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银行内参.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566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席银行内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首席银行内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首席银行内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首席银行内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首席银行内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席银行内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席银行内参.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博览财经 首席银行内参1717页首 席 银 行 内 参【热点聚焦】以下专供银行高层负责人参阅希拉里的印度“探风之旅”【博览财经研报】在经历几乎长达半年时间的等待之后,印度终于迎来了美国政府的“二号关键人物”国务卿希拉里。希拉里顶着伤重未愈的肩膀急匆匆赶赴印度,其积极的姿态背后隐藏着是对印度“心灵创口”的慰藉在希拉里的第一次亚洲之行中,印度被抛在了美国的“脑后”。印度是美国在南亚重要的盟国,这一点已经无需希拉里去特别“强调”,在美国的亚洲战略中,印度是单独的一极:它既不等同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这样的“铁杆盟友”,也不等同于中国这样的潜在“竞争伙伴”,印度对于美国的重要性在于平衡南亚也包括印度洋

2、地区的“战略天平”。希拉里即便取消这次的印度之形,丝毫也不会降低印度在美国南亚地缘政治中的战略地位。用印度来遏制中国,用提升印度在印度洋上的统治力来威慑中国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这些战略部署早已经在美国共和党执政时期便已成形。即便是印度和美国在民用核技术上的谈判“一波三折”,却并不能由此断定美国和印度的亲密关系已经出现裂隙至少在共同遏制中国崛起方面,美国和印度之间的利益交集区仍然广阔。因此,希拉里这次印度之行的战略意义很可能不在于“修补”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框架。只要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关系维持现状,只要印度在印度洋的战略实力维持在美国所限定的框架之中,只要印度继续在国际领域维持对中国的战略威慑,那

3、么美国在南亚的战略框架就无需做出调整印巴之间“和平”的战略态势,可以确保巴基斯坦能够将注意力完全放在配合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动上;而印度和中国在国际大舞台上的“明争暗斗”也符合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希拉里的印度之行选择的时间节点确实是恰到好处:中美在奥巴马新政之初便爆发了数次的“南海摩擦”;接着便是中美军方高层之间的首次接触;金砖四国莫斯科举行峰会之后,美国便派出了以两位华裔部长领衔的强大经济战略访问团来加强与中国的沟通;当一切事态都向着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希拉里又突然现身访问印度,种种迹象表明,这一系列连续的政治事件之中很可能隐藏着美国的某种战略主线。不管是奥巴马上台之初所提出的

4、新能源战略,还是两位华裔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所肩负碳关税的重任,就连希拉里在印度频频对印度示好之余也不忘鼓动印度肩负起环保减排的国际责任,也许希拉里明白,如果美国要想在新能源战略上占据主导地位,其自身已经具有的技术优势当然十分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够说服相关国家配合美国制定未来的新能源经济的游戏规则碳关税显然是美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定出的游戏规则之一。对待碳关税,中国的态度非常强硬,奥巴马对两位华裔部长是否能够不辱使命显然还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希拉里的印度之行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印度和中国同属于金砖四国之列,相比中国GDP增速的神话已经过去,印度将会是未来新兴经济体的重要经济增长潜力;如果

5、印度能够配合美国的碳关税政策,那么对于另外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和巴西,美国所要做的工作就要容易得多巴西的生物能源计划已经小有成就,而俄罗斯的能源经济可以借碳关税获得“额外”收益;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有了印度的示范效应,中国如果仍继续在碳关税上与美国为敌,就会被国际社会所空前孤立,那样的被动局面正是美国所愿意看到的。所以,奥巴马的新能源战略才是希拉里此次印度之行的真正思维核心,希拉里希望将印度拉入美国新能源战略的发展快车道,美国经济可以借着下一场“新能源工业革命”迅速复苏,而印度也会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分得一杯羹。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印度相信在这场由美国制定的新战略游戏规则里面,印度不会“上当受

6、骗”。毕竟,新能源革命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才是真正的革命,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既没有充足的技术储备,也不存在足够的经济结构基础去适应这样的革命。特别是在碳关税问题上,如果该游戏规则真的成为了“国际公约”,那么印度就会在高能耗,低利润经济的基础上再被“割一刀”碳关税会进一步榨取印度在经济发展中好不容易得来的成就,而这种顾虑很可能是希拉里的此次印度之行无法立刻消除的。博览研究员认为,希拉里很可能会采取阶段性政策来诱使印度就范满足印度对美国先进武器装备的渴望的同时,在其它对印经济政策上施行“优待法案”,弥补碳关税可能给印度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甚至可以考虑在碳关税的具体操作上为印度留下“足够的空间

7、”。总之,这次希拉里的印度之行很可能只是“探风之行”,而不是实质的“政策之旅”。(研究员 李明)印度和中国的“战争”【博览财经研报】印度最近在在中印边境囤积10万重兵可看作其向外界发出的一个明显的信号印度和中国之间的全面“竞赛”已经开始:军事上的“竞赛”已经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印度新型国产航母的龙骨已经上了船台,租赁自俄罗斯的“阿库拉级”核潜艇也将于年底入役,而印度第一艘国产核潜艇“查克拉”号也在“低调”的氛围中即将下水;经济上的“竞赛”实际上也早已展开,双方在非洲地区“经济垦荒”的较量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而双方围绕新一轮全球并购潮的争斗正在悄然进行当中;唯一可嗅到火药味的是双方在全球政治领域里

8、面的“刀光剑影”,G4是一个巨大的政治经济舞台,可惜的是到目前为止,G4之中还未出现真正的“带头大哥”,印度和中国都在摩拳擦掌中。中印全面的“竞赛”似乎已经无可避免,但是,现在的问题是,双方手中握有的牌并不对称,因此,中印之间的竞争很可能是一场不在同一个层次的“战争”。博览研究员之所以将中印之间的博弈定性为“战争”,是因为这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将决定着谁能成为未来全球政治格局的主导者。中印双方之间存在着太多的相似性相同庞大基数的人口、相同的发展中国家阶段、相同的经济结构基础,这些相似性也决定着这场“战争”的形式必定是针尖对麦芒,“战争”结果也必定是残酷的。中印双方发展轨迹的趋同性必然会将这场“战争

9、”推向极致,为了生存的需要,双方有可能会在同一领域,同一个发展机会,同一个经济增长点上争得“你死我活”。这种大势最明显的表现是,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金砖四国峰会最终没有形成任何实质性协议,四国之间的“利益杯葛”可能是主要原因,但是,归根结底,印度和中国这两个超级大国的暗中角逐才是峰会“走于形式”的“幕后黑手”。中印之间能够避免这场“战争”的唯一途径就是,双方将各自发展模式进行阶段性错开:中国未来的发展模式很可能是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知识节约型经济转化;印度可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但是,依据印度国内经济结构现状,这样的“经济过渡时期”可能会比中国更长,况且印度国内经济地区性结构失衡的问题要比中国大得

10、多,印度的人口基数很可能也将在2010年超过中国,这样的趋势必将要求印度放缓自己的经济结构调整速度,继续走中国已经走过的“人口红利”的道路,而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也会缩短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出现交集的时间段,最终的结果也会让中印之间的“战争”危险降到最低的水平。但是,以上的推测太过于理性,这如同经济学现象中假设市场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论断一样,印度不可能在中国假设的发展道路上前进,即使印度的经济现状不允许其经济结构调整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印度宁可冒着经济失衡的危险,也要阻止中国的发展势头,因为在全球资源越来越趋于集中控制的趋势下,谁抢到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完成对全球资源进行配置的主导

11、权,谁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未来世界政治格局的“绝对量”。在经济竞争上,恐怕目前印度已经处于下风,中国不仅仅成为国际外汇市场的巨无霸,在资源经济时代和新能源经济时代,中国储备的大量的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也是印度所不具备的。就拿稀土资源一项来说,一旦中国未来控制对印度的稀土出口,结果可能会对印度赖以生存IT业造成毁灭性打击。虽然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这样的单方贸易壁垒出现的可能性也许并不大,但是,这也为中印未来“战争”的主战场描绘了新的方向。印度加强“用兵”的意图显然不是对中国发动一场真正战争,无论是从绝对军事实力,还是从战争资源的储备和持续性上,印度均处于绝对下风,况且在金融危机提升了发展中国家

12、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的关键时刻,印中之间的军事冲突只会让中印之外的发展中国家坐收“渔翁之利”。在对印度的军力部署作深入对比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印度军事战略的声东击西之道:在中印边境部署10万大军显然是“声东”,如果印度能借此吸引中国对中印边境地区的关注度,轻者会让中国政府在偏远边境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防备一场并不存在的“虚拟战争”,重者会让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边境安全问题上出现“顾此失彼”;而印度努力打造一支足以控制印度洋的强大军力的背后隐藏着其切断中国战略资源通道的目的,这显然才是真正的“击西”,印度的战略思维非常的明确,既然在其它领域它不能和强大的中国角力,那么如果实现对印度洋的有效控制,那

13、么中国的战略资源生命线的咽喉就直接暴露到了印度的“钢刃”面前。不管是未来的新能源时代还是资源经济时代,战略资源通道的畅通显然是中国未来战略的持续主轴线,印度“釜底抽薪”的这一“阴招”的杀伤力绝对令人胆寒。博览研究员认为,中印这对“冤家”之间的“战略恩怨”从根本上无法消除,而中印之间的那场“战争”似乎也不可避免,唯一的解决之道可能就是“制衡战略”,通过大国之间的纵横捭阖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合纵效应”,只有这样的战略框架才能将中印之间的“战略恩怨”控制在最低水平。而破解印度的印度洋战略对于中国来说可能也迫在眉睫。(研究员 李明)以 下 目 录【博览视点】5俄美率先打响资源战争5中国的“资源保卫战”

14、7【资源改革】9“调结构”说易行难9【货币政策】11民生考量或让货币政策提前转向11传中央决意降温货币,提升财政重要性13银监会或将与央行“联手”遏制信贷爆炸13货币政策调整预期让债券市场跌入“冰点”14【要闻报道】14美智库判断中国正部署其全球安全战略14资金流入中国势头暂有减弱15地方比央企更容易获取海外资源15舆论已完全让民众相信通胀必将发生16【博览视点】俄美率先打响资源战争【博览财经研报】奥巴马的莫斯科之行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俄美之间的原有猜忌:东欧反导系统仍然是悬在俄罗斯头上的一把利剑;而俄美双方销毁部分核武器的承诺,恐怕只是其核武库进行更新的“代名词”;俄美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问题上

15、的闪烁其词,也充分说明了此次俄美首脑会晤实则“言不由衷”。俄美“老生常谈”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颇有“亮点”的交易世界最大钛金属生产商俄罗斯阿维斯马钛镁联合企业与美国波音公司签订大额合同,前者将为波音供应价值79亿美元的钛材。在俄美间的一切政治谈判均陷入僵局的关键时刻,奥巴马既然和普京临时做起了“买卖”。俄罗斯抛出的筹码是美国发展F22和F35所急需的钛材,那么俄罗斯将会得到怎样的“等价交换物”呢?联系到最近中国政府宣布将严格控制重要稀有金属的出口,增加对这些珍稀资源的战略储备,一场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战争”似乎狼烟渐起。全球金融危机的背后隐藏的是资源抄底的大好时机,但是,随着全球经济后阶段的复苏,

16、新一轮的资源大战开战在即。俄美似乎已经很敏感的嗅到了这场战争始前的硝烟味,而俄美之间“钛材生意”恐怕是对这场“资源战争”的“战前动员”:上一轮全球经济的黄金发展时期得益于能源经济的强劲推动力,能源经济时代既繁荣了能源出口国的经济,同时也为金融发展大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而俄罗斯和美国均是这段经济黄金时期的受益者;下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时间节点还尚未可知新能源经济将撑起一个新的“黄金时代”目前为止,却也还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和能源经济的属性一样,下一轮的经济“黄金时代”必然也是资源的高消耗时代,争夺未来战略资源控制权斗争的成败,也自然关系到谁将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的霸主;上一个能用经济时代,美国和

17、俄罗斯联合确立着全球能源经济的政治版图,因此这也决定着其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发言权,只不过对于下一次的资源经济时代,同样的“游戏规则”已不再适用类似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着稀土这样的关系到全球科技关键进展的战略资源,而这样的国家已经在“资源战争”打响之前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俄罗斯这样的全球战略对手,关键时刻却仍然成为了奥巴马资源战略的特殊伙伴,这似乎一点都不奇怪:俄罗斯虽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甚至其凭借天然气的综合能源优势,足可以抗衡美国的中东能源战略;但是,在资源经济时代,即便是类似于钛材这样的珍惜战略资源,俄罗斯也不能确保绝对的竞争优势,中国的钛资源总量9.65亿吨,居世界之首,占世界探明储量的

18、38.85%,只不过目前的加工水平还有待提高,未来很可能成为俄罗斯的潜在对手;对于美国来说,现阶段在金融战略上已经受制于中国,因为中持有最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未来在资源战略上再让中国“卡住脖子”恐怕其全球霸主的地位真的就要易手了,所以,现阶段,至少要在相关重要战略资源领域,美国必须要确立绝对优势,在钛材领域保持同俄罗斯的“亲密关系”恐怕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于奥巴马来说,这样的资源战略伙伴的稳固性和多元性该如何保证。俄罗斯是一个资源大国,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大国,利用资源武器达到战略目的也不乏先例,俄罗斯同乌克兰之间的连年“斗气”就很好的证实了上述担忧。同时,全球重要战略资源

19、分布相比石油这种大宗商品来说更具有不均匀性,现在几乎全球各大洲大洋均有石油探明储量,但是对于稀土这样的战略资源已探明储量却主要分布在中国,所以,美国在稀土资源战略上如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如何开辟资源战略的多元性问题仍值得奥巴马好好思索。不久之前,我们了解到美国国会正在碳关税问题上争执不休,所谓的碳关税主要是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歧视政策”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产业转型,国内经济仍然是以高能耗经济为主,如果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理由,对相关行业的出口产品施行重税,显然无异于发动了一场“贸易战争”。如果我们将该政策同中国的战略资源保护政策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在资源和资源的使用领域,

20、一场围绕资源的新形势下的战争即将打响,中国和美国甚至包括俄罗斯都会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而博览研究员认为,不管未来世界“经济龙头”形式如何,资源领域的战争将会异常激烈,而那些拥有资源和控制手段的国家将主导新的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研究员 李明)TOP中国的“资源保卫战”【博览财经研报】中国的稀土资源告急仅仅只是一个信号,而最近被热炒的“力拓间谍案”更是为即将带来的“中国资源保卫战”开了一个头:中国资源大国的背后却也顶着资源消耗大国的“恶名”;中国高速增长的GDP的背后有多少资源经济的影子;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后又需要怎样的全球资源战略思维;当绿色能源经济可能掀起另一场工业革命的时候,我们却看到

21、新能源经济的核心领域所蕴含的科技“命根”没有那些稀有金属和半导体材料,一切经济发展的努力可能化为零。美国的碳关税政策可能会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猝不及防,如何该该政策真的实施,那么以高能耗和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支撑的中国经济发展奇迹恐怕很难会继续上演,而这些都考验着中国高层的智慧。目前的一些迹象表明,中国高层似乎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绿色革命做准备了:在限制稀土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出口政策方面,中国政府正面临两难限制这些战略资源的出口就会增加中国同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技术交易的门槛,而放任这些战略资源的出口则会让中国尚失对下一场“工业革命”的关键主导权;政府刚刚宣布了对黄金、水等自然资源加税似乎暗示着资源战略的雏

22、形;博览研究员的设想是,中国政府可能会在今后的“资源战争”博弈中采取征收“战略资源税”的方式来限制这些重要资源的出口,同时出口的少量资源也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的资源战略的操作细则究竟该怎样制定。传统能源经济时代似乎还未真正远去,中国的发展仍需要国际石油战略保障,因此,在传统能源经济朝着新能源经济过渡时期,中国必须在“资源保卫战”和“能源安全保卫战”之间寻找战略平衡。远离中东、远离俄罗斯能源控制的斗争必将继续下去,现在的问题是还有哪些地区能够为中国提供安全的能源保障。非洲和拉美也许是备选方案之一,但是,这些地区动荡的政治风险将很有可能让中国付出巨大经济代价的同时,却“竹篮打

23、水一场空”。因此,中国的南海地区将有可能成为中国能源战略“近水楼台先得月”软着陆点。可惜的是,中国目前仍未掌握南海地区的绝对控制权,美国海军却已经染指这个复杂地区的安全事务了。因此,将能源战略和资源战略进行挂钩,以资源共享的方式和美国这样的全球资源控制大国进行交易或许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硬实力上,中国显然还无法为未来庞大的资源战略和能源战略保驾护航,但是,拥有重要战略资源的优势,可以让中国手中握有一张和全球资源控制大国进行交换的“王牌”。如果说俄罗斯可以在钛材这样的重要军事战略资源领域同美国合作,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在半导体和稀土这样的重要的战略资源领域同美国进行交易呢。现在一个有力的信号是,中

24、美新一轮的经济战略对话即将展开,而出席这次对话的除了美国军方高层之外,美国的商务部长和能源部长将会同时出席,这就为中国资源战略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图景:在未来中国的资源战略中,美国这个控制全球资源的大国将会是重要的对手,为了协调中美之间在能源和资源领域的博弈,需要中美共同制定相应的政策底线和操作标准,以减少未来在资源领域的摩擦,甚至可以避免一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资源战争”。在这场资源战争中,中美双方的军力将扮演重要“保护神”的角色,不管是在能源安全通道,还是资源安全通道方面,中美海上和空中力量的面对面显然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中美的军事力量保持各自的活动区域,如何避免双方的资源战略和军事战略发生

25、冲突,这些都需要双方的经济和军事高层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磋商。可以想象的是,在这次的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碳关税和资源税以及资源保护方向上的军事冲突将会是重点讨论对象。中国的“资源保卫战”以及开始了“战前动员”,中国的对手除了美国之外,欧洲和俄罗斯也将会列入其战略对话框之中。只不过当两个未来的超级大国携起手来的时候,一切都似乎变得非常简单“1+1”的资源战略模式似乎会更稳固和持久。(研究员 李明)TOP【资源改革】“调结构”说易行难【博览财经评论】现如今,无论是往小了说,还是往大了说,人们似乎都已经很明白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原本就早已不是新鲜事。但“调结构”究竟有多难?恐怕没

26、有人能够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近期我一直在关注资源价格改革领域的问题,因为我认为在当今形势下,能够“观测”决策层调整决心的首推两大领域:一是社会保障和收入分配改革;二是资源价格改革。不碰存量的问题,也可以找增量,但空间显然是有限的即便总是习惯于制定游戏规则的美国人,也需要让通用破产。新能源摆脱不了定价上网等问题,汽车消费也需要居民收入可持续增加的支撑,环保等产业不谈资源税、环境税基本等于纸上谈兵,高新技术,金融业?也离不开知识产权、税费厘清和市场开放。收入分配改革暂且不论,据悉这是下半年的重要任务,还需进一步观察。毕竟与此相关的医疗改革终究算是重启了,当然,究竟是否能够在这一问题上打个翻身仗

27、,也暂且不论。关于资源价格改革,应该说,燃油税改革让很多人眼前一亮,14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终究是出台了。煤炭、成品油、电力,05年以来的成绩不容抹杀。但需要认识到,在重要资源领域,中国并没有任何一个领域的定价机制是完善合理的。即便是煤炭、成品油,电力尤其,也存在各自的问题。眼下大形势是谈结构调整,于是乎资源价格改革再次步入政府、媒体以及普通群众的视野。我们先对比一下近期一些资源领域的改革进程与各方反应,再据此接着谈。水价改革如今是风生水起:最近两个月以来,包括上海、天津、沈阳、广州、南京等多个大中城市都已经举行了水价上调的听证会。其他城市则正处于准备阶段。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

28、并且表示,目前从政策环境、技术条件等各方面看,开征水资源税的时机已经成熟。天然气改革也蠢蠢欲动:今年年初,河南郑州将民用天然气每立方米上涨了0.30.6元;本月16日,山东烟台举行价格听证会,拟将烟台市区民用天然气价格由2.4元/M3上涨至2.55元/M3;广东部分城市正酝酿调价。有知情人士称:“如无意外,国内天然气价格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左右调整,每立方米零售价调幅在0.20.4元之间”。矿产资源税仍然存在“角力”:1个月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关于“将资源税改革类建议提案确定为今年重点办理建议提案”话音刚刚落地,就有一个“首届百家矿业企业峰会”在青岛召开,在那次会议上,有企业提出“免征资源税,从根

29、本上降低矿山企业税费负担”的观点,得到众多矿业企业一致认同。煤炭资源税也开始出现“顶牛”: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刘彩英7月20日称,从目前供给形势来看,今年下半年价格下滑压力在增大,由此就会导致煤企效益同比大幅下滑。为此,中煤协一方面上书国家能源局责令煤企不能超产,另一方面也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资源税税改能缓则缓。可以看到,水、天然气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并不是相当重要的问题,但推行顺利,并没有什么人出来明确反对,至多是普通消费者发发牢骚;矿产,尤其是煤炭这类与工业结构密切相关的领域是很重要的问题,但步履艰难,企业动辄联合请愿。这是为什么?我想答案并不是很难想到。实际上,这也是为什么水务和天然气领域在我

30、们看来是下半年价格改革的重点问题,而与矿产、煤炭资源税、以及电力改革相关的问题,我们则不会贸然推断会在短期内出台。燃油税是个借鉴,14年后,出台的是个“半成品”。材料中所出现的“能缓则缓”现象很能说明问题。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可以说是小问题,但对于眼下的中国经济而言,资源价格改革又绝对不是可以去忽视的问题。谈结构调整,首当其冲的即是资源价格改革这也是为何“十二五规划”把价格改革作为第一项改革内容的重要原因。但这一安排同时也使我认识到,至少在2010年底之前,重要资源领域的改革仍然会更多地处于准备阶段。20日首席研究员王晓兵谈碳关税问题的时候曾提到:中美拼的就是看谁转身快。换言之,

31、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中国不一定非得跟美国闹个你死我活,不过是吃点亏罢了。(研究员 华伟)TOP【货币政策】民生考量或让货币政策提前转向【博览财经研报】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绝不是简单的黑与白的判定,而是不同利益在背后博弈的推动,关键就在于政府容忍的底线和期望达到的政策效果。而对于现阶段的货币政策而言,决策层在7、8月份将陷入举棋不定几乎已成定局,而根源就在于目前的经济形势让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理可循。希望现行政策继续的一派肯定会“恐吓”决策者,现在经济复苏的根基并不牢靠,假如收紧信贷,刚刚出现的复苏极可能一沉不起,上半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但上半年信贷扩张的夸张程度让人很容易

32、判断,政策是更有惠于大众还是又一场“权贵的盛宴”,在上半年,我们看到,信贷大幅扩张获益的主要是掌握行政资源和金融垄断的机构,对一般民众的好处并不明显。而由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繁荣,既会导致经济过热失衡的后遗症,也会令社会上的贫富县殊进一步恶化。而另一个被“支持派”称道的理由无疑是CPI仍为负,这就让以通胀为锚的央行无从下手,但正如博览首席研究员李宏图所言,CPI仍为负就一定表明短期通胀机会不大吗。事实上,只看到中国内地的物价指数稳定而忽略金融和不动产价格的上涨,会导致经济发展失衡,令国际热钱卷土重来。据花旗的报告指出,过去二个月平均每周流入亚洲的资金已达到2007年股市牛市时每周流入的资金量水平

33、。在这样的考量之下,CPI回复较高增长的时间正临近,而这一轮通胀可能比想象中来的更加猛烈。而对于通胀这样的“财富刨子手”,假如不能正确对待的话,诸多矛盾相加或将让政府颇为难办。而对于经济下滑的不断引用似乎也违背了目前全球经济竞相回暖的大趋势,很难相信,连美国经济都能在年末企稳的情况下,单单中国重新陷入衰退之中,这与中美“挂钩”的逻辑完全相悖,这反而更让我们担心,外部环境的好转会给国内泡沫火上浇油而不发不可收拾。博览研究员相信,对于将民生问题放在首要位置的本届政府,微调货币政策的方案可能早已开始进行准备,但对于决策层预留的三季度“观察期”,博览研究员表示理解,因为在上个月,有香港媒体的消息称,政

34、府内部不少声音对去年政策一再剧烈变动颇有不满,这就要求中央需要更多、更有利的证据来说服质疑者,以期将力量集中到一点而发挥最大功效。当然,这样的结论是基于上半年的经济发展状况,但正如我们看到,上半年的事情总是一再的出乎意料一样,下半年,假如经济复苏进程和信贷规模的夸张“不出所料”的再次超出预期,我们相信,那么,最早在4季度,央行就可能出台力度更大的紧缩政策,包括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在三季度,央行也将一改上半年的“宁大勿小而转向宁小勿大”,包括重启银行的窗口指导一系列的微调措施将会陆续出台。其实在对日常财经媒体消息的梳理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在7月份之后,要求“微调”甚至“大调”的声音已经能够通过不

35、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媒体发出,假如我们相信舆论氛围也是“维稳”的一部分的话,我们就可以揣测,在决策层内部,要求“微调”的声音已经占据上风,而假如高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达成一致,这将直接决定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博览研究员观察到的一系列消息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捅破了“适度宽松”的“画皮”: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认为,现在的货币政策是过度宽松,不是适度宽松,下半年应该完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压力和潜在金融风险,把握信贷投放的节奏。点评:之所以把这个消息放在首位,是因为,虽然中国人都知道所谓“适度宽松”的官方词汇,但中央高官首次正面承认“过度宽松”的事实无疑意味着货币政策转向的力度

36、和时间点或比市场预期的更大和更早。央行承认上半年货币政策是“宁大勿小”:央行表示,这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内也未曾经历过与美国大萧条类似的金融危机,因此在应对危机的初始阶段,政策力度的把握很难,是按宁大勿小来考虑。点评:“适度宽松”的尺度如何把握,按照常理,有两条,一是实体经济的吸纳程度,二是不良贷款率;但在金融危机的特殊情况下,以上两条稍有让步于“四万亿”的需要是可以理解的,但关键就是,上半年7.6万亿的信贷似乎远远超出了上面的三条的尺子,而央行口中的“宁大勿小”很显然显示了央行在上半年的手足无措,而基于央行之前“有错就改”的良好记录,我们善意的相信,央行的承认“错误”意

37、味着央行纠错的开始。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有了确切证据:有国内媒体日前对30余名中小企业主(产值或销售额从5000万到数亿元)进行调查,而接受调查的30多名企业主,绝大多数都称,将银行信贷资金转到股市“非常轻松”。国内媒体的此次报道完全揭开了信贷资金变相入市的多种路径。点评:关于信贷入市的猜忌几乎在信贷数据出台后的每个月都会掀起波澜,官方也一再进行“严格”的调查,但结论是一致的,“查不到”。国内媒体也一直都没有找到信贷资金入市的“蛛丝马迹”,但在7月这个更加敏感的关口,国内媒体反而挖出了事实的“真相”,而这样的事实似乎不是最近才发生的,这就让人怀疑,假如媒体现在能够获悉信贷资金变相入市的路径,那么在

38、1季度之后就找不到了。我们似乎可以相信,监管层放松对信贷资金入市的报道尺度或意味着中央下定决心要解决信贷资金到处横冲直撞的现实。(研究员 游龙)TOP传中央决意降温货币,提升财政重要性【博览财经报道】中国经济已触底复苏。在确保建国60年大庆稳定局面,防止经济“二次探底”考量下,中央领导层虽强调宏观调控方针要稳定,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要不变;但基调不变下,财税政策的实施手法将有调整,应对最新形势。消息称,中央领导层已定下力保增长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的调控新方针;由于方针有变,政策的实施安排,也将有所变化。消息称,过去重要性被指排在货币政策后的财政政策,此际角色将变,预期将发挥更积极功

39、能;按领导层的思路,财政政策实际上要在新领域上,更加积极,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适时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基调是该加的加,该减的减;二是在增支背景下要确保增收,确保赤字预算下财政收入正增长;三是在结构调整中,财政政策要扮演重要角色。在推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今年主要完成两大改革,包括燃油税费的改革,开动资源税的改革。同时,要适时推出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而在投资力度减弱、外贸出口上升乏力情况下,还要适当考虑减税,以之来拉动内需。(YL)TOP银监会或将与央行“联手”遏制信贷爆炸【博览财经报道】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警告称,今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贷款迅速扩张存在着风险隐患。这是银监会对银行信贷给出的最新警

40、告。此前,有传闻称,人民银行近日已出手,向多家银行发行带有惩罚性意味的定向票据,从银行抽走流动性。这或意味两大部委已就遏制信贷爆炸达成一致。根据银监会网站发布的一则消息,刘明康敦促银行要特别防范项目资本金不实或不足风险以及房地产市场的风险。他还称,银行要严守资本充足率底线,确保贷款质量。刘明康还表示,银行要严格执行二套房的贷款标准。此前有消息称,人行近日向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发行合共一千亿元定向央行票据,以抽走过度泛滥的流动性。部分股份制银行已经收到人民银行发行定向票据的通知,所牵涉的银行据称包括中信银行被指定认购一百亿元,数额据各家股份制银行之最,交行、招行、浦发行、浙商银行等也榜上有名。

41、相信因为属中小型银行的股份制银行,在第二季信贷投放量突飞猛进,故央行向其发行惩罚性的定向票据,以吸取该批银行的资金,减低其放贷能力。(YL)TOP货币政策调整预期让债券市场跌入“冰点”【博览财经报道】财政部上周进行的票据拍卖未能获得足额认购,这已是两周内第三次出现这一状况,目前中国的货币供应和银行信贷正快速增长,同时中国央行上周四发售的3个月期票据收益率已连续第三周较前一周上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上述票据拍卖未能取得成功。某本地银行驻上海一名不愿具名的交易员表示,鉴于信贷急剧扩张将带来通货膨胀压力,投资者普遍预计货币市场利率将会步入中长期上升周期,因此他们目前不愿购买债券。交易员们表示,财政部

42、周五发行了人民币185.1亿元(合27.1亿美元)、票面年利率为1.6011%的6个月期票据,发行规模低于原计划的人民币200亿元,票面年利率高于市场预计的1.40%-1.50%。(YL)TOP【要闻报道】美智库判断中国正部署其全球安全战略【博览财经报道】2009年7月,由美国华府重要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行的华盛顿季刊,针对中国的全球性安全战略意图动向,提出深入的剖析。文章称,大陆的全球安全战略规划与部署逐步地朝向全球化的格局发展。(一)积极强化整体的综合国力;(二)加速运用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市场;(三)运用国际性组织的资源,以加速开发中西部地区;(四)避免与美国直接对

43、抗,并运用“金融海啸”所提供的机会,积极与美国发展各项建设性的合作,进一步创造“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五)提升与资源大国的经贸合作关系,并加强与欧洲工业大国的技术合作交流;(六)积极开拓与亚、非、拉丁美洲资源大国的合作互动,并运用多种策略,以确保各项原物料和能源的稳定供应关系。(YL)TOP资金流入中国势头暂有减弱【博览财经报道】跟踪2150亿美元离岸亚洲基金的EPFR Global数据显示,中国基金的赎回已连续两周排在各国家基金之首,而资金正转向大中华基金。资金在五周以来首次流入大中华基金类别,达2.01亿美元;当中的1.055亿美元更流进了香港盈富基金,相当于本周净流入亚洲的80%资金。

44、投资银行花旗发表研究报告称,上周资金重新流进亚洲离岸基金惟金额不大,而过去四周的资金流向持续波动。整体而言,资金由中国基金转投大中华区基金包括香港盈富基金。花旗称,虽然印度股市已自3月的低位上升86%,表现更优于MSCI中国指数58%及恒生指数。HSI的61%,海外投资者仍然钟情于印度股市。流进印度股市的资金已连续两周上升,并是金砖四国基金中唯一过去四周录得净流入的组别,总净流入达8,900万美元,远远高于巴西基金的8.45亿美元净赎回。(YL)TOP地方比央企更容易获取海外资源【博览财经报道】与央企大手笔的海外并购相比,地方国企对海外矿产资源的并购并不少见。通过多次的国际化教训和经验,以及地

45、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地方国企的海外收购道路似乎比“财大气粗”的央企更加顺风顺水。在中铝发起注资力拓、五矿收购OZ矿业、华菱集团收购FMG铁矿石公司后没多久,这几桩并购交易案都遭受了澳大利亚政府的“延期门”。不过,就在大型央企为政治因素头疼时,7月8日,中金岭南的母公司广东省广晟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悄然成为澳大利亚铜矿企业泛澳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这标志着广晟资产收购这家澳大利亚铜矿企业走完了澳大利亚方面的所有审批程序。此前,该交易已获得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FIRB)的批准。而另一家地方国企湖南华菱钢铁入股澳洲第三大铁矿石生产商FMG所取得的经验也概莫能外,华菱之所以能够如此沉得住气,与当地政府的

46、支持分不开。“省里一方面协调金融机构为我们提供支持,另一方面FMG的高管来中国洽谈甚至会得到湖南省长的会见。”华菱相关负责人表示,湖南省政府的支持不单是FMG选择华菱的理由,也是华菱能够成功收购FMG股权最根本的保证。(YL)TOP舆论已完全让民众相信通胀必将发生【博览财经报道】近日首度公布的中国城市分层消费者指数显示,消费者最大的担忧集中在通胀上,认为未来12月内物价会上涨的消费者接近50%。从长期看,这一比例更高,64.3%的消费者认为在未来5到10年内物价走势会更高。消费者对于未来物价走势的担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他们对于收入增长的乐观,有43.3%的消费者表示未来1-2年内,物价上涨的

47、幅度会超过收入上涨的幅度。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失业是消费者担忧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认为未来12个月内失业人数将增加的消费者占49.9%,仅有20.1%的消费者对失业问题持乐观态度,表示未来12个月内失业率会下降。消费者对于失业率的担心,说明由金融业所引发的危机已经波及到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劳动大军,金融危机对于制造业影响的滞后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该项指数由上海交大安泰学院编制发布,抽取全国40个城市合计2000名消费者,以后将每个季度发布一次。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分层消费者指数显示,消费者信心总指数为94.7,低于100。这说明从5月初至6月初以来我国城市消费者信心疲软,未来消费上难有上佳表现,消

48、费者信心有待进一步努力提升。不过,大多数消费者对于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表示乐观。有70.5%的消费者相信当前的经济复苏趋势能够持续下去,65.5%的消费者相信一年后经济形势会好转,63.4%的消费者相信未来5年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最近家用汽车市场的井喷也印证了这一点,有42.6%的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是购买汽车的好时机,仅有15.9%的消费者表示未来三个月是购买汽车的坏时机。不过,消费者对于房产的看法则有分歧,认为未来三个月是买房好时机和坏时机的消费者比例旗鼓相当,前者为32.1%,后者为32.7%。(YL)TOP声明:凡注明“博览财经分析”、“博览财经研报”、“博览财经评论”均为博览财经独家原创;注明“博览财经消息”、“博览财经报道”均是博览分析员对公开信息的选择性去粗取精,挖掘信息中有价值的情报,不能等同新闻传媒。凡注明“博览财经特稿”的文章,是博览财经承接原作者拟表达的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汇编与整理,请原作品作者与我司联系稿酬。无论原创或提炼的研究资讯,在研究分析、提炼过程中,所引用或注明的全部或部分公开信息,博览财经只保证其来源的客观性,对引用公开信息的客观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客户有权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