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6720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确认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摘要】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在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在GDP概念上的认识尚存在一定误区,这使得很多人不正确地看待GDP,既有过分夸大作用的,也有贬为一文不值的。本文试图从概念本意出发,纠正认识误区,正确理解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GDP 名义GDP 实际GDP 经济发展 一、GDP相关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GDP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衡量一国经济好坏的三大指标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都与GDP密切相关。其中,经济增长率即为GDP增长率;失业率与GDP之间存在一个替代关系,根据奥肯定理,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实际GDP便低于潜在GDP2%;通货膨胀率也可通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来算出。 所谓名义GDP是指按统计当年(报告期)的市场价格统计的GDP;而实际GDP是指按统计基期的市场价格统计的GDP。显然,实际GDP相对名义GDP把价格波动对经济总量的影响剔除在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更多的关注到绿色GDP。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

3、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以及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200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总局正式联合开展了中国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研究工作。我国目前使用的绿色GDP概念仍然是相对狭义上的,只扣除了环境污染的影响。但目前仍未找到一套在实践中行之有效、能准确反映真实情况的统计方法。 二、我国目前对GDP认识存在的误区 (一)过分夸大GDP对经济的指导作用 2011年2月,随着各国陆续公布2010年经济数据,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

4、。这是日本自1968年以来,第一次让出世界第二的排名。中国从2004年的排名第六位到2011年的第二位,只用了6年时间,先后赶超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消息传来,举国振奋,很多媒体已开始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来形容中国。 但是,笔者认为,现在就开始宣布我们是第二大经济体为时尚早。原因有两点: 1.GDP统计的是流量而非存量。所谓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变动的数值,它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而存量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就像一个人拥有的财富和他的收入,财富就是存量,收入是流量。也就是说,GDP所衡量的生产创造能力只是这一段时间(通常为一年)内的,而在统

5、计经济总量时更应该以存量的形式来表示。简单的来说,存量应该是前一段时间内的流量汇总。由于日本长期以来占据世界第二的位置,我们不比较太多,仅以近十年(2002-2011年)数据对比见表1。 由表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到,仅以中国快速发展的这十年来看,经济总量与日本仍然相差较远,只有日本的四分之三不到。仅仅是一年或是几年超过一点,仍然不能弥补中国与日本在经济总量上的差距。我们必须要保持目前的经济发展势头,将来自然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2.更加准确衡量生产创造能力的不是名义GDP,而是实际GDP。前文已经介绍过两者的概念,因为GDP是衡量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就是说有了价格才能体现出市场

6、价值。名义GDP在统计时是按照当年的价格计算的,所以当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就会影响到名义GDP的变化;而实际GDP在统计时是按基期价格来计算的,完全没有考虑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因此不论是物价上涨或是下降都不会影响到实际GDP的数值。所以,衡量一国生产创造能力更准确地指标应该是实际GDP,而不是名义GDP。 而我国媒体所公布的“2010年GDP超过日本”中的GDP恰恰是名义GDP。按表1所列数据,2010年中国、日本的GDP分别是401512.8亿元和363014.9亿元,中国2010年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3,相较上一年上涨3.3%,而当年日本的CPI却是下降1%。综合考虑后,

7、我们发现中国与日本的GDP之间并没有眼前所看到的那么大差距。 GDP应用得恰当,能够帮助我们很好地分析一国经济面临的状况,及时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毕竟它只是一个数据,只能作为我们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二)盲目迷信GDP指标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取得快速蓬勃的进步。“十六大”报告中,鲜明地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转化,这种进步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应包括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因素。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理解发展时,只看到了经济增长,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同时进步。这与经

8、济增长更好量化、比较也有一定关联,而其他指标一般难以量化,在短期内也难以看到迅速上升。所以在考量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政绩时,更多的是以GDP的增长来衡量治理地方、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但是单一的考核指标逐渐引导了全社会盲目迷信GDP指标。只要GDP在增长,那么其他的诸如环境污染、人口素质降低等等都不会影响到考核、晋升。实际上,环境污染现在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头号大敌。 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一方面社会上大量地出现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铺张浪费,甚至有的地方把同一条道路挖了填上、然后又挖开,造成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另一方面,各个地方开始在上报的统计数字上玩“数字游戏”,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

9、数据是,每年各地方政府所公布的经济数据往往会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数据不相符合,这种差别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统计误差。2006年,全国GDP增速11.8%,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7个地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值,仅有3个省区低于平均增速,另有一个与平均增速持平。在2007年,全国GDP增速12.2%,多达29个省市区的GDP增速高于全国增速,只有黑龙江省,以12%的水平“垫底”。而2008年,全国GDP增速开始公布为9%,后调整为9.6%。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最初数据没有一个低于全国增速的。即使以后来调整的全国增速9.6%为依据比较,也仅有一个四川省略低于全国增速。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全国

10、29个省市区中,除山西外,其余28个省市区的GDP增速都高于8%,都“顺利”完成了“保八”任务,其中26个省市区的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样,2010年全国仅有北京、上海两地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2011年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和浙江低于全国平均增幅。 伴随着国人盲目迷信GDP指标产生的严重后果,也有很多人开始鄙弃GDP指标。这种观点主要是从中国本身国情出发,认为没有质量、只有数量的GDP一钱不值。这种说法虽有些偏激,但也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GDP科技含量。 三、小结 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在宏观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概念,在引入到中国后,似乎被妖魔化了。其实按唯物辩证的观点来

11、看,GDP可以算是个中立的概念,它运用的好坏关键还是在于应用它的人身上。所以我们应正视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过分夸大宣传,不盲目迷信,也不走完全鄙弃的极端,将其合理地应用在国家经济发展的管理工作中。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网站. 3宋小川.中国的GDP及其若干统计问题J.经济研究,2007(08). 4邹琦新.我国GDP总量超日本后的反思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作者简介:刘希(1985-),男,汉族,江西彭泽人,现任职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武汉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 (编辑:刘婷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