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13468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地区地质灾害——崩塌勘查报告.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0前言10.1 任务由来10.2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度10.3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1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10.5 勘查工作的依据2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220.6.2 勘查完成工作量30.6.3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31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4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41.2 气象、水文51.2.1 气象51.2.2 水文5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62.1 地形地貌62.2 地层岩性62.3地质构造与地震72.3.1 地质构造772.4 水文地质条件72.5 人类工程活动83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83.1地形地貌83.2地层岩性93.3地质构造94危岩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104.1

2、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101010114.2 危岩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制1414145 危岩稳定性评价与危害性155.1危岩变形现状155.2定性分析评价155.3危岩体稳定性定量分析165.4破坏后的运动计算1717185.5崩塌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205.6坡面滚石的稳定性分析评价206 崩塌发展变化趋势及危害性预测216.1崩塌发展变化趋势216.2危害性预测217 结论与建议2271 结论2272 建议22附件目录01 探槽、探井展示图02 勘查工作经费决算书03 施工照片集04 稳定性计算书附图目录图号 图名 比例尺 1:1000前言0.1 任务由来0.2 地质灾害概况及危害程

3、度512”地震发生后,XX山崩塌产生崩塌体积约1500m3,在坡体中部形成堆积体。根据崩塌规模等级表0-1,XX山崩塌属于小型崩塌。表0-1 崩塌规模等级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 V(104m3)V100100V1010V1V1坡体中上部依然残留由强风化砂岩和残积块碎石土组成的约190m3,分布在崩塌堆积体的上方,危岩体后缘张开小型裂缝,且被多组裂隙切割,在暴雨和地震等不利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可能再次崩塌,崩塌堆积体部分块碎石处于临界状态,在暴雨和地震等作用下会产生滚石。XX山泥石流(崩塌)危险区面积约1万m2,关心村13组居民坐落在危险区下方,有19户居民62人,估计受威胁直接损失1

4、50万左右,一旦崩塌变形加剧,将威胁村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滑坡灾害危害对象的重要性和灾害损失程度确定危害等级为三级(详见表0-2)。表0-2 防治工程分级级 别危害对象县级和县级以上城市主要集镇。或大型工矿企业、重要桥梁、国道专项设施一般集镇。县级或中型工矿企业省道及一般专项设施受灾程度危害人数/人10001000500500受灾程度直接经济损失/万元10001000500500间接经济损失/万元1000010005005000施工难度复杂一般简单工程投资/万元100010005005000.3 工作的目的和任务本次勘查主要目的是根据XX晓坝镇关心村13组XX山崩塌(泥石流)发育

5、的自然环境、形成条件、崩塌的基本特征及危害,为崩塌治理方案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 1.2.2 任务对关心村13组XX山泥石流(崩塌)地质灾害进行详细勘查,评价其地质环境条件、边界、规模、结构,斜坡体和潜在滑带的岩土成份和物理力学指标。评价泥石流的危险性;对崩塌(泥石流)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危害性和防治必要性做出评价,提出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案建议和防治工程初步设计的地质依据。0.4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在XX境内,前人地质工作较多,主要地质成果有1994年完成的XX幅(1:5万)区域地质普查、1990年完成(1:10万)涪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1998年完成的XX市(1:50万)区

6、域环境地质调查、1994年完成的XX省XX凯江上游柳家磨房道喜沟段泥石流勘查、1996年完成的XX省XX凯江上游插秧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2005年完成的1:50万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2006年完成的XX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2008年XX省“5.12”地震灾区XX市XX地质灾害应急排查总结报告。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以区域性基础地质研究为主,全面地反映了XX境内的地形地貌、地层时代与层序、地质构造与岩性组合、地下水类型与富水性及其补给、迳流和排泄特征等地质环境条件方面的内容,对区内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发育的地质灾害进行了初步评价。由于工作比例尺小,工作精度低,针对地质灾害的调查与评

7、价工作不够,前人所做的地质工作不能满足XX本次地质灾害应急勘查工作精度要求,但这些工作为本次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表1 前人主要工作一览表资料类型工作时间编制单位比例尺资料名称区域地质1971年XX地质局第二区测队1:20万XX幅区域地质测量报告1994年XX省地质矿产局化探队1:5万XX幅区域性地质普查 区域水文地质197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731部队1:20万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区域环境地质1998.10XX地矿局909地质队1:50万XX市(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0年XX地矿局909地质队1:10万涪江流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2005年XX省XX市国土资源局1:50万

8、XX市地质灾害调查与规划报告地质灾害勘查1994年XX地矿局909地质队XX凯江上游柳家磨房道喜沟段泥石流勘查报告1996年XX地矿局909地质队XX凯江上游插秧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书2006年XX地矿局909地质队1:10万XX省XX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水文地质调查2005.6XX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1:5万XX红层丘陵地区“找水打井”工程调查与区划报告0.5 勘查工作的依据XX山崩塌勘查主要按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50021-2001进行,并参考如下规范和规程开展工作。1、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勘察技术要求(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指挥部 2004.12.);2、岩土工程

9、勘查规范(GB500212001);3、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查规范(GB502879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5、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99);6、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99);7、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DL/T51852004);8、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B50/143200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T /T02202006);10、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0141-94);11、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 89-92);12、国家三角测量和精密导线测量规范;13、地质勘探安全规程(AQ2004-2005);14、滑坡防

10、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0.6 勘查工作概况及工作质量评述我单位在勘查设计书通过评审后,按评审意见对勘查设计书进行认真修改并报专家组认定后,组织测量、地质、探槽及后勤等人员进场开展工作。本次勘查于2010年1月17日全面完成了各项野外工作,1月19日监理工程师、现场监理工程师对野外工作进行了验收。各项资料的汇总并经室内整理、综合分析,于2010年3月18日完成本勘查成果报告。根据收集的资料和现场调查分析,崩塌源所在坡体宽度近30 m, 坡高达40m,坡度达45左右,坡体后缘发育裂缝较短;关心村13组部分居民居住在坡体前缘坡脚下的XX沟流域;根据周边地质环境条件和坡体的规模、

11、将来发生崩塌(泥石流)灾害危害影响范围等情况等。确定勘查范围为从山顶到居民房位置及泥石流潜在区初步判定周界向外围拓展50m左右,勘查面积为:0.22Km2(详见平面布置图)。0.6.2 勘查完成工作量本次勘查工作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作业,包括资料收集、地形图测量、地面调绘、工程测量、探槽等。完成的实物工作量见表0-2。勘查工作完成主要工作量统计表 表02项 目比例与精度单位设计工作量实际完成工作量工程测量一级导线km22图根点点2525四等水准点55测图面积地形测量1:500Km20.040.04全流域1:2000Km20.180.18剖面测量1:500km111:2000km0.90.9定位测量

12、组日1212岩土勘察工程地质测绘1:500Km20.180.18山地工程浅井m/个75/1540.5/15槽探m3/个96/485.12/40.6.3 勘查工作质量评述本次勘查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现场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各单项工作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性、准确性,项目负责人随时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坚决返工。由单位质量、安全相关部门组成的检查小组对现场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指导。本次勘察工作全面完成了设计书所要求的各项任务,野外资料齐全、准确、可靠,为最终勘查报告的编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下是勘查工作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要求:1、工程测量测量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

13、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统,各项测量精度均达到有关规范的要求。地形图测量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并实地绘制草图,配笔记本电脑,运用较先进的地形测图软件(南方CASS5.0)组成的数字化测图系统进行作业,既提高了野外地形碎部测量的精度,又大大缩短了内业图件编辑的时间。最终图件成果采用了电子文件的方式直接提交供地质勘查工作使用,给内业图件的绘制提供了方便。工程测量对重要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点、勘探点、勘探剖面,采用全站仪进行了准确的初测及施工结束后的定测,以保证其有足够的精度,提交了相应的成果资料。2、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测绘的范围和比例尺与地形图相同(1:500),主要采用半仪器法(地

14、质罗盘定方位、皮尺测距离)对地层、岩性、裂缝及变形破坏界线进行勾绘,确定不稳定区、地层产状、裂隙点位置。除上述简易工程地质测绘手段外,还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工作,具体了解最初崩落时间、近期变化、危害情况等问题。本次工程地质测绘严格按地质灾害技术细则执行,其精度及质量满足相关规程、规范,达到了勘查设计书要求。3、探井、探槽探井、探槽为本次勘查的重要手段,目的是通过井、槽探查明拟设置拦挡工程部位岩土体结构、工程地质性质。根据勘查设计书,井、槽挖好后,及时进行验收编录,绘制展示图,达到了规范和设计要求。4、野外记录均为现场记录,当天整理,及时核对,达到了勘查技术书要求。5、野外工作结束后,项目组开始进入

15、室内资料综合整理和综合研究阶段,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对野外完成的探槽展示图、野外调查记录本、工作手图等进行整理完善。根据野外地形和剖面测量数据、勘探工程编录资料,绘制纵横工程地质剖面图及立面图。依据野外工作手图,将野外工程地质测绘定测的工程地质点、勘探点绘制到地形图上,编制实际材料图。在充分应用剖面资料基础上,加强区内工程地质条件分析和研究,连接工程地质界线等完成工程地质平面图。在完善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基础上,对危岩体进行稳定性计算和评价。1勘查区自然地理条件1.1 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XX地处XX省东北部、XX市西北部,龙门山中南段与XX盆地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550-1043810

16、,北纬312223-314736,行政隶属XX市,东与江油市、XX市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罗江县为邻,西南与绵竹市交界,西北与茂县毗邻,北与XX县相连。县境域东西宽54.9km,南北长43.0km,幅员面积1404km2。XX通往外地的交通较发达,主要交通干线呈北东而南西向展布,省道S105线、绵(阳)广(元)高速公路、宝成铁路纵贯县境。县城驻地花荄镇南距绵广高速公路5公里, 西南方向距XX科技城10公里,经XX、德阳至成都110公里,东北方向可达广元市;省道S105线沥青路由南向北贯穿县境,并与绵(阳)安(县)路呈“丁字”形交叉,构成境内交通骨架,通过省道S105线经县境内安昌镇、永安镇,可抵

17、达XX县。区内铁路交通也比较发达,县城花荄镇距宝成铁路仅10余公里,宝城铁路西南方向经XX、德阳可达省会成都市,向东北方向经江油、广元可出川,交通较为方便。晓坝镇位于XX西北距XX县城70km,面积17.139km2,人口6228人,人口密度36人/ km2,全乡均为山区,全县所有16个镇、 24个乡及90%的以上的村委会通公路。关心村位于晓坝的西北边,距晓坝约2 km左右,东经1041831北纬313617,通往关心村XX山交通条件相对不错,勘查区靠近茶秀公路,距离不足1km,交通较方便。地理位置如图1-1所示。 1.2 气象、水文1.2.1 气象XX晓坝镇附近降水充沛,年均降雨量约为140

18、0mm,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8月。如图1-3所示。勘查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6.3,年最冷月为一月,平均气温为4.8,极端最低气温为-1(1984)最热为78月,月平均气温为23,极端最高气温为35.5(1996)。勘查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38.95mm,最高年降雨量1489.5mm,最低年降雨量为729.1mm,每年降雨多集中在79月,月最大降雨量为618.0mm,出现在7月,降雨分配极度不均匀,局部地段暴雨频繁,且随地势增高,降雨量明显增加,山区降雨和平原区形成较大的差异。表1-1 气候随地势变化表项 目平原地区低中山区中山区高山区海拔标高(m)49080080015001500

19、30003000年平均气()15.713.0106年降雨量(mm)1100150016001650相对湿度708090气候特点气候温和潮湿气候温凉多雨气候温凉多雨、多雾,温差大、日照少气候寒冷、光照较多表1-2 累年各月平均降雨(70mm)日数统计表项目月份平均降雨(日)最多降雨(日)最少降雨(日)最长连续降雨(日)114278132172671931826132641926131251825820619241314720271515820261416922291833102227181911152351812918312表1-3 累年日、时、十分钟雨强统计表 单位: mm日最大降雨日平均降雨

20、时最大雨强时平均雨强十分钟最大雨强十分钟平均雨强322.51251065020.149.5综上,勘查区海拔700950m,属地中山区,区内降雨量不算太大,但是每年7月的强降雨为地质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水动力条件,易形成地表侵蚀,致使崩塌危岩失稳,危机关心村13组村民生命财产安全。 1.2.2 水文XX河流为涪江水系,主要有安昌河、睢水河、秀水河和白溪河,另外还有茶坪河、苏包河等。流域面积1319.95km2,水系总长度214.54km,多年平均径流量1. 299109m3。县域内主要河流均为常年性河流,震前河道畅通。工作区内XX沟水系流入自东北向西南流过的茶坪河,至下游并入安昌河。 XX沟属季节性

21、冲沟,整个沟段较为弯曲,在沟口段和关心村上段分别有迭坎分布,沟域内没有支沟分布。据以往的数据得知,XX沟水流量小,且由于沟内以前堆积物堵塞沟床影响,沟水潜流以及人们用胶管引流等的干扰,沟水流量沿纵向的变化较大。据访问,该沟冬季干涸。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访问,该区域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山体基岩中,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在坡洪积平台内。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在低洼地带以泉水形式出露,地下水的赋水性整体较差。2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2.1 地形地貌发生崩塌的XX山坡向260270。山体上部高程950m,崩塌源高程950930m,坡度35-40。崩塌堆积体高程926890m,X

22、X沟中部高程800m,局部坡度达50,相对较陡;堆积体与XX沟的中部90m的高差,为不稳定块石继续下滑创滚动造了条件;XX沟下部及坡脚高程760m,坡度1520,坡度相对较缓。勘查区内的XX山沟域形态近似“V”形,上游段和下游段沟域较窄,中段较宽,沟域纵向长度0.9km,平均宽度0.2km,沟域面积约0.18km2。沟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沟头最大高程900m,南部沟口与公路交汇处高程为670m,相对高差230m,沟谷纵坡降143(局部地方有430左右)。详见图2-1关心村XX山泥石流(崩塌)地形地貌图。崩塌源堆积区安置区图2-1 关心村XX山泥石流(崩塌)地形地貌2.2 地层岩性XX地层发育比

23、较齐全。除第三系未出露外,其余从震旦系至白垩系以及第四系均有出露。以龙门山和XX盆地两个构造单元,分为两套地层系统,西北部龙门山发育分布泥盆系至震旦系,属龙门山分区的一套海相地层;东南部发育分布侏罗系、白垩系的地层,为XX盆地分区的陆相红层;第四系的地层主要沿河流分布,以冲积层为主。XX位于龙门山华夏系构造体系之中南段的九顶山华夏系构造带内,又属于甘孜一松潘地槽褶皱带与扬子地台之间隙褶皱亚系,构造复杂。主要构造形迹呈北东南西4050方向展布,斜贯县境及相连区域长156km,宽2050 km。如图2-2XX地质构造图。图2-2 XX区域地质划分图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 崩塌区地层为三叠系下

24、统飞仙关组(T1f+t):泥灰岩与泥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第四系坡洪积层(Q):主要分布在中山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岩性为黄褐色砂岩碎石土。颗粒级配为:块石占25%,碎石占35%,角砾占10%,砂占15%,粘土占15%,颗粒呈棱角状,无分选,厚1-3m,结构较密实。表层岩石风化程度为强风化、中等风化,易发生崩塌,岩层产状33050。坡体总体倾向在265左右,岩体结构为顺倾向切坡,深部基岩较稳定。2.3 地质构造与地震2.3.1 地质构造XX处于XX龙门山褶断带与XX盆地结合部,分属两个一级构造单元:以大光包斜冲断层为界,西北部属龙门山地槽、东南部属川西坳陷区;按构造型式分为北东向挤压带、太平场旋转

25、构造及XX帚状构造。龙门山地区受三种构造形迹作用,褶皱、断层极其发育,构造十分复杂。晓坝镇位于XX西部,属前龙门山变塑带,前龙门山变塑带共包括10个断层,分别为:一号断层、清平断层、XX冲断层、夜火槽平错断层、擂鼓平错断层、板厂沟断层、黄莲桥冲断层、岩梯子冲断层、晓坝冲断层、大光包斜冲断层。勘查区内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t)砂岩,砂岩呈块状、网状风化,裂隙发育,使边坡表部岩石呈碎块、细粒状剥落,松散破碎,根据野外调查实测,风化砂岩主要发育裂隙:产状32015,裂面较平整,发育间距一般0.21.0m,张开510mm,延伸长度35m,无充填,多顺坡面走向分布,为边坡不稳定结构面。勘查工

26、作区位于黄莲桥冲断层(西南段被擂鼓平错断层和夜火槽平错断层切割,说明形成于印支运动以前。断层长约50公里,走向北东45,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约6070。下盘为三叠系地层,上盘为石炭系和二迭系地层)与晓坝冲断层(是一条印支造山运动形成的断裂,位于睢水镇、安昌镇之间的龙门山边缘的二迭系与三叠系地层之间。断层走向北东45左右。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70)之间。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据XX、甘肃、陕西部分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本工作区地震烈度为度,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5.12”汶川特大地震诱发了XX市山区地带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勘

27、查区位于XX市XX晓坝镇关心村13组,地震后勘查区范围内的房屋大部分开裂,其中部分垮塌。勘查区图2-3 XX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2.4 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现场踏勘,该区域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山体基岩中,松散岩类孔隙水赋存在坡洪积平台内。地下水受大气降水补给,在低洼地带以泉水形式出露,地下水的赋水性整体较差。勘查区内地下水的主要类型为松散层孔隙水、基岩裂隙水。(1)松散层孔隙水分布于斜坡地带的崩残积层,坡积层重力堆积层中。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动态变化大,径流途径短。在雨季,尤其是大雨、暴雨之后,水位大幅度增高,动水压力增大,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28、之一。(2)基岩裂隙水崩塌区处以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t):泥灰岩与泥岩、粉砂岩为主的地层中,由于基岩出露区地形陡峻,临空条件发育,且泥灰岩与泥岩、粉砂岩中节理裂隙发育,在5.12地震振动影响下,处于高位的破碎基岩发生崩塌破坏,其变形破坏模式以表层剥落为主,局部有不稳定块体。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富水性一般,主要受大气降雨补给。区内斜坡坡度较陡,覆盖层为碎块石土或含碎石粉质粘土,结构松散,受地震影响,斜坡顶部形成的拉张裂缝,一方面降雨沿裂缝入渗转化为松散层孔隙潜水,降低土体抗剪强度,使土体滑塌,并沿基岩卸荷裂隙下渗转化为地下水,加剧裂隙的发展而诱发崩塌,另一方面降雨沿坡面形成径流,地

29、表径流常与顶部滑塌土体形成碎屑流,并沿土体下渗在基覆界面富集运移而诱发滑坡。降雨是坡体变形发展主要因素。该区域夏季暴雨发生频繁,日最大降雨量达185mm,降雨使坡体处于饱水状态,增加了自重,并且雨水沿裂缝渗入斜坡体,浸润了滑动面,加速了危岩体体的变形滑动速度。受多次构造运动的作用,区内基岩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则沿基岩裂隙下渗形成地下水,并向沟谷、坡脚平台排泄。层面裂隙成为地下水赋存的良好条件,水量较为丰富,对崩塌的形成较为有利。2.5 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对坡体影响较轻微,主要为种植蔬菜、造林植树等平整场地形成的小型台阶式平台,对微地貌虽有所改变,但植树对稳定危岩、拦截块石、保护水土流失起到

30、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危岩区工程地质条件3.1地形地貌XX山泥石流(崩塌)位于晓坝镇关心村心村13组XX沟右岸。发生崩塌的XX山坡向260270。山体上部高程950m,崩塌源高程950930m,坡度35-40。崩塌堆积体高程926890m,XX沟中部高程800m,局部坡度达50,相对较陡;堆积体与XX沟的中部90m的高差,为不稳定块石继续下滑创滚动造了条件;XX沟下部及坡脚高程760m,坡度1520,坡度相对较缓。危岩体分布高程945m938m,相对高差7m,长20m,厚度约0.32.5m,危岩体规模120m。坡面P倾向265,坡度3545,坡面面积1125。崩塌堆积方量1500m,威胁区面积约

31、0.22 Km,主要威胁对象为边坡左侧XX沟中部地段。图3-9XX山泥石流(崩塌)全貌图XX沟沟域形态近似“V”形,上游段和下游段沟域较窄,中段较宽,沟域纵向长度约0. 9km,平均宽度0.1km,沟域面积约0.18km2。沟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西部沟头最大高程900m,北部沟口与公路交汇处高程为670m,相对高差230m,沟谷纵坡降143(局部地方有430左右)。其中,沟域内临沟岸两侧斜坡相对较陡,坡度可达35左右。局部地方可达50宽谷地带以缓坡耕地为主,沟谷宽一般510m,沟心有季节性的小水沟,宽度仅0.53m左右,深度12m,为两侧耕地中主要灌溉水源;小沟两侧乔、灌木较为茂盛(见照片3-

32、1、3-2)。沟谷下方,地形平缓,平坡坡度510,大部分为居民房屋占据,且为灾后安置区范围,震后拟安置22户79人。由于沟床纵坡减缓,泥石流物质大部分将有可能在此停积下来,在雨季的时候部分越过安置区下面的村道冲入下面沟谷,最后汇入茶坪河。此外,在关心村XX山沟谷较宽缓的地带有堆积台地地貌(如照片34),为关心村的主要耕地和果园分布区,该台地地貌对坡上的滚石起到了较好的拦截、阻挡作用。图31 XX沟附近沟谷地貌图32 XX沟以下“V”窄谷地貌人工台地图33 XX沟沟谷的灾后安置区图34 XX沟人工台地图35 坡上5.12时被滚石砸碎的坟图36 坡上5.12时崩塌的滚石3.2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质资

33、料和现场踏勘, 崩塌区地层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t):泥灰岩与泥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层。第四系坡洪积层(Q):主要分布在中山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岩性为黄褐色粘土和碎石土。颗粒级配为:块石占25%,碎石占35%,角砾占10%,砂占15%,粘土占15%,颗粒呈棱角状,无分选,厚1-3m,结构较密实。危岩体为砂岩,表层岩石风化程度为强风化、中等风化,易发生崩塌,岩层产状33045。坡体总体倾向在265左右,岩体结构为顺倾向切坡,深部基岩较稳定。3.3地质构造勘查区内基岩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T1f+t)砂岩,砂岩呈块状、网状风化,裂隙发育,使边坡表部岩石呈碎块、细粒状剥落,松散破碎,根据野外调查

34、实测,风化灰岩主要发育裂隙有三组:裂面粗糙,发育间距一般0.21.0m,张开510mm,延伸长度35m,无充填,多顺坡面走向分布,为边坡不稳定结构面。4危岩体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4.1危岩分布、类型及形态特征危岩分布高程945m938m,相对高差7m,长20m,厚度约0.32.5m,危岩体规模120m(详见图3-8)。坡面P倾向265,坡度3545,崩塌方向210-230,坡面面积1125,其物质成分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砂岩。目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危岩体可分成两层,表面为残积碎石土,厚度0.1m0.3m;下面是强风化灰岩。经过5.12地震后很松散,地表在地震作用下大量开裂。后缘裂缝沿山脊延伸,向

35、两侧张开0.10.3m,裂缝深度0.30.6m。上部危岩坡度3550度,岩层产状顺倾,节理裂隙发育,被多组裂隙切割,裂隙宽度10-30mm,裂隙面平整,所以易于发生崩塌,且崩塌的块碎石直径不大,一般2050cm,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或地震等诱发作用下,斜坡上的危岩体将向下滑动滚落,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危岩见图38。危岩体结构面发育,主要有三组裂隙: 组为层状结构面,由岩层层里构成,裂隙长约3米,宽约2-5cm,加粉质粘土,裂隙成波状,产状11030; 组为裂隙结构面,此组裂隙主要为灰岩卸荷裂隙,倾向大致与坡向一致,产状为7035; 组为裂隙结构面,延伸长度约为0.5-3m,裂隙宽度约2cm,

36、裂隙成波状起伏,产状为21080图36 坡前缘的崩塌堆积体图37 危岩体后缘裂缝(下沉0.51m)图38 安置区西侧的危岩体经过5.12地震后岩体松散,地表在地震作用下大量开裂。裂缝沿山脊延伸,向两侧张开0.10.3m,裂缝深度0.30.6m。上部危岩坡度4055度,岩层产状顺倾,岩层产状32015,节理裂隙发育,被多组裂隙切割,裂隙宽度10-30mm,裂隙面平整,所以易于发生滑移式崩塌,且崩塌的块碎石直径不大,一般2050cm,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或地震等诱发作用下,斜坡上的危岩体将向下滑动滚落,形成崩塌地质灾害。崩塌堆积体处于危岩体的正下方,顶部高程926m,底部高程890m,相对高差

37、36m,宽度50m,平均厚度0.8m,坡度2530,崩塌堆积方量约1500m3。该堆积体是由上部强风化砂岩崩塌堆积而成,50-80cm的块石占50%, 20-40cm的占40%,10-20cm的占10%,部分块石沿崩塌堆积体正下方滚落,最远处至XX沟中部左侧约20m处,最大块石1.22.53m约9m3,最小块石约111m 约m3,共9处,见图39。图3-9 块石滚落至XX沟中部左侧地震时,山上的树木、果园对滚石起到了较好的拦截作用,大部分块径较小的滚石,均被阻挡在堆积体周围。震后,勘查区乔木受损不大,灌木发育较为茂密,崩塌堆积体上已被植被覆盖,只有部分块石出露,很难拍到崩塌堆积体全貌,详见图3

38、10、311。图3-10崩塌堆积体上已被茂密植被覆盖图3-11堆积体出露的部分块石危岩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工程名称:XX省XX晓坝镇XX山泥石流(崩塌)应急勘查 日 期:2010 年 03月 18 日野 外取样 深度岩样名称受力方向抗压强度(MPa)密度(g/cm3)天然抗剪内摩擦角凝聚力C编 号m天然天然饱和度Mpa1W1-1砂岩45.10 2.06 37.10 4.30 2W1-2砂岩56.00 2.39 40.36 3.60 3W1-3砂岩61.50 2.53 40.51 5.60 4W1-4砂岩52.80 2.38 39.52 2.30 平均值m53.85 2.34 39.37 3.

39、95 标准差f8.35 0.20 1.58 1.38 变异系数()0.16 0.08 0.04 0.35 修正系数s0.77 0.90 0.94 0.48 标准值k41.36 2.11 37.01 1.89 危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表工程名称:XX省XX晓坝镇XX山泥石流(崩塌)应急勘查 日 期: 2010 年 03月 18 日检测 编号送样 编号取样 深度 m天 然 状 态 土 的 物 理 性 指 标土粒 比重液限塑限塑性 指数液性 指数压 缩抗 剪 强 度土样 名称含 水 量湿 密 度干 密 度孔 隙 比孔 隙 率饱 和 度压缩 系数压缩 模量试验 方法凝聚力摩擦角ooenSrGsL pI

40、PILa1-2Es/c%g/cm3g/cm3/%/%/MPa -1MPa /kPa度TTC12.1-2.317.7 1.90 1.610.66040722.68 22.7 15.9 6.80.260.25 6.71快剪15 19 粉土TTC42.0-2.219.2 1.89 1.590.70341742.70 28.1 17.0 11.10.200.30 5.62快剪44 10 碎石土TTJ31.9-2.122.6 1.90 1.550.74243822.70 32.2 19.4 12.80.250.27 6.41快剪40 12 碎石土TTJ62.2-2.419.4 1.80 1.510.78

41、444672.69 28.5 17.1 11.40.200.29 6.12快剪42 13 碎石土TTJ102.0-2.218.6 1.91 1.610.66440752.68 23.5 16.6 6.90.290.26 6.41快剪10 18 粉土TTJ122.0-2.219.7 1.77 1.480.83345642.71 29.4 17.3 12.10.200.30 6.17快剪45 13 粉质粘土平均值m19.5 1.86 1.560.73142722.69 27.4 17.2 10.20.230.28 6.2433 14 标准差f1.7 0.06 0.060.069260.01 3.6 1.2 2.60.040.02 0.3716 4 变异系数()0.1 0.03 0.040.094000.00 0.1 0.1 0.30.170.08 0.060 0 修正系数s1.1 0.97 0.971.077111.00 1.1 1.1 0.81.141.07 0.951 1 标准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