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理学》讲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地理学》讲义.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旅游地理学讲义邹 红第一章 绪论1.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旅游系统的结构1旅游(tourism):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以游览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游览、非定居者、暂时居留旅游者从居住地经过旅游通道到达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再回到居住地这个过程是旅游的本质属性。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地理学(tourism geogra
2、phy):是研究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形成条件、特点、开发利用和旅游点(地区)规划布局的学科,属于应用地理学分科。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性质: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应用科学的特点。新学科、应用性学科、具有综合性的边缘学科2研究对象: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即研究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空间分布、运行机制等规律。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和作用一、研究内容1现代旅游业旅游系统:三个基本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媒体(旅游业)、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皮尔斯(Pearce,1989)、郭来喜(1985):皮尔斯比较重
3、视旅游主体的研究,郭来喜相对重视旅游客体的研究。2地理学观点空间表现形式: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通道二、研究内容简析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2旅游者行为规律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4旅游通道5旅游资源评价6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7旅游环境容量8旅游区划9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10旅游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三、研究方法1综合考察法2统计调查法3旅游图表法4景区分类法5定性分析法四、旅游地理学在旅游事业发展中的作用1提供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依据2为旅游业发展确定旅游区,促进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3划分旅游区,加强区内发展和区间联系4对旅游者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的研究,有利于旅游市
4、场发展5促进旅游交通网络的合理化6保护旅游环境7协调旅游开发与地区社会经济关系,促进旅游业发展8提供旅游地图服务9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纲领和蓝图10完善旅游地理学的学科体系3.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根据本学科的对象和内容,旅游地理学同许多相邻学科有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联系。一、与地理学科的关系二、与旅游科学的关系三、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 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世界旅游历史:一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的古代旅行和旅游;二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近代旅游;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现代旅游。1.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回顾一、二战之前:土地利用 麦克默里地理学者只着重记述某些旅游胜地和
5、研究旅游的土地利用,而对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极少探索。二、二战之后至60年代初:现代旅游、旅游区、独立学科三、60年代以后:科学化1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1)旅游资源调查评价;(2)旅游地和旅游区域的开发研究;(3)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4)旅游环境研究。270年代至今:理论研究、实际工作2.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发展的外部环境1战后旅游业的迅猛发展2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空间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地理学者参与旅游研究的主要贡献:为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区域开发提供必需的资源和区域分析依据;预测从客源地到目的地间的旅游流量;对旅游区域的内部结构、旅游地的社区状况和客源地至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旅游
6、通道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旅游规划提供基础;为其它研究旅游的社会科学者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二、发展趋势1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2研究内容极其多样化,跨学科性。3研究主题从局部着眼转向全局,同时保留和发展专题研究。4理论和实用研究并重。5参与多学科的融合研究,注重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3.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一、古代旅游知识的积累民间出游、游记、旅游地理著作二、现代旅游地理学的发展11978年后迅速发展2旅游地理学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研究成果显著3研究方法比较单一,以描述性为主4.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存在的问题1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化,以任务带学科2研究方
7、法比较单一和传统3跨学科研究意向微弱二、发展方向1要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2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研究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4在研究方式上,应当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吸收相邻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第三章 旅游者行为1.旅游者一、定义1国际上的定义(1)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它国家旅行24小时以上的人。游客(visitor)、旅游者(tourist)、短途旅游者(excursionist)旅游者的相关条件(2)国内旅游者:指在本国某目地旅行超过24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娱乐、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2中国对游客的定义(1
8、)游客:指任何一个因为休闲、娱乐、观光、度假、探亲访友、就医疗养、购物、参加会议或从事经济、文化、体育、宗教活动,离开常住国到其他国家,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12个月,并且在其他国家的主要目的不是通过所从事的活动获得报酬的人。 (2)海外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3)海外一日旅游者:指来华旅游入境的海外游客中,未在我国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的外国人、华侨、港澳同胞。二、旅游者的特点1异地性2享受性3消费性4业余性5地域性2.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一、 旅游需要分析马斯洛需求层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4尊重
9、感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二、 旅游动机及其种类1旅游动机:是一个人进行旅游活动的心理需求,也是直接推动旅游者旅游行为产生的内部动因。2分类(1)日本学者田中喜一将旅游动机归为四类:心情的动机、身体的动机、精神的动机、经济的动机。(2)美国学者罗伯特麦金托什也将旅游动机分作四类:身体健康的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地位与声望的动机。(3)旅游心理规律个体旅游动机:心理性动机、生理性动机、娱乐性动机团体性旅游动机:宗教型动机、寻根型动机、文化经济型动机3影响因素(1)性别、年龄及身体状况对旅游动机的影响(2)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3)心理因素三、旅游动机的激发1旅游动力由三部分构成:内动力、外动力和
10、中间条件内 动 力:即人的旅游动机,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外 动 力:即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中间条件: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2空间相互作用的条件:互补性、替代性、可达性互补性:并不是任何客源地和目的地彼此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替代性:当游客从A地向B地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了另一个与B地一样性质的旅游地,从而产生替代作用。可达性:尽管现代运输和通讯工具已经十分发达,但是距离因素仍然是影响旅游的重要因素。3激发因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旅游服务的优良性、旅游价格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1旅游行为:广义的旅游行为指旅游者以旅游为目的的空间移动、娱乐活动及与之相关的生活行为,包括从生
11、活地奔赴旅游区,在旅游区具体的旅游内容和在此时间内的食、住、购物等行为,即游客的食、住、行、游、购、娱六个主要环节均属于旅游行为,狭义的旅游行为主要指旅游者在旅游区内具体的游乐活动,即与旅游资源的性质和特色密切相关的那部分行为内容。2旅游行为层次(1)基本层次观光层次:游览观光(2)提高层次娱乐旅游、购物(3)专门层次休养、疗养旅游;出席会议;宗教朝拜;各种科学和社会考察、调查,以及其他专业活动商务、体育、科考等旅游相互关系: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3现代旅游行为的特点(1)大众性(2)消费性(3)综合性和多样性(4)地域性(5)季节性3.旅游者的决策行为从旅
12、游决策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旅游活动分成两类:一类是旅游者实际不参与决策或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余地很小的旅游,如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团体福利旅游等;另一类旅游则相反,其决策由旅游者本人完成,或在家庭成员、旅伴之间协商做出,如各种形式的自费旅游。一、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1感知环境信息、距离差异感知环境差异地理环境差异观光动机主要旅游形式2最大效益的原则:资金、闲暇时间确定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精力上恢复、精神上享受,即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最高的满足度。(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选择娱乐购物旅游的典型区3旅游偏好:年
13、龄、职业、学历二、普雷德(Pred)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1967年,普雷德提出一个度假者决策行为矩阵,只有被感知的旅游目的地(感知机会)和旅游者经济能力范围内的旅游目的地(可达机会),才进入旅游决策,成为真正候选的旅游目的地(现实机会),其大小因人而已,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决策者本身。王家骏(1997)对一些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和可达机会的两点推论:旅游者的可达机会随距离增加而急速衰减;旅游目的地的感知机会主要靠历史积淀的人文事象得以提高。三、旅行距离决策模式旅游者旅程的长短是根据时间、费用和旅途不适等条件决定的,如果时间限定,则旅行距离也是限定的。四、旅游决策过程三个阶段:认识需要阶段、信
14、息收集阶段、评价对比4.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游和游玩的过程。一、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线状空间行为1力图到级别较高的旅游点旅游2尽可能游玩更多的高级别旅游点3力图采用环状路线旅游。二、中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面状空间行为在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点的选择上,不排斥等级低的,也不局限于等级高的,而是追求新颖奇特的;旅行路线影响旅游效果,多采用中心放射往返式结点状线路。结点状路线旅游:居住地、暂住地三、小尺度旅游空间行为 点状空间行为 度假旅游、结点状旅游1选择环境质量好的旅游度假地2选择娱乐性、运动行、直接参与性强的度假地3同一旅游行为在同一地区发生的重复性5.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
15、践意义一、资源个体的评价:大众性、历史价值、资源独特性二、独特性、共性和近邻效应独特性和共性是互补的,近邻效应有正负效应三、旅游路线的设计和宾馆选址第四章 旅游需求预测1.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一、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2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1)旅游客源地:旅游需要的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人口特征和政治制度;旅游者个人的情况个人收入、职业、带薪假期、教育水平、生活阶段、个人偏好。(2)旅游目的地:供给部分资源的吸引力、旅游价格、货币汇率、交通速度、接待设施条件、旅行组织机构。3具体
16、分析(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旅游需求(2)人口特征:总人口、人口增长速度、城乡分布、人口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构成、家庭结构(3)收入与闲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闲暇时间(带薪假期)(4)职业和教育水平:职业决定收入、闲暇和教育程度差异(5)资源和交通:资源吸引力、交通条件(6)价格和汇率:旅游需求随价格和汇率反方向变化二、旅游需求预测资料的获取1第一手资料:为专门的研究目的而收集的资料资料成本高,耗时长主要方法:调查法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普查;观察法野外考察、实验室法。2第二手资料主要来源:企业内部材料;旅游报刊、杂志、调研专辑;国际和区域旅游组织和专业旅游市场调
17、研机构年报及其他资料。第二手资料要明确材料来源,弄清目的、口径和可比性三、旅游市场分析1旅游市场战略体系(1)旅游市场模型:以生产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营模型(2)旅游市场战略体系全面了解市场中旅游需求的数量及层次特征,是市场战略的前提主要市场的选择和确定是市场战略的重点旅游区点有目的的开发和建设是市场战略的步骤措施旅游商品的销售是市场战略的目标2旅游市场的特点(1)旅游市场中所提供的商品是综合性的,其数量和质量的标准很难规定统一的尺度(2)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季节性(3)旅游需求与人们的其它需求相比较具有较高的弹性程度3世界主要旅游市场分析(1)经济格局:世界旅游市场以
18、发达国家为主体,形成了四个层次的格局五巨头、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广大发展中低收入的国家。(2)地域格局:国际旅游人数增长亚太地区、非洲、美洲;接待国际旅游人数欧洲、美洲、亚太地区2.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一、旅游需求的空间表现旅游流1旅游流:是旅游客流的简称,当旅游者从自己的常住地出发,到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去观光游览、娱乐消遣,便构成了具一定流向、流量特性的游客群体。流向是指某地旅游者根据其旅游动机、经济能力及余暇时间等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流量是指某地旅游者在一定时间内选择该旅游目的地的数量。2形成条件(1)旅游的基本激发条件: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特征,旅
19、游者个人爱好。(2)旅游地的接待条件(3)旅游资源条件吸引力(4)距离衰减作用(5)地区间经济、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联系(6)其它因素3现代国际旅游客流的空间变化规律(1)战后欧洲旅游业的恢复阶段(2)6080年代,欧洲旅游业迅速发展和世界各地旅游业广泛普及阶段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的迅猛增长;全球形成了六大旅游区:西欧、北美、拉美、亚太、中东、非洲(3)90年代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阶段国际旅游流的分布状况:主要客源国是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旅游流主要流向也是欧美各国。欧美等地内部旅游流规律:近距离流动的多,远距离流动的少;陆地相邻国家和地区流动的多,海洋相邻的少;流向有著名风景名胜、度假区的国
20、家和地区多,流向非风景名胜区的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流动的多,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互流动的少;自然景观相差较大的地区之间流动的多。二、旅游需求的时间分布集中性1旅游需求的特点:需求随时间变化而出现剧烈的变化;每一个旅游目的地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客源地。2季节性(时间)强度指数RR值越大,旅游流时间变动越大,旅游淡旺季差异越大;R值越小,旅游流的时间分配越均匀;R值趋近零时,则旅游无淡旺季之分。R值不仅取决于旅游需求变化,而且随选择分析的时段长短而变化。3高峰指数P高峰指数用于对旅游地进行比较或用于考察某一旅游设施随时间变化而出现高峰的趋势。三、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集中性旅游需求的空间分布
21、主要指旅游者的地理来源和强度。地理集中指数G游客来源越多,越分散,G值越小、旅游经营越稳定;G值越大,越易受客源地、社会政治、经济的冲击。3.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一、趋势外推模型1原理:假定历史数据的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依据一系列的历史资料,根据其相应的连续性推测未来形势。2类型:图形法、简单回归模型、冥函数模型、二次方程式模型、时间序列模型(1)简单回归分析一元线性回归是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趋势外推数学方法,在研究以年为时间单位的旅游需求量变化时较为常用。数学形式为:ya+bx式中:y为因变量、x为自变量、a为常数项、b为y对x的回归系数。因变量y是旅游需求或消费的度量。应用一元线性回
22、归模型进行需求预测的时间不宜过长。(2)时间序列模型概述旅游需求的时间序列图形为季节性需求图形,季节变化以年为周期,以季、月为时段。三类:水平需求图形、趋势需求图形、季节性需求图形季节性交乘趋势的应用A.方法概要B.举例分析:颐和园游客分月预测。模型的应用加上科学的分析,能使预测更为准确有效,更好地为决策服务。二、结构模型1原理:模型的建立依赖于应用多元回归数学方法来确定旅游需求与一系列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2引力模型(1)引力模型的发展1929年,赖利(Reilly W J)提出有关零售市场的假定。1948年,天体物理学者司徒瓦特(Steward J Q)定义了两地间的“人口统计力”(demo
23、graphic force),并指出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同型关系。1949年,经济学家齐普夫(Zipf G K)创立了人类行为中的最少努力原则。1960年,艾萨德(Isard W)提出的模型,系统阐述和修正了社会引力模型。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地理学者威尔逊(Wilson A G)将引力模型和潜能模型混为一体,形成了放大的引力模型即一般空间相互作用模型。(2)旅游研究中的引力模型及其发展克朗蓬(Crampon L J,1966)第一个清楚地证明引力模型在旅游研究中的作用,其基本引力模型是:Dij=G*(PiAj / Dij)该引力模型的弱点:模型无约束,模型预测的旅行次数没有上限;模型有过
24、高估计短途旅行次数和过低估计长途旅行次数的倾向。解决的方法:1972年,沃尔夫(Wolf RI)提出了修正了距离变量的引力模型;1976年切萨里诺(Cesario F J)和尼奇(Knetsch J K)提出了有实际上限的有约束模型。(3)实例分析保继刚(1986)利用北京市委政策研究室组织的国内游客抽样调查资料,建立起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到京游客量的预测引力模型。影响北京游客量的因素:距离、经济收入、人口模型评论:旅游业是一项季节变动很强的行业,根据预测模型结果进行外推时一般不宜任意变动时间季节。北京6月份国内游客预测引力模型的建立,基于一次抽样调查的数据进行模拟,从实际应用角度来讲是不充
25、分的,但在没有更详实数据的情况下则是可行的。三、仿真模型仿真模型是由趋势外推模型和结构模型结合而成的一组更为综合的系统工程,变量之间的反馈、协同、阻抑效应等关系通过一组相互关系的方程来阐明。建立方法:系统动力学四、定性模型特尔菲法1概述当历史资料或数据不够充分,或者当模型中需要相当程度的主观判断时,采用问卷方式对选定的一组专家进行意见征询,经过反复几轮的征询,使专家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得到对未来的预测结果。特尔菲法最先由美国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在20世纪50年代初创立,在软科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预测成功与否取决于研究者问卷的设计和所选专家的合格程度。2特尔菲法的工作步
26、骤(1)确定预测的问题,选择征询的专家组。(2)制定和分发第一轮问卷。(3)第一轮问卷回收后,整理结果。(4)将第一轮问卷的统计总结附在第二轮问卷上寄给第一轮征询的专家组,各个专家自己第一轮回答的问卷也复印附上作为参考。(5)回收第二轮问卷并整理结果。(6)将第二轮问卷的结果和意见综合进第三轮,问卷的说明与第二轮相似。(7)第三轮问卷的结果出来之后,要决定是否需要做第四轮问卷调查以获得进一步一致的预测。最后一轮预测之后综合出来的结果包括中位数,内四分位数(inter-quartile)范围,还要确定有哪些事件没有一致性。3实例分析谢弗、莫勒和格蒂(Shafer E L、Moeller G H
27、and.Getty R E)1974年应用特尔菲法预测未来有哪些发展将会影响美国的公园和游憩管理。五、四种模型的相关关系实际应用、选择模型时主要考虑到精确性与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限制之间的关系。精确性要求越高,所需要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越多;反之,精确性要求较低,投入的时间、经费和其他资料都较少。六、关于旅游需求预测的几点说明1预测的实质和可靠性取决于对旅游控制系统的正确理解。预测是决策的基础和关键,预测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对信息的处理程度和处理水平。从客源市场分析入手,到旅游地客流统计结束,是旅游需求预测的基本思路。任何对将来的预测过程都含有预测者本人的主观意志,预测永远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确定
28、性。2旅游需求预测在实践中应用还不普遍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尚不够完善,研究也不够深入,还未能建立一个完整的预测体系;在应用中所需资料、数据十分庞杂,也没有长期的、系统的、可供比较的调查数据,造成对未来旅游需求状态难以预测或可靠程度低,实用性差。第五章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1.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旅游资源1概念(1)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以视为旅游资源。(国家旅游资源开发司,1992)(2)含义:旅游
29、资源具有作为现代旅游活动的客体的基本属性;旅游资源具有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属性;旅游资源具有开发后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属性。(3)内涵:旅游资源存在于旅游目的地这就排除了从客源地到目的地之间的因素;“资源”的概念本身即意含着“有用”的内涵;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而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在不同的地方,旅游资源的构成不一样,一个地方只是纯粹属于接待的因素,在另一个地方可能就是旅游资源。2旅游资源的形成(1)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地球的圈层构成自然旅游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组合规律决定旅游区、旅游点的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受地球景观带的分异规律控
30、制地质作用是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本底地球水体的水文特征气候的区域差异地球生物的多样性(2)人文旅游资源形成的基本条件历史遗迹社会文化差异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或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根据游客市场的需要而创造3旅游资源的特征(1)空间特征广泛性区域性组合性地域固定性(2)时间特征季节变化性:特定的季节、时间出现;同样景物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时代性和变异性(3)经济特征可替代性价值的不确定性开发利用的永续性和不可再生性(4)文化特征感知决定性内涵丰富性民族性和地域性需求的多样性二、旅游地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他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
31、。两个部分:旅游活动区、旅游接待区。三、评价的理论基础1体验性评价:着眼于人(旅游者)对于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质量体验评价。对于旅游地的一般体验性评价、对于旅游资源的美感评估2技术性评估:着眼于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评价。3综合性评估:着眼于旅游地的旅游资源之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评估。评价必然带有价值标准,对于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的理论基础是基于人类价值判断的统计性规律和人类认知的比较法则。2.旅游资源和旅游地分类一、旅游资源的分类1分类原则:相互独立原则、简明原则旅游资源分类的关键点是如何有利于旅游资源和旅游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2分类标准(1)以旅游
32、资源本身的特性作为分类标准类和基本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2)以旅游活动的性质作为分类标准观赏型、运动型、休(疗)养型、娱乐型、特殊型旅游资源(3)以游客的体验性质作为分类标准原始地区、近原始地区、乡村地区、人类利用集中的地区、城市化地区(4)以综合资源的特性与游客体验作为分类标准利用者导向型游憩资源、资源基础类型游憩资源、中间型游憩资源(5)按照旅游资源的市场特性和开发现状作为分类标准未经开发或潜在的资源、已开发或即将开发的资源、现代人工创造的旅游资源(6)根据旅游资源的吸引级别作为分类的标准国家级旅游风景资源、
33、省级旅游风景资源、市县级旅游风景资源(7)其它分类方法经营角度:有限、无限;旅游资源保护规划:严格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二、旅游地的分类七个大类:自然风景旅游地、文化旅游地、历史古迹旅游地、娱乐旅游地(游乐园为主体)、运动型旅游地、产业旅游地(如以园艺业为主体)、综合性旅游地3.旅游资源的调查一、旅游资源调查的目的目的:是查明可供旅游业利用的资源状况,以全面系统地掌握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组合状况、成因、价值等,为旅游资源的评价、分级和规划作准备,为合理开发资源打下基础。二、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1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条件2对旅游资源数量上的调查、质量上的评价3对邻近资源及区域间资源
34、的相互联系进行调查4客源及市场的调查分析5旅游资源存在区的环境保护状况6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三、旅游资源调查的重点1大城市、交通沿线及人口密集区旅游资源的普查2已知旅游区及其外围资源的调查3重点新景区普查四、旅游资源调查的步骤1室内准备工作主要目的是了解前人在本地区的工作情况,以便在此基础上,确定野外工作路线、程序和进展。前人工作: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方面的资料、旅游资源方面的资料2、野外调查(1)初步普查(2)初步调查(3)重点考察(4)专业性调查3整理总结(1)资料、照片、录像片等的整理(2)图件的编制和清绘(3)编写旅游资源调查报告:区域地理概况、旅游资源的情况、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的
35、开发途径和开发步骤。4.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评价一、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旅游资源评价是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旅游资源的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是旅游地建设的前提。1旅游资源的自身评价(1)旅游资源特色评价(2)旅游资源的密度和地域组合评价(3)旅游资源容量(4)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吸引功能(5)旅游资源的性质2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1)区位条件(2)区域经济发展背景条件(3)环境因素(4)客源市场条件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体验性评价评价者在收集大量的旅游资源信息的基础上,凭经验通过主观判定旅游资源的价值,多采用民意测验法和专家评议法。1一般体验性评价一般体验性评价:是由旅游者根据自己的亲身体
36、验对某一或一系列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就其整体质量进行定性评估。评价目的:着眼于旅游推销和宣传。评价特点:评价的项目很简单,没有评价的细项,只进行整体评价。2美感质量评估目的:旅游规划和管理。美感质量评估是基于对旅游者或专家体验的深入分析,建立规范化的评价模型,评价的结果多具有可比性的定性尺度或数量值。(1)专家学派:凡是符合形式美原则的风景(皆指自然风景)就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对风景的分析基于其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四个元素,强调多样性、奇特性、协调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风景质量分级中的主要作用。卢云亭:三三六评价法三大价值: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7、、环境效益;六大条件:景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物或景类的地域组合条件、景区旅游容量条件、施工难易条件、投资能力条件、旅游客源市场条件。黄辉实:资源本身美、特、奇、名、古、用;资源所处环境气候、土地、污染、资源联系、可进入性、基础设施、社会经济环境。(2)心理物理学派: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理解为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把心理物理学中的信号检测方法引入到风景质量评价中来。具体做法: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获得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风景的各组成成分之间建立起确定的数学关系。基本思想、具体工作(3)心理学派(认知学派):侧重研究如何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把风景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
38、空间来研究,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作用在情感上的影响。(4)现象学派(经验学派):把人对风景的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和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三、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是指对旅游资源各要素对于旅游者从事特定旅游活动的适宜程度的评估,大量技术性指标的运用是这类评价的基本特征。对于每一项旅游活动,都会有一个或几个旅游资源因素对活动的质量起决定性作用。1气候的适宜性评价(康乐气候的评价)气候对户外旅游活动的影响:对旅游者参与某一旅游活动的环境和活动质量产生影响;气候状况直接影响人的生理过程,影响人的体感舒适程度。同一气温下,只要空气的相对湿度变化,人体的温度感觉就不一样;同
39、一温度下,风速不同,人体的温度感觉也不相同。(1)有效温度(ET) ET=0.4(TdTw)+15(2)温湿指数(THI) THI:6065 舒服、75 有些人觉得不舒服、80 不舒服(3)风寒指数(K0):风加速人体皮肤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4)舒适指数:温度、湿度(5)风效指数:温度、风速2地形的适宜性评价地形因素对于运动型的旅游活动是关键因子,地形对于风景观赏也有影响。3资源要素组合的技术性评价在旅游开发中,要求对特定地域的旅游资源总体进行评估,就旅游资源的技术性评价而言,则是要求评价资源要素组合的适宜性状况和等级。1970年,乔戈拉斯(Georgulas)在研究旅游地的一般特征时,提出
40、了一级海滩评价标准。(1)消极活动:日光浴海滩:沙质细洁,海滩至少长91 m,宽15 m,沙滩在全年中至少应有80%时间免于曝晒。后腹地:有遮掩、有树木、环境幽雅,无人工废弃物和自然危害物。坡度小于15度,具开发潜力。(2)积极活动:游泳水底没有或很少淤泥,水质无色,无味,大肠杆菌含量小于50/100 mL,无生物垃圾;高潮时深8英尺(1英尺=0.304 8 m)的海底无珊瑚和尖石,无危险性激流;与水域邻接之海滩坡度不大于8度,海滩性质同上,要更长更宽。一年应有9个月的时间适于游泳。四、旅游地和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是着眼于旅游地或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评估、或旅游地开
41、发价值评估。1含义和特点评估的范围包括现有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资源;评估的目的是着眼于对不同地域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价值比较,或规划与管理意义上的重要度排序;对于某一类型的旅游资源,评估工作遵循一个统一的评估系统,有着确定的通用的评估标准;评价系统中的各被评估因子大都带有合适的权重值;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旅游者出游的决策意向和出游行为同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之间呈现为确定的正比例关系,旅游者的消费决策和行为规律是旅游地综合性评估的理论基础。2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Aj=(Vi)(Bij)Aj为选择某一产品 j 的意愿;Vi为产品的第 i 个特征的重要性;Bij为本产品 j 相对于其它产品拥
42、有特征i的程度;n为产品的特征项数。3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1)评估工作: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获得各评价因子的评估值(2)评价因子:旅游资源旅游地及其所在区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旅游设施、基础设施、自然生态条件、用地状况、当地社区中心等因素旅游地的区位关联特性旅游地与客源地的区位关联、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因素注意:对于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估,最终要落实到对基层因子的评价上,对各评价因子应给予适当的权重。五、中国观赏型旅游地评价模型对于旅游地的综合评价集中于自然风景旅游地以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一直处于各类旅游活动前列,市场大;旅游者对该类旅游地选择性强,旅游地之间竞争较为激烈,旅游开发的决策需
43、要以旅游地综合评估值作为科学依据。楚义芳的中国观赏型旅游地的综合性评价模型: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所在区域之区位条件评价、旅游地区位特性的评价。5.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一、旅游资源的开发1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对已真实、全面、科学地评价过的各类旅游资源作出以经济目的为主、适合于旅游者活动、并能使其满意的经营、管理活动,发掘其经济的、社会文化的、环境的潜在价值或扩大其现有价值。2开发的原则:创造形象、特色原则、经济原则、体现美学特征、市场原则、保护原则3开发方式:兴建、利用、改造、提高、修复二、旅游资源的保护1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遭破坏的原因(1)自然因素(2)人文因素2保护对策(1)减缓旅游资源的自然
44、风化(2)加强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及普及教育(3)健全旅游资源保护立法(4)完善风景名胜保护系统(5)把保护旅游资源列入发展战略规划第六章 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1.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的发展演化模型:戈曼森(Gormsen E)的海滨旅游地的空间时间模型、米塞克(Miossec J M)的旅游发展模型、奥珀曼(Oppermann M)的发展中国家旅游空间模型(Pearce D,1995)、巴特勒(Butler R 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一、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 6个阶段1探查阶段(exploration stage)2参与阶
45、段(involvement stage)3发展阶段(development stage)4巩固阶段(consolidation stage)5停滞阶段(stagnation stage)6衰落或复苏阶段(decline or rejuvenation stage)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述评理论的应用和讨论:作为旅游地的解释模型、指导市场营销和规划、作为预测工具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中国研究旅游地的演化过程提供了理论框架。2.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应用一、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 以北京颐和园为例(表6.1 颐和园外地游客与本地游客比率)具有广域旅游市场的国际级旅游地,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均会走向稳定成熟阶段,旅游地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重要的是保持自己持久连续的旅游形象,控制好旅游环境容量,尽量避免负面影响。二、具有区域旅游市场的国家级旅游地以广东省肇庆市七星岩风景区为例区域性的国家级旅游地在与新的旅游地的竞争中较易失去优势,生命周期进入停止或衰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