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6869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及质量指数的构建.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药品评价抽验的基础方法药品质量抽查检验作为一项重要的监管措施,包含着“药品抽查”和“药品检验”两种方法,按照药品管理法确定的“抽检分离”原则,“药品抽查”是行政行为,实施主体是药品监管部门;“药品检验”是技术行为,实施主体是各级药品检验机构。“药品抽查”与“药品检验”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细分,“药品抽查”包括检查和抽样两项行为和方法,“药品检验”也包括检测、实验两项工作方法。因此,无论是评价抽验还是监督抽验,抽查检验都包含着检查、抽样、检测、实验这四个基础方法【4】。1、检查。检查实际上就是监督检查。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抽查检验是“根据监督检查的需要”而实施的,这是药品抽查检验的起点。检

2、查是抽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检查过程中掌握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是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方面。检查的标准就是药品监督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药品质量管理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的落实情况,并根据落实情况采取进一步的措施。2、抽样。抽样实际上就是抽取药品。评价抽验与监督抽验在抽样方面的区别就是,前者是无因抽样,后者是有因抽样。按照药品管理法的规定,“抽查检验应当按规定抽样”,只有按照法定的抽样程序进行抽样,才能保证样品的有效性、代表性、科学性。抽取样品的目的就是为下一步的技术检验提供实物。3、检测。检测就是“依葫芦画瓢”,就是按照法定标准规定的项目、方法来检测药品的质量。与实验相比,检测是属于相对简单的一种检验,只

3、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根据检测结果作出被测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判断。检测结果有许多重要的质量信息,对药品质量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4、实验。实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检验,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而设计的检验,是标准方法和非标准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摸索研究。比如,在同样执行国家药品标准的基础之上,不同企业的药品质量是不同的,而同一企业的药品在不同渠道、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质量表现是有差异的。通过设计实验来评价药品质量水平,是药品评价抽验方法的至高境界。二、现行药品评价抽验的基本评价要研究药品评价抽验所反映的药品质量的构成要素和制定操作性强的抽验计划,必须对药品评价抽验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简单的描述和评估。(

4、一)药品评价抽验的历史沿革我国药品抽查检验长期以来是以监督抽验为主的,目的是发现药品质量问题,也就是以药品质量监督为主要任务。药品评价抽验起步较晚,2000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年度全国药品抽验计划中首次提出将计划抽验分为“重点监督抽验品种”和“评价抽验品种”两类,使药品抽查检验在原有药品质量监督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评价药品质量水平的功能,这是我国药品抽查检验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其后,在2001年和2003年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中,将药品计划抽验分为“保证辖区用药安全,按计划对辖区内生产、经营、使用药品单位所进行的监督抽验”和“为掌握、了解辖区药品质量总体状况进行的评价性抽验”两大类。最后,在

5、2006年的“管理规定”中,更进一步将药品抽查检验直接分为药品监督抽验和药品评价抽验两种。药品评价抽验成为与药品监督抽验并列的两大药品抽验之一。虽然经过若干年的创新实践,但总体上讲,药品评价抽验仍处在积极探索和完善之中。(二)现行药品评价抽验的主要做法1、分级计划管理。药品评价抽验均实行计划管理,分为国家和省两级计划,并要求省计划与国家计划不重复。制定计划的主要依据是财政支付能力和实际需要。2、确定品种渠道。国家评价抽验计划每年相对固定品种,通常是临床用量大、使用面广的品种,如2006年10种,2007年100种。省级评价抽验计划除按品种外,还会按渠道(生产、经营、使用)来进行。无论是国家还是

6、省计划,都会确定或估算抽验总量。另外,国家或省都会做一些专项评价,如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等。从2007年开始,国家计划引入链式抽样概念,确定品种后从生产企业又追朔到原料药、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力求全过程考察药品质量。3、药检机构实施。评价抽验计划下达后,通常由各级药检机构组织实施,包括抽查和检验并进行质量分析。国家计划由中检所负责组织实施,由属地省药检所完成抽验并上报;省级评价抽验由省药检所组织实施,由省或市药检所完成抽验并上报。4、实施时间集中。国家计划主要在上半年完成,下半年做少量品种补充;省计划比较机动,通常根据品种类别或流通渠道制定计划并一次性集中完成抽验。5、追踪核查结果。通常对经检验

7、不合格的品种,由药品监管行政部门追踪核查到企业,以确认其真实性。6、公告检验结果。无论国家计划或省级计划,药品评价抽验的结果是由国家或省级药品监管机构公告,而通常公告的只是被抽查药品的基本信息、检验结果及其合格率。(三)现行药品评价抽验的主要经验1、抽验分类更趋合理。从2001年新修订药品管理法颁布实施以来,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国家局出台作为具体指导药品抽验工作实施的规范性文件就三易其稿、三易其名,可见国家对药品抽验工作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2002年药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管理暂行规定中只有监督抽查检验没有评价抽验的提法,其中监督抽查检验分为专项监督抽查检验和日常监督抽查检验。2003年药品质量监

8、督抽验管理规定将“抽验分为计划抽验和日常监督抽验,计划抽验再分为监督抽验和评价性抽验”,但很难区分日常监督抽验和监督抽验。2006年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管理规定最终明确将药品抽验工作分为评价抽验和监督抽验两大类,简单明了、易于操作。此外,在总结归纳以往药品抽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和省两级的分工,国家主要负责评价抽验,省级负责监督抽验。从三个规定的变化,我们欣喜地看到,药品抽验的分类更为清晰、更为合理,国家对药品抽验工作改革的方面也更为明确和科学,对药品评价抽验工作更加重视和关注。2、抽验设计更为科学。从仅有中央一级抽验,发展到中央、省、市(地)和县四级计划、四级抽验的制度,后又逐步收缩为中

9、央和省两级制定抽验计划,中央、省和市(地)三级检验,中央、省和市(地)、县四级抽样的制度。“两级计划三级检验四级抽样制度”有利于加强抽验工作的计划性和管理的规一性,也顺应了省以下垂直管理模式的要求,各省根据本省医药经济发展形势和药品监管工作需要,合理地制定抽验方案;有利于中央到地方药检资源的合理配置,县级抽样后送市级药检机构检验,解决了县级没有药检机构的难题。特别是在监督抽验中,非常明确地规定抽查与检验分开、行政监督与技术监督分开,抽查的不检验,检验的不抽查,很好地体现了“抽检分离”原则。3、抽验计划更加周全。从无计划的由药品检查人员临时决定的抽验,发展到有计划的抽验与检查人员临时决定的抽验相

10、结合的方式;从注重针对性抽验(这是提高抽验的监督效能所必需的),发展到适当注意对药品质量的评价性抽验,并将此意图贯彻于抽验计划中;从根据药厂生产计划进行有目的的重点抽验,发展到对流通快、用量大的同品种的随机抽样;从短期计划抽验(一月或一季为周期),发展到以年度为周期的计划抽验;从侧重对药品生产环节的抽验,发展到同时重视对药品生产和流通环节(药品经营和使用单位)的抽验,并注意对各环节的抽验覆盖率;从抽验行为的“各自为战”,发展到有计划、有组织、有分工的协同抽验。4、抽验环节更加全面。从点式抽样发展到链式抽样,由局部抽查转为全面抽查,抽查环节更加全面。以往对药品质量的抽验主要通过选定若干品种,在生

11、产、流通、使用环节不分厂家、不分批号、不分规格的进行抽验,每个环节抽样都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并未建立联系。但2007年国家做了很大的改革,由点式抽样发展到链式抽样,首先指定品种,在生产企业抽取指定的品种和相应使用的原料药,然后根据生产企业生产的销售流向追溯到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链式抽样改变了以往对单一的点实施局部抽验的老做法,根据药品的生产销售流向实施全过程监控,这样对药品质量以及有可能影响质量的环节和因素考核得更加全面。(四)现行药品评价抽验的主要问题影响药品评价抽验的因素很多,本文仅从药品评价抽验制度及其执行上存在的问题做一些探讨。现行药品评价抽验主要存在以下十个问题【5】。1、药品评价手

12、段没有充分利用。如前所述,评价药品质量的手段包括检查、抽样、检测和实验四种,前面两种是行政监督手段,后面两种是技术监督手段。这四种手段都是综合评价药品质量的重要工具,不同的手段具有不同的作用:检查、抽样可以发现和评估药品的外在质量及其存在问题,而检测、实验可以发现和评估药品的内在质量及其存在问题。但是,目前在药品评价抽验工作中,不少药监部门把抽查当成抽样而忽视了检查,“只抽不查”,以完成抽样任务为工作标准;而药检部门把检验当成检测而忽视了实验,“只检不验”,以出具检验报告为工作标准。2、药品质量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药品质量及其总体水平与状态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药品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的统一,是通过

13、检查、抽样、检测、实验四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结果。然而,目前,药品质量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仅以检测结果也就是是否符合药品内在质量标准来片面判断药品质量,以药品质量检验的合格率来代表药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状态。其实,评价药品质量的指标有很多:药品质量不仅反映药品的内在质量,而且反映药品外在质量;药品质量不仅反映符合国家药品标准的程度,而且反映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程度;药品质量不仅反映药品制剂的质量,而且反映生产中使用的原辅材料的质量以及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质量;药品质量不仅反映药品的内在质量,而且反映药品标准本身的质量;药品评价抽验是药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反映,同样,药品监督抽验也是药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反映。3

14、、评价抽验计划制定不够科学。【6】目前,药品评价抽验计划在考察品种的选择上缺少理论依据,给人比较随意的感觉,如,2005年选择了10大类品种,2006年选择了10个品种,到了2007年却增加到了100个品种,品种选择数量为何放大了10倍。药品评价抽验是一种用个体代表总体,用局部反映全局的评价方式。它只能是无限地接近真实值,是对真实值的近似反映,但永远都不可能是真实值。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用个体近似地代表整体?这就需要通过一定方法运用和方案设计,选择一些指标品种,比如股票市场中的指标股,也就用一个或少量的几个品种代表一群或大量的不同品种的药品质量。这里的关键就是通过方法的运用和方案的设计,提高抽样

15、的置信度,置信度高表明近似程度高,置信度低表明近似程度低。有了指标品种后,方案设计者可以根据药品市场的情况和可支配的抽验经费,合理地设计评价抽验方案。4、药品评价的结果缺乏可比性。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基准水平与实际水平的比较。所以,要了解掌握药品质量的总体水平与状况,就需要知道过去的药品质量状况与现在的药品质量状况。然而,目前的药品评价抽验工作还比较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一是时间上缺乏连续性,目前的评价抽验一般都集中在上半年开展,下半年仅对少量品种做补充,但一年之内各个季度药品质量的变化并没有做评价。二是评价品种缺乏可比性,现在国家药品评价抽验是以考核重点品种为准,每年之间

16、考核的品种对象会有所变化,但变化的品种之间缺乏关联性,这就使得评价结果不具可比性。另外,在地域上、渠道上、类别上等关键项目上也缺乏可比性。5、药品评价抽验的效率不够高。尽管“管理规定”对药品评价抽验的效率有明确规定,但是落实情况却并不理想:一是检验报告书不能及时送达。按照“管理规定”,从检验报告书签发之日起计算,应当在6个工作日内将药品检验报告书送达被抽样单位,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二是检验不合格报告书不能及时传递,“管理规定”明确规定药品检验不合格报告书在药品检验机构、药品监管机关及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传递程序和时限,最长的总计时间不过13个工作日,但是实际上也做不到,有的时候甚至不传递,致使相对

17、人失去了行使复验权利的最佳时机。三是质量公告的时效性差,无论是国家公告还是省级公告,一般都是一个季度或者半年之后的集中公告。四是质量公告不当的更正不落实,按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规定“在确认公告不当后,规定5天内必须在原公告范围更正”,其目的是尽快消除不良影响,但是事实上却很少更正,即便是更正,也是很长时间的事情,其造成的不良影响是很难通过更正加以挽回的。6、药品评价抽验的效能不够高。药品质量问题是一个客观存在。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假药占全世界药品市场的6%,假药在全球的年销售额达320亿美元,且制假行为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正因为如此,药害事件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都是难以避免的。这

18、也正是世界各国通过立法和建立监管机构加以严格管制的理由所在,也是药品监管机构和药品检验机构存在的价值所在。为此,国家每年投入约3亿元资金用于药品抽查检验工作,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用于药品评价抽验工作,目的就是要反映出药品质量的真实状态。但是,我国目前药品抽验的合格率却长期居高不下,甚至逼近100%,没能真实反映现实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关键就在于缺乏一套科学的药品评价抽验计划体系,缺乏一套综合的药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一套药品评价抽验的绩效评价体系。7、药品质量责任界定不够清晰。药品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了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等环节都应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目

19、前,一经发现药品质量问题,就一味地将药品质量责任归结于生产企业。这是由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监督检查、抽样过程、跟踪核查、质量公告、留样检验的不规范,往往很难界定生产、使用环节的质量责任,因而很容易就将质量责任归结于生产者身上,而生产企业又由于处在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使用的“三角”关系中最为被动的位置,经常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在很多时候“心甘情愿”、“忍辱负重”地承担起经营、使用环节的质量责任。建议对于在药品流通、使用环节抽验结果不符合标准规定的情形,药品质量责任界定应分类对待、酌情处理。如,可对不合格项目产生的环节和原因进行分析,分析哪些是只能在生产环节产生的,比如鉴别项;哪

20、些是流通生产环节都有可能产生的,比如含量测定、水分项。然后,根据不合格项目产生的环节和原因,分类处理、追根溯源。8、药品质量责任承担范围过大。药品质量出了问题,理应受到查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是不可避免的。在药品抽查检验过程中,对相对人损害最大的可能质量公告,特别是当前将药品质量公告与药品招标采购结合起来的不良做法,更令相对人“谈公告色变”,药品一旦上了质量公告,意味着这个药品甚至这个企业被“判”了“死刑”,这显然是过责不符,不成比例的。目前,只要是药品质量出了问题,不管是生产责任、还是经营责任、使用责任,都统统地上质量公告。我们认为,如果药品质量问题是由于生产者带来的,由于其涉及面广,危害面

21、大,上质量公告是恰当的,是符合公共利益要求的。但是,如果药品质量问题是由于经营者、使用者带来的,由于其涉及面窄,危害面小,上质量公告就是不恰当的,其伤害的往往是生产者。因此,上质量公告的药品必须以生产者带来的质量责任为前提,不可以不加界定,不可以笼统的“公而告之”,这样,对公共利益无益,而对相对人的损害却超过了所追求的公共利益。因此,笔者建议,如果属于 药品经营者、使用者带来的药品质量问题,要么限制质量公告范围,如只在所在区域进行公告;要么限制质量公告内容,不公告生产者的名称。9、药品质量公告内容不够全面。药品管理法第六十六条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

22、公告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的结果。”这一规定的立法意图是药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是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必须向社会公而告之,这是宪法赋予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的具体体现。但是,目前我国的药品质量公告只公布药品检验的结果,而且这是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九条规定的。这种只公布药品检验结果,不公布药品抽查结果,只公布药品检验合格率,不公布药品质量分析报告的做法是片面的,是不符合法律原意的,社会公众是看不懂而且也没有什么用处的。10、药品评价抽样实施主体错位。“管理规定”第十一条的规定,“评价抽验的抽样工作可由药品检验机构承担”,由此看来,药品评价抽样工作由药检机构承担似乎合情合法。但需要注意的是“管理规定

23、”只是一个部门规范性文件,依法是无权将法定职权委托他人行使的。药品管理法一方面授权药品检验机构承担药品审批和药品监督检查过程中所需的检验工作,但并未授予药品检验机构抽样的职能;另一方面确定了“抽检分离”的基本原则,目的是确保药品检验机构的第三方公正性。药品检验机构承担抽样任务,而事实上却还存在监督检查任务,这是不符合职权法定原则的。三、完善药品评价抽验的原则思路综上所述,经过若干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对药品评价抽验工作的认识是在逐步提高的,药品评价抽验制度是在逐步完善的,总体上是基本符合我国实际的。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更多的是在操作层面、完善层面、发展层面上的问题。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

24、和精神,我们在对我国药品评价抽验工作进行全面回顾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局下达给我们的课题任务工作实践,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研究分析了药品评价抽验的基本原则和完善药品评价抽验的变革思路。(一)药品评价抽验的基本原则药品评价抽验的基本原则是指指导药品评价抽验计划制定、监督抽样、检测实验、质量分析、质量公告、监督实施以及解决抽验争议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贯穿于药品评价抽验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其特点:一是普遍性,药品评价抽验的基本原则应该覆盖药品评价抽验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步骤,它既是形式多样的药品评价抽验工作的统一因素,又是变动极多的药品评价抽验工作的稳定因素。二是特殊性,药品评价抽验

25、的基本原则是药品评价抽验所特有的且又是药品评价抽验中最高层次的原则,是对下一层次的原则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三是有效性,药品评价抽验的各个环节,都必须贯穿基本原则的精神,药品评价抽验的一切行为,包括计划制定行为、监督抽样行为、检测实验行为、质量公告行为等,都必须与基本原则的精神一致。1、合法性原则。药品评价抽验是一项法定的行政职权,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药品评价抽验的合法性原则包含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两个部分。一般原则,包括职权法定原则、法律优先原则、程序法定原则、责任法定原则、公开公正原则。特殊原则,包括抽检分离原则、抽查结合原则、检验结合原则。其中:抽检分离原则是指抽查行政行为与检验技术行为要分离,

26、检查、抽样的行政监督行为应由药监部门行使,检测、实验的技术监督行为应由药检机构行使;抽查结合原则是指抽样与检查必须结合使用,不能“只抽不查”、“以抽代查”;检验结合原则是指检测与实验必须结合使用,不能“只检不验”、“以检代验”。2、合理性原则。药品评价抽验是一项涉及行政相对人利益和行政资源消耗行为,必须坚持合法合情合理。药品评价抽验的合理性原则也包括一般原则和特殊原则两个部分。一般原则包括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对待原则、禁止过度原则、避免偏私原则、效率效益原则、及时救济原则、行政参与原则。特殊原则包括必要经济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绩效考核原则,其中,必要经济原则是指药品评价抽验工作应当以抽验成本最小

27、化、抽验资源效益最大化为准则,避免无效抽查、无效检验;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药品评价抽验符合需要与可能的要求,抽验的方法、方式简便易行、可操作;绩效考核原则是指对药品评价抽验的结果应当及时进行考核评估。3、科学性原则。药品评价抽验以评价药品质量水平状态为目的,药品质量是一个动态而且复杂的概念,药品质量既有动态质量又有静态质量,既有外在质量又有内在质量,既有生产质量又有流通质量,既有时间质量又有空间质量,既有安全质量又有有效质量,既有过程质量又有结果质量,等等。药品评价抽验的科学性原则是指评价药品质量方式方法要科学、系统、规范,要符合药品质量产生和发展规律,药品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要全面、多维,而不是片

28、面、单维,更不得随意进行。4、代表性原则。药品评价抽验以评价药品质量总体水平状态为对象。药品作为一个总体是相当庞大和繁杂的,不可能也没必要对市场上所有药品都抽验一遍而得出结果。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品种,通过对指标品种的评价抽验,来近似地评价药品整体质量水平与状态。药品评价抽验的代表性原则是指药品评价抽验的品种应当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整体代表性、关联性,不得随意确定。(二)药品评价抽验的完善思路我们知道,尽管药品抽查检验的法律制度框架已经基本搭建起来,但其中的评价抽验毕竟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积累的经验都不够充足,进一步的变革完善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事物的

29、变革与完善,都应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实际上就是基本思路【7】,我们以为,药品评价抽验的改革与完善应体现以下四条基本思路:1、要体现方针政策。药品评价抽验的完善改革应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加强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贯彻科学监管理念,努力实现制度化、标准化并赋予其持续改进的动力机制。2、要解决实际问题。药品评价抽验的完善改革要注重解决药品评价抽验管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目前药品评价抽验标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计划不够周全、品种代表性不足、“只抽不查”、“只检不验”、评价指标单一、质量责任不清、缺乏质量分析、缺乏绩效指标等突出问题,需要规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来解决。3、要相互协调结合。药品评价抽验涉及

30、多种方法、多个环节,要解决好相互协调、相互结合、分工合作的问题,如抽样检查与检测实验、评价抽验与监督抽验、综合抽验与专项抽验、总量控制与分类随机、计划分配与随机抽查、质量水平与质量状态等。4、要具有可操作性。药品评价抽验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操作性强、时效性高的实际工作,一定要尽可能地实现标准化、程序化运作,避免在实施过程的随意性、主观性,这样才能得到相对客观的真实数据,进而对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作出科学准确的评价评估。(三)药品评价抽验的完善项目根据国家局“稻香湖会议”精神和以上的总结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改革药品评价抽验工作,应优先考虑以下十个项目:1、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2、药品评

31、价抽验实施计划的编制。3、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指数的构建。4、药品质量竞争力指数的构建。5、药品质量评价分析报告的编制。6、药品质量公告内容编制与发布。7、药品评价抽查方式方法的改进。8、药品评价检验方式方法的改进。9、药品评价抽验绩效评价的改进。10、药品质量评价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根据国家局“稻香湖会议”的安排,我们课题组主要完成第1、2两个项目,即“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药品评价抽验实施计划的编制”两个项目,同时,由于有了“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的基础,我们在课题任务之外又增加了“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指数的构建”的研究,并形成了初步成果,以供决策层参考利用。四、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32、药品评价抽验的对象是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目的是了解掌握辖区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因此,药品评价抽验指标体系实际上就是指其抽验对象也就是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指标体系。(一)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构建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指标体系,必须在了解和明确相关概念及其准确含义的基础上进行。1、质量、总体、水平、状态的概念。什么是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曾对质量一词下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作业所具有的、能用以鉴别其是否合乎规定要求的一切特性或性能”。我国国家标准GB6583.186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第一部分对质量的定义为:“质量是指商品、过程、服务满足规定的或潜在的需求的一切特性的总和”。

33、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产品的质量特性的重要程度不是固定不变,这将由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不同要求来决定。什么是总体?总体在辞海中的含义是:总体又称“母体”。一个统计问题所研究的对象的全体。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称为“个体”。在一个统计问题中,一般只涉及每个个体的某个或几个数量指标,因此,常把总体每个个体的数量指标(一维或多维的)的全体作为总体。什么是水平?水平在辞海中的含义有:指与铅垂线成正交的位置;测定水平用的工具;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如政治水平、科学水平、生活水平;某一标高的水平面,以标高来命名。什么是状态?状态在辞海中的含义是: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如:心理状态;停顿状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

34、况,由一组物理量来表征。状态变量:对一个系统进行数学描述,表征系统内部性态的一些数学量,可以是实际的物理量或是统计量,或是为建立数学模型而设置的变量。状态参数:热力学中表示物质系统所处状态的物理量,物质系统在一定的状态下,其状态参数有一定的数值,常用的有温度、压力、比容、密度等。2、药品、药品质量、药品质量特性。药品是一种产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质量就是指药品能够满足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使用要求的特性总和。药品的质量特性就是指人们对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

35、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具体要求。根据药品的用途以及人类长期以来用药的经验,药品应当具备合法性、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均一性、方便性、经济性、动态性等特性,这也是构成药品质量的要素。3、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概念。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尝试对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作一个粗浅的概念定义。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是指以法律规定的药品质量要求为基准,以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药品总体为对象,以构成药品总体的个体的药品质量与基准的符合程度为指标,并以这些指标的集合,反映出来的药品质量总体的实际。这个实际通常可以用具体数值来表示,如质量水平指数。这里讲的特定条件是指药品总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是不同渠道、不同环节、不同类别

36、的药品总体,也可以是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性质的药品总体。药品质量总体状态是指对药品质量总体水平的实际与法律规定的药品质量要求的符合程度,既可用定性来描述,如好、中、差,或高、中、低,也可用定量来描述,如质量状态指数。4、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特点本课题所研究的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评价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评价的药品质量是特定的,不包括药品价格、药品广告、药品不良反应等其它质量内容;二是评价的是总体药品质量,而不是具体的、个体的药品质量;三是评价的是动态的、持续的水平与状态,而不是静态的、间断的水平与状态;四是评价的方法是相对客观的抽查和检验,而不是社会评价、舆论评价等相当主观的方法;

37、五是评价的依据是抽查与检验的结果,而不是其它评价方法的结果。六是评价的标准是以法律规范的规定为基础的。以上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对通过动态、持续运用抽查与检验两种方法来分析和评价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二)药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标准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实际上就是从总体看药品质量与法律规定的药品质量的符合程度,那么法律规定的药品质量是什么呢?是药品质量标准。那么什么是药品质量标准呢?通常的认识就是国家药品标准,其实,这只是狭义上的药品质量标准,以狭义上的药品质量标准来评价药品质量及其总体水平是片面的。随着依法治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药品的质量特性逐步形成了形式特性或外在特性和实质特性或内

38、在特性两种形式,实际上也就形成了药品的外在标准和内在标准两种标准:一方面,在外在表现形式上,药品质量已经逐步用法律语言来定性,就是用法律规范直接规定药品质量的形式要求,如药品必须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必须按规定工艺进行生产、必须注明有效期,何种情形为假药、何种情形为按假药论处,何种情形为劣药、何种情形为按劣药论处,等等,这实际上是药品质量的合法性要求,我们可以把法律规范直接规定的药品质量称之为药品的形式质量或外在质量,其标准可以称之为形式标准或外在标准。另一方面,在内在表现形式上,药品质量已经逐步用技术指标来定量,就是通过一系列的代用特性也就是技术参数和技术指标直接或间接地反

39、映药品质量的实质要求,如含量、杂质、微生物限度等,我们把反映药品内在质量特性的技术参数、指标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技术文件,我们称之为药品的实质质量或内在质量,其标准称之为实质标准或内在标准,这实际上就是通常说的药品标准。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这里的国家药品标准实际上指的是药品的内在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是对药品内在质量的最低要求。总体而言,药品标准有内在、外在两种形式,评价药品质量的标准有形式、实质两种标准,这两种标准都具有评判药品质量的法律效力。前者是过程的符合性或者说是过程标准,后者是结果的符合性,或者说是结果

40、标准,但过程符合不等于结果符合,结果符合不等于过程符合。这与以往认为国家药品标准是评判药品质量是否合格的唯一尺度是不同的,只有通过药品质量形式标准和药品质量实质标准的综合评价,才能够准确、全面地认定药品质量。(三)药品质量水平指标的价值1、医药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学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任何致力于赢得竞争优势的经济体,都无一例外地面临这样的现实:价格竞争力的主流地位正在接受质量竞争力的挑战,必须大力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才能以卓越的质量业绩振兴经济。专家指出,现代社会的经济增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的增长,二是质量的提高。要准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状况就必须同时对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两个方

41、面进行测量。这些重要观点同样适用于医药这个特殊行业。长期以来,医药行业在质量管理上更侧重于建章立制,强调质量管理的实施,但是实施的结果如何,质量的竞争力如何,却很少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估,有评估也是以抽验结果代表质量水平,没有形成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以至于存在“为了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之嫌。因此,建立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的价值之一,就是要在全国宏观层面上评价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为医药经济提高质量竞争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促进医药经济的发展。2、社会公众用药的需要。药品是特殊商品,药品质量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公众利益的实现和社会发展的质量。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

42、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关注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可以说药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焦点。社会和百姓的用药需求,已经从保障安全有效用药的基本需求向更高层次的保障科学合理用药上转变。这就要求政府提供更多的保障、更多的信息。国家局从2000年开始就充分意识到这种转变,赋予药品抽查检验评价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功能,药品评价抽验作为一种独立的药品抽查检验形式于2006年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我国长期以来理解和实施的药品评价抽验,侧重的是重点品种抽样检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药品质量的内涵与外延,特别是总体质量水平与状态的内涵与外延,被局限于依据国家药品标准的检验结

43、果上,没有从总体上反映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科学的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3、加强药品监管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和拓展,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内涵与外延以及药品质量工作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果说发现药品质量问题是药品抽查检验在具体的、个体的层面上的功能与作用的话,那么评价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就是药品抽查检验在抽象的、总体的层面上的功能与作用。之所以要从总体上评价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是因为药品质量水平与状态是药品法律法规实施、药品监督管理政策、涉药单位质量管理措施的成败得失的持续反映,水平变高变低,状态变好变坏,都应该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准确的评价评估

44、,而这个评价评估的基础就是要建立一个药品质量总体水平与状态的指标体系。而评价评估的结果,既是医药企事业单位加强和改善药品质量管理的依据,也是政府及其部门对全国药品质量形势进行分析与判断进而作出加强和改善药品监管政策措施的依据。(四)药品质量水平的指标要求尽管药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标准是以与国家法律规定内在、外在标准为依据的。但是,一方面,国家法律规定的药品内在标准、外在标准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复杂的;另一方面,药品评价抽验能够应用的手段却只局限于抽查、检验两种手段,所以,其指标的选取是有条件限制的,即必须以法律规定的药品质量标准为依,同时又必须能够通过抽查、检验两种手段来获取。在此基础上,我们初步确定

45、了选取药品质量水平指标的六项基本要求:一是合法性要求,就是指标必须来源于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二是客观性要求,就是指标必须是真实客观的,是能够测得出、测得准的指标;三是科学性要求,就是指标必须能解释和代表现实药品质量管理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与药品质量管理无关的内容;四是方便性要求,就是指标必须相对成熟、获取方便、统计简单,指标数量不宜过多,更不能太复杂,难以统计和操作;五是通用性要求,就是指标应尽量选取行业通用的指标,如GMP、GSP中规定的相关指标,便于理解和操作;六是可比性要求,指标必须能够持续反映药品质量水平的动态发展变化,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是持续可比的。(五)药品

46、质量水平指标的结构综上所述,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是药品质量个体水平的综合反映,药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标准是法定药品内在标准和外在标准的综合统一,药品质量水平的评价是药品抽查与药品检验两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指标必须满足合法、客观、科学、方便、通用、可比的原则要求,药品质量总体水平还必须反映药品生产、经营、使用三个环节的不同要求,同时,能够根据管理者的需求从不同角度来反映质量水平。因此,我们根据药品质量管理的系统要求、过程要求,设计了四个一级指标、九个二级指标来反映药品质量总体水平的:1、基础指标药品质量保证水平,下设质量认证体系和质量管理文件两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药品质量管理体系在制度建设

47、上的符合性;2、过程指标药品质量控制水平,下设质量标准执行、质量过程控制、质量管理效果三个二级指标,主要反映质量管理体系在实施操作上的有效性;3、结果指标之一药品评价检验水平,下设综合评价抽验合格率、专项评价抽验合格率两个二级指标,主要通过外部质量检验反映质量管理体系的实际效果;4、结果指标之二药品监督检验水平(可根据管理层的意见取舍),下设综合监督抽验不合格率、专项监督抽验不合格率两个二级指标,这个指标仅用于总体水平评估。在以上四个一级指标下设的九个二级指标中,又视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不同要求设置了若干观测变量。生产环节设置了17个观测变量,经营环节设置了10个观测变量、使用环节设置了7个

48、观测变量。观测变量是通过是与否的判断或属于哪个等级来输出结果的。基础指标和过程指标下的观测变量是通过是与否的判断来输出结果的;结果指标是通过检验合格率或不合格率来输出结果的。(六)药品质量水平指标的构成在我们确定了药品质量水平指标结构后,如何获得药品质量水平指标呢?由于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是由个体水平反映的,因此,必须首先反映药品质量个体水平。但是,与总体水平不同的是,个体水平一方面不存在合格率的问题,只存在合格与不合格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存在结果指标二也就是监督抽验结果的问题。因此,本课题首先将药品质量水平指标体系分为药品质量单体水平指标体系与药品质量总体水平指标两类,前者是对单个被抽验药品质量

49、水平的评估,后者是药品质量单体水平的集成并外加药品监督抽验的结果。【8】具体如下:1、药品质量单体水平指标体系1、1基础指标药品质量保证水平【9】。药品是特殊管制的产品,从事药品生产、经营、使用都必须依法取得相应资格和获得许可,这是最为基础的要求。药品质量保证水平通过监督抽查获得,主要反映的是被抽样单位及被抽药品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合法性、充分性,是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的基础指标。基础指标下设两个二级指标:一是质量认证体系指标,此项指标主要考核被抽药品所在单位的整个体系被认证情况;二是质量管理文件指标,此项指标主要考核被抽药品本身的质量管理文件建设情况。二级指标及其观测变量包括:1.1 .1生产环节。1.1.1.1质量认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