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54927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 姓 名: 李蓓达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51班 学 号: 2215113 指导教师: 朱考金 职称: 讲师 2008 年 6 月 20 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农村养老保障研究评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李蓓达指导教师 朱考金摘要:学术界对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研究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从农村养老模式谈起;另一种是从农村养老的内容上谈起;还有一种是从农村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谈起。本文试图针对这三种研究取向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就其研究中存在的特

2、点及不足进行简要评述,以期能对此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Summary on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Rural old-age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Li BeidaTutor Zhu KaojinAbstract: Chinas academic community to the concern of the problem of providing for the Rural old-age started from the middle of 1980s. The resear

3、ch in the process studying, having formed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orientations: one is from the model of providing for the rural old-age ;the other one is from the contents of the rural old-age; There is also a pension from th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rural old-age in the process. This stud

4、y attempts to address these three research orientations of the rural old-age ,and try to brief commen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ck of studies be able to issu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Key words: Rural Area; Provide for the Rural old-age; Model引言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老龄化是在经济

5、尚不发达、家庭功能弱化、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背景下到来的,具有老年人口规模大、老年人数增长快、老龄化发展迅速、过渡时间短、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人口老龄化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同步进行等特点。在我国,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显得尤为严峻。首先,农村老年人口数占了全国老年人口总数的75%;其次,相对于城市来说,广大的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落后,人口多,收入少,生活比较艰苦。在这一现实背景下,如何面对这迅猛而来的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己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那么,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如何?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怎样才能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保障?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在研究过程

6、中大致形成了三种研究取向:一种是从农村养老模式谈起;另一种是从农村养老的内容上谈起;还有一种是从农村养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境谈起。本文在广泛阅读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这三种研究取向对农村养老保障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评述。一、老年人的界定20世纪以来,关于划分“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与“老龄化”参量界标共有四次。一是1956年联合国人口司在人口老化及其社会经济意义中指出65岁为老年人年龄起点,并以达到该年龄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为老龄化的一个主要参量界标;二是1975年美国人口咨询局在沿用联合国人口司给定的老年人年龄起点的同时,将老龄化界标提升至10%;三是在1977年,波兰人口学家爱德

7、华罗赛特把老年人的年龄起点定在65岁,而将65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2%确定为老龄化的界标;四是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问题大会”上,鉴于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接踵而至,而以往的有关量纲是直接参照发达国家确定的,与发展中国家的老龄化实际不尽相符,故又把老年人的年龄起点下调为60岁,同时把老龄化界标定在10%。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会曾于1982年根据中国国情及传统概念,建议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以60岁作为老年人口的年龄起点。 2在中国,理论界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3 在学者的一些研究中也大都以60岁作为老年时期的起点

8、。二、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一)基于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在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中,养老模式的研究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很多学者探讨过养老模式,但都没有对其进行界定。农村养老模式在一般情况下被宏观地分为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当然也有比较微观的分法,比如在杨连专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中就将农村养老模式分为了家庭养老、集体养老、养老保险养老和储蓄养老这几个方面;还有的学者倾向于把农村的养老模式划分为家庭养老、自我养老和社区集中养老。4综观这些关于农村养老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关注的焦点基本都局限在农村老年人经济供养方式的考察上。学者们普遍认为,鉴于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家庭养老还将在

9、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继续担当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力量。以家庭养老为主要方式的传统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延续至今,可以说是在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和氛围下中国社会的自然选择。但是,笔者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过程中发现,农村养老模式面临着诸如农村人口流动的压力、家庭道德伦理功能的退化、农村经济水平的限制等许多问题和挑战。多年来,国家在农村养老保障的模式上有过不少有益的探索:1986年10月,民政部首次提出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0年7月,民政部制定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并试点;1992年12月,在全国各地推广实施。但由于运作不理想,1999年民政部不得不

10、放弃了在农村地区强制性实施养老保险的计划。5 有学者撰文指出,一个新制度的建立需要很高的社会成本,有时它并不一定比旧制度的改造更加有成效。6也有学者撰文指出,试行的各种预先积累的社会养老模式对这种转轨成本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制约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的重要因素。7已有的调查显示,虽然青年农民的参保意愿较高,但是实际参保的人数并不多。在实施“新农保”的地区,参加“新农保”的年轻人不仅要为自己老年以后积累养老资金,同时还要继续承担父母或祖父母的养老义务,这种双重压力影响了“新农保”参保的积极性,所以新农保只能局限在经济发展水平较好、农民收入较高的少部分地区。此外,还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绝大部

11、分社会化养老只限于青壮年,现阶段的农村老年人是被排除在外的;二是只有个别老年人可以得到民政部门“五保”制度的救助,其覆盖面很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寻求一种均衡与过渡。目前为止,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是一种被大多数学者和专家在理论上所认可的养老模式。王来华和约瑟夫施耐德经过调查,认为把老年人留在家庭中,接受来自家庭和居住地社区的多种照顾是适应老年人身心需要和减轻庞大的社会开支的“两全其美”的方式。8王冬桂也认为,相对于敬老院养老来说,农村社区养老具有更为人性化和常态化;成本低、收益明显;保障层次灵活和适用性广的优点。9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不仅起到了维系出现困难的家庭养老模式的作用,还弥补了老年人家庭

12、照顾方式的某些不足。但纵观学者们的研究,农村社区养老作为一种养老模式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其具体框架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来。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成海军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总体状况的阐述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他认为,在当前经济形态下,我国农村除了少数发达地区之外,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行“家庭养老十社会救助供养” 的养老模式,即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为辅的农村养老模式。这种状况也反映了我国农村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10(二)基于农村养老内容的研究养老涉及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的内容。11近年来,我国学者开始倾向于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谈养老问题。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

13、种类型:1实证研究运用社会网、社会支持网和社会支持理论来研究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和养老保障,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贺寨平的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研究。2比较研究其一是跨社区研究、城乡对比研究和国内外对比研究;其二是就农村养老保障某一方面的内容或特性的农村老年群体社会支持比较研究,如崔恒展与张军的试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及农村养老中的政府行为。3实证与比较相结合的研究这类研究大部分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且较侧重于比较,如张友琴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的城乡比较研究厦门市个案研究。在众多从社会支持角度谈养老问题的研究成果中,笔者发现,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经济支持方面,而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

14、关注较少;在结构上,侧重于从社会支持网规模和紧密度两方面来分析;在功能上,主要从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三个纬度加以考察。此外,部分研究还从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两大系统来分析农村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尽管学者们的研究视角以及个人代表的立场不尽相同,但从其研究成果来看,在某些方面还是持比较一致的态度:首先,从农村养老涉及的三方面内容来看,农村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特别是在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支持严重不足,但目前家庭养老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将长期存在12;其次,多数学者认为农村老人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对经济支持、大病照料等需求的优先程度明显高于精神慰藉需求;13再次,大部分农村老年

15、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尚未改变,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以提供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方面的支持是弥补传统的家庭养老不足的有效途径。(三)基于农村养老出现的问题和困境的研究在当今中国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背景条件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农村养老主要出现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和困境:1农村留守老人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农村流动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其流动方式也由原来分散性的个人性流动逐渐向家庭型流动转变,从而导致了与国内人口迁移流动相对应的农村留守老人群体。14 2然而,已有的研究中,关注农村普通家庭养老的多,而关注留守老人养老的比较少。这一群体的出现成为了当前中国

16、农村养老保障的又一难题。目前的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中低龄老年人占的比重高;第二,丧偶老人占相当大的比重;第三,留守老人健康状况差;第四,留守老人空巢家庭、独居家庭和隔代家庭的比重偏大。此外,农村“留守老人”的分部还与地区发展情况、人口生活质量及人口出生率等密在切相关。经济发展较慢、生活质量较低以及计划生育搞得比较好,家庭生育子女少的地区的“留守老人”家庭比例较高。王学芳认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伦理价值观的转变导致了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地位发生变化,农村家庭中老年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14 22与此同时,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养

17、老关系中的载体与对象发生了空间分离,养老的难度随之增加。2失地农村老人问题“农民”是一种职业和身份,是对自我的界定。因此,没有什么社会学概念比“自我认同”更能深刻反映这种心理的变化。土地的失去,对农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生产资料,同时也意味着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利益的流失,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15然而,由于城市发展而被征地的农民中只有少数人得到“农转非”的制度认可和对被征地农民实行养老保险的待遇。农村老年人往往只能成为拥有农民身份却丧失耕地权力的人。对照现实生活,我国农村老年人并没有退出社会劳动的法定年龄限制。只要他能拥有一块土地,除非身体状况不允许,否则“活到老干到老”是许多

18、农村老年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大多数农村老人通过自身努力(主要是田间劳作)至少在经济上能基本维持自己的生存,实现所谓的自养。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养老的社会成本,减少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快速老龄化所造成的潜在的养老代际危机转嫁风险。3 然而,失地却得不到身份认同与制度保障等于剥夺了农村老年人的自养权力,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相对剥夺感。三、结语尽管不同学者在研究农村养老问题时采取了不同的视角和研究方向,但纵观他们的研究成果,在研究特点上,主要体现为:研究领域越来越宽泛,多学科的介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在研究中偏重于社会学、经济学、人口学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研究,且在专业技术层面的研究比

19、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弱化,但其作为一种养老模式,还将占据农村养老的主导地位;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到农村社区养老已经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之一;已有的研究成果开始逐步倾向于以农村老人的实际需求和意愿为本,并关注到他们的精神生活。 同时,关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也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不多;第二,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大部分只提出了一种理论设想,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第三,把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忽视其内在的异质性,如地区、性别间的差异;第四,在研究过程中缺少把农村老年人与农村社会结构相联系的研究视角,使其在脱离特殊文化背景下的研

20、究缺乏深度;第五,缺少与政策执行者之间对话的可能性,导致农村养老问题仅仅成为一个学术研究而得不到政策上的重视,使农民对政策产生进一步的不信任感。参考文献:1 Laireiter A ,Baumnna U.The oetiealand Empireal AnalysesJ,the Meanaing and Measurenment of Soeial SUPP Ort,1992(2).2 陈奇娟. 南京市社区老年人社会支持研究D . 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5:4.3 崔恒展,张军.试论农村老年人的自养及农村养老中的政府行为J . 济南大学学报,2004(2):87-97.4 梁艳. 农村空巢

21、家庭老年人精神赡养状况探析D .济南:山东大学,2004:10.5 崔庆五. 农村养老保障的困境与出路J . 安徽农业科学,2007(4):1150-1151.6 成梅. 以生命历程范示浅析老年群体中的不平等现象J . 人口研究,2004(3):44-51. 7 张辉,何文炯. 中国农村养老模式转变的成本分析J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2):83-90. 8 王来华,约瑟夫施耐德. 论老年人家庭照顾的类型和照顾中的家庭关系J . 社会学研究,2000(4):2841.9 王冬桂. 社会转型中的农村新型养老模型建构D .济南:山东大学,2007:16.10 成海军. 中国农村养老方

22、式的现状与前瞻J . 广东社会科学,2000(3):133-138. 11 赵梅.农村养老中的社会支持 J . 社会福利,2003:19-22. 12 马雪彬,李丽. 从三维视角看我国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J . 贵州社会科学,2007(2):6164.13 张大勇,于占杰. 家庭支持网与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J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3):334-339.14 王学芳.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支持网络建构探析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5 张海波,童星. 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J .社会学研究,2006(2):86-244.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姓名李蓓达题目农村养老问题研究评述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 论文评定成绩:优 指导教师签名: 朱考金 2008 年 6 月 2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