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2137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 )A. 进步主义运动B.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 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 )A.洛克B.斯宾塞C.杜威 D.克伯屈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2、 )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 ( )A.“经验论”思想B.“兴趣论”思想C.“文化论”思想 D.“泛智论”思想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D. “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

3、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7.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 )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背离取向9.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 )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4、的理论基础是 ( )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 )A.及时反馈B.个别指导C.成绩记录D.合作学习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B.终

5、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15. “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 )A.主体B.资源C.脚手架D.意义建构17. 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B.统一论C.平行论 D.超越论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 )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

6、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 ( )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 )A.皮特斯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 )A.随机性B.活动性C.连续性 D.积极性23. 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B.呈示C.展示 D.口述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25. 18

7、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学科课程 B.STS课程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 )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27. 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

8、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 )A.制度课程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D.正式课程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 )A.爱弥儿B.爱的教育C.教育漫话 D.理想国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P18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P182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P325-329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P218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P105-106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

9、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P259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P357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

10、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

11、各组同时进行。 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p205 自主型教学方法,反

12、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

13、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

14、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 A.忠实取向

15、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

16、”、“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 A.初级学习 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 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 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 )

17、 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

18、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 ) 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 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

19、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 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

20、提出了( )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 4个特征P97-100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P135-136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P274-284 37.比较课程

21、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321-32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

22、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 P238-241答: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40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以下属于“课

23、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 )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 )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

24、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 C.斯金纳 D.兰德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 )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25、)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 )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 )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

26、模式是( )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 )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19.以“社会发

27、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 )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

28、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 )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

29、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

30、(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P97-98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303-304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

31、7-209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

32、,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强化练习

33、,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p353-355 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 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

34、、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斯太克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

35、、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表现模式D、普遍模式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

36、驱力D、自我驱力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A、潜在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高速度原则B、高难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B、平行论C、超越论D、独立论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37、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学习者的经验D、学习过程的价值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A、综合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原理B、过程C、学生D、教师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19

38、、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C、课程与教学的目标D、课程与

39、教学的内容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A、量的研究方法B、质的研究方法C、纵向研究方法

40、D、横向研究方法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A、科学世界B、儿童世界C、生活世界D、成人世界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认知观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

41、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卢梭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34、简

42、述学科课程的局限。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38、下面记录的是苏格拉底与青年尤苏戴莫斯的一段关于“正义”的对话:“虚伪是人们中间常有的事,是不是?”苏格拉底问。“当然是,”尤苏戴莫斯回答。“那么,我们把它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苏格拉底问。“显然应该放在非正义的一边。”“人们彼此之间也有欺骗,是不是?”苏格拉底问。“肯定有”,尤苏戴莫斯回答。“这应该放在两边的哪一边呢?”“当然是非正义的一边。”“是不是也有做坏事的?“也有”,尤苏戴

43、莫斯回答。“那么,奴役人怎么样呢?”“也有”“尤苏戴莫斯,这些事都不能放在正义的一边了?”“如果把它们放在正义的一边,那可就是怪事了。”“如果一个被推选当将领的人奴役一个非正义的敌国人民,我们是不是也能说他是非正义的呢?”“当然不能。”“那么,我们得说他的行为是正义的了?”“当然”“如果他在作战期间欺骗敌人,怎么样呢?”“这也是正义的。”尤苏戴莫斯回答。“既然我们已经这样放了,我们就应该再给它划个界限:这一类的事,做在敌人身上是正义的,但做在朋友身上,却是非正义的,对待朋友必须绝对忠诚坦白,你同意吗?”苏格拉底问。“完全同意”,尤苏戴莫斯回答。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哪一种典型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其性质如何?组织与引导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什么策略?2011年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