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县南郑茶产业发展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重点县南郑茶产业发展报告.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申报材料申报单位: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人民政府申报时间:二0一一年六月目 录1、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茶业基本情况调查表2、茶叶生产加工统计表3、生态环境调查表3、南郑县茶产业规划与政策4、南郑县茶产业发展报告一、南郑县茶产业概况二、南郑县茶叶种植加工三、南郑县茶叶特色四、南郑县产业配套五、南郑县重点企业介绍六、南郑县茶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设想陕 西 省 汉 中 市 南 郑 县茶业基本情况调查表 盖章:管理机构主管领导职务电话茶叶主管机构名称南郑县茶业协会负责人雷勇电话13909165684联系人龚学林联系电话13992602009传真0916-5512582电子邮箱Nzcy2009行业信息专员地
2、址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城关镇东大街37号邮编723100基本情况总人口(万人)农业总人口(万人)涉茶人口(万人)2010GDP(亿元)2010茶叶产值(万元)55.6647.2515.2273.7241600茶叶种植种植面积(万亩)投产面积(万亩)主要品种良种率20092010200920107.88.85.26.1当地群体种、龙井长叶、平阳特早23.8%综合概况规模企业(家)注册商标(个)证明商标(个)原产地认证地理标识行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3211汉中仙毫111质量认证ISO认证企业数HACCP企业数有机茶园面积(万亩)GAP认证面积(万亩)其它41.1QS认证15个财税贸易(万元)
3、茶业财政投入茶业税收内销量(吨)内销额出口销量(吨)出口销额2202400304741600固定茶事推广活动名称与举办时间陕西省茶叶文化节,每年4月-5月;汉中市茶叶节,每年4月;北京国际茶叶博览会,每年9月-10月。相关培训内容已开展的培训: 病虫害防治技术 茶园种植和管理技术 茶叶加工技术 茶叶营销 其他_ 需要开展的培训: _省级茶叶行业组织意见填表说明:1、除明示部分之外,均填写2010年数据;2、未涉及的项目可不填;3、从“茶区简史”到“主要荣誉”,每一项请进行准确精炼的描述;4、各填表单位可从协会网站下载相关表格,并参见协会网站填报示范模本;5、相关说明及名词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
4、协会网站;6、行业信息专员是指申报单位参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行业信息专员工作的工作人员姓名茶叶生产加工统计表茶类产量(吨)产值(万元)2009201020092010绿茶230230471850041600红茶黄茶青茶黑茶白茶*普洱茶*花茶合计230230471850041600填表说明:1、除明示之外,均填写2010年数据。2、单项之和应等于总量指标,如绿茶+黑茶+黄茶+红茶+青茶+白茶=合计。3、企业未涉及的项目可不填。4、“*”说明:花茶属再加工茶类,普洱茶属黑茶类;根据行业需求,本次调查将该两类单列。5、各茶类说明及相关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生态环境调查表指 标数据备注茶区海拔高
5、度均值600800米全年气温均值14.2年降雨量(ml)970毫米森林覆盖率59.48%植被多样性乔、灌木树种158种年平均湿度80%全年日照时间1605小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及占比率46.75万亩,占64.9%总面积计72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及占比率19.3万亩,占26.8%同上有机茶认证基地面积及占比率有机茶11325亩,占12.5%茶园总面积88082亩生产企业GDP能耗均值0.98吨标煤万元注:说明及相关解释详见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网站南郑县茶产业规划与政策2006年12月,南郑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关于扶持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提出从2007至2010年,
6、县政府每年筹集150万元茶叶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补贴、企业鼓励扶持、良种引进繁育、技术培训、产品宣传、基地认证、专业协会扶持及工作奖励。到201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到9万亩,年产干茶3000吨,产值1.2亿元。2008年11月,南郑县政府制定印发了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规划到201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9万亩,全部建成高产密植生态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2.6万亩,无公害茶园6万亩,绿色有机茶园3万亩,总产达到5000吨,产值3亿元。2009年3月,南郑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高产密植生态茶园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适度扩大规模,着力提质增效,突
7、出抓好茶园建设、良种繁育、茶叶加工、品牌开发、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体系建设。从2009年起今后三年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改造低产茶园2万亩,培育3万亩丰产示范茶园;改造标准化茶叶加工厂20家。2009年8月,南郑县委、县政府继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安排“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增加到每年1000万元,重点扶持茶叶、生猪、蔬菜、中药材、柑桔等优势特色产业”。到2012年,建成米仓山北麓沿线10万亩生态茶叶产业带,打造陕南绿色茶叶品牌与茶文化旅游精品线路。茶叶产量达到3600吨,总产值达到4亿元。南郑县茶产业发展报告一、南郑
8、县茶业概况1.1、县情概述南郑县位于陕西省西南边陲、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属长江一级支流汉江、嘉陵江上游地区。南与四川通江、南江、旺苍县相连,东接城固、西乡县,西连宁强、勉县,北与汉台区隔江相望。全县总面积 2823 平方公里,居全省第 24 位,辖 30 个乡镇, 495 个村,总人口 56.66 万人,居汉中市各县之首,其中农业人口47.25万人,占总人口的83.4%。南郑,历史悠久。梁山出土文物证实,距今10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县名已著,至今有2400多年历史,是汉水流域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全县地域几经行政区划调整,现由两省四县部分区乡合并而
9、成,属陕西省汉中市(地级)辖县。县境内山川相间,地势跌宕起伏。有平原、丘陵、低山和中山区三种地貌类型,平原地占 11 . 8 % ,丘陵和中山区占 88 . 2 。全境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区,年平均气温 14 . 2 ,属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平原稻丰鱼肥,丘陵茶绿果香,山区林茂竹秀;全境河渠纵横,塘库星罗棋布,灿若明珠,素有“小江南”之称。南郑地处南北交汇带,自然条件良好,农耕条件优越,有耕地 72 万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等 20 多种粮食作物。茶叶、烤烟、中药材等大宗土特产比较丰富,名茶“汉水银梭”、精致藤编颇具盛名。矿产资源富集,已探明矿产 26 种 139 处
10、。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全县已开发旅游景点 40 余处,初步形成了自然生态、宗教文化、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红色旅游五大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南湖国家3A 级风景区、红寺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圣水寺和陕南名寺“小南海”饮誉省内外。县城周家坪、工业重镇大河坎和圣水镇已被规划为汉中大市南区;城镇面貌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全面提升。西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已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全县,贯通东南西北二省六县的交通网络。近年来,在中省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持续推进结构调整、对外开放、项目带动“三大战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茶叶、烤烟、
11、生猪、中药材、蔬菜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和烟草、设备制造、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等支柱工业体系。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73.719亿元,同比增长15.7 % ;完成财政收入 14.65亿元,增长14.6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2.7亿元,增长20.4 %,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综合实力居陕南前列。1.2、茶区简史 南郑县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南郑古亦称“梁州”。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巴蜀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蜀种茶已经蔚然成风,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梁州茶叶列为全国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唐代也有“梁州出名茶”的历史记载;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兴元府汉中郡上贡谷、红枣柑、枇杷、茶”
12、,民间传说南郑的干龙洞曾出产过贡茶。宋明两代,当时的汉中(南郑)还是全国茶马互市交换地之一。明清时期南郑茶叶由盛而衰,主要是由于税负苛重、自然灾害、内乱不止、外民流入,垦荒种地等原因。新中国成立前,南郑的秦家坝、法镇、里八沟、红庙等地也有零星种植,也销往省内外,但规模很小。1949 年全县茶叶生产只有1个区,6 个乡,有茶园面积580亩,产量 31300斤,产值不过 3 万元,制茶是一家一户为单位,只生产晒青绿茶。建国后,茶叶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经历了恢复发展时期(1950年1966年)、大发展时期(1972年1980年)、优质高效发展时期(19812004年)、突破发展时期(2005年至今)
13、,茶区由米仓山区(属大巴山西段)扩大到米仓山南北坡浅山丘陵区、东西部浅山丘陵区,建成了一批布局相对集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生产基地,栽培和生产加工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现已成为陕西省重点特色优势农产品(茶叶)示范县。南郑茶业在陕西全省已占有重要位置。1.3、茶区生态条件从茶树对环境条件的要求看,南郑县的茶园大都分布在海拔600800米的浅山 、丘陵地带,发展茶叶生产有比较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 1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南郑县海拔 800 米以下为北亚热带气候类型,海拔 800 米以上为暖温带、中温带气候类型。冬季由于北靠秦岭,寒流侵入受阻,气温比较高,对茶树生长有利。年绝对最低气温,一般均在一
14、8 左右。夏季由于纬度偏北,气温也不太高,如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 25 . 9 ,年极端最高气温 36 - 38 ,高温出现时间短,一般没有给茶树生育造成为害。海拔 900米以下的浅山丘陵地区,适宜茶树的生长发育。2 、年平均气温较高,生长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和有效积温比较高,茶树生长期长。年平均气温在 14 . 0 一 14 . 7 ,积温 4399 一 46 16 ,有利于发展茶叶生产。 3 、雨量充沛,分布比较均匀。年平均降雨量在 970 毫米。茶区(红亩)年平均降雨量1283毫米,超过了该县在全国所处江北茶区(次适宜区),要求年降水量800 一 1000 毫米数值,达到了江南茶区(适宜
15、区)要求降水量 100 0一 1600 毫米的标准。全年降雨大部集中在茶树生长期的 4 一 10 月,雨量占全年的 80 以上,其中6一 9 月,月降雨量都在 100 毫来以上,4 、 5 、 10 月也有50- 80 毫米,基本上能满足茶树生育的需要,特别是 8 、 9 月降雨较多,对秋茶生产极为有利。3、日照、湿度适宜。全年日照时数,季节分配较好,夏大于春,春大于秋,秋大于冬。其中 4 一 10 月日照时数 1145.9小时,占全年71.4% 。年平均相对湿度 80 % ,湿润状况较好。 4 月一 11 月(除 6 月)正是茶树生长旺盛期,空气湿润。 3 月正值茶树吐芽展叶时,气温不高,土
16、壤水分条件差的情况下,空气表现为半湿润。茶叶内质好。 4、土壤酸性,土质较好。全县茶园主要的土壤类型是黄棕壤,其中以普通黄褐土为主,土壤呈酸性反应,PH 值在 4 . 5 一 6 . 5 ,土层较厚,适宜茶树生长。1.4、茶区分布按照全国茶叶区划,南郑茶区属江北茶区(次适宜区),在陕西省属大巴山米仓山适宜区。根据区划的依据及南郑县茶叶历史及现状,可划分为 3个区:即米仓山南坡浅山丘陵区、米仓山北坡浅山丘陵区、东西部浅山丘陵区。整个茶区有产茶乡镇23个,占全县总乡镇76.7%,产茶行政村 224个,占全县的 45.3 %。耕地面积14.8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20.6%;茶区茶园总面积8、8万
17、亩,采摘面积6.1万亩。茶农总户数4.43万户 ,占总农户的30.4%,总人口15.23万人。2010年,茶区茶叶总产值4.16亿元,占农业种植业总产值的34.3%、占农林牧副鱼业总产值的18.2%。1.5、茶区生产季节及采期南郑县茶区的茶叶,全年可生产三季,即春茶、夏茶、秋茶。茶叶开采时期,春茶一般于三月底至四月上中旬开采,五月中下旬结束。近二十年来由于大力发展良种茶园,加强茶园的科学管理,使春茶的开采期提前到三月中旬,最早的年份在3月10日左右就有采制的。春茶持嫩性强,芽叶肥壮,品质好,一般表现为干茶绿润,香气高,滋味醇和,汤色叶底黄绿明亮。夏茶于六月上旬开采,六月下旬结束。夏茶萌发不整齐
18、,且易老化,一般表现为干茶色泽偏暗、且无油润感,香气低,滋味带苦涩,汤色叶底黄绿微暗。秋茶,可从七月下旬开始,九月中下旬结束。秋茶品质好于夏茶。全年茶叶产量和经济效益中,春茶占70%、夏茶占10%、秋茶占20%。二、南郑县茶叶种植加工2.1、茶树主要品种群体品种 19811983年科技人员对陕西省茶树品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南郑县传统的茶树地方品种资源主要是南郑碑坝群体类型,以中小叶类为主。主要品种有:碑坝枇杷茶、槠叶种、柳叶种、紫芽种,以槠叶种占群体比例最大,达75%以上。主要内含成分:氨基酸2.62%、茶多酚28.17%、咖啡碱4.48%,均高于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964年1978年,又引进
19、有少量的安徽黄山、湖南群体种和浙江诸暨种。目前群体品种茶园是南郑投产茶园的主体。无性系品种 南郑县无性系良种茶苗引进试种最早在1990年,当时由安徽、贵州、四川等地引进回福鼎大白茶、南江1、4号、安徽六号、波毫等开始在牟家坝镇、法镇、红庙镇等地小面积试种。以后近二十年来又陆续引进回早白尖5号、蜀永1号、劲峰、迎霜、翠峰、乌牛早、舒茶早、龙井43、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名山131、浙农117、浙农139、中茶108等20多个国家级、省级无性系优良茶树品种。现在全县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万余亩,占总面积的22.7%,以福鼎大白、早白尖5号、南江1、4号、龙井长叶、平阳特早、名山131为主。2.2、茶园
20、管理南郑新茶区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进入80年代以后,茶叶生产得到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将茶叶产业列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多种经营的骨干项目和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不移的努力抓紧抓好,尤其是在21世纪,南郑茶产业更是有了长足的进展。新茶园种植规模相对集中连片,条植已取代丛植,每亩茶丛数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很大增长。茶园道路、排水、防护林建设合理布局,开垦种植科学规划,茶园面貌焕然一新,“山顶松、山脚田,半山腰里兴茶园”就是南郑茶园的真实写照。现在南郑县的茶园大都为农户私有,有集体茶园也都承包给私人。南郑茶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摸索出一整套的茶园管理栽培技术,每年他们都还要
21、接受来自于县茶业协会、县蚕茶果技术指导站等农业部门组织的生产技术培训,严格按照国家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等,强化茶叶生产质量安全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和栽培。全县现已认证无公害茶园基地3600亩,有机茶园基地11000亩。茶园管理方面,主要是耕锄、施肥和修剪。茶园耕锄每年一般进行三次,即春茶前、夏茶前各一次浅锄,秋冬一次深耕,浅锄一般结合施追肥进行。施肥一般每年进行两次,即结合秋季深耕,以有机肥为主,施足基肥,早春再施一次催芽肥,按照产量水平合理确定全年肥料用量。过去有偏施化学氮肥的倾向,近年有所改进,开始注重氮、磷、钾合理搭配。
22、修剪,分幼龄茶园的定型修剪和成年茶园的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和台刘,前者是培养茶树的基本骨架,后者是为保持茶蓬具有比较旺盛的发芽能力。定型修剪,一般进行三次,轻修剪每年或隔年进行一次。修剪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因时、因树制宜。定型修剪和轻修剪一般在每年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进行,也有部分低山茶园在头年 9 一 10 月进行,深修剪常在春茶后进行;台刘更新是对衰老茶树采取的一种更新措施,一般在 2 月中旬至3 月上旬进行。南郑属于江北茶区,降水偏少,干旱现象时有发生。茶农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防旱、抗旱经验,建园尽量选择离水源较近,必要时可提供抗旱保障;对无水源条件的茶园,采用行间铺草或种
23、遮阴作物等。茶树冻害在南郑表现并不突出,其影响范围和冻害程度都是有限的。冻害的预防,一般做法是茶树种植高度严格控制在海拔 1000 米以下;尽量选择避风向阳坡向;适当提前施基肥,并注意在根部培土。冻害发生以后,及时剪去受冻枝梢,加强肥培管理,促其萌发新梢,恢复树势。南郑茶树病虫害发生范围、种类、危害程度都与南方茶区有很大不同,病虫种类相对比较少,危害程度也比较轻。目前已发现并对生产有影响的茶园害虫有茶毛虫、茶蓑蛾、茶小绿叶蝉,茶尺镬、茶芽、茶刺蛾发生较少。病害主要有茶饼病、茶赤星病、茶炭疽病,茶芽枯病、茶云纹叶枯病发生比较少,发生面积有限。1984 年全县有茶毛虫大面积发生,到1989年已得到
24、基本控制。茶小绿叶蝉每年在部分茶园有发生,危害较重的是平坝、丘陵地区茶园。对虫害的防治,除了加强虫情测报,提供防治依据外,过去一般采用药剂防治, 80 年代中期以后开始推广生物防治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尽量少对茶叶造成污染。茶树病害发生面积很小,大多发生在排水不良,通风透光好,或氮肥施用量过多的茶园,一遇低温高湿就可能发生,如1991年秦家坝茶场就发生过茶饼病。对病害的防治,最根本的是采取农艺措施,加强管理,排除积水,保持通风透光,合理施肥( N . P , K 配合)等;发生病害较严重的茶园,冬、春摘除病叶和清理落地集中烧毁,减少病原,秋冬季喷洒波尔多液保护。2.3、茶叶加工南郑县生
25、产的茶叶属绿茶类。上世纪70年代以前,南郑茶区主要生产“晒青”,也有人称之为“陕青”。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制茶技术不断改革,“炒青”代之“晒青”,机制代之手工,毛茶品种随之增多,茶叶品质不断提高,制茶经验日益丰富。特别是近些年来,南郑茶叶在加工方面,加大了资金扶持力度,进行茶厂优化改造和标准化、清洁化示范建设,提升了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全县现有茶叶生产加工经营企业212个,其中建成县级标准化示范茶厂15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个。南郑县的茶叶加工以初制为主,机械设备主要使用名优茶连续杀青机(40、50、70型较多)、揉捻机、往复理条做型机、手拉式烘焙机、自动烘
26、焙提香机以及滚筒炒干机、连续烘干机等,部分茶叶企业还有阶梯式拣梗机、园筛机、抖筛机、风选机等一些茶叶精选设备,全部实现茶叶加工机械化。茶叶加工产品主要有高档名茶(汉中仙毫即汉水银梭)、中档名优茶(黄云翠竹、汉水毛峰、特级南湖炒青)、大宗茶(汉中炒青),其中高档名茶产量占全年总产量的20%,中档名优茶占40%、大宗茶占40%。茶叶加工工艺,高中档名优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清风降温理条做形干燥精选包装;大宗茶的加工工艺主要是,鲜叶采摘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包装。三、南郑县茶叶特色3.1、汉水银梭汉水银梭茶产于南郑县境内的巴山北麓,汉水上游,海拔 600 一 1100 米的高山上。1984
27、年开始研制,历经三年, 1986 年 5 月通过省级鉴定验收,以著名茶叶专家,世界名人陈椽教授为主任委员的鉴定委员会,认为汉水银梭茶形质设计技术理论正确,加工技术精湛独特,茶叶外形内质都突出,并挥毫提名“汉水银梭”。汉水银梭,对原料要求严格,以一芽一叶初展为主,芽叶肥壮,属半炒半烘型绿名茶。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扁平似梭匀齐,翠绿披毫,嫩香持久,含有花香,汤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耐泡,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色浅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耐泡,叶底柔嫩,芽头肥壮,黄绿匀亮。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分析,含氨基酸3 . 69 % ,茶多酚 34 . 01 % ,咖啡碱4.59 % ,水浸
28、出物45.23。汉水银梭从研制成功到 2010 年底,已走过 25 年的历程,年产量从 50 公斤增加到 2010 年 132吨,年产值达 1.2亿元,占全县茶业总产值的30%以上。主要销往汉中、西安、北京、上海、广州、香港、台湾、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喜爱。汉水银梭自 1987 年荣获陕西省优质产品称号以来,1989 年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先后获得中国食协、国家星火计划、西部商品交易会、浙江国际茶文化节、北京国际博览会等二十余项大奖,被列入了中国名优茶名录。3.2、黄云翠竹黄云翠竹茶产于南郑县南海茶区,原料以一芽一叶初展及一芽一叶展开为主,是南郑县在 1990年开始研制
29、的唯一的一支全炒型中档绿名茶。1992年5月通过汉中地区鉴定。其品质特征:色泽翠绿,形似竹叶,香气高锐,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鲜亮。因“色泽翠绿,形似竹叶”,诞生于南郑县黄云山茶场,故称“黄云翠竹”。该茶于1992年荣获中国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产品问世以来,由于品质佳、价格适中,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主要销往汉中、西安、甘肃等西北地区。3.3、南湖炒青 南湖炒青茶是南郑茶区生产量最大的大宗茶类,原料主要以一芽二、三叶和符合标准的对夹叶为主。其品质特征:外型条索紧细匀正,色泽翠绿油润,香气清鲜持久,汤色黄绿清激,滋味鲜醇回甘,叶底黄绿匀亮,耐冲泡。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明目、提
30、神益思、去腻减肥之功效。 南湖炒青茶1987年获得省优产品称号,1988年获得“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交易会”奖励,是广大工薪阶层普遍喜爱的茶产品。年产量3000余吨,主要销往汉中及省内市场、部分销往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市。四、南郑县产业配套 4.1、主要农产品 南郑是农业大县,南郑经济自古以农业为第一要务。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充足的光照,丰富的水源,提供了良好的农作物生长条件。粮食一年两熟,是陕西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县。县域内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单产是全国最高产区之一,是国内外公认的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地方。茶叶、烤烟、柑桔、蔬菜、板栗、木耳、香菇、猕猴桃、核桃、银杏、中
31、药材等农副土特产品及水产品种类繁多,发展较快。2010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544146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主攻优质粮油、畜牧等骨干产业。完成农业总产值22825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215万元。主要农产品产量:小麦14952吨,水稻112375吨,油料 32326 吨,烤烟1612吨,茶叶3012吨,水果13969吨,蔬菜产量129502吨。4.2、著名景点 南郑茶区气候宜人,自然风光优美,适合人们观光旅游的景点有40多处,其中著名景点有: 国家“AAA”级旅游区-南湖风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南17公里的南郑县大汉山脚下,省道211公路穿过景区,距西汉高速汉中出入口10公里。始建于1954年
32、,1981年被命名为”南湖公园”,1995年更名为南湖风景区。南湖风景区是以山水自然景观见长的自然风景区。景区面积4.65平方公里,水面5700亩,湖水迂回七山八沟之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亭立榭卧,为汉中近郊的一处幽美的旅游胜地,是陕西省十大自然生态旅游区,有“陕西第一湖“之称。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红寺湖风景区,位于汉中市西南25公里。西汉高速公路距景区15公里。景区面积540多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240多万平方米,林地面积300多万平方米。有鸳鸯、白鹭、锦鸡等20余种珍稀野生动物,有松、杉、枫、楠竹、茶树、油茶等近20余种名贵植物。她以其山水交融、植被丰茂、珍禽栖息、乡情浓郁的自然风光形成
33、了水域、自然、人文三种类型景观。1999年3月,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视察后称“红寺湖是一副天然的国画长卷”。景区内还建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是全国一百家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国家森林公园-黎坪,位于川陕交界的大巴山腹地,米仓山北麓,南郑县的西南部,距汉中市区70公里,南郑县城60公里。公园是集森林资源、地貌特征、水体景观、人文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一体的山岳型森林公园。公园共分为四个景区,即石马山景区、黎坪景区、黄杨河景区和冷坝景区。初步探明的景点有 160 余处。特别是石马山的高山石林景观,场面壮观、气势非凡。景区内森林资源十分丰富,野生动植物繁多,四季自然景色十分宜人。春赏杜鹃夏采菊,秋观红
34、叶冬踏雪,被誉为巴山深处的“绿色明珠”、“陕西的九寨沟”。4.3、交通情况近年来,南郑以公路建设为主的各项交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全县公路总里程2164公里(含省道和村道),其中高速公路里程44公里,二级公路 94公里、三级公路 333公里、四级公路1306 公里、等外公路 387公里。公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62.3公里,超过了全省平均公路密度。初步形成了以县城大河坎为轴柄,汉通、汉南、汉黎公路为骨架,乡村公路交织如网的扇形公路网络。目前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已经建成运行,宝汉高速、西成高铁、汉江二号桥、汉中西二环大桥的正在开工建设,极大改善了南郑县的交通条件,使其正逐步成为沟通西南、西北、华中的
35、交通要道,四条国家主通道平台,为南郑“十二五”时期经济大发展筑起了腾飞的跑道。4.4、主要荣誉南郑县是中国对外开放县,全国粮油生产基地县,造林绿化百佳县,科普示范先进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五、南郑县重点企业介绍5.1、汉中绿娇子茶业有限公司 汉中绿娇子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注册资金500万元,位于南郑县牟家坝镇,分厂位于南郑县喜神坝乡,占地面积3200平方米,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股份制企业,是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拥有“绿娇子” 、“黄云翠竹”、“LUJIAOZI” 三枚商标;主要生产经营“绿娇子” 、“黄云翠竹” 牌绿茶。“黄云翠竹”牌商标被认
36、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2010年产销有机茶150吨,无公害茶300吨,销售收入已突破2000万元。公司产品已通过“QS”食品安全认证和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及有机绿茶认证,多次获得中、省、市茶叶评比大奖。2011年4月,公司获得“陕西省十佳清洁化茶叶加工厂”荣誉称号。5.2、汉中云山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汉中市云山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所在地,是由原法镇黄云山茶场经过改制进行农业招商引资,于2007年3月创办成立,注册资金500万元。公司现有生态茶园2000亩,全部通过有机认定。2010年生产各类茶叶50余吨,销售收入突破1000多万元。已形成集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
37、化经营格局,在汉中、西安等地建立了4家直销窗口,产品远销省内外12个大中城市。公司茶叶注册“云山牌”商标,主要产品有汉中仙毫、云山翠竹、汉中绿茶等系列绿茶。由于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公司生产的“汉中仙毫”名茶多次在市县茶叶评比会上获得“金奖”, 2008年、2009年在中国第五届、第六届国际茶博会上获得“金奖”。 2009年5月在全国“中茶杯”评比中获得“一等奖”。2010年在第七届国际茶博会上又再次获得“金奖”。公司现是汉中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陕西省茶叶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省茶叶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汉中市茶业协会会员单位、南郑县茶业协会会员单位。5.3、南郑
38、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 南郑县汉山茶业有限公司创建于2007年9月,其前身为南郑县冉家茶厂(成立于1983年3月),位于青树镇冉家营,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注册资金816万元,属股份制私营企业,是汉中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加工销售“汉缘牌”汉中仙毫、黄云翠竹、汉水绿茶、汉缘毛峰等系列绿茶。2010年生产加工高中档有机绿茶和无公害茶叶150吨,产值2210余万元,销售收入2056万元。企业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联合农户1650户,在生产经营上实现了从鲜叶进厂,半成品管理,成品入库、产品流转配送、网点销售的全程质量跟踪监管体系,保证了每一批上市销售的茶叶百分之百合格,确保为
39、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茶叶饮品,公司创建至今从未收到一次消费投诉。公司于2007年通过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和有机产品认证,被县人民政府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先进企业”,2008年初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被县委县政府授予“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企业”荣誉称号。2008年10月在北京参加中国第五届国际茶叶博览会“汉中仙毫”荣获金奖;2009年4月公司生产的“汉中仙毫”在汉中市赛茶大会上再次荣获金奖;同年5月在西安参加2009年第三届茶业博览会荣获一金一银。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在陕西省第一、二届茶叶文化节上均获得金、银奖项2个。2011公司研制开发的“天汉红茶”还获得
40、了特别创新奖的殊荣。六、南郑县茶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设想6.1、产业现状 (1)茶叶基地规模不断扩大,良种茶园比例有所增长。2010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8.8万亩,投产园6.1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万亩,总产量3047吨,总产值达4.16亿元。茶园总面积、投产园面积、总产量同2005年底相比分别增长82.6%、48.6%、94.1%,总产值增长11倍,无性系良种化比例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3.8%。茶叶产值占农业种植业产值的百分比由2005年的17%提高到28%。茶农来自茶叶的纯收入由2005年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2350元。茶园总面积、茶叶产量、产值均稳居汉中市前三位。(
41、2)茶叶企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带动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县有产茶乡镇23个,其中重点乡镇15个,产茶行政村175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6个,种茶农户4.43万户,初步形成南海、红庙、碑坝、新集四个板块基地。茶农来自茶叶的纯收入由“十五”末的600元增加到现在的1800元。拥有茶叶生产经营企业212个,其中加工企业156个,经营企业56个,注册资金超过500万元的4个,年加工能力3500吨以上。自建网站企业5个,年加工量在25吨以上企业23个,50吨以上企业11个。有机认证企业4个,面积1.1万亩,无公害认证3600亩,QS认证企业15个,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4个。建立标准化示
42、范茶厂14家,年加工能力均在100吨以上,有4家被评定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已有25家茶叶加工企业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改建车间厂房、更新添置机械设备、绿化美化茶厂周边环境,按照标准化茶叶加工厂的要求进行建设,使全县茶叶加工形成了大厂带小厂,小厂连农户的产业化链条,有效的带动了茶产业的发展。(3)品牌效应显著提高,促进了茶业升级。自从“汉水银梭”茶产品1989年首次获得全国名茶称号以来,南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推介这一品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促进全县茶产业的升级发展。“十一五”期间,每年进行全县名优茶质量审评会,2007年、2008年筹备举办了两届茶叶节,组建
43、成立了“茶艺表演队”,进行南郑茶文化、茶品牌的宣传与交流。2001年“汉水银梭”获得“中国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7年再次喜获第七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8-2010年“汉水银梭”牌汉中仙毫连续3年参加北京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获得金奖。 2010年组团参加了陕西首届茶叶节。通过开展参加这些茶事活动,南郑茶叶的品牌知名度得到了显著提高。(4)科学技术全面推广,提高了茶叶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全县有县级茶业协会1个、县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1个,从事茶叶专业的技术人员20余人,取得市县级科技成果10余项,茶叶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引进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平阳特早、龙井长叶等20多个,
44、建立良种母本园500亩,年繁育出圃良种茶苗6000万株,成为西北较大的良种繁育基地;先后开发出“汉水银梭”、“黄云翠竹”、“汉水毛峰”、“南湖炒青”等高中档名优茶。20052007年研制开发出了标(控)量富硒有机茶,其生产技术填补了市内空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密植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无性系良种栽培、繁育技术,无公害、绿色、有机茶栽培技术,现代茶园管理技术,低产茶园改造技术,机械化修剪、采摘、耕作技术,名优茶加工技术,茶叶冷藏保鲜技术在全县广泛推广,青茶(乌龙茶、铁观音)、红茶的研制开发已经起步。(5)茶叶标准化生产迈出坚实步伐。2006年成立了南郑县茶业协会,200
45、82010年相继组建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按照“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构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制定了南郑县地方标准汉水银梭茶加工技术规范、对汉水银梭茶标准进行了修订,贯彻执行陕西地方标准汉中仙毫茶加工技术规程、汉中绿茶标准综合体,推广标准化建园,实现规范化生产。茶叶标准化生产在产茶乡镇、茶叶生产企业、种植大户普遍推广应用。茶叶的加工技术和产品质量得到了明显地提高。(6)茶叶产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06年12月,南郑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扶持发展茶叶生猪烤烟中药材蔬菜五大产业及蚕桑等后续产业的决定,2008年11月县政府制定了南郑县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0
46、82012),茶产业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县财政扶持资金从2005年的60万元,已增至2010年的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县财政累计投入茶产业的资金不少于800万元。6.2、存在的问题当前,南郑茶产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期,主要困难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产业发展资金投入匮乏。从体制上讲,陕西省茶叶的专门管理部门在供销社,而市县一级的归口农业部门,市县级财力有限,造成财政资金争取渠道不畅,投入较低。南郑县50%的茶园是二十世纪70-80年代发展的群体种,近几年,在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虽然加大了资金投入,优化了少数茶园品种结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茶园茶树老化、产量低、效益不高,急需换种改植和低产改造,靠市县财政支持远远不能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由此,也严重制约了茶叶产业基地建设。二是龙头企业缺乏资金扶持,拉动力不强。茶园经济效益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拉动。南郑现有茶叶加工厂(点)156个,但大部分是小作坊式加工,规模经营的加工企业只占20%。春季家家点火,鲜叶供不应求,竞价争抢,夏秋时节,大多数又停止加工,大量鲜叶无处卖,造成资源浪费,单位面积效益不高。同时,茶叶的精深加工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三是土地流转、集中步伐缓慢。目前,南郑县90%以上茶园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