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79262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4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信贷风险专题分析报告第14期—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doc(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第14期 总第14期本期专题: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u 从贷款流程看县域信贷的风险及防范u 从业务结构看县域信贷的风险及防范u 设立村镇银行应对县域信贷挑战本期专题: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正文目录序章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4第一章 县域信贷发展环境6一、县域信贷的政策环境6(一)地方政府信贷扶持政策亟待完善6(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缺陷7(三)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缺位8二、县域金融环境中的产业格局8(一)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8(二)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9(三)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将是县域信贷的主要产品10三、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

2、的支持11(一)县域金融机构职能退化11(二)县域资金供求问题13第二章 从贷款流程看县域信贷的风险及防范15一、贷前审批阶段15(一)县域企业先天性发展不足15(二)县域企业评级较难17(三)如何有效开展县域企业评级工作18(四)如何有效实现信贷审批功能19二、贷中的分析阶段21(一)县域信贷集中风险与防范21(二)农业贷款风险与防范23(三)小企业财务风险与防范25(四)法律风险与防范28三、贷后的管理阶段31(一)贷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31(二)不良贷款的处理33(三)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的对策34第三章 从业务结构看县域信贷的风险及防范36一、农村基础建设项目贷款36(一)农村基础建设贷

3、款风险36(二)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的风险防范38二、县域信贷小企业客户的选择39(一)农业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析40(二)农业科技型企业的贷款风险分析42(三)银行信贷扶持农业企业的不足42(四)大力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44(五)加强农业技术投入的措施建议46三、农户个人贷款业务47(一)业务开展面临的问题47(二)业务进度滞后的根源48(三)业务的主要风险点分析49(四)破解难题的有效方法51(五)优化农户贷款业务流程的基本思路53第四章 设立村镇银行应对县域信贷挑战56一、村镇银行设立的作用56二、村镇银行开展状况和未来趋势57(一)设立并不乐观57(二)四大难题待解58(三)未来趋势分析59三、

4、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59(一)立足点错位59(二)信誉度不强60(三)存贷比高位运行60(四)金融产品同质化61(五)农业生产风险62四、村镇银行设立建议62(一)业务开展方式62(二)经营体制改革64(三)可持续发展战略65(四)加强创新力度66前 言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县域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县域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一半以上。无论是县域的人口和地域规模,还是其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县域经济的地位日益突出。随着一、二线市场的渐趋饱和,营销终端下沉,县域市场越来越受到关注。巨大的发展潜

5、力和国家各种利好政策的导向,给县域市场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在城镇化的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开始重新审视县域市场的潜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将该行的历史包袱转化成国际投资者认可的盈利模块;建设银行计划用村镇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和100-200家机构的规模,切入县域市场;以招商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银行则通过事业部制方式,迅速在一些城镇化初具潜力的区域铺设网点。但是,县域市场本身还存在很多风险,银行进入的业务模式尚待探索,因此,银行需要有选择地切入。本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序章部分讲述了县域经济的基本信息;第一章详细介绍了县域信贷发展的环境,从政策环境、产业格局及金融机构扶持力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县域信贷业务的

6、风险点分布情况;第二章从贷款流程角度剖析了县域信贷风险,首先通过贷前审批分析县域地区企业评级难、审批难的现状,然后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贷中阶段存在的风险,最后从贷后操作、贷款模式、不良贷款处理三个层面分析了贷后阶段面临的风险;第三章从调整业务结构入手,分别立足企业、农户个人贷款、农村基础建设三类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风险防范措施;第四章从理论走向事务,对商业银行开办村镇银行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业务开展方式、经营管理、发展战略、业务和制度创新四个方面,对村镇银行的建设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以上五部分对我国县域信贷业务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对商业银行在发展县域信贷中面临的风险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然后对商业银

7、行如何防范县域信贷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为商业银行开办村镇银行发展县域信贷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设措施建议。敬请关注本期专题:繁荣县域经济背景下的信贷风险管理面面观。序章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县域经济”顾名思义,即以县的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经济。目前比较完整且权威的定义是: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贫困县加快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充分激活这一区域经济主体,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竞争力,可以推动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带动的区域经济,对于贫困县实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8、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1个,县域国土面积874万多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全国县域内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如果说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经济是国家经济的支柱,那么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石。第一,县是相对固定的行政区域。县是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客观必要性。县又是相对稳定的行政区域,规划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可能性。第二,县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作为县域经济中心的县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这样的农业、人口大国,无论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是解决农

9、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都必须以县城为依托,发挥县城的辐射、引导和调节作用。然而就当前国民经济整体而言,最薄弱的也是县域经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上不去,就摆脱不了困难的局面。发展县域经济,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出路所在。其一,县是发展差距最大的行政区域。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自然差异较大,加上农业的比重较大,县是经济发展差距最大的行政区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非农产业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竞争机制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却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其

10、二,县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地。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中,农业、农村和农民所受的震动最大,积累的社会矛盾最多。作为职能最完善的一级基层政权,很多社会矛盾都要求在县一级妥善解决,而解决社会矛盾归根结底要靠经济实力。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不够理想,现在全国大多数县连行政事业人员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加上长期实行倾向城市的财税政策,目前大多数县的经济调控能力明显不足。总之,县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它在国家行政管理、国家经济发展中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全局的战略地位日益稳定、突出,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组织者、管理者和调节者,也是国家政治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聚结点。县级行政管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文

11、化和农村文化的交流,农民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精神面貌,这是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因此,县域信贷在此基础上就存在许多风险因素亟待解决,以下我们将分四部分详细说明。第一章 县域信贷发展环境随着国内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的切实推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县域经济正在逐渐复苏。县域经济中的农业、纺织业、装备制造业等各行业在经受洗礼后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增效方式奋勇突围。如何伴随县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实现自身竞争力提高和经营效益增长并强有力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为了当前县域金融工作重大课题。基于当前县域经济特点,考量当前经济形势,充分认识当前县域信贷面临的政策环境、产业格局和金融环境,明确风

12、险点的分布情况,对信贷工作思路有着全新的指导作用。一、县域信贷的政策环境县域信贷的环境在当前局势下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中央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频频出台、农行带头推出“三农”信贷政策指引、各个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信贷的扶持力度,使得县域信贷的开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政策开端良好,但是当前的政策环境仍有三大缺失:(一)地方政府信贷扶持政策亟待完善目前,不少县域地区的商业银行分行,依据当年本行的信贷投放量,每年都能得到当地政府通过财政系统直接给予的一定比例的“津贴”。唯一不同的是,投放量大的得到的奖励会更多,而有关人员分到的也更多。这已是普遍现象。而在金融危机之下,这种冲动更加明显。比如湖南省常德

13、市政府出台的驻常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暂行办法,信贷投放奖励总额按驻常银行业金融机构当年信贷净增额(不包括省级以上重点投资项目贷款额)的万分之三计算;常州出台的对市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服务企业实施专项考核奖励中就规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下同)和票据融资当年新增额不低于上年,比上年增加部分按万分之0.3计奖”等。但事实上,这种“奖励”有悖立法法。一般来说,“信贷专项奖励”划拨程序是,由当地政府“一把手”签字后再交财政局长签字,然后由财政系统的“财金处”具体负责划拨。但在现实中,更有地方政府为了扶持地方企业,对股份制银行“核销企业坏账”给予奖励,核

14、销的越多,奖励也越多,公然“利诱”银行进行违背其经营独立性的交易。正是这种行政权对银行自主经营权的“干预”,使金融生态遭到破坏,并引发诸多诉讼。因此,监管部门应对商业银行的独立性做出更多具体规定,以维护商业银行的经营独立性。尽管金融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手段,但更多应从利率以及行业扶持等政策入手,而不能任由地方政府变相操控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向。同时,商业银行作为独立法人,从经营上来讲,也应更多脱离地方政府的干预,如此才能形成健全的金融生态,不致在某些小利益的诱惑下,形成新的呆坏账或者冲动放贷。(二)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缺陷农村金融活动具有风险大、成本高、保障低的特点,金融机构迫切需要有效的担保机

15、制来降低风险,稳定收益。由于目前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存在一些缺陷,金融机构的作用受到抑制。因此,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是解决当前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要前提。与农村的现实需要以及相对完善的城市信贷担保机制相比,农村信贷担保机制的差距明显,其缺陷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担保资源严重不足。首先是保证人的担保能力有限。农村经济活动的主体主要为农户、个体工商户、承包户、专业合作社、乡村企业等,大多自有资产少,收入不稳定,代为清偿债务的能力不足,很难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保证人。其次是农村融资担保机构实力有限。目前,面向农村的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资本金少,风险化解能力和代偿能力很低,潜在风险较大,不能适应农村需

16、要。最后是农村担保物范围狭窄。现行法律对农村担保物的限制仍然很多。土地和房屋是农民的主要财产,以其提供担保受到法律禁止或者限制。虽然农林畜渔等产品可以作为担保物,但其自身存在缺限,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广泛认可。同时,处分担保财产受限。农村可作为抵押的不动产流动性差,处理受限制多,变现机会少,金融机构实现抵押权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二是担保的社会服务待完善。首先是政府确权登记滞后。目前农村集体土地和林权的确权和登记工作起步不久,不动产产权不清、权利主体不明、界线模糊、面积不准的现象大量存在,很多资产因所有权、使用权不明而不能实现抵押。其次是社会中介服务脱节。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商品化、组织化

17、、社会化程度较低,为农村抵押物提供评估、流转服务的中介机构很少。最后是农业政策保险缺位。我国商业性农业保险运作困难,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仍处于初始阶段,远不能适应农村需要。三是银行担保方式创新不足。近年来,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信贷管理的考核力度,致使基层机构没有信贷创新权力。同时,金融机构存在不动产抵押偏好,对其他担保方式审慎有加,与担保组织的合作不主动,限制了这些担保机构功能的发挥。(三)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缺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截至2009年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2.91%,农业发展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61%,高于同业水平。其中,农村商业银行2009年不良贷款余额都有所上升。农商行贷

18、款余额270.1亿元,比2009年初增加78.7亿元,不良贷款率2.76%,比2009年初下降1.19个百分点。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中国银行业的主要金融风险已经从不良资产问题转移为机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目前,政府对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干预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但不用承担相应的风险和成本。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管理权限进行限制或规范,新一轮的大面积亏损不可避免。同时对农村金融监管的不到位还助长了民间金融的活跃,一些民间金融活动已经成为孕育地下经济的温床。特别是高利贷现象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成本,而且伴随着其他犯罪现象的

19、产生。二、县域金融环境中的产业格局县域经济作为中国基本的经济单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三农”问题、政府行为、产业集群、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与经验启迪、县域经济竞争力等内容成为县域经济研究新的关注点。(一)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中小企业是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因素,在稳定经济、吸纳就业、安民富民、技术创新、繁荣市场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涌现出的一批经济社会发展强县,均是中小企业发展好、发展快的县区。而目前一些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缓慢的县区其最主要的差距在中小企业发展的水平上。在一些县区中,中小企业数量少,规模

20、小,质量不高,致使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是一个必然的选择。首先,中小企业是促进各县域经济增长的“造血者”。发展中小企业,开展与大企业专业化协作,转化科技成果,形成系列化生产体系,充分、有效利用资源,推进技术创新,满足市场需求,促进市场竞争,从而有助于构建提升各县域经济竞争力的“造血”机制,同时对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动机”。要促进各区县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进而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就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

21、各区县发展第一、二、三产业结合点的中小企业,有助于培育特色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业开发,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各县域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再次,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的就业“解压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有利于吸纳城乡富余劳动力以缓解就业压力,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夯实各区县财政基础,进而为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产业与物质保障。同时,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推进小城镇建设、促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生力军”。“十五”计划纲要着重指出,发展小城镇的关键是繁荣小城镇经济,需要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社区服务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而繁荣小城镇

22、经济的最为直接的手段则是发展第二、三产业的载体中小企业。这是因为发展中小企业既可以扩大小城镇的规模,又可以改变小城镇的经济结构,进而发挥小城镇功能的经济聚集、扩散效应而推进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最后,中小企业是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护卫者”。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部分区县生态环境较差,发展用水少、能耗小、无污染的绿色产业与新兴产业势在必行。鉴于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以及各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鼓励中小企业开发一些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节水、节能、控污项目以及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生态屏障。(二)现代农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在

23、一个县域范围,如果从经济活动的角度去分析,县域经济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第一,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大部分土地,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第二,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农民的文明和富裕程度,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县域经济中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现代农业是指按照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依托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和条件形成的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导一定区域农村经济的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一是生产的区域性

24、。一般来说,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决定了现代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可能同时提供多种特色农产品。各个地方都能生产的农产品,只是大众化农产品,该类农业只能是常规农业。二是品质的优质性。产品的优质性是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现代农业是面向市场的农业,产品的优质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要求其生产的产品在健康、外观、口感、营养等方面是优质的,否则就找不到市场,有违发展特色农业的初衷。三是经济的合理性。现代农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增加农民和相关经营者的收入,它既要求资源的利用率高,而且可持续发展,也要求资本的回报率高。总的来看,现代农业之所以称之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其四大优势

25、:一是有利于增加县域农民收入;二是有利于转移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四是有利于提高县域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三)小额农户贷款业务将是县域信贷的主要产品当前,县域信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强化贷款管理责任,分析小额农贷风险问题,有效防范小额农贷风险,对进一步改善县域信贷发展状况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已逐步由简单的生产生活需求向扩大再生产、高层次消费需求转变,由零散、小额的需求向集中、大额的需求转变,由传统耕作的季节性需求向现代农业的长期性需求转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特征,原有的

26、农村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主动适应农村小额融资需求变化,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是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支持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促进农村市场繁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履行社会责任,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选择;是加强农村诚信建设,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抑制非法金融活动,建立良好金融秩序的重要依托。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二是坚持发挥正规金融主渠道作用与有效发挥各类小额信贷组织的补充作用相结合;三是坚持市场竞争与业务合作相结合;四是坚持发展业务和防范风险相结合;五是坚持政策扶持

27、与增强自身支农能力相结合。三、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目前国内县域地区金融体系职能弱化,不能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保险机构等,商业性证券、担保、信托投资和租赁等金融机构和服务相对来说不够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县域金融机构职能退化现行的县域金融机构职能也正在逐步退化,在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信贷资源配置变异,贷款投放机构、贷款结构、信贷品种、投放方式等极不平衡。从机构看:首先,作为县域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发行原本就只发放粮、棉、油收购专向贷

28、款,对提升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其他方面资金支持力度微乎其微。再加上,随着其政策性金融服务由封闭管理向市场化运作转变及粮食购销进入市场的改革,购销企业失去了粮食收购流通环节的风险金补贴资金来源,这就加大了农发行存量贷款风险防范和增量贷款投放的难度。其次,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的金融服务功能在逐步萎缩,信贷功能逐步退化。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机构网在县域地区大幅精简,特别是农业银行90%的乡镇营业所已全部撤消,很多地区建行、工行仅在县城保留了一个营业点,邮政储蓄机构除能吸收存款外,又不具有发放贷款等其他金融职能,业务上处于“跛足”状态。而作为支持“三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其起步较晚,又正

29、处于市场转型阶段,存在“多病身子扛重活”现象,信贷支农压力巨大。从结构看:各金融机构信贷结构雷同,致使许多领域存在信贷真空现象。近年来,县域地区工商企业贷款增长缓慢,农业贷款增长较快。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大都集中于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电力、养殖业、运输业、教育、卫生等少数几个领域,且信贷资金垒大户趋势明显。而对地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中小企业,包括近年来引进的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信贷支持率也不是很好。从信贷品种看: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及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大量的长期资金支持。但金融机构

30、在对县域经济的信贷结构中,逐渐减少了对长期信贷资金的投放,而把新增贷款主要集中于短期贷款。从贷款投放方式看:主要以抵押、担保和存单质押贷款为主,信用贷款少,致使部分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再加上信贷服务品种的单一,与地方微观经济个体发展广泛性不相适应,从而限制了信贷的有效增长。当前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支持弱化的主要原因有:1、国有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过分强调集约经营的统一性,忽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没有找到集约经营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结合点。在机构网点设置上实行收缩战略,撤并在偏远山区或经营效益差的金融网点,以浙江省文成县为例,从1999年末到2008年末,文成县金融机构网点由8

31、6个减少至41个,减幅高达52.3%,使县域经济金融服务网点不足;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尤其是镇级金融机构没有审批贷款的权力,只负责实地调查、组织材料申报;在信贷考核上实行零风险和信贷人员第一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即便是由上级行履行审批手续的贷款,一旦出现风险,也要基层行承担主要责任,信贷员本身也将背负上重大责任,造成信贷人员的惜贷、惧贷,削弱了信贷支持的力度。2、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经营机制、追求利润最大化等因素,邮政储蓄部门上缴全额存款、各国有商业银行将剩余资金上划等,使资金流出县外。即在相当多的地区,各商业银行从县域吸收的资金50%以上流向了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县域金融对县域经

32、济的支持。3、信贷投向政策发生很大变化。县金融机构在一如既往地支持农业经济等国家产业政策的信贷投入时,逐步从一些高风险行业退出,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等新兴贷款。如住房消费贷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在个别金融机构的贷款业务中已占1/3以上,一方面减少了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此类贷款对地方经济发展无丝毫作用。4、信用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由于历史等原因,县域地区居民信用观念仍然较差,不良贷款依然出现反弹现象较多,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大量沉淀和流失,严重威胁金融资产安全,并使对好的经济个体产生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信用环境更趋于恶劣,使金融机构惧而却步,

33、贷款发放慎之又慎,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贷款的逐年下降。目前,国内银行在管理上实行扁平化管理和授权授信改革,这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控制风险的能力,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活跃程度差异显著,容易挫伤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分支机构业务拓展的积极性,削弱其市场竞争力,最终也会影响该银行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对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整个经济的协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忽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必将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最终形成整体性金融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改变经营方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担负起支持县域经济、促进

34、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任,要从面向新兴市场的角度认识县域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对县域经济给予充分的关注,把有发展潜力、诚实守信、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的业务增长点,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与此同时,应更进一步的关注县域信贷风险管理。(二)县域资金供求问题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资金瓶颈问题始终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银行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需要银行努力与各方合作、着力解决的问题。1、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第一,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工业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

35、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第二,改变扭转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

36、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保证。2、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三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3、金融信贷支持作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

37、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4、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第二章 从贷款流程看县域信贷的风险及防范银监会推行的信贷新规,即“三个办法一个指引”,旨在提高经济领域的管理水平和银行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推行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固定资

38、产贷款、项目融资、流动资金贷款和个人贷款等方面。下面从研究我国贷款管理流程入手,分析县域信贷业务中贷款申请、评价、审批、发放以及贷后管理中经常出现的贷款风险问题。一、贷前审批阶段贷款必先授信,授信必先评级,已成为县域中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的先决条件。但实际在,在我国部分县域地区,中小银行虽然急需银行信贷支持,但却对参加银行评级授信并不积极。(一)县域企业先天性发展不足县域小企业先天不足制约了银行信贷业务开展。与大企业相比,小企业资产规模小,自有资本不足,大多为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性企业,科技含量低,组织结构多为传统家族式、夫妻式,企业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随意性大,业务稳定性较弱,发展后劲受限,经营

39、风险较高,直接融资渠道十分有限,融资过分依赖银行,增大了银行风险。由此,银行对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一直有“几难”:1、信贷准入条件把握难如何掌握信贷准入条件始终是支持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问题。如果信贷准入条件过低,一大批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将会趁机进入,难免重蹈客户层次“低、小、散、差”的覆辙;如条件过高,又会把一些真正有发展潜力的优质小企业客户挡在门外。2、提供足额有效担保难担保难是制约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键因素。一是担保一般以不动产抵押为首选,这是防范风险、保证信贷资产安全的有力举措。但小企业又有其特殊性,许多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小、资本积累少,地点一般在农村或者乡镇,一旦贷款出现风险,可抵

40、押的不动产变现值低。二是对政府部门推动成立的信用担保机构,一般资金实力较弱,且资金来自多方(财政、社会、民间等)比较复杂,对外担保金额过大,担保能力不足,且监管缺位,隐含一定的风险。三是担保法规定的担保方式不够广泛,有的也不明确,实际操作中很难执行,导致银行在动产抵押、专利权质押等方面的尝试还不多,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四是目前各地为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抵押的登记、评估、公证等收费标准不统一,据统计,综合收费率一般在贷款金额的1%左右,个别地区超过2%,而小企业贷款普遍具有期限短、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如果中介机构收费过高,必然会影响小企业办理贷款抵押的积极性。小企业同其他类型企业一样,信誉、

41、经营效益和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解决,单纯强调银行贷款是不现实的。3、商业银行经营现状存在影响小企业信贷业务的不利因素目前,国内银行小企业信贷客户开始增多,不良贷款占比高,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在信贷制度不断完善、风险意识进一步增强、经营机构转型过程中,发展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与提升经营层次、改善经营状况存在一些矛盾。首先,小企业贷款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在现行贷款管理体制下,银行对小企业也基本采取与大企业相同的业务流程,由于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较弱,不少资料还要依靠人工传递,审批环节、审批层次、管理成本与小企业的信用额度不相匹配,相比之下,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单位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原则驱动下,银行理所当

42、然地愿意向大企业而不是小企业贷款。其次,金融产品满足不了小企业发展需求。由于受准入条件、人员素质、开发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还缺少更加丰富的个性化产品,难以充分满足小企业日益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变化。最后,历史的教训使商业银行不敢轻易涉足小企业信贷业务。以农行为例,建行以来,农行主要的服务对象实际上就是中小企业,而出现的不良贷款相当程度上就是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不良。农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自身付出了重大代价,因此,被迫在较长的时期内,信贷市场逐步向中心城区市场转移,对县域农村市场收缩和县级支行信贷转授权收紧,加上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和尽职免责制度的不完善

43、,也一定程度制约了县域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4、国家金融相关政策制度还不完善这主要表现在需要政府制定的金融政策,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合同可执行的法律框架司法制度,财税政策等等。如银监会下发的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在监管资本要求方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优惠,但未见相应的地方对支持小企业发展的政策调整,对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激励仍显不足。又如现行财税政策也对小企业贷款业务发展存在诸多阻碍。一是目前多数地区税务部门对银行无法追偿的坏账,只认可法院出具的法律文件,但部分小企业贷款在起诉、执行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有时甚至超过起诉标的额,诉讼成本过高致使银行不愿起诉而无法取得相关法律文件;二是财政

44、部规定的证明信贷资产已损失的要件过多,小企业贷款往往涉及自然人,实际上难以收集或收集成本过高,导致核销成本上升;三是贷款损失准备征税问题,按照财政部的规定,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当期损益,但税务总局仍执行其20024号文的规定,即金融企业纳税每年只有占金融企业资产1%的准备可以税前列支,超过部分就要征收33%的所得税。而小企业贷款的风险和损失情况都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这种税务处理方式势必使银行缺乏足够动力去拓展小企业贷款业务。(二)县域企业评级较难由于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存在多套账的情况,信息不对称,数据的真实性难以判定分析,调查中企业的业主、合伙人、主要股东对个人账户、储蓄存折的发生额大都不愿提供

45、,或有负债情况只能通过第三方收集,抵(质)押物价值、变现能力非专业人员不易判定等,由此测算的信用等级难以真正反映小企业的实际财务和经营状况,结果也缺乏可比性。比如湖北罗田县,位于湖北大别山区,近几年中小企业发展较快,2009年9月全县各类中小企业达到516家,其中,有近70%的企业有银行信贷需求。但是,申请银行信用评级的只有29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5.62%;被银行评为A级以上信用企业的只有21家,占全部中小企业的4.10%,占全县1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8%。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所有被评为A级以上信用等级的企业和被评为B级以上信用等级的小型粮食收购企业都获得了银行贷款或

46、其他方式的信贷支持。县域中小企业为何对银行信用评级敬而远之,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对信用认识不足企业现代信用意识不强,积累信用财富的动力不足。县域中小企业习惯于熟人社会的“关系型融资”,对建立在现代信用评级授信基础上的“保持距离型融资”难以接受。在一些企业看来,银行追求的基本上是无风险收益,企业既然独立承担了信贷风险(如足额抵押担保等),就不应再承担信用评级等相关费用投入,有的企业认为这是银行与中介机构合伙设卡收费;有的企业认为,只要自己讲信用,有一定的实力,应该用不着这些复杂的认证评级手续。另外,评级授信实践中,企业功利思想严重,认为一旦参与评级,银行就应给予信贷支持。一些企业付出

47、多方努力仍没能达到信贷“入门”标准,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相关和相似企业的积极性,导致银企之间的信用隔阂与信用梗阻迟迟难以消除。2、企业缺乏长期经营目标企业缺乏持续经营的长远目标,“求生存”重于“求发展”,开发利用银行信贷资源的动机不强,动力不足。一部分企业在生存压力下满足于既有的规模与经营模式,不想在开拓市场、提高产品档次、扩大规模上下功夫,临时资金缺口往往求助于民间借贷,对争取银行信贷持续支持缺乏长远眼光;一部分企业舍不得参与信用评级的必要投入,认为一旦投入而没有获得所需的银行信贷支持就“更不划算”。3、大部分缺乏信用条件大部分县域中小企业认为银行信用评级门槛太高,标准太严,企业难以达到级或以上

48、信用企业条件,因此丧失了参加银行信用评级的信心。(三)如何有效开展县域企业评级工作针对县域企业评级难的问题,商业银行有必要通过加强与客户交流、优化评级措施、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做好评级工作,以应对未来县域信贷的发展趋势:首先,要做好客户信息采集,打好评级授信基础。在开展农村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基础上,银行应及时总结经验,结合辖区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的实际,鼓励客户经理走进企业,深入车间,认真调查企业经营实力、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盈利能力等综合情况,分析企业需要贷款的用量、投向,了解领导者的素质、管理水平、与信用社合作情况等,为客观地进行企业等级评定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其次,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建立客户信息档案。为更好地推行企业评级授信制度,商业银行应按照统一的财务与非财务指标及标准,从信用履约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经营及发展能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将调查信息与结果形成书面材料,建立相应的评级信息档案。在此基础上,每季度组织后续跟踪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