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897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 目: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 姓 名: 王谨 学 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 业: 社会学 班 级: 社会学51班 学 号: 2215107 指导教师: 屈 勇 职称: 讲 师 2008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 谨指导老师 屈 勇摘要:社会排斥起源于对贫困问题和社会不平等的研究,如今已经成为解释各种社会问题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将非经济因素纳入了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框架之中,不仅仅对于社会问题根源的解释更为深入,而且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社会排斥的演变、发展、类型、成因、后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回顾,以求梳理

2、出一条关于社会排斥的理论与方法发展脉络来。关键词:新贫困;社会剥夺;社会排斥;弱势群体A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Social exclusionStudent majoring in Sociology Wang JinTutor Qu YongAbstract: A social exclusion comes from the research of the poverty and social inequality and now becomes the core conception of explaining various social problems

3、; it introduces the non-economic factors into the analyzing frame of soci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is to generalize the developing clue of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social exclusion by studying its development, type, cause and result at home and abroad.Key words: New Poverty; Social Deprivation;

4、Social Exclusion; Disadvantaged Groups前 言近年来,最早于欧洲发展起来的社会排斥理论(the theory of social exclusion)日益引起当前学术界的重视,社会学家、政策研究者、政府部门都越来越倾向于从社会排斥的角度来探讨一些社会问题的深层根源。它是对已有的社会剥夺、边缘化、歧视等概念的丰富和深化。社会排斥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社会问题的新视角,同时也为我们解释社会问题和探寻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本文基于社会排斥理论层面的研究,对社会排斥概念的演变及界定、社会排斥的类型及其成因和后果等四个方面对现有的相关研究做一简

5、要综述。一、社会排斥概念的演变“社会排斥”这一概念最先流行于欧洲,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法国,是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贫困是一种常见而又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此,有结构和文化两种解释路径,其中以结构解释为主流。“将贫困理解为缺少物质资源,认为贫困是由于穷人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保障其基本需求所造成的” 。1资源匮乏究竟怎样导致贫困,英国学者汤森(Townsend)从剥夺的角度来分析贫困,认为如果人们缺少必要的满足生活条件的某种物品或者资源,就被认为处于“剥夺”状态,但这不等于说被剥夺就是贫困,因为剥夺可以分为物质剥夺(与食品衣服和住房等有关)和社会剥夺(与家庭、娱乐和教育相关)。2可见他十分关

6、注贫困的社会因素。英国学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则认为,在理解贫困问题时个人的能力非常重要,能力就是获取有价值的功能的机会。据此,生活可以被视为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功能组成。356森氏的“能力说”非常重视有价值的功能,这些功能既包括物质方面,如吃得饱、穿得暖和有住所,又包括较复杂的社会成就(如参与社区生活、能够出入公共场所而不遭到羞辱困扰等等)。在他看来,能力的集合反映一个人能够获取的各种功能的程度,以及选择不同生活方式的自由,所以能力概念包含贫困的政治和社会内容。357总之,贫困和剥夺研究的基本脉络已经由侧重物质匮乏转变为不利社会状况,由注重贫困和家庭生活的物资层面转变为社会、

7、文化和政治层面,贫困的主要成因由个人和家庭因素为主转变成社会环境、制度性与结构性因素和个人、家庭因素的互动关系为主。4随着贫困和剥夺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欧洲学术界开始重视社会排斥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排斥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在1974年所使用,他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断裂。在勒内的开创性研究中,他估计当年的法国“被排斥”的人口占到法国总人口的1/10;5继勒内之后,西尔弗(Silver)在1995年进一步指出:“这些人(受排斥者)包括精神和身体残疾者、自杀者、老年患者、受虐儿童、药物滥用者、越轨者、单亲父母、多问题家庭、边缘人、反社会的人和社会不适应

8、者”。6并且这些人也是被排斥在社会保险制度之外的。进入1980年,社会排斥概念成了描述和分析在个人和群体以及更大的社会之间建立团结上所存在的障碍与困难的一个新方法。由于许多欧洲国家都遇到了与法国相类似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排斥话语从法国迅速向其他国家扩散开来。如今社会排斥理论已经越来越被社会政策研究、贫困问题研究、弱势群体研究等方面所重视,并成为这些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我国的学者们也将这一概念引入了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之中,用来解释中国现阶段的一些社会问题。如:失业、贫困、两极分化、教育、残疾人问题、住房改革、城乡差距、就业等。7二、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如同社会学领域的许多其它概念一样,对于“社会排

9、斥”还尚无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定义。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社会排斥加以界定,其中有许多也并不是完整的定义,而只是对社会排斥的一个说明。大体说来有九个方面:倾向于动态的定义,“它意味着这样一个过程:个人或群体被全部地或部分地排除在充分的社会参与之外。”8倾向于为宽泛的定义,包括被拒绝获得使人们得以充分参与经济和社会的服务9。倾向于实用的定义,如强调低收入、不稳定的工作、恶劣的居住条件、家庭压力和社会疏离等等。10西尔弗(Sliver)将社会排斥划分为三种不同的范式:“团结型”( Solidarity) 、“特殊型”(Specialization)和“垄断型”(Monopoly)。团结型范式是指

10、个人与社会之间社会纽带的松弛;特殊型范式也称专业化,它认为排斥是一种歧视的表现 ,是群体性差异的体现 ,这种差异否定了个人充分进入或参与社会交换或互动的权利;而垄断型则指不同的而且彼此竞争的群体将其成员的利益最大化。6英国“社会排斥办公室”将社会排斥定义为:“社会排斥指的是某些人们或地区受到的诸如失业、技能缺乏、收入低下、住房困难、罪案高发的环境、丧失健康以及家庭破裂等等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时所发生的现象。11”国内学者关于社会排斥的界定,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我国社会政策研究专家唐钧认为:“社会排斥是游戏规则造成的。而社会政策研究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之尽可能地惠及每一个社会成员,从而

11、趋于更合理、更公平。”12中华女子学院的石彤认为:社会排斥是指某些个人、家庭或社群缺乏机会参与一些社会普遍认同的社会活动,被边缘化或隔离的系统性过程。13清华大学李斌博士撰文指出: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14杨团认为:社会排斥是由劣势地位“导致某些排斥,这些排斥又导致更多的劣势和更大的社会排斥 ,并最终形成持久的多重(剥夺)劣势”的“一个动态过程”它导致社会纽带的断裂。15以上种种关于社会排斥的定义,既有从社会排斥的表象上来进行界定,也有从发生原因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概念是互相补充而非相互对立的,各自从不同的侧

12、面对社会排斥进行了界定。社会排斥因其成因复杂,表现多样,因而很难有一个能涵盖全部的精确定义。而且,目前整个社会处于一个急剧的发展变化之中,社会排斥现象及排斥方式也层出不穷,相应地,社会排斥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总是有增有减。三、社会排斥的类型通过对以上社会排斥概念的分析理解,同时参考众多东西方理论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排斥做的探索研究资料,笔者将社会排斥的类型整理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英国学者简妮珀西史密斯(Janie Percy Smith)提出了具体的社会排斥分析框架。她从人类生活的不同领域出发,将社会排斥分为经济层面的社会排斥、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以及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三个方面。其中经济层面的

13、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在获取劳动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不公正对待,经济层面社会排斥的一个最直接后果就是造成贫困。政治层面的社会排斥是指人们参与政治时权利的不足或被剥夺,这种排斥在前现代阶段普遍存在,它是通过明确的法令制度规定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最明显的体现就是种族中心主义或者说是文化中心主义,以自己或本民族的文化为标准或中心来衡量其它人群或其它民族,它不一定是持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才存在这种排斥,同一民族中不同文化观念的群体也会排斥异于自己的群体。162从社会排斥成因方面来分析,西北师范大学景晓芬认为社会排斥的类型可以分为以下两类:结构性的社会排斥与功能性的社会排斥。功能

14、性的社会排斥就是指被排斥的个体、群体或组织因为自身功能上的欠缺而处于一种被排斥状态。173作为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积极倡导者之一的英国学者汤森 (Townsend)在其著述中这样认为:有一部分人按照某种标准来看,是处于一种被剥夺被排斥的状态,但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感到自己遭遇排斥,此种状况称其为客观的社会排斥。而某些社会成员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认定自己处于被排斥状态的情况被认为是主观的社会排斥。24显性的社会排斥与隐性的社会排斥。显性的社会排斥是通过明确的制度、政策、法律、习俗的规定,将一部分人排除于享受正常的社会权利之外,隐性的排斥是在一些看似平等的游戏规则之下,但却因为文化上、偏见

15、上、习惯上或游戏执行过程中裁判者的原因而造成实际上的不公正。185英国学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论述社会排斥类型为积极排斥与消极排斥,他举例说:“当移民或难民无法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时,他们所遭受的这种排斥就是一种积极排斥,欧洲与亚州及其他地方的少数群体所遭遇的剥夺就属于这种积极排斥。然而,有些社会排斥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产生的而非人为的,可以把这种排斥视为消极排斥。一个很好的例证是,经济萧条所导致的贫困与隔离。”19还有一种观点就是把社会排斥类型表述为被动的社会排斥与主动的社会排斥,持此种观点的周林刚的解释是:被动接受社会排斥者并不是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而是因为外在的原因或自身的

16、先天性因素而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而一些主动脱离社会者,往往是在一种亚文化的引导下,因其不认同主流社会而主动逃离。20四、社会排斥的成因及其后果(一)社会排斥的成因尽管国内外学者们对于社会排斥的涵义各抒己见,但如果要对社会排斥做个归因分析的话,经过对收集的文献的研究内容加以归纳后,最终将其概化为以下七种观点:1自我责任论。英国学者克莱尔(Clare)指出,脆弱群体所遭受的社会排斥是他们自己的责任,是由于他们自身的行为和态度所造成的,甚至是由于他们不参与社会而形成的自我排斥。21此种观点将社会排斥的原因归咎于下层阶级本身,穷人之所以穷是由于其自身无能或懒惰的结果。2社会结构生成论。社会排斥是由于

17、社会结构的不平等所造成的,脆弱群体所面对的困境并非他们自身不够努力、自暴自弃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有意无意地将之排斥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而导致的。英国学者西尔弗(Sliver)在其社会排斥三种范式的“垄断型”范式中表达了此种观点,6另外,我国学者石彤、13李斌14的社会排斥定义中也包含此种成因分析。3社会政策创造论。法国社会政策学家彼特(Peter),22我国学者唐钧23均持此种成因分析观点:认为社会排斥往往发生于不同的制度层面,当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时,就会导致社会排斥。4劳动过程创造论。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变化增加了经济部门内人际交往和停息交换,强

18、化员工的参与趋势,但是对不属于该群体的“场外人”又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排斥趋势。24从欧洲学者埃里克(Erik)的社会排斥成因分析中,可以得知劳动过程是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5意识形态认可论。李保平在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中陈述:“特定的社会群体取得相应的社会利益,这些现象被某些传统道义认为是公正的,个人的所得应该与个人的责任能力成正比,这就是所谓的道义排斥。它来源于传统的文化意识,又受影响于现行法律和政府的安排。”25 6社会流动反映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熊光清博士表明:社会流动可以指人们从劳动力市场,“贫困”与“富裕”或“所得”与“不得”等社会类别的流进或流出。社会流动

19、率越低,群体之间的社会排斥程度就越大。透过社会流动,可以从“阶级”分析方法、“消费主义”分析方法、国际比较分析方法三个维度揭示社会排斥。26 7此外,洪朝辉从权利角度去观察社会排斥。他认为穷人不一定是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而受到社会排斥,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权利不足和机会缺乏而遭到社会排斥。27以上几种理论说法各自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探讨了社会排斥的成因。其实,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成因都不会是单方面因素独立作用的结果。社会排斥也一样,它也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不同的被排斥对象的产生会有一个主要性的生成原因,相应地,也就有了不同侧重的理论解释。社会流动反映论则提供了社会排斥的一个测量指标,这对于我们度量社会

20、排斥提供了依据,使得对这一现象的量化研究成为可能。(二)社会排斥的后果社会排斥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多样性的,笔者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总结出社会排斥的后果主要有以下四点表现:1社会排斥最为直接的一个后果就是导致贫困。这从社会排斥概念的起源“是在研究贫困问题的过程中出现的”就可以看出,这在前文“社会排斥概念的演变”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到。2南京师范大学的涂薇和余嘉元从心理学角度思考,得出如下结论:社会排斥不仅导致一些群体缺乏收入,而且还缺乏收入以外的许多社会内容,比如造成被排斥者巨大的社会焦虑和心理压力。弱势群体不仅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更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往往都有一种失去地位和尊严的感觉,因为遭受

21、主流群体的排斥或者是自身的自卑感而封闭自我。而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人都有融入群体,与人沟通的需要,如果被集体排斥,就会感到深深的焦虑和不安。融入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封闭状态造成了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的紧张焦虑,这种压力如果超过了一定限度,极有可能会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283天津社科院的王来华强调:社会排斥不利于社会整合。他认为社会排斥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都处于一种不利状态,削弱了他们对社会的认同和凝聚力,如果对这种状态不加解决任其发展,最终会导致其对主流社会的不认同、排斥,甚至有一些反社会的行为发生。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公平的社会,各国民众都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独立、自由、自我意

22、识的发展使得他们对于排斥的忍受力降低,他们较以往更容易采取具体的行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294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英国学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着重指出,公正是现代社会追求的一个目标,共享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但社会排斥造成一部分社会成员的权利和机会的剥夺,甚至一部分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遭遇了剥夺,他们被排除在合理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之外;同时又使另一部分人不合理地获得了过多的利益,这些都是与一个现代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背离的。 19结 语以上内容是对目前国内外现有的社会排斥理论的总结和归类,从词源上看,由于社会排斥理论自出现并发展的总体历史并不长(大约38年发展历程),所以

23、此种理论引进并在我国普及时间也只是近几年的事情。30随着世界各国种种社会问题的日益突显,有如此广阔的社会发展、实践空间,该理论在短短几十年中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学者就有关内容正在努力拓展、调整和完善。参考文献:1 Bergman, J. Social exclusion in Europepolicy context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In RoomM. London: Bristol Policy Press, 1995:467.2 Townsend, H. The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Poverty J.

24、Harvester, 1993, 34(6):67-70.3 Sen. Smarty. Beyond the threshold: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social exclusion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2:234.4 刘继同.经济排斥与社会边缘广州市社区企业就业女工的经验调查J.香港理工大学学报,2003(5):17.5 Lenoir, T. Lesexclus: Enfranchise sordidM.pairs: The Policy Press, 1974:350.6 Sliver. Rethread

25、Paradigms of social exclusionJ.New Political Economy, 1996 (2):19-21.7 彭华民.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J.南开大学学报,2005(5):23.8 Sliver, H. Prevent charter of fundamental social rightsJ.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1998(4):79.9 乌德亚瓦尔格.贫困再思考:定义和衡量J.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2003(1):28-30.10 Robbins. Social towards a Europe of solid

26、arity: combating social exclusionJ.European Community, 1994(4):79.11 孙炳曜.制度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排斥和边缘化以中国大陆的下岗工人为例J.香港:香港理工大学学报,2003(6):12.12 唐钧,王婴.城市“低保”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12):23.13 石彤.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社会排斥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36.14 李斌.社会排斥与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J.社会科学研究,2002(3):23-25.15 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J.中国社会科学,200

27、2(4):17-18.16 Janie, P. Introducing the contours of social exclusionM.Britain: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0:431.17 景晓芬.“社会排斥” 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理论学刊,2004(2):20.18 马广海.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4):81.19 阿马蒂亚森.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9(8):4-7.20 周林刚.论社会排斥J.社会,2004(3):58. 21 克莱尔.消除贫困与社会整合英国的立场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0(5):

28、30.22 Peter, T. Explanations of a Social ExclusionJ.Housing Studies, 1998(6) :47.23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4):34.24 Erik, S. Social Exclusion and Ethical ResponsibilityM.Glo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256.25 李保平.西方社会排斥理论的分析模式及其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48(3):13.26 熊光清.欧洲的社会排斥理论与反社会排斥实践

29、J.国际论坛,2008,10(1):64-67.27 洪朝辉.论社会权利的“贫困”中国城市贫困的根源与治理路径J.当代中国,2002(4):28.28 涂薇,余嘉元.国外心理学视角下的社会排斥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7,21(10):18.29 王来华.社会排斥与社会脱离J.理论与现代化,2005(9):36.30 代利凤.社会排斥理论综述J.当代经理人,2006(4):29.专业文献综述成绩评阅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专业社会学姓名王 谨题目“社会排斥”理论研究综述指导教师意见(包括选题是否恰当、文字表达水平、论文的难度和创新性、参考文献质量、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请使用钢笔书写或打印):论文评定成绩:良 指导教师签名: 屈勇 2008 年 6 月 20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