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史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史重点.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外广播电视史第一讲 传统传播媒介向电子媒介的飞跃一、世博会与广播电视科技 二、人类传播的简史古代的传播手段:马拉松、孔明灯等等。子产铸钟。吕氏春秋立城门。书籍、印刷术。除了一般书籍,还有各种公文、邸报、塘报等等。这些传播手段都相当有限,在时间、空间及对象等方面都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课堂讨论:在电子时代以前,人类有哪些传播手段。 三、电的发现与电子传播媒介的产生(一) “broadcasting”的概念 日本翻译为“放送”,20年代我国开始设立广播电台后,当时的交通总长叶恭绰为“放音台”定名为“广播”。广播应该是包括电视的,而在习惯用法中有所区别。广义的“电子传播媒介”,包括所有以电子技术为基础
2、的传播媒介,如电报、电话、手机、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狭义的电子媒介,则仅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而电影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介,而非新闻媒介。广播、电视作为一种电子传播媒介,是将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变为电子信号,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传播出去,供受众收听、收看的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实现与传统媒介不同,需要多样的发现与发明,其基础就是现代科技。我们从历届世博会看到,包括广播电视在内的许多发明,都离不开“电”的发明与应用。电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发明。自然界的电,首先是以“磁力”的形式被人发现的。“电磁现象”的实际应用,最早的就是司南,即指南针。而电的产生方式,人们最早是从“静电”开始发现的。
3、古代希腊人就发现琥珀经摩擦后,可以吸附微粒,这就是产生静电了。16世纪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使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磁石之间的吸引力(如琥珀摩擦时所产生的力),根据希腊语的琥珀一词创造了电(electricity)这个名称。人们开始试图控制电,早在十八世纪,就有欧洲的科学家生产出强电流,还让电流传过两英里长的导线。意大利人伏特在1790年发明了蓄电池。人们还发现电与磁之间能够相互转化,在19世纪早期,法国人安培、英国人法拉第相继发现并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还根据磁产生电的效应,发明了发电机。电能逐步被人发现、制造、储存,到19世纪下半叶,人类从蒸汽时代迈进电气和电子时代。(二)有线传播与无线传播
4、1、广播电视诞生的技术基础广播的实现,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推动远距离传送的动力,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渠道,附载在电波上的编码解码方式。电磁传导 感应(辐射)莫尔斯:电报,1844贝尔:电话,1876 电磁波(麦克斯维尔,1864.;赫兹,1887) (收 发) 金属屑检波器(布兰利,1891) 电子检波器(费辛顿,1902) 晶体检波器(皮克特、唐伍迪,1906) 无线电收发技术的发明(马可尼,波波夫,1895) 无线电报(1901年12月12日,无线电信号穿越大西洋) 1906年首次播出 无线广播(高频发射机、调谐器,1898;天线,1906;调频,1933;二极管、三极管到晶体管,194
5、7)电子的传播主要通过3种方式:传导(电流通过导线直接传递)、感应(通过磁力场间接产生电流)和辐射(通过天线发射强大的无线电波)。安培、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发明发电机。1864年,英国人麦克斯维尔提出了电磁波存在的理论,他认为电磁波是可以发生并被接收(1873年,在其名著电磁论中第一次从理论上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麦克斯维尔去世8年后,1887年,他的理论为德国物理学家赫兹所验证,他证明了电磁波和光波一样,具有反射、折射、衍射等性质;测量了电磁波的速度以及各种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参数。电磁波被称为“赫兹波”,电磁波的计量单位也被称为“赫”(Hz)。整个无线电世界,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电
6、磁波正如英国诗人勃朗宁夫人咏叹爱情的十四行诗写道:“犹如维持生命的食粮,每天都不能间断。”麦克斯维尔和赫兹被视作无线电理论的奠基人。一次,有人质问赫兹:“你那玄妙的电磁波理论对我们有什么用呢?”赫兹答道:“你知道新生婴儿会有什么用吗?”很快电磁波便得到广泛的应用,使人类通讯进入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1895年俄国人波波夫、意大利人马可尼几乎同时发明了无线电收发技术。马可尼于1897年在英国建立了生产无线电器材的英国马可尼公司,后来又建立美国公司。马可尼通过加高天线的方法,使传送越来越远。1899年,马可尼成功进行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传送实验(电文是:“您的来电收妥无误,而且很清楚。”)。19
7、01年12月12日,他将莫尔斯码从英国穿越大西洋,送到北美洲。全球的无线电通讯证明了它的可行性。1909年马可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早期的无线电技术主要用于海上通信,军民船只首先装上无线电接收机,许多国家陆续建立起海岸电台,用于同船舶进行联系。1910年,无线电报已经比电缆电报便宜了。无线电收报通讯已广泛运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讲 广播、电视的诞生一、传送声音的“广播”的诞生马可尼的电波是断续的,适合传送莫尔斯码(文字),但传送声音需要稳定连续的电波。美国人费辛顿(先后在爱迪生实验室、西屋电气公司工作)、埃里克散德森开始高频连续电波发射机的研究。1906年12月24日,圣诞前夜,费辛顿在马萨
8、诸塞州的一个小镇(他受资助,在此建立实验室,已经干了4年),播放歌曲和圣经(晚上8点左右,美国东北海域几艘船上的无线电报务员,突然从耳机里听到一个男人说话的声音,他先朗诵了一节圣经路加福音,接着用留声机播放了一曲亨德尔的广板,最后祝贺圣诞快乐。几分钟后,声音消失)。这一年的圣诞节被认为是广播媒介的诞生日。1898年基于共鸣原理的调谐器发明。1906年,又发明了被称为猫须的天线,就可以稳定地接收声波了。又发明了二极管、三极管,尤其是美国人德福雷斯特发明的三极管,可以将声音放大,它是一切无线电广播的设备基础,德福雷斯特称之为“无线电的心脏”。不列颠百科全书:“三极管是无线电电路中的基本元件,他的发
9、明对技术、社会、文化各方面带来深刻的影响,实际上改变了20世纪生活的特性。”德福雷斯特意识到他的发明的重大意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已经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但他的发明最初没有得到承认,还被指控“公开行骗”,受到审判。直到1907年才获得三极管的发明专利)1908年,他在艾菲尔铁塔上广播唱片,1910年他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实况播出了歌剧,大约有50个人听到了清晰的节目。1916年,他定期播出新闻简报和唱片。德福雷斯特被称为“无线电之父”。1947年发明晶体管。就像弗德雷斯特公司所做的那样,早期广播只是为了推销收音器材。二、传输图像与声音的电视的诞生(一)对电视的设想“电视”的名称来自
10、希腊语,是“远处”(tele)和“景象”(vision)的意思。在1900年8月25日,巴黎国际电子大会,在法国人波斯基宣读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television这个词。此前,还有过telephot、telectroscope 等词汇。30年代,南京中央大学杨简初教授将“电视”确定为television在中文中的对应名称。事实上,电视传送的不仅仅是“景象”,它还包括声音、文字,但在1900年就产生的这个词汇,有其阶段性,那时人们正在努力寻求用电波传送声音、图像这些目标,而没有意识到未来的“television”将如此巨大而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直到那时,电视还是个概念,很长时间里,对“电视”
11、的预言与质疑并存。在大发明的时代,1878年英国笨拙杂志就刊登了一副漫画,预言爱迪生将发明新的“电话镜”。那时贝尔刚刚发明电话(1876年),爱迪生发明唱机(1877)。但爱迪生在1889年申请的是电影,而非电视的专利。有一部科幻小说,描述了一种“可以通过空气飞行的图画”,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电子装置,或者叫电子魔毯,可以同时将画面与声音传输到世界每个家庭。这个想象启发了美国年轻的发明家法恩斯沃斯,让他产生了发明电视的念头。但同时很多人仍怀疑电视这样东西能否产生,1908年6月自然杂志就登了一篇文章,论证无法进行远距离的影像传送。(二)电视发明的生理学基础阿拉伯人发现,视物不是我们眼睛中的光线照
12、亮了物体,而是光线将物体的形象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视觉暂留现象“拉洋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视是眼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利用人的视觉原理的发展。依靠对人眼的视觉原理的技术模仿,奠定了电视的技术基础:光电效应,荧光效应,图像分解,扫描技术。在相关问题解决以后,机械扫描的方法就发明出来了。1884年德国工程师尼普可夫发明转盘系统,用一个布满螺旋状系列小孔的圆盘传送活动图像,转盘在物体与光源之间转动时,光线通过小孔每次射到物体上的一点,并连续扫描。然后,从物体反射的光点通过光电物质形成电流,再以同样的顺序扫描成像,并备接收端同步转动的圆盘获取。尼普可夫转盘简单地说就是将影像分解成单个的像点,20年代
13、用于机械电视。这是世界电视史上的第一个专利。专利中描述了电视工作的三个基本要素:1、把图像分解成像素,逐个传输;2、像素的传输逐行进行;3、用画面传送运动过程时,许多画面快速逐一出现在眼中,融合为一。这是以后所有电视技术发展的基础原理,今天的电视仍然是按照这些基本原则工作的。(三)电视发明家约翰贝尔德贝尔德大学毕业后在电气公司工作,决心完成“用电传送图像”的任务。然而对于一个业余发明家来说,他有的只是时间,贝尔德全凭自己的微薄财力,扶病投入电视的发明。没用几年,终于利用尼普科夫的机械扫描盘成功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机械电视机。1924年春天,他终于成功地发射了一朵十字花,那图象还只是一个忽隐忽现的轮
14、廊,发射距离只有3米。突然他成了新闻人物,但这不是由于他实验的成功,而是由于一次几乎使他送命的竟外事故。 原来为了得到2000伏电压,他把几百只手电筒连接起来。一不小心,他触及了一根连接线,电流立即把他击倒在地,不省人事。次日每日快报用大字标题报道:“发明家触电倒地”!(弗德雷斯塔被控剽窃案中,法官给他的忠告是:去找一份“普普通通园艺一类的工作”去做)贝尔德的发明过程省略其后贝尔德还进行了一系列的表演和展示:1927年,他用无线电波将电视信号从伦敦传到格拉斯哥。1928年,使用漂浮在大西洋上的汽船,将图像从伦敦送到纽约,这简直就像人类坐飞机飞越大西洋。图示:电视与电影,殊途同归:图像声音 法国
15、,相片,1829 美国,柯达胶片,1884。柯达简易照相机,1888 爱迪生,无声电影,1889 三十年代,有声电影 电视 (电影=图像+声音) (电视=声音+图像)第三讲 机械电视与电子电视:两种电视系统的竞争其实,除了贝尔德,当时还有一些发明家处在与贝尔德并驾齐驱的位置。比如美国人詹金斯,1895年与人共同发明电影放映机。1922年他发明用两个棱镜分解图像的仪器,将分解的信号传送到终端,然后再合成图像,投射到荧光屏上。1923年他向无线电新闻、流行无线电杂志的编辑分别演示了他的发明,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文献记载的电视演示。同年,他将美国总统哈定的肖像从华盛顿传到费城。1925年将一个风车转动的
16、图像从位于马里兰州的海军无线电台传送到5英里外的他在华盛顿的实验室。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 & T)的贝尔实验室也进行了电视的研制。艾夫斯1923年发明传真通过电话线传送图像的一种手段。1927年,他们的试验电视系统将美国商业部长胡佛发表演讲的画面从华盛顿传到纽约。和他们相比,贝尔德因为获得与BBC合作的机会,显然更幸运些,他成为英国的“电视之父”。1929年,BBC在伦敦开设实验性电视台,每周5天,每次半小时。使用贝尔德的系统,电视扫描线为每帧30行,每秒12.5帧,只能分别播送声音或图像。次年,把广播的声音和电视图像配合起来,播出第一个声画同步的电视节目舞台剧花言巧语的男人(又名口含一朵鲜
17、花的勇士)。称“有声电视”。1932年,在英国“德比”赛马期间,进行了电视转播(英国女王曾说过:看德比赛马比见美国总统还要重要)。贝尔德还在1935年与德国合作,成立了德国的电视机构。 但以贝尔德为代表的机械电视成果,尽管它是电视发明史上不可回避的环节,但后来被证明是没有前途的,因而被淘汰。贝尔德作为先行者,几乎在成功的同时就面临挑战,并很快被新的技术超越了。机械电视的缺点是明显的:图像质量既不稳定,也不十分清晰;机械方法在利用唱盘或镜子盘将光转换成电流的过程中,唱盘旋转的速度不够快,无法将持续不断的光转换成电流,它的发展其实是有限制的。而且机器笨重,噪音很大,不适合播出节目,还经常发生故障。
18、在试验的过程中,与BBC冲突不断。BBC对贝尔德设备过于简陋表示怀疑,而当时新兴的电子电视却有着明显的优势。人们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贝尔德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他被称做“电视之父”。但是,这种看法是有争议的。因为,也是在那一年,美国人佐里金在西屋公司展示了他的电视系统。1878年,英国人就发明了阴极电子管。后来德国人布劳恩据此发明了一种简单的电子显像管。俄国人罗辛开始把“布劳恩管”用于影像的传递,并试制出实用的阴极射线管。罗辛的学生佐里金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佐里金在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老板俄国人萨尔诺
19、夫(18911971,坦尼克号事件时,在美国马可尼公司任话务员)的支持下,在1928年研制出第一台光电显像管。接收装置的全电动的,没有一点机械的部分,图像在较昏暗的房间里非常清晰。但这种冲突却被许多贝尔德的同情者(当然也应包括贝尔德本人)视作BBC官僚主义对发明家天才的压制。贝尔德坚持机械电视的道路,作为发明家,他看不到或不承认机械电视与电子电视是两种不同层次产品的竞争,而宣称推进电子电视的EMI公司是RCA试图垄断英国电视市场。EMI公司,即电器音乐公司(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Ltd.。我国称为“百代公司”。这个公司是1931年4月,由电子行业与唱片
20、公司合并,在英国组成的股份公司。RCA拥有27%的股份,其老板萨尔洛夫是其理事会成员。当时EMI公司正与英国马可尼公司合作,在佐里金发明的基础上研制全电动电视设备。EMI公司拥有美国技术和股份,最可怕的是,它也在争取在BBC上进行电视试验广播,是贝尔德公司的竞争对手。不幸的是,新的全电动电视系统扫描线达到405行,画面质量远高于贝尔德的204行扫描线的机械电视系统,而且看起来,电子电视更有前途些(200行对机械电视已到山穷水复的地步)。贝尔德作为受害人的形象,其实反映的是他所代表的技术的末路。1936年11月2日,BBC正式播出电视节目,然而贝尔德没有被邀出席这一历史性场合。在当天的播出中,还
21、是使用了贝尔德的机器,但一个小时后,即改用马可尼EMI公司的机器。一个小时,这很像机械电视在电视发展史中所呈现的昙花一现的时间长度。先是交替使用,但到1937年2月,BBC停止使用贝尔德的设备。机器电视从此走进了历史课本。1930年,贝尔德提出“彩色电视系统”的构图,于1941年12月测试成功。他发明了三个螺旋孔加上红绿蓝滤色器的机械电视系统,可以播出彩色电视。但不幸的是,第二日,他的实验室被德军炸毁。1946年6月8日,贝尔德公开了他已发明的彩色电视机,从BBC播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大游行”彩色电视节目。这是对轰炸他的德军最好的“纪念”。但贝尔德仍然没能躬逢其盛,因为他已病重在床,6天后就
22、去世了,年仅58岁。讨论题:传统的,以及广播、电视、网络联通的特点及其不同。第四讲 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兴起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媒介,具有:即时性,直感性(较之文字、数字等抽象的符合,生动形象,更具情感感染力),广泛性(没有文字阅读的门槛,本性上是通俗的、大众的)。 一、广播电台德佛雷斯特说他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空中帝国。可惜他没能建立这个帝国,这样一个世界性的帝国,也不是个人能够建立的。无线电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已得到广泛的运用(有名的泰坦尼克号事件),而广播“市场”“空中帝国”的发现却要晚许多。德佛雷斯特在1908年试播后,偶尔会举办音乐和谈话节目,1916年,定期播出新闻简报和唱片。在自传
23、中,他称自己是美国第一位“唱片骑师”。无论是费辛顿,还是德佛雷斯特,他们播出节目的目的是为了试验和促进收音器材(当时还没有radio,只是receiving set)的销售,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广播电台。当时有很多无线电爱好者,在欧美许多城市出现了一些定期播出的私人电台,播放音乐、新闻、天气预报、市场行情等。比如在加利福尼亚的圣何塞,1909年,赫罗德将发射设备安放在一家银行,并在一些旅馆的大厅中安置接收机,开始播出预定的节目,有音乐以及新闻。很快,赫罗德的电台进入每周一次的定期广播。这些早期的电台多属试验性质,电台功率很小,业余电台主人之间互相认识,用自制的矿石晶体收音机相互收听和通过无线电交
24、谈,缺乏持续的财力支持,也无法生成财力。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认识到它的巨大潜力,也没有企业认识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在泰坦尼克号事件中崭露头角的萨尔诺夫,后来升为美国马可尼公司的经理,再以后成为RCA的总经理、董事长,NBC的掌门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他成为预见无线电其他用途少数人中的一个,1916年他给马可尼公司总经理写了一份著名的备忘录,提议开发一种名为“无线电音乐盒”的产品,使无线电成为一种大众媒介,向家庭传送信息与娱乐。但未被采用。一战爆发后,“直到1919年,广播被认为是战争武器,禁止成立私营电台”,这种小规模的广播实验也陷入停顿。但一战中,无线电通讯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并涌现了更多
25、的无线电爱好者和人才。战后无线电工业界也开始认识到广播是可以赚钱的事业。位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的西屋电气公司(费辛顿、德福雷斯特都曾是它的雇员)的工程师法兰克康拉德就是许多无线电爱好者中的一员,战前他在自家车房里安装了一套小型的广播设备。1920年4月,他开始试验播放自制的节目。在麦克风面前一讲就是好几个小时,同时还要调节设备,对康拉德来说是件太难的事,还非常费嗓子。1919年的一天,他决定在播音时带个留声机播放音乐。没想到竟收到数百份无线电爱好者的来信,他根据来信要求,在特定时间播放“听众”喜好的音乐。后来点播越来越多,于是康拉德干脆在周三、周六晚上固定播出两小时的音乐节目。到20年夏末,听
26、众越来越多,他的节目也改为每晚播出。所需大量唱片向商店借用,答应在广播中提一下商店的名字作为报答。这就是“广告”。结果店家发现唱片销量大增。不仅唱片店,连百货商店也帮助康拉德宣传,借他的节目销售收音机。1920年9月29日,匹兹堡太阳报上刊登的一则广告称,愿听康拉德电台广播的听众,只需花10美元,就可在这家商店买到一部接收机。这引起西屋公司老板的重视,康拉德的听众多是自己组装接收机的业务爱好者,如果公司建立一家定时播音的电台,再生产收音器材(25美元的小型矿石收音机)投入市场,这不是一条大好的财路吗。而且战时西屋公司也有为军方生产无线电接收机的经验。1920年10月27日,美国商业部给西屋公司
27、颁发了电台执照,分配给它一个商业性海岸电台的呼号KDKA,成为美国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它预定11月2日正式播出,因为这一点是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揭晓的日子。KDKA在当天如期播出了沃伦哈丁击败詹姆考克斯当选为总统的消息,宾夕法尼亚州、俄亥俄州和西弗吉尼亚州的人们都收听到了这一广播。这一天被视作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西屋后来又开设了几家新的电台,RCA(1919年GE投资成立,它实际上取代了退出美国市场的马可尼公司)、AT&T也相继开设自己的电台。包括一些报纸、宗教团体,甚至百货公司也争先恐后地申请电台呼号。1922年初,已有28家电台,半年后,是378家。到年底,已达到570家,美国每一个大都市
28、都有了自己的电台。这期间,BBC于1922年12月开办。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在1922-23年间相继建立开办了自己的广播。我国上海,美国人奥斯邦利用一位华侨的资本开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年初)。日本1925年。20年代末,已有半数美国家庭拥有至少一架收音机。收音机果然好卖了,而且广播带来的利润已明显高于无线电事业。1923年,RCA靠出售无线电器材获利仅300万美元,而卖收音机却获利1100万。二、电视台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开始了电视的试播。1935年,英国、德国都成立了电视节目机构。德国在当年3月22日开始在柏林播出定期节目,每周三次。英国则于1936年的
29、11月2日,在伦敦北郊的亚历山大宫开始播出电视节目(当时叫BBC Television Service。1964年BBC2开播,BBC电视服务改名为BBC1)。播出的黑白画面是以一场盛大的歌舞表演开始的,这一天被视作电视事业的诞生日。就播出的时间来看,德国比英国还早,但没有人把纳粹政府的电视诞生日作为世界电视的诞生日。在发明家亚力克散德森的主持下,1928年1月13日,GE采用机械电视系统,在纽约州附近的斯克内克塔迪市建立了一座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试验电视机的屏幕只有4x3英寸。1928年4月,RCA申请了试验电视台的执照。9月11日,试播了第一部情节剧女王的信使,声音部分由GE的广播电台播
30、出,画面由试验电视台播出。三部摄像机在拍摄中都是不动的,只用特写镜头。这部长约40分钟的作品,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戏剧类型(电视剧)的诞生。其后,播出了一部科学幻想片,表现纽约市遭到导弹袭击的场面:观众从屏幕上看到的是导弹前进的视角,随之朝目标逼进,纽约市越来越近,随着一声爆炸,电视剧结束。许多业余发明家用自制的电视接收机收看了这个节目,他们批评说:图像模糊,比剪影强不了多少。值得一提的是,1934年,孙明经(1911-1992,中国电影电视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在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作为杨简初的助手,研制出中国第一套可摄像、传输、接受并播放的电视原理样机。杨简初将“电视”确定为television在中
31、文中的对应名称。在广播诞生很久之后,电视才姗姗来迟。主要原因在于:一、电视技术更为复杂;二、电视的研制,耗资更为巨大。当初佐里金向萨尔诺夫提出的预算是10万美元,而最后RCA公司为此投入了5000万元;三、电视实验一开头就走了弯路,使用了机械电视系统;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电视事业的关键时期,却先碰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又碰上了世界大战,迟滞了它的发展。到三十年代末期,在美、英、德等国,电视已获得相当的发展,并转向全电动电视,电视开始记录“我们时代的大事”:1938年9月30日,BBC电视台播出了英国首相张伯伦从慕尼黑谈判归来的事件,节目名称就叫我们时代的和平。这次直播由三架摄像机拍
32、摄,用电缆传回亚历山大宫,实况播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况转播的新闻事件。这些“大事”,如1936年8月德国柏林奥运会,仅柏林便设立了28个集中收看点,还通过电线向其他城市传送,奥运会期间电视观众达16万人。1937年5月12日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1939年4月1日,RCA的全电动电视新系统在试验室完成。同年的纽约世博会上,RCA的子公司NBC用它转播了博览会的实况。在博览会上,美国总统罗斯福致开幕词,成为在电视上出现的第一位总统。萨诺夫也通过电视讲了话。但美国比英国要迟,因为BBC早在1937年就与EMI公司合作,确定了405行扫描线、每秒25帧的全电子标准电视制式,并且已经为公众提供
33、正规的节目。唯一的问题在于电视机价格昂贵,一台要75到170基尼不等。当时的伦敦,电视机不足3000架。但以每周500台的速度卖出电视机。而美国的电视制式技术标准尚未确定,NBC的电视时断时续,质量很差,电视机也非常少。NBC、CBS从1941年7月才开始定期播出节目。在二战前,英国仅伦敦地区就已经有电视机2 0000台。1939年9月1日,BBC突然中断正在播放的米老鼠动画片,从此停播达7年之久。由于事发突然,公司甚至来不及向观众说明,就径直关机,将机器都封存起来。直到1946年6月7日。此时电视还是稚嫩的,战争开始后,英国、苏联、法国的电视都停播了,美国多数电视台也回到了实验室阶段,德国的
34、柏林电视台一直坚持播出到倾覆前夜。一直到战后的五十年代,电视前进的轨道才真正铺平了。第五讲 广播之命运广播与媒介生态在我们这个新媒体、多媒体的、网络的时代,与过去长期统治天空相比,广播无疑衰落了,人们现在开始关心广播在这个新时代的命运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基本观点,即包括广播在内的所有传播媒介,它的生命力最终取决于它本身与生俱来的那些传播特性,而不是看它能否有效地依附或附庸什么东西。播客技术、上网、互动、“窄播”等等尝试,只能说广播事业丰富了它的表现与传播形式,如果要把“复兴”的希望寄托在这上面,不啻于缘木求鱼。广播所具有的传播特性主要有三方面:第一,它是点对面的、单向的传
35、输。和之前的有线电话、电报不同,它是点对面及单向的,这是它作为大众传媒的基本形态。电信的点对面传播形态是在无线电报发明时出现的,它本属于无线电通讯与生俱来的天性之一。不过,因为在无线通讯之前产生的有线电报和电话是点对点的,人们在1895年发明无线电通讯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不自知它的点对面特性,还是习惯性地将无线电使用于点对点传播。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1916年是世界“首次成功进行电台广播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爱尔兰“复活节起义”失败后,“爱尔兰叛乱分子使用一只船上的无线电时,不是将它用于两点之间的通讯,而是把它用来进行广泛扩散的广播,他们希望有船能接收到广播,把他们的要求传递给美国
36、新闻界。结果证明果然成功了。”这个使用无线电通讯的事例不仅开拓了电信点对面传播的道路,而且典型地说明了什么是广播。因为尽管这一次“广播”的方式是“发电报”,但传播形态却是广播的点对面。当萨尔诺夫提出“无线电音乐盒”的设想时,公司答道:“很难想象无线音乐盒有商业价值。谁会为一条不是针对某个特定的人的讯息付钱呢?”而事实上,广播电台就是通过把不用译成电码的信息播送给无须选择的听众,从而使无线电通讯变成普及性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即在这一传播形态的意义上产生并发展。第二,它是平民化的传播媒体。在无线电发明之后,它的使用太贵。人们本来期待的一个新发明是无线电话(即一个“私人的、特殊的、秘密的频率”,人们
37、为它取名为电磁喉、电磁耳),广播其实是一个意想之外的发明。可是人们认识到“把无线电通话发展为秘密通讯手段的企图是一个错误,在这个领域中取而代之的是广泛的公开性。”代表这个“广泛公开性”的正是广播。而手机的发明推后了几十年。自1920年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出现以来,广播电台的数量猛增。其原因在于无线电器材的制造者和销售商们发现了新的市场,即无线电器材的消费者不仅只有军方、政府以及民间的无线电爱好者,它还有更广阔的市场可能是全国所有的家庭,甚至是每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前,无线电器材的生产大多是为军方服务的,战后,生产者们发现军方这个大市场萎缩了,甚至剩余了许多原先大量制造的产
38、品(主要是无线电子元件)。首先就需要清理库存,要使大量的库存产品派上用场,必须想办法从民用里找到出路。另外,原先为了大规模生产而投资形成的设备、技术,如果不继续发挥作用,损失未免太大,也有个出路问题。这样就有生产者把剩余无线电元件装配成民用的接收机,以供人们购买收听当时还在试验阶段的广播。也正是由于无线电器材的大规模生产能力已经形成,所以当时才会有10美元一台的收音机出现在百货公司。这个价格只是一个低收入者一个月的工资,用这样的价格一次能买到长久享受的消费,这与其他高档消费品(包括后来的电视和电脑)的价位完全不同,对消费者无疑具有良好的心理慰藉作用:只要一次性地购买了接收设备,就可以“终身”享
39、受广播的服务。收音机市场的前景肯定看好。无线电器材制造者和销售商们看到了这一点,并且认识到要卖出更多的收音机就得有更多的广播电台以覆盖更广大的地区,并有更多更好的节目播出,因此早期广播电台有许多就是他们自己办的或是由他们资助的。既有民众对新的传播方式的兴趣和可以被他们接受的收听工具的价格,又有无线电器材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大力推动,世界各地广播电台数量的猛增就不足为怪了。广播早期的迅猛发展表明广播是一种平民媒介。广播的这一媒介特性是与生俱来的,是它独有的一种天性。广播的平民性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能匹敌的。收听广播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广播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也和它的平民性有着直接关系。比如美国的经济大萧条
40、也没有使广播业的发展受到多少影响。在失业人口达到1500万,整个国家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时,“广播则成为人们消遣的东西,有数百万个家庭每晚都在收听广播剧阿莫斯和安迪。”美国广播史家埃里克巴尔诺说,“许多人在大萧条期间卖掉家具、衣服,却舍不得卖掉收音机,因为他们把收音机看作是同人类联系的最后一根链条。人们不管广播播送什么,都怀着极大兴趣收听。收音机是人们起居室里最显眼的一种摆设。”在电视走向有线和加密(进一步收费),电脑消费及上网费用的居高难下,报刊趋向厚重且难以免费的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环境里,广播的平民性尤其显出它的独特。第三,它是便捷性的传播工具。广播是最方便接受的大众传播媒介。早期的业余无线电
41、爱好者,他们是广播还在实验期间的第一批听众。全美有数以千计的无线电爱好者,其中多数是中学生,他们装配和制造接收机和发送机,掌握了电码使用方法,并且向政府申请频率。到1917年,美国业余的无线电发射台超过8500个,接收机有2030万台。这使我们联想起60年代我国中小学生热衷于装配矿石收音机以及二极管三极管收音机的情景。到20年代初,业余电台的数量也远远超过营业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大约有15000座业余发射台领到了许可证,有25万以上的接收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范围约有300多万部业余无线电台且绝大部分是个人业余电台。对这些人来说,收听广播仅仅是几种无线电应用方式中的一种,他们对广
42、播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他们的乐趣在于从数以千计的业余和较大电台自由发射的嘈杂声中获得清晰的收听效果。他们醉心于收听尽可能远的电台的讯号,而不是电台的节目。其中积淀了广播几乎是永存的魅力与电视的接收受到范围和屏障限制、计算机网络还需要依靠电话线路连通相比,广播才是真正方便和无边界的。它还是直到今天人们购买收音机比较看重它的轻便程度和接收性能的原因。案例分析:美军宣布将在阿富汗发动一场信息战。这是一场什么样的信息战?在阿富汗、伊拉克这样的落后地区,拥有最为强大传输手段的美军不得不借助收音机,甚至扑克牌、火柴盒、招贴画来进行信息的传输。这一事例充分显示了广播在某些特殊时间,或特殊的地点,仍然具有它不可
43、取代的优势。传统媒介具有其优势。比如点对点的讲授,仍然是最有深度的一种传播形式。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连扑克牌都能变成一种有效的传播手段。广播的发展表明,正是由于上述为早期广播所确立的这些媒介特征使得它在日后与电视的竞争中没有被打垮。既然如此,继续坚持广播的这些媒介特征,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应今天受众的变革,就一定能够迎接新的挑战。 广播是唯一的非视觉媒体。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曾说过:“收音机其实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扣动早已忘却的琴弦、潜意识的共鸣箱”它既能给青年人以静居独处的机会,又提供了共同天地的“部落纽带”。这也是广播特有的优势。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媒体空前繁荣。人们接受信息是根据自己的喜欢
44、和条件进行选择的,而竞争也常常体现为选择性竞争。比如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而这一点对广播更为迫切。广播是实现“无选择播出”的第一种大众传播媒介,而在当今媒体竞争的条件下,广播必须准确定位,这样才能稳定地立于不败之地。比如1993年成立的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FM974,它的目标受众是大中学生、白领阶层和喜爱音乐、消费能力强的主流人群。北京电台的广告经营从1992年975万元增至2003年的3亿元,居全国之首。北京音乐电台还利用其品牌经营的成功,进入新的领域和其他媒体领域。例如创办北京音乐周刊,发行CD等有声产品,利用品牌开发演唱会事业、颁奖典礼(中国歌曲排行榜)或者艺人经纪业务。2003年利用原
4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的波段播出的我国首家覆盖全国的专门流行音乐频道“音乐之声”(music radio),8个流行音乐栏目,每天18小时全部直播。等等,都是例子。 只有发挥媒介自身的传播特性,才能使“受众再生”(即成功的媒介运作能激活多少潜在受众成为现实受众,或者能吸引多少竞争者的受众到自己的一方),使受众扩大。第六讲 广播开创“直播新闻”的新形式广播电视从诞生起,在很长时间里仅仅作为娱乐媒体存在着,所播出的节目大多是戏剧(肥皂剧、滑稽剧、歌舞剧)、音乐。事例:CBS在1938年万圣节前夜播出的广播剧火星人入侵地球,在美国引起恐慌。广播剧中的“现场报道新闻”给人以太过强烈的真实感,在那个
46、动荡的时代,很容易让人产生恐慌。有必要回顾一下广播初期的新闻节目。1898年,马可尼用无线电成功地报道了一场帆船比赛,赢得巨大的声誉。1899年,纽约先驱报邀请马可尼来美国,为当年的美国杯帆船比赛进行报道。这一次,马可尼在一艘船上,5个多小时里向海岸电台拍发了4千多字的消息。为此报纸付给他5千美元的报酬。报道引起轰动。在场参观的人中就有当时在西屋电气公司工作的德福雷斯特,从此他开始致力于用无线电的研究,几年后发明了著名的三极管。30年代末以前的广播新闻只是播报新闻提要,广播员在结束时会提一句:“详情请参阅你们的地方报纸。”此时新闻广播只是报纸可有可无的附庸。人们普遍认为广播保存性差,声音转瞬即
47、逝,不如报纸那么容易保存;且节目缺乏选择性,被动地顺序收听,不能像报纸那样自由选择。广播传播的优势还没有被人们真正认识到。直到1937年,广播在新闻界仍然没有什么地位。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是最早认识到广播、电视在传递新闻方面种种优势的人之一。他主持的对“慕尼黑危机”的报道,让听众耳目一新,从此广播开始成为一种新闻媒介。默罗1935年加入CBS。那时,CBS欧洲站仅仅安排欧洲国家官员到CBS来讲话,相当于接待站。1937年这一职位出缺,这份闲差本该落到一个弗雷德威利斯的人头上,但他不愿意去,于是默罗主动申请,而默罗从未在新闻采访部门呆过。默罗到英国后,向伦敦记者协会递交入会申请,竟然遭到拒绝,因为协会成员都是报纸、通讯社的记者,还没有一位电台记者。可是,默罗已准备大展身手了。他录用了包括第三帝国兴亡史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在内的一批人担任记者和播音员。时势造英雄,有人说,没有战争就没有默罗。当时欧洲局势异常紧张,默罗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