于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自己的发展状况和水平。31、(选)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是通过社会形态的更替实现的。32、(选)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多样性,必然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历史的五种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

18、本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决定意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3、(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34、(选)资本原始积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

19、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两个途径: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实践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实践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35、(选)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20、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36、(论)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积极性):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后果(消极性):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37、(选)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

21、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其中危机阶段是周期的基本阶段。38、(选)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多选)常见的垄断组织: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论)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1、2、3(见书P159) 新特点(见书P160)39、(选)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

22、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进程。(多选)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动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40、(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积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加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利于发展中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强经济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发展中国家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筆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23、,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利益。消极后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抖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4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论或多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4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

24、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43、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社会进步。44、(选)空想社会主义思

25、潮也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十大,决定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度到实行以发展商品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政策。它的实施扭转了国家的严重危机,活跃苏维埃城乡经济,发展了生产,大大加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45、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理论思考,提出许多论述: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46、(多选)苏联模式基本特征:经济方面:主要是由经济发展

26、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政治方面: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47、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原各章简答题第一章1.什么是物质?答: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

27、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2.哲学的基本问题。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答: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4.为什么说社会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劳动创造了人;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贯穿了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劳动实践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源泉。5.什么是运动?答: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TIP:设想不运

28、动的物质,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6.联系的定义及其特点。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7.两种发展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内容。答:(1)对立统一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即对立

29、又统一。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统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与客观事实。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2)量变和质变规律: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3)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

30、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9.什么是规律?答: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二章1.认识的本质及基本规律。答: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

31、础上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答: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实践与认识相互作用,认识特别是反应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3.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答:绝对性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性真理

32、,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一, 相互渗透和互相包含。第二,辩证转化。第三章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应。(2) 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4)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独立性。2.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构成要素?生产力与生产

33、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答: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狭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的规律。一方面,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是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将起阻碍作用。意义:

34、理论意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批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现实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意义。答: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水平。 意义:积极稳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

35、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4.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5.阶级斗争的根源及直接动力。答:根源: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直接动力:阶级对立社会发展。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4)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会产生消极后果。(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社会制度)7

36、.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如何正确评价个人或英雄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在分析和评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时,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观点,不应简单化。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局限性;反应或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愿望。第四章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如何产生的? 答:(1)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

37、变为雇佣关系。(2)作坊主丧失了独立的生产者身份,连同其帮工和学徒成了商人和高利贷者的雇佣工人,商人或高利贷者则成为工业资本家。2.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 答: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也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3.生产商品矛盾的二重性。 答: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

38、是矛盾统一的关系。4.马克思价值论的意义。 答:第一,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第二,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5.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6. 劳动力价值的三个组成部分。答:(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

39、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7.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答: 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和占有剩余价值。即资本家用绝对或相对地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生产技术等方法,最大限度地获取由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增值。资本家的一切活动,都是在执行资本的职能。8.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答: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变化,又回到了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第二阶段:生

40、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资本周转:资本是在运动中增值的,资本必须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才能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叫做资本循环。 1.资本周转的时间 2.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9.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特点。答: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有效需求来说是过剩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周期性: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特点:范围广,

41、时间长,破坏力强。 爆发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达到尖锐程度,社会生产结构严重失调。10.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积累。答:资本原始积累:是资产阶级利用暴力手段迫使小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并积累货币资本的历史过程。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的规模和扩大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第五章1什么是垄断?垄断条件下竞争特点?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互相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特点: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2.经济全球化的的表现?原

42、因?两种后果?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积极:促进发展模式创新。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消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异扩大;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变化;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动因:科学技术的

43、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其实质是资源配置的全球化。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答:巨大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在战胜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的生产方式,保护、促进和完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局限性: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对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严重障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是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所决定。(2)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1、什

44、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考试大论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

45、格斯个人条件。来源: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来源: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

46、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采集者退散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

47、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www.xamda.CoM考试就到考试大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