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言 心理健康教育:21世纪学校新兴的教育服务人类已经迈向崭新的21世纪,在新世纪里,人们对于现代教育提出了种种革命性的构想,新的教育思想总是在不断地反思、批判与传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得以建立。从21世纪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又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要聪敏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有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现实与未来对学校教育的期待归结为一点,就是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与健全发展的人。心理辅导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新兴的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代教育方法与技
2、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进步的世界教育潮流。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走了近20年的历程, 取得了不少进步和成效。 在过去的近20年里,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基本上是从民间学术团体推动、学校自发实践为主的态势,逐步走向政府部门规范领导、 专家指导学校自主实践和区域推进的态势。 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具体体现在:心理辅导的理念在学校系统得以广泛的传播,并得到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相关的学术组织和行业协会逐渐建立和扩展,不少地区和学校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涌现了一批热心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和实践工作者队伍;政府部门逐步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自1999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到部
3、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都分别下达了有关文件,提出了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示和要求;同时,社会各界也开始逐渐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与之相呼应的就是,一门新兴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学校心理辅导也正在逐步形成。第一章心理健康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观第一节心理健康的含义与实质健康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亦是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疫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转变,绝大多数人越来越意识到,心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健康的概念也超越了传统的医学模式,心理的健康成为“健康”概念和范畴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一、
4、心理健康的含义1国内外组织、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成最佳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在情感上与他人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第三届(1948年)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不是十全十美的绝对状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那种状态下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状
5、况,不只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 B. English)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日本学者松田岩男心理健康应有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完整,个人与社会协调,情绪稳定台湾学者钱苹(1980)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同一的良好状态”。国内青年学者刘艳(1996)【小结】 尽管国内外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琳琅满目,但仍存在共同点:其一,基本上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其二,大都视心理健康为一种内外协调统一的良好状态;其三,都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其四、都强调心
6、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2我对“心理健康”的界定所谓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内外条件许可范围内,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3“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与“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区别与联系心理卫生侧重指一种专业服务体系,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和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而心理健康则是一种功能状态,提升这种功能状态的功能水平及其稳定性,正是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简言之,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因此,不能
7、把心理健康“扩大化”为心理卫生,更不能把心理健康“泛化”为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二、心理健康的实质 心理健康意义上的适应,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体能够通过自身调节系统做出积极而能动的反应,从而使主体与环境之间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出发,心理健康的实质也可以说就是个体心理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第二节心理健康的标准 近年来,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问题,国内外理论研究方面的学者已经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标准,而且新的标准还在源源不断地出台。与此同时,学者们就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所引发的争论也日趋“白热化”。一、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看法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8、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2不为恐惧、愤怒、爱、妒忌、罪恶或者忧愁等情绪所捆绑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4能以容忍、开放的心胸,面对自己、面对他人,必要时,还能自我解嘲5能不高估也不低估自己的能力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8能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情境9能从每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汲取生活乐趣10经常感受人际关系的乐趣11能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12拥有永久的、非常良好的友谊13相信别人,由衷地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信任自己1
9、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与自己有些分歧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的看法,甚至甘心让人家颐指气使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的活动17对左邻右舍,甚至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18胜任并愉快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20勇于负责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23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24能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25能自我思索、自我抉择26能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马斯洛和密特曼(H. A. Maslow & Mittelman)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有充分的安全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评价3生活
10、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4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罗杰斯(C. Rogers)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经验的开放性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4有较强的自有感5有高度的创造性另外,罗杰斯还提出了一个“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1对经验开放2拒绝伪善和欺诈3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4追求生命的完整5渴求亲密的关系6重视生活的过程7热情帮助别人8有强烈的生态意识9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10信赖自身的经验11不看重物
11、质的享受12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台湾学者张春兴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2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5独立谋生意愿和能力6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王极盛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而愉快3意志健全4统一协调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6行为反应适度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吴增强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2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3具备积极的成长发展趋势,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4具有高尚的伦理道德精神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现实的正确认识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生活热情与工作效率黄希庭等关于
1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主要分歧(一)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是什么?1统计学的标准 2社会学的标准 3医学的标准(二)遵循“众数原则”还是遵循“精英思路”?“众数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相对标准,只具相对性;“精英思路”提出的是一种绝对标准,又过于绝对化单一的“众数原则”或单一的“精英思路”都有局限,两者的兼容并绪才可取。(三)关于社会性与个体性一种好的心理健康标准观应是个体既能和谐地与社会相融,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个性的弹性与张力。(四)如何理解“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不等
13、于就是适应社会,也不等于就是对社会的遵从;概言之,社会适应实际上就是个体全面实现社会化的过程,且个体社会化要达到的两个目的:首先是获得人的生存能力,以适应社会;其次是获得改造社会的能力,以推动社会前进。(五)心理健康评估只是对心理机能的评估吗?刘华山认为“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并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缺乏道德观念与坚持“超道德”观念正是人格异常者与神经症患者常见的特征。【小结】 当前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研究的“四大缺乏”:对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基本因素缺乏统一的认识;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整体观;缺乏心理健康标准及其研究的辨证观与灵活性;对
14、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实质缺乏明确而一致的认识。我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1)心理健康标准的“二维适应论” (2)“二维适应论”有助于我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一个较为清楚的理解和认识以“二维适应”为“一级标准”,以学习、人际关系和自我修养这三个方面为“二级标准”,以“具体要求”为“三级标准”第三节学生的心理问题本节主要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课堂总结为主【教师小结】(一)转型期的学生成长问题1厌学问题 2学业失败 3注意力障碍 4学习过度焦虑 5学校恐怖 6网络综合症(二)现代学校的使命1培养个体承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2培养个体的合群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3树立个体终身学习的观念4培养个体的独立判断、
15、选择能力第四节学生心理健康的机理一、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1生理因素:如遗传;病菌或病毒感染;脑外伤或化学中毒;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2家庭因素:如家庭主要成员不全;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变迁等。3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4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5个人心理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言语等),情绪因素,个性因素(性格、气质、能力和个性倾向性等)。6青春期身心发展特点二、学生个体心理健康形成发展的机制 1个体自我系统(自助系统)个体因素
16、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自我系统自然是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机制中的枢纽与核心。在这个系统的众多因子中,相对重要的四个方面是:(1)作为基础的学生个体生物遗传及生理健康状况;(2)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及隐性的思想意识状况;(3)具有信息加工及心理调节功能的工具性心理认知能力;(4)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2社会系统(他助系统)社会系统所涉及的诱发因素是个体心理健康发生变化的外在原因。从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来看,这些诱发因素主要包括:(1)学校教育环境与行为;(2)社会的精神存在及其运动;(3)家庭教育环境与行为。【小结】从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角度看,在学生心理健康的形成、发展中,
17、个体自我因素构成心理健康的自助系统,而社会因素则构成心理健康的他助系统,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赖于这两个系统各自的功能状况以及系统间交互作用的性质。故而,学校心理辅导是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追求的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基础,它不仅要求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现代社会,而且还要建设性地改造现代社会。培育学生现代人格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宗旨,因此,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信念;健康的情绪;高尚的情感;积极的社会适应与生存能力;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和开发智慧潜能。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一、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有许多大中小学开展
18、了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内容、目标、形式和方法等都是基本一致和共同的,但是提法却各异。比较常见的、至今仍在使用的有:心理卫生教育、心理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简称为心育),还有心理健康教育。这类提法含义基本一致,即离不开“心理”两字,最终还在于教育,即成为教育内容的一部分,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还有一类提法也比较普遍,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诊断、心理卫生等,这类提法沿用了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术语,但含义十分广泛,也是多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
19、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教育视野、大教育观念中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内涵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相比要丰富得多,它可以涵盖辅导、咨询等其他助人活动。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科渗透、心理辅导与咨询以及优化教育环境等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
20、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二、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要通过教师来开展的,教师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对此,时下常见的有“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员”和“心理辅导员”等称谓。就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是对学校此项工作承担者的最合乎实际的称谓。这一称谓既能涵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承担者的所有角色,又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提法基本一致。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我国的中小学中也将出现“学校心理学家”的称谓,或者随着此项工作分工的
21、具体化,这一称谓也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分化。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的概念顾名思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场所就是学校用来开展或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地方或空间,但在此指的是专门而固定地用于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室”。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心理咨询室”的名称是不妥的,“心理咨询室”这一称谓或许可以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却是“讳莫如深”。“心理辅导室(中心)”则是合适的称谓,这一名称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转移意义,又统合了此项工作中“主动”与“被动”的双重功能,较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四、关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的概念严格说来,“学校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并不是一个
22、特定的概念,而是一组概念的总称。它指的是人们在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时所使用的若干概念。第二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大理论基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卫生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理论基础的教育活动,但就宏观而言,构成其支柱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如上图所示的三个方面:1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首先是人的智力和体力在充分自由发展的基础上的完整结合;其次是指人的个性包括思想品德、精神状态的充分自由发展。不断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学校心
23、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从一个侧面较好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青少年学生为对象,直接依据的是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运用的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技术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解决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目的是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的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必须有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支持,并主要包括了(1)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心理学理论原理;(2)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的理论。3教育学基础:素质教育的思想现代教育本质论认为,教
24、育应同时具有两种功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的两种需要,并且这两种功能是有机统一的。素质教育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育本质论的思想,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它既是对素质教育目标的一种体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小结】 哲学(特别是人学)、心理学、教育学的有关思想、学说或理论为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还需明确两点:(1)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存在着共通的东西,它们不是截然分开的,心理学、教育学本身也是人学的学科之一。所以,无论是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教育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理论基础应是共同的。(2)上述的阐
25、述知识基于宏观的层面,从微观的角度看,还有许多理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构成“专门的”支持。第三节当代教育视野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20世纪教育改革运动的产物,是研究和培育学生现代人格的一门科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应用心理学学科。由于其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 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 因此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可以说,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现代化学校的一个标志,也必将成为当代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一、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为学生的可
26、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全体发展的理念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展全人发展的理念即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潜能开发的理念 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目标即坚信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终身教育的理念二、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民主的教育精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坚持学生是自己认识、成长和发展的主体,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自主自动的能掌控自己心灵世界的“思想家”。追求教育性与人性的统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两层:一层是指导者、教育者对被指导者、受教育者的关系
27、(即“教育性”关系);另一层是作为平等的个人对个人的关系(即“人性”关系)兼顾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让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恢复正常,又要促进大多数正常学生有更好的发展。移情性的学生观心理健康教育特别倡导并强调师生间的合作式、民主式的人际关系。(罗杰斯对心理咨询人员的三个内在的条件要求,即真诚、尊重和同感)“助人自助”的教育精神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就是,学生先是受助者,后是助人者,终成自助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他们在“他助”与“互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三、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支持性的教育“平台”人的全面发展
28、教育的基础与载体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与智力、能力和志趣、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的多方面的统一发展,是包括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育起着“酵母”式的促进和放大作用,直接影响全面发展教育的整体水平。各种教育的“中介”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和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实现多种教育“整合”的唯一合适的教育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自然地融入学校的学科教学、学生工作、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潜移默化且深长久远的作用。三、在当
29、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极具借鉴价值的教育“范式”基本组成是:以教育观念更新为前提,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学生的心理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潜能开发为重点,以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为载体,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为目的,以学校、家庭、社区的协同开展为支持,以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为保证。四、在当代教育视野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三性一体”的教育工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技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艺术【小结】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教育活动,它有自己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它是关于塑造人的教育活动。五、在当代教育视野中
30、,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既理想又现实的教育选择第四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早已为古人所认识。例如,汉语中的“德”字,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涵义,以后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涵。这种字源的考证,可以作为“德”与“心”内在关联的佐证。在现代教育学中,德育既包括通常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又包括本来意义的道德品质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必然的1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1)德育的实践已证明,德育的绩效取决于道德内化程度,在此过程中,主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及性格等心理
31、素质是内化的决策性机关和重要的调控器(2)心理健康教育适当扩充和完善了德育所需要扩充和完善的目标和内容,有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发展2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1)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其在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上不能背离德育的方向(2)从心理健康的结构观点来看,心理机能的发挥无疑受主体更为内在的隐性的思想意识所制约,而这些意识又受制于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有观念明确、能身体力行而又有一定程度弹性的道德准则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相
32、对独立,是并列关系,不是隶属关系;它们都是对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不可缺少的基础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是一种交叉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有共同的教育目的,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为宗旨的(2)内容上相互交叉(3)工作方式上密不可分(4)类似的教育途径,具有共通的运行“模式”(5)遵循一些共同的教育规律,如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个体的发展等3实践证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不但可行,而且富有成效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是双向的1德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为“己”所用2心理健康教育应依靠德育为自己导引方向,并借助德育实践拓展自身的操作途径3应把“健全人格”的建
33、构与培养作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小结】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决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的内容,扩展了德育的方法, 增加了德育的途径, 巩固了德育的基础,强化了德育的地位和功能,使德育在新的历史时期与其他各育获得了更为和谐的统一;同时,德育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斯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效应。第五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作为一门学科和一项服务工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产生与兴起,主要受益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心理卫生
34、、心理测量和职业指导这三个领域的发展及推动。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迄今为止,美国在这一领域依然领先;我国的台湾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中国大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开展使20世纪80年代,已有近20年的发展。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1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产生(1)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当代心理卫生运动是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及其患者开始的(1973年,法国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皮内尔(P. Pinel)比尔斯(C. W. Beers) 自传体一颗自我发现的心灵(A. Mind Th
35、at Found Itself):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先驱者心理卫生运动引起了全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视,促使人们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关注,从而使心理咨询与辅导等活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心理学家比奈(A. Binet)和西蒙(T. Simon)心理测量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因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可靠的依据和保证。(3)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1907年,戴维斯(J. B. Davis),推行职业与品德辅导工作在早期的职业辅导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是帕森斯(F. Parsons),他所创立的波士顿职业局,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
36、的标志,其个人也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1896年,维特默(Witmer, L.)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儿童心理咨询诊所,他被后人誉为“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2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1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队伍不断扩大(2)政府投入不断增长(3)服务领域不断拓宽(4)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如,美国咨询与发展协会AACD,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的学校咨询的发表)(5)培养工作不断完善(6)工作内容不断丰富(7)专业性学术期刊不断创办2.2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1)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处理两类主要问题:一类是偏重于认知的问题,例如升学、就业、学习方法等
37、方面的问题,心理辅导教师主要给予知识性的辅导;一类是偏重于情绪的问题, 例如学生在情绪、态度、 行为方面的问题,如自杀、学校恐怖症、厌学症、学习障碍、不良行为、性格偏差、校内暴力等问题,这类问题往往需要高层次专业化的心理学干预。(2)日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管理、方法和专业人员方面都具有不同于美国的特色。在管理上,体制较美国更加严密;在辅导方面和技术方面,日本保持和发扬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同时叶批判性地借鉴了国外的方法和技术,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全盘西化的倾向,更具有本土性和适应性,为亚洲其他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1台湾省学校
38、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台湾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全台湾省推广。1965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聘请有关专家,协助设计职业辅导计划,并编印心理卫生丛书和职业辅导丛书。1967年,台湾地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时,辅导制度开始正式建立。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台湾省又开始实施了一项规模更为庞大的规划,即辅导工作六年计划,总时限从1991年至1997年,其总目标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民众争取的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
39、特色是,社会辅导机构发达(其中以“张老师”辅导中心为代表),在台湾地区心理辅导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面对未来,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著名辅导专家吴武典教授等人预测21世纪的台湾省心理辅导趋势是:在理论上,将加强研究力度,强调本土化研究,强调辅导的人生化本位;在内容和方法上,职业辅导将会成为重点,咨询范围将会扩展,学校辅导课程将有进一步发展;在技术方面,计算机将有助于推进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同时,辅导人员专业化、职业化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2香港特别行政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香港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最初的工作完全由班主任策划和推行,后来逐渐得到专门负责家庭与
40、儿童福利的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的帮助。为协调各方面的工作,香港地区教育署还设立了学生心理服务及特殊教育组和升学及辅导组。香港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明显的特色表现为:搭理倡导学校本位辅导方式。三、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历史一般认为,我国内地的心理辅导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源于三个方面:(1)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我国心理学的发展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实验创造了极好的条件(3)素质教育的推广提升了心理教育的地位2现状(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如,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4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要求:“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又如,2001年6月14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又十分明确地指出“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3)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辅导室(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等等。(4)注重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5)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42、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全国各省市认真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工作,举办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有关高校还积极配合地方教育发展需要,调整专业或课程,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6)编撰出版了一大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3存在的问题我国内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师资培养、信息与技术缺乏、流于形式及地区间差异等问题。4发展趋势我国内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将面临普遍化、专业化、现代化、本位化和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小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开展在中国只有20年的历程,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 但也面临着底子薄、水平低、 问题多的挑战。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化,大众素质的提高,
43、今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将更适合国情,更能体现华夏文化的特点,更符合中国的需要,更注重实际教育效果,更能够将国外先进的理论和中国教育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从而使具有我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第三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目标、任务和原则等,正确理解这些,可以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一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整个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航标”和“方向盘”,科学地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
44、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确立的准则和依据1应与教育的总目标一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防治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素质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2应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和谐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注意发展性、激励性和促进作用,不能满足于没有问题和解决了问题,而要重视积极、主动和超前的教育与发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因此,目标的确立应坚持以积极主动的发展提高为主,同时开展预防和矫治。3应是多层面及各系统的协同4应是立足当前又面向未来的5应是社会与个人兼顾的学校心理健康的目标不仅能满足个体的需要,同时又要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规范,而这正是心理健康者的特征性行为。6应以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为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当反映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体现不同阶段学生在心理发展上的分化与衔接。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当具有层次性、对象性、阶段性、系统性,是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总目标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增强全体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并使受教育者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