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54921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2010年第5期(总第179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SHEHUIKEXUEN0.5.2010(Cumulatively,NO.179)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林宝(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摘要】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传统是影响养老模式选择的根本因素.当前我国养老模式处于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过渡的时期,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模式的必然选择.要适应这种趋势,重点是应继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建立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逐步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关键词养老模式转变影响因素家庭养老社会

2、养老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917(2010)05-012404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表现出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的特征,并出现了高龄化的趋势.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核心支持力的养老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采用怎样的养老模式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一些学者虽然认识到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变的趋势,但对养老模式转变的动因和基本趋势的探讨还略显薄弱,特别是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建立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并结合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因素的变化分析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未来的养老模式选择问题.

3、一,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一)养老模式基本类型的界定对于养老模式有哪些基本类型,学界还存在一些分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把人类的养老模式区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另一种则将老年人本人从家庭中凸显出来,在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之外,还加上自我养老.实际上,就这两种划分而言,只是对养老支持的主体划分不同,分歧并不是原则性的.笔者比较认同第一种观点,因为个人作为家庭的一员,可以将自我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认为,养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或物质)的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根据这三方面内容的来源可以将养老模式区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基本类型.所谓家庭养老就是上述三

4、方面全部来自家庭,即由家庭成员(包括自己)提供;社会养老则指上述三方面均来自社会,即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定义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是两种极端的养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绝对的状态出现.在现实中,两种养老模式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二者同时存在,只不过有主有次而已.当家庭养老居主导地位时,即养老的主要内容由家庭提供时,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反之则是以社会养老为主.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存在着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的趋势,本文把这种过渡称为养老模式的转变或养老的社会化.(二)养老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养老模式的转变主要受社会养老能力,家庭养老能力,养老中的人际关系,养老观念等

5、方面的影响.社会养老能力和家庭养老能力的相对强弱变化将直接影响着养老更多地依靠社会还是家庭.养老中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指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越亲密,与社会上他人,社会组织或政府的关系越疏远,家庭养老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社会养老的可能性越大.养老观念的影响在于,观念不同会使人们在行为上产生差异,从而对养老作出不同的选择.社会养老能力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社会养老能力就收稿日期20100211作者简介林宝(1973一),男,湖北罗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1:2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124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越强.此外,制

6、度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同样的资源进行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的功效,而制度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组织能力的强弱,在同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不同的制度会使社会养老能力产生差异.家庭养老能力受家庭的收支状况及家庭规模的影响.收支状况决定了家庭用于养老的经济或物质的多寡,而家庭规模则影响到家庭的抚养比,如果仅从经济方面来衡量家庭养老能力,那么收支状况决定了家庭的绝对养老能力,即家庭能养多少老年人,而家庭规模则反映了其相对养老能力,即家庭中的每个成年人平均需要承担多大的养老责任.收支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规模有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收入与支出一般也随之增加;家庭规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收支的影响是

7、:家庭规模越大,收入与支出一般也越高.家庭规模则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传统的共同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规模有缩小的趋势;制度对家庭规模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生育制度上;文化中崇尚大家庭还是小家庭亦会对家庭规模产生影响.养老中的人际关系主要受社会信任结构的影响.信任是一种态度,相信某人的行为或周围的秩序符合自己的愿望J.所谓信任结构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状态.在养老中,老年人与家庭成员之间信任感强,则他们比较容易相处;老年人与社会上他人,社会组织,政府之间的信任感强,则他们也较易相处.而信任结构变化的动因也必须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以及文化传统中去寻找,经济发展水平的

8、提高,经济交往的扩大使信任的范围不断延伸;制度则往往为信任提供某种保障或依据;文化传统则是信任结构的一块重要基石,任何信任结构都是以某种文化为依托.养老观念往往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成为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文化传统是影响养老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具体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见图1.图1养老模式转变的影响因素二,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一)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养老模式1.传统社会:以家庭养老为主.传统社会一般指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传统社会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在这种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由国家或政府支配的财富相对

9、较少,政府之外的社会组织还未充分地发展起来,整个社会的整合性较差,社会的组织能力较弱,因而无力组织起一个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能力弱.(1)从家庭养老能力上看,传统社会家庭规模一般较大,人口的预期寿命较短,老年人口较少,因而一般老年抚养比相对较低.传统社会中家庭是一个基本的生产单位和消费单位,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预期寿命短使得老年人多为低龄老年人,他们是同时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而存在的,他们的经验对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养老并不会给家庭带来多大的经济压力,加之家庭规模比较大,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上一般也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具有较强的养老能力.(2)从人际关系上看,由

10、于传统社会的信任结构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之上,对有血缘关系的人信任程度一般较高,而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信任程度一般较低,这种信任结构使得养老只能局限于家庭(或家族)内部,养老关系只在这个范围内发生.(3)从观念上来看,由于传统社会中老年人承担着传递文化和经验的重任,一般具有较高的家庭地位.由上可见,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成了养老的最好归宿.但是,在传统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家庭养老能力,社会养老能力,养老中的人际关系,养老观念等慢慢发生变化,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也逐渐增强.2.现代社会:以社会养老为主.现代社会是指工业化完成以后的社会.在现代社会,社会日益成为一个有机系统,社会的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的

11、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财富空前增长,为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供了诸多有利条件,社会养老能力增强.(1)从家庭养老能力来看,其存在相对降低的趋势,这是因为现代社会家庭规模一般较小,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年人相对增多,老年抚养比相对较高.而现代退休制度的推行,使老年人在达到一定的年龄后成为纯粹的消费者.即使没有退休制度,仅仅由于寿命延长也会使老年人支出大于收人的时期变得更长,从而使家庭的养老能力下降.(2)从人际关系上看,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现代法】25广西社会科学2010.5/政治?社会律制度的产生,信任结构变成以业缘关系为基础,建立在对社会规范的认同之上,同时家庭内部的信

12、任相对削弱,这就为养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养老关系不仅在家庭中存在,而且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广泛展开.(3)从观念上看,随着知识的更新日益加快,养老观念也呈多元化.老年人在社会和家庭中地位有所下降,尊老观念也相对淡薄,养老更多地在整个社会内加以考虑,人们在观念上也要求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总体而言,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养老的空间相对狭小,而社会养老的空间则相对较大,这种状况必然使社会养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3.社会转型期:养老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契机.社会转型期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也就是工业化的时期,通常是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制度创新的时期,新旧文化交融与碰撞的时期

13、.这一时期一般会给家庭带来较大的冲击,社会的利益结构和信任结构发生重组,观念得以更新.因此,社会转型期给养老模式从家庭向社会转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这也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时期,是养老的社会化水平显着提高的时期.(二)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综合传统社会,现代社会,社会转型期的特点,可以把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描绘成一条近似的逻辑斯蒂(LoNstic)曲线,见图2:0惶筑祉台社台蜒星期现代赴套社会发展图2养老模式转变趋势图图中横轴表示社会发展,纵轴表示养老的社会化程度.家庭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为0,社会养老的社会化程度为1,当养老的社会化程度在0与0.5之间时,则以家庭

14、养老为主,当社会化程度在0.5与1之间时,则以社会养老为主.由于养老内容中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两方面不易度量,因此在度量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时可以以第一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供养为主.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曲线描述的只是一种趋势,各国的养老模式转变只是大体上与此类似,但在拐点和斜率上会有所差异,甚至就单个国家而言,拐点也并不一】26定就是其传统社会或现代社会与社会转型期的截然分界点,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往往会存在时滞,但这种时滞不会影响养老模式转变的大体趋势.姜向群利用世界银行的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数据分析发现,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养老模式存在明显的差异:高收入地区老年人收入来源中来自于社会福利和

15、退休金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地区,远远高于低收入地区J.不同国家和地区养老模式的这种差别反映出养老的社会化程度随社会发展水平而提高.三,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及制度改进(一)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我国传统社会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主要表现在: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同吃同住,养老的三方面内容基本上取自于家庭.但是,进入社会转型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家庭养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平均家庭规模在不断缩小.据相关数据统计,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4.43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下降为4.O8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进一步下降到3.44人,近年来下降趋势仍在继续,2007年人口

16、变动抽样调查显示平均户规模已经下降为3.17人.这意味着,在家庭中能承担养老责任的人在减少,而且这是以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为背景的.这种情况将使家庭尤其是城市双职工家庭不得不更多求助于社会服务,而这无疑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同时,我国的独生子女正在逐渐增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估计,现有独生子女数量约为9000万,其中城市独生子女的数量远远高于农村J,当独生子女的父母进入老年之后,家庭养老必将面临更大的冲击.家庭养老的巨大压力必然要求社会在养老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妥善处理养老问题,以减轻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的重担,减少家庭内部的摩擦和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虽然还不能完全从家

17、庭接过养老的责任,但已经具备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的能力.当前的关键是要看清养老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必然趋势,从而顺应这种趋势而不是回避责任.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渐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将更多城市职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日益规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正在试点,这些林宝/养老模式转变的基本趋势及我国养老模式的选择都将明显提升养老的社会化程度.我国的信任结构亦在发生重大变化,我国传统社会是一种差序格局,它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一圈圈由近及远的圆圈,并由此构成了所谓的人伦_6J.与此相适应,我国传统的信任结构是基于血缘关系和熟悉

18、系统的.但是,现在这种重情而轻利的信任结构已经受到了很大的破坏.目前,我国正处在重建信任结构的过程之中,众多法律制度的出台力图使人们有一个新的信任基础,但法律的不完善及执行中的偏差与漏洞延缓了新信任结构的重建过程,基于业缘的,社会规范的信任结构的建立将是逐步实现的.信任结构的这种变化为养老从家庭走向社会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从文化上看,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文化模式表现为崇老文化,它由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子女们的唯父是从观念和社会上的以老为尊观念组成.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崇老文化出现了衰退,老年人的老则贵观念已大为淡化,子女们唯父是从观念转变为追求个人发展,社会上的以老为尊并不绝对化.崇老文

19、化的衰退使家庭养老逐渐失去其文化依托.总之,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是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提高养老的社会化水平并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的关键时期.以社会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我国未来的一个必然选择.(二)我国养老制度改进的重点我国目前仍然处于从家庭养老为主向社会养老为主过渡的时期,这一过渡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要适应养老模式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必须提前进行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重点是要继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建立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逐步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继续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重点是使制度更为公平,尽量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同时减少人群之间的差异

20、.覆盖面相对偏小一直以来是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一个严重问题,近年来补丁式的发展方式虽然使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面有所扩大,但也使制度出现了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城乡分割和人群分割.下一步要重点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无保障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经确定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并从2009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试点.今后一段时期应该在十一五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出台更为详尽,具体的制度实施方案,确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够顺利,有效地在全国实施.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要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关于城镇无保障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目前有些地区

21、(如北京)已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应该尽快总结相关经验,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城镇无保障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机制.同时,为了实现制度公平,减少人群差异,应该以逐步建立责,权,利对等的一体化养老保障体制为目标,研究各类养老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促进不同制度的整合.建立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重点是提高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可获得性.养老保障制度主要是保证养老中经济供养的社会化,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则重点解决养老中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社会化.提高养老社会化服务的可获得性,主要是保证服务的充足性,适用性和便利性.建议开展一次全国性的老年人需求调查,在此基础上,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依托,出台社区养老居家服务的

22、相关标准,在城市社区初步建立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人员专业化,服务内容多样化,志愿服务常规化,覆盖范围无缝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并随着条件成熟逐步向农村地区推广.同时,积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增加养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参考文献13姜向群.养老转变论:建立以个人为责任主体的政府帮助的社会化养老方式J.人1:2研究,2007,(4).2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19.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5宋健.中国的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户J.人1:2研究,2005,(2).6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5).7费孝通.乡土中国J.北京:三联书店,1985:2429.责任编辑:黎伟盛】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