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79368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毕业论文.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国际储备规模需求实证研究内容提要:在本文中,建立了以国际储备需求量为因变量,各种影响国际储备需求因素为自变量的线性模型。采集了我国1952年至2003年期间国际储备数量等经济时间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来估计模型各变量的参数。得出了1952年至1982年,1982年至2003年两期间各自的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从估计得到的模型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952年至1982年期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与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成正相关;在短期内,某年度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影响到国际储备持有数量的波动,并存在2个年度的时滞,若货币的供给超过需求,将导致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减少。2:1982年

2、至2003年期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与规模变量(进口额),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成正相关,而与对外开放程度成负相关关系,对外开放程度越大,政府越倾向于采用收入政策来调节国际收支;在短期内,某年度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影响国际储备需求数量的波动,并存在1个年度时滞,时滞减为一年,是因为我国对金融资本项目交易管制相对放松的结果。关键词:国际储备需求; 需求影响因素; 长期需求模型; 短期波动模型; 一 有关国际储备等相关概念首先,在本文的一开始,介绍本文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国际储备。有关国际储备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COHEN(1975)认为国际储备是一国中央银行持有的,能以确定的价值转换成其

3、他金融支付中介的资产储备,其持有的目的对该国的汇价产生影响。我国广泛接受的定义为:一国政府持有的,可以随时平衡国际收支差额,对外进行支付和干预外汇市场的国际间可以接受的资产总和;这是从持有国际储备的目的出发定义的。国际储备的统计口径。国际储备的定义是抽象的,具体到统计口径问题,学者们又有着不同的看法。分歧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是否应无条件流动与是否应包括借入储备两个方面。国际储备在研究文献中通常被定义为一个总量的概念,BAHMANIOSKOOEE(1988)认为过去对国际储备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国际储备总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而总的国际储备是指无条件的流动性。CROCKETT(1978)指出一国不应该将

4、在货币基金组织中附有条件的借款权与附有条件的动用资产不应纳入一国的国际储备范围,因为这些资产不是无条件的。HELLER和KHAN(1978)认为如果一国借入外债来增加持有的储备量,借入的储备则是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增加的一个反映,因此,国际储备应是总量的概念,应包括借入储备。而净国际储备储备(即总持有的国际储备减去从国外借入储备数额)可以被认为是一国真正储备持有量。在本文中,国际储备是指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和清偿能力,不包括从国外筹集短期外汇资金的能力,即是一净国际储备的概念。在本文中,国际储备的统计口径包括:中央银行持有的可兑换的外汇储备,货币性黄金;并没有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

5、头寸与特别提款权,出于以下的考虑:储备头寸与特别提款权的动用是有条件的,不符合作为国际储备所要求的“完全流动性”的要求;两者的总额与外汇储备等其他储备相比,数量较少,可忽略不计。国际储备需求。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是因为国际储备有以下的作用:熨平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作为国际收支支付的信心保证,借举外债的担保,干预外汇市场。正因为持有国际储备有着以上的作用,于是便产生了对国际储备的需要。国际储备需求可定义为:一国的货币当局在一定时期与一定条件下,为满足弥补国际收支逆差,对外进行支付以及干预外汇市场需要而持有的国际储备量。国际储备供给。国际储备供给是指国际储备的来源,包括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6、,以及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外汇储备是由外汇储备货币国由于贸易逆差而向国外输出所形成的;黄金储备则是一国货币当局直接开采并冶炼黄金或在国内外黄金市场上购买黄金所形成的;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地位则是该组织根据有关原则进行分配而形成的。 在本文中,将详细研究我国国际储备长期需求影响因素以及国际储备短期波动因素。二 问题的提出2.1 两阶段有关经济指标比较1952年至2003年我国的国际储备总量迅速增长,统计口径包括货币当局持有的储备黄金与外汇储备由1952年的16.54亿美元(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增长到2003年3610.35亿美元,五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二百多倍。我国国际储备量

7、的增长明显分为两个阶段;1952年至1982年一阶段,1982年至2003年期间为一阶段。中国在1952年至1982年为计划经济时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储备数量有以下的特点:国际储备量数量不多,除了1982年,其他都在80亿美元以下,国际储备数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由1952年16.54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的112亿美元,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增长了不到十倍;国际储备进入七十年代波动性不断增大。1982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为自改革开放阶段,对外经济交往日益扩大,对外经济联系的加强,使得作为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以调节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国际储备(包括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性黄金储备,在IMF的普通提款权

8、与特别提款权)总额也不断增长,国际储备由1981年的24.58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4085.52亿美元,二十二年的时间里,增长了166倍,1982年至2003年我国的国际储备量具有以下的特点:该期间储备量比1952年至1982年明显呈上升趋势;该阶段的储备数量除了1985,1986,1987,1988年份不足100亿美元,其他年份都在100亿美元以上,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储备量更是连续增长;在该阶段,储备量的波动性很大。造成国际储备数量在时间阶段上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主要与我国在两个不同阶段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有关,1952年至1982年是实行的相对封闭的中央计划经济政策,而1982年至200

9、3年实行的是对外开放与对内市场化改革的政策。GDP指标反映国内经济的总规模。GDP在1952年至1982年与1982年至2003年两个阶段不同的经济体制下都明显地呈现了增长的趋势。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经济也获得增长,GDP由1952年的1067.33亿美元(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增长到了1982年的4316.74亿美,在三十年里增长了三倍,这也说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同样可以促进经济的高速增长。在1982年至2003年这阶段,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伴随着一系列对内改革措施的展开,与不断地对外开放,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GDP由19

10、82年4219亿美元增长到了2003年的12623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在1982年至200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不变价格计)。进口总额指标为反映了一国对外经济交往总规模的指标。1952年至1982年这阶段,进口总额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进口额由1952年的58.98亿美元增长到1982年291亿美元,但总数量不是很大,进口额最大的年份,为1981年的353亿美元;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对外经济总规模不断的扩大,以1996年不变美元价计的进口总额(FOB价)由1982年168.76亿美元增长到2814.84亿美元,进口量不但

11、明显快速增长,而且总的规模也很大,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的经济交往的总规模变大。对外开放程度系数指标反映了一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从1952年至2003年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程度由1952年的5.5%扩大到2003年的29%。而对外开放程度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与1982年至2003年两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952年至1982年的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具有以下的特点:该期间开放系数总水平不高,最高仅为8%,这说明,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对外交往程度不深,国内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在该期间内,开放系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变小而后增大。1982年至2003年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系数具有以

12、下的特点:该时间序列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1982年的7%增加到29%,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断加深的;在该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比1952年至1982年期间要大,反映在对外开放系数上,便是该阶段对外开放系数绝大多数都在10%,最高年份接近了30%。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的对外经济交往中,除了在进口方面与1952年至1982年期间存在不同外,在利用外资方面也有所差异。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我国基本上不存在利用外资的情况;而在1982年至2003年期间,开始了大量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的形式为对外借款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983年我国对外借款10.7亿美元(以当年价计),在整

13、个八十年代取得了高速发展,八十年代末,在借鉴发展中国家利用外债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由对外借债的形式转向了积极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而同时由于我国广阔的市场与经济增的巨大潜力,外商也加大了我国的直接投资,实际直接投资总额于1992年首次超过了对外借款总额,并在整个九十年代迅速增长,2003年,更是达到了535.1亿美元。对外借款的所导致的后果便是我国外债余额的增加,随着我国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作为利用外资的结果之一,我国外债余额从1982年的不足84亿美元(以当年价计)上升到了2003年将近2000亿美元。负债率(一国外债余额与出口量之比)反映的是一国肩负的债务负担的程;

14、1982年中国负债率为37%,以后持续增长到1993年为91%,虽然之后负债率有所下降,但到2003年我国负债率仍偏高,达到44%,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以上对我国GDP,进口总额,对外开放系数,外债总额与负债率五个大体反映我国经济情况指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作为起联结国内外经济纽带作用的国际储备在两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有不同的影响因素,特别是在两阶段我国对外经济交往情况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因此有必要对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分为两阶段。 22目前中国国际储备需求研究的成果中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国际储备数量在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中后期,数量激增,我国国际储备总额的快速增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15、对国际储备数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集中于我国国际储备总额的适度性问题,即我国应持有合理的国际储备规模,第二个方面集中于对影响我国国际储备实际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对我国国际储备总额适度性问题的研究,在经济学上来说,是属于规范性质的研究;我国的国际储备通常包括货币用黄金,在IMF的一般提款权,在IMF的特别提款权与外汇储备,其中货币用黄金储备持有政策为稳定数量的政策自1981年以来保持在1267万盎司的水平,而在IMF的一般提款权与特别提款权的分配不是经常性的,且受制于IMF的政策,因此学者们对国际储备数量适度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外汇储备的数量上。栗书茵(2000)对适度国际储备

16、进行了定性分析以后,从满足全年进口总额的40%,外汇成交额15%,外债余额的30%,三个定量因素方面共同确定2000年适度外汇储备总额为8001000亿美元,而我国当时实际外汇储备则基本适宜;钟伟(1995)年,利用1977年至1994年统计经济数据与特里芬,阿格沃尔模型,同时考虑中国实际因素,得出当时适度外汇储备为360亿美元,而当时我国实际的外汇储备基本与这数量一致;王国林(2001)利用三个相对指标即外汇储备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外汇储备与全年进口总额之比,外汇储备/(短期外债余额+3个月进口额),分别计算出1994年至1997年三个相对指标的平均数值,再利用1990年至2000年各年度我

17、国国内生产总值,全年进口总额,短期外债余额加3个月进口额的统计数量,计算出每年度的适度外汇储备,得出1996年以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不充足,1997年以后,我国的实际外汇储备超过了适度外汇储备的数量,过于充足;欧阳芳,余其昌(2002)认为适度外汇储备数量确定要综合考虑本国经济各方面的因素,发展中国家更要从自身实际经济情况出发,并且认为在分析我国外汇储备适度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国际收支及汇率的稳定和抗冲击能力,进出口规模与结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情况,外债规模,我国宏观调控与国际政治经济的需要,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得出的结论是我国2000年底的1656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比较适宜的;贺瑛(1996

18、)整理了1990年至1996年的有关数据,并分别运用海勒模型与阿格沃尔模型,并考虑我国的特殊因素,建立了我国适度外汇储备数额模型,计算出我国当时适度外汇储备额,而我国实际外汇储备总额与计算出的适度外汇储备基本一致。从以上我国学者研究国际储备(外汇储备)适度数量的确定,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利用相对比率法或者模型法,并结合影响我国国际储备其他因素,来确定我国适度国际(外汇)储备数量,并认为我国实际外汇储备在1996年以前,显得不充足,近些年则充足有余。对我国国际储备数量进行研究的另一个方面集中在对影响我国实际国际储备需求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经济研究性质上来说,属于实证分析。国内学者的研

19、究成果。孙卫星,刘振林(2003)利用1982年至2002年有关统计数据,并建立了以国际储备总额年变动额为因变量,以货币供应量年变动额,外债余额年变动额,资本外逃额,国内生产总值,货物与服务贸易顺差,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净额,汇率为自变量的计量模型,结论是货币供应量年变动额,与汇率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国际储备年变动额,应予以从计量模型中剔除,其他自变量都较好地解释了国际储备年变动额,并且货物和服务贸易顺差,外商实际直接投资净额与外债余额年变动额这三个自变量与国际储备年变动额成正比,国内生产总值,资本外逃额成反比。巴劲松(2000)认为外汇储备的数量是宏观当局立足于达到内外均衡的宏观调控政策在实际经济

20、运行中产生结果的反映,而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使得国际储备数量大小有了信心指标的作用。窦祥胜(2002)认为我国外汇储备需求模型应当按照“基本储备+调节性储备+风险性储备”来确定,具体模型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净进口额,债务总额,偿债率,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外汇交易金额,国民经济增长率,储备的机会成本,以及超额国际收支逆差出现的概率,并建立了以国际储备规模为因变量,以上各因素为自变量的线性方程模型,但没有确定各自变量的参数。武剑(1998)从研究确定我国适度外汇储备的角度出发,分析认为我国外汇储备需求由四方面构成:维持正常的进口用汇需求,偿还外债本息的用汇需求,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汇出利润的用

21、汇需求,以及国家干预外汇市场的用汇需求,并且建立线性方程模型,由于是从确定我国适度外汇储备总额的角度出发,因此,他没有利用历史数据来确定方程的参数,并对方程进行检验。 国外的一些学者对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的研究成果。J.L.Ford和Guobo Huang(1994)两位学者对我国的国际储备规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他们采集了我国1952年至1988年期间的有关经济数据,通过建立以国际储备为因变量,以社会工农业总产值,国际收支变动率,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我国货币市场失衡额为自变量线性回归模型,并运用了带有滞后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与协整计量技术,得出结论是,1: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作为一个

22、中央计划经济国家,其国际储备规模与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没有太大的差异,在长期都与规模变量(社会工农业总产值),对外经济交往变动(国际收支变动率),与外部经济的联系程度(进口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有着稳定的关系;2:国内货币市场的失衡在短期内对国际储备数量的变动有着重大的影响(有两年的时滞),而这一影响,不是通过企业或私人部门国内外的资产替换效应实现的,而是通过中央政府每年年度计划“大体平衡”来实现的,即通过进口货物总额的变动来实现的;3:在短期内,上一期的国民收入的变动与国际储备呈负相关,而在长期内国际储备与国民收入呈稳定的比例关系;4:政府对前期国际储备偏离适度的国际储备反应迅速。GUOBO

23、HUANG (1995)采集了1980年第1季度至1990年第4季度的经济数据,针对我国在1992年以前国际储备统计口径不仅包括国家持有的外汇储备,还包括中国银行持有的外汇净头寸的事实,确立了不包括货币性黄金储备但包括中国银行持有的外汇净头寸宽口径的国际储备因变量,还确立了不包括货币性黄金储备也不包括中国银行持有的外汇净头寸窄口径外汇储备因变量,同时分析了影响国际储备需求因素:规模变量(以GDP或进口总额为代理变量),进口倾向,国际收支变动率,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以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为代理变量),国际储备所带来的信心因素(以外债债务与出口的比率为代理变量),国内货币市场失衡,建立了以上两种不同

24、口径国际储备为因变量,以影响国际储备规模各种因素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并通过协整计量方法,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外债债务/进口比率与宽口径国际储备有显著的正的相关性,与窄口径国际储备无显著相关性;国际收支变动率变量对两种口径的国际储备都没有显著影响,作者认为这与我国调节国际收支有许多替代动用国际储备的方法,如我国实行严格对外贸易政策与不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体系,可以通过配额,关税甚至国内收入消费政策来应对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进口总额在两个回归模型中都与国际储备呈负相关,作者认为这与其使用的是季度数据有关,国际储备不再间接反映对储备交易的需求,而是反映货物,资金流出入相反的方向,与他们前期采用年度

25、数据所得出的结论相反;国际储备与反映国内资源稀缺程度的利率呈负相关关系,国际储备与进口倾向呈负相关,作者的解释为进口倾向越高,政府越倾向于运用货币政策来平衡对外贸易,而较少动用国际储备来平衡,窄口径的国际储备模型方程中的参数要大于宽口径国际模型方程中的参数。作者通过在前面协整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两种不同口径国际储备的误差修正方程,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进口总额的变化会与当期的国际储备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货币市场的失衡会影响到国际储备的变化,并且中间有三个时期的时滞,作者认为这与我国金融资本项目项下实行严格外汇管制有关;宽口径国际储备模型中的ECM参数绝对值比窄口径大,表明宽口径国际储备对上期的失衡

26、调整速度比窄口径的迅速,也说明了我国政府对宽口径的国际储备更关注。他还运用了CHOW TEST 和FORECAST X TEST来检验方程的稳定性,并且运用统计方法证明了进口总额与国际储备存在着一定的互为因果关系。从以上学者特别是国外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国际储备需求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孙卫星,刘振林对国际储备的研究所确定的因素缺乏理论基础,他们确定的国际储备需求线性模型实际上是长期需求模型,忽略了货币供应量变动与汇率变动等因素短期的分析,使得整个分析比较粗糙,模型的建立也有不规范的地方;HUANG运用计量方法对1980年至1990年的季度数据对国际储备进行

27、了细致地分析,我国进入九十年代,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各种对国际储备影响的机制因素,特别是短期内对国际储备影响因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HUANG的研究并没有反映90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变化;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出于以下考虑:1改革开放到2003年的过程,实际是我国市场化不断加深和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的过程,本文通过研究,想要确定对外开放到2003年期间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的长期影响因素是否与1952年至1982年计划经济时期相同,还是存在着不同。2在对国际储备需求波动的短期分析中,想确定国内经济波动(特别是国内货币市场失衡)怎样在短期内影响国外经济部门,以及国际储备数量的变化。199

28、4年我国实现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完全可兑换,使得我国可贸易实物资产与外国的存在了一定的替代关系,国内经济失衡都可能表现为进出口的变化上,国内经济扩张都可能表现为对外国商品需求的增加,从而对国际储备数量产生影响;而我国金融资本项目下,仍然受到管制,国内外资产的替代关系不明显,在九十年代,个人与企业也开始许可持有外汇资产,使得从前对外外汇资产都由国家掌控的局面演变为由国家与私人共同掌握;因此经常项目与金融资本项目下不同的管制方式以及外汇资产由国家与私人共同掌控是影响国际储备短期数量变化的重要机制。3本文也将考察汇率变动是否影响国际储备数量波动,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价自1994年以来呈现出稳定的状态,

29、这种稳定的状态与国际储备数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本文也将研究。4本文将利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等多种计量经济学方法来建立国际储备需求模型,努力使得模型的建立与相关分析精致化。正文后面的安排如下:第三部分对现有的各种国际储备需求理论文献与有关经济计量研究成果文献进行综述,为本文建立国际储备需求模型与分析提供借鉴。第四部分将介绍1952年至1982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并同时对模型中的变量与参数进行说明。第五部分将1982年至2003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与短期误差修正模型;并同时对模型中的变量与参数进行说明。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与不足。 三 国际储备需求的文献综述3.1 国际储备需

30、求理论综述TARIFFIN(1960)以无资本流出入,固定的汇率制度,固定的价格等符合凯恩思主义条件下,提出了国际储备需求随同贸易的发展而增加,即国际储备的需求只取决于进口总额,进一步提出了衡量国际储备充分性的标准:一国国际储备对年进口额的比例一般以40%为宜,即一国的国际储备应满足三个月进口总额,该理论将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因素归结为单一的进口总额,而忽视了其他的因素,显得过于简单,片面。JOHNSON(1965)将货币分析法运用到了对国际储备需求分析中,他认为国际储备数量取决于国内货币供应量。如果国内货币量供给增长率低于国内货币需求增长,则对该国国际储备需求将增长,以满足国内货币需求,若该国

31、有额外的货币供给,则对该国的国际储备需求将下降。MACHLAP(1966)和HELLER(1968)在批评了TARIFFIN比例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储备需求是由国际贸易变动率决定的,而不是TARIFFIN所说的贸易的绝对总量决定的。HELLER(1966)在凯恩斯主义式的固定价格,固定的汇率制度,无资本流动的假设条件下,对最适度需求国际储备的采用了成本收益法,他认为一国面临国际收支逆差时所必须做出的调整政策的代价,构成了该国持有国际储备的收益,并利用边际进口倾向的倒数1/M来反映持有储备的边际收益,持有国际储备的成本等于用这笔储备投资于国内生产性投资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与持有储备所带来的利息收益

32、之间的差额,当持有国际储备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国际储备数量便是一国适度的国际储备需求;以后一些学者遵循成本收益法对国际储备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AGARWAL在HELLER模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制度和结构上的差别,特别是它们之间在持有国际储备所带来的边际成本的差异,并为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测算储备需求量的模型。KLARK(1970)建立了一个几何模式,以国际储备需求为因变量,来说明四个与国际储备需求水平密切相关的决定因素: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速度,经济开放程度和国际收支波动程度,国民收入水平与变化,货币当局面临着收入水平与收入波动一系列组合可

33、供选择,货币当局有自己偏好,来确定出目标国际储备量。OLIVERA(1969)认为一国对国际储备的需求类似交易主体持有货币是为了满足交易需求,一国货币当局持有国际储备,并不是出于直接交易需求,而更多的是出于预防性的需求。3.2 实证文献综述除了对国际储备需求理论上的分析外,许多国外学者还运用统计计量的实证方法来对国际储备规模的决定因素:贸易水平,进口倾向,机会成本,国际收支的波动程度,黄金价格与货币供应量展开实证分析,MACHLUP(1966)从理论上概括认为国际收支波动率与国际储备呈正相关。大多数学者例如COUCHENE和YOUSSEF(1967),CLARK(1970),FRENKEL(1

34、974,1983),BAHMANI-OSKOOEE和NIROOMAND(1988),BAHMANI-OSKOOEE(1988)通过实证都证明了他的结论。对于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边际进口倾向学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HELLER(1966)从理论上分析认为,边际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KELLY(1970)FRENKEL(1974,1983)等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发现,国际储备需求与边际进口倾向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并以此证明了假说,一国经济调整可以遵循货币主义提出的观点;LANDELL-MILL(1989)等一些学者实证研究支持了HELLER(1966)提出的即边际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

35、需求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的观点,而这些研究支持了一国经济符合凯恩斯式调整路径。对于国际储备需求与持有国际储备所带来边际成本之间的关系。HELLER(1966)从理论上认为,中央银行持有的国际储备需求将随着政府债券的利息率(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的代理变量)的减少而增加,即国际储备需求与机会成本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随后的一些计量经济学者FRENKEL和JOVANOVIC(1981),EDWARDS(1985),LANDELL-MILLS(1989)分别实证证明了这种关系,但他们又同时强调,他们研究的期间很短,只有五到七年的时间,GRIME(1993)年通过实证分析认为在长期两变量之间无相关关系,国

36、际储备需求在长期是稳定的。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学者运用动态调整模型来对国际储备进行研究,BAHMANI-OSKOOEE(1987)通过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前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横截面,以及跨时序的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国际储备规模调整速度比发展中国家要快,并对两类国家来说,推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国际储备规模调整速度比固定汇率制度下迅速。LIZONDO和MATHIESON(1987)在建立货币失衡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规模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对国际储备需求采用货币分析法的重要性,并发现,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后,国际储备需求与货币失衡调整的速度都边迅速了。EDWARDS(19

37、84)对1965至1972年固定汇率制度下,发展中国家国际储备进行研究,发现国内货币需求不足是发展中国家央行持有国际储备递减的原因。BAHMANI-OSKOOEE(1984,1985,1987)将黄金的价格引入到了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当中,通过分别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建立模型实证分析分析发现,作为外生变量的黄金价格与央行持有的国际储备需求成负相关,从而开始了从国际储备供给方面对国际储备需求展开研究;BAHMANI-OSKOOEE和NIROOMAND(1988)将外汇汇率弹性引入国际储备需求方程当中,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汇率弹性越高,对国际储备的需求越低。有关对中国

38、储备需求的实证研究不是很多,国内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的研究,国外学者GUOBO HUANG利用1980年第一季度至1990年第四季度的数据对我国国际储备规模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见本文的第二部分);本文将采用1952年至2003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对影响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的长期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短期因素加以分析,并考虑我国汇率波动对我国国际储备需求的影响。3.3 国际储备需求理论模型根据一般货币需求理论,经济理性人愿意持有货币的数量,是在持有货币最小机会成本下,满足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货币数量。类似的道理,货币当局愿意持有国际储备的数量,是在最低的机会成本下,来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数量。因此

39、,同影响货币需求因素一致,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基本因素包括以下:(1) 规模变量因素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规模因素为国内生产总值,或者是进口规模。而进口变量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来说,是一个更可以直接衡量对外经济交易的规模总量。与货币需求理论不同的是,持有货币的经济理性人是直接从事经济交易,而持有国际储备的货币当局不直接介入对外经济交易,因此,规模变量因素只是可能反映国际储备量与对外交易量之间的关系。经过学者实证分析认为,规模变量因素与国际储备需求量在长期成正向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或进口总额的增加,会带来国际储备需求量的相应增加;而在短期内,国际储备持有量与规模变量可能成负相关关系。(2) 对外开放程

40、度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可以用边际进口倾向MP(进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MP越大,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对外经济交往越紧密。根据凯恩斯的开放经济模型,边际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需求量成反比关系,因为,MP越大,宏观收入的经济政策(如货币财政政策)越能对经济项目产生影响,特别是进口总额产生影响,国际储备需求量将越少,因此,边际进口倾向又可作为衡量为平衡国际收支不平衡所采用国内收入政策与动用国际储备两种调节措施之间替代的程度。但一些货币主义学者认为,对外开放程度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暴露于外部经济世界的风险的大小,MP越大,所承受的来自外部经济的风险越大,需要更多的国际储备,即边际进口倾向与国际储备需求成正

41、向关系。(3)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程度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在每一个国家都是存在的,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给一国的对外支付带来了风险,为了防范国际收支差额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加大了对国际储备的需求量,但每个国家差额波动的方向与大小却是不一样的,国际收支差额波动幅度越大,所需的国际储备越大,两者呈正向关系。(4)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 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可以定义为为持有国际储备而放弃进口资源与资本货物用于发展国内经济所带来的损失;持有的国际储备越多,所带来的机会成本越大,因此,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与国际储备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关系。在实证分析中,经常将国内长期利率作为持有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的代理变量,也有

42、些学者将进口的资本货物对国内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作为代理变量。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除了以上应考虑的一般基本因素以外,结合我国特殊经济环境,还有一些其他影响国际储备需求的因素:(5)持有国际储备给外国投资者所带来的信心因素当一国对外借入大量外债时,或者吸收有大量直接投资时,那么,作为最后对外偿付手段的国际储备,对维持国外投资者还本付息的信心,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持有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对维持国外投资者的信心是必要的,为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便需要货币当局持有更多的国际储备数量,即国际储备需求与维持国外投资者信心成正向关系。(6)汇率波动程度因素货币管理当局持有国际储备的动因之一是在必要时,干预

43、外汇市场,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汇率的波动程度越大,货币当局出于稳定汇率的目的出发,增大对国际储备的需求。(7)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因素1952年至2003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客观上对货币需求不断增大,中国货币管理当局也加大了货币供应量,满足上述不断增长的货币需求量,以1996年不变美元计M0的1952年4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2132亿美元。货币当局增大货币供应量有两个不同的渠道,第一是增加国内信贷总数,第二便是通过外汇市场购入大量的外汇,抛出本币,第二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更是在中国八十年代后期国际收支一直连年持续大额顺差的情况下成为货币管理当局增加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方法。在中国,货币

44、供应量越多,对国际储备需求便越大,两者之间可能成正向关系。在国外一些学者对货币市场与国际储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研究证明货币流通量在长期对国际储备需求几乎无影响;但在短期,货币市场失衡会对国际储备产生影响,货币供大于求时,将导致国际储备持有量的减少,货币供给小于需求时,将导致国际储备持有量的增加。以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量作为模型的因变量,以其他影响因素(除货币因素)作为模型的自变量,建立我国国际储备长期需求的回归方程;rt=b1+b2yt+b3 apt +b4vt+b5 dxt +b6it+b7evt+t (1)rt表示为t时期内国际储备需求量,yt表示规模变量,apt表示对外开放程度,vt

45、表示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dxt表示维持外国信心因素,it表示持有国际储备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evt表示汇率的波动程度,b1为方程的常数,b2 ,b3 ,b4 ,b5 ,b6 ,b7为方程各变量的参数,t为方程的随机变量。模型(1)为以下建立模型提供了母模型,下面分析的模型都是由这一母模型演化而来。四 1952年至1982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与短期波动模型4.1 1952年至1982年国际储备长期需求模型4.1.1:代理变量的选择,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国际储备。我国国际储备按统计口径包括:我国货币当局持有的外汇储备,货币用黄金与在货币基金组织中持有的一般提款权和普通提款权。我国在七十年代中期才成

46、为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因此在1952年至1979年期间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我国并没有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因此在1952年至1982年国际储备需求分析中,国际储备数据中不包括在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储备地位。货币用黄金在我国1952年至1978年期间的国际储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按1盎司黄金折合为35美元进行折算,并用美国GNP平滑指数(以1996年为基期)来进行平滑,将整理后的数据用于模型参数的确定。对于我国在1952年至1982年期间的外汇储备来说,包括国家外汇库与中国银行外汇结存两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国家外汇库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储备;为了使前后外汇储备统计口径一致,在本文中,外汇储备

47、中剔除掉中国银行外汇结存部分,只包括国家外汇库存。相应地,外汇储备也将用美国GNP平滑指数进行平滑,将整理后的数据与经平滑处理的货币用黄金总额加总,作为1952年至1982年我国国际储备数量。将加总的国际储备数经自然对数处理,得出国际储备数的自然对数值,用于模型参数估计。规模变量。本文将采用我国1952年至1982年期间的进口金额与我国GDP总额作为规模变量的代理变量,进入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模型分析。将我国1952年至1982年期间每年度的进口金额用美国GNP平滑指数平滑,并得出其自然对数数值,所得数值用于确定方程的参数。将1952年至1982年我国GDP总额通过人民币兑美元汇价,折算成以美

48、元计价的形式,再经过与对进口数额相同的处理,得出其自然对数数值,用于对模型参数的估计。机会成本。在国外学者对国际储备需求的实证分析中,机会成本常用的代理变量为一年期债券利率。在建立我国1952年至1982年期间国际储备规模模型里,出于以下原因,将不考虑机会成本这一影响因素:我国1952年至1982年社会资金都由中央计划分配使用,缺少资本市场,更不用说存在一年期债券市场,银行存贷利率又不能反映出资金的实际供需情况,因此机会成本的代理变量在该期间或者不存在,或不可用;西方经济学家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机会成本在长期与国际储备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显著;对该期间的经济数据采集困难。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率。某国国际

49、收支差额的波动在一定程度上便是该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国际储备储备数量的波动,因此某年度国际收支差额波动的代理变量为该年度的国际储备波动率。某年度的国际储备数量波动率可用以前五个年度的名义国际储备数量的标准差和对应五个年度名义国际储备平均值的比值表示,得出的比值数值用于模型参数估计与模型分析。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的代理变量可用1952年至1982年的名义进口总额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来表示,所得比值用于模型参数估计。由于1952年年至1982年除了个别年份利用苏联借款外,便很少利用外资,因此,国际储备作为起维持外国投资者信心的作用便不明显,该期间国际储备储备长期规模模型将不考虑维持信心因素。在1952年至1982年模型中也将不考虑汇率波动程度,这是因为1952年至1982年期间,我国人民币汇率为官方官定汇率,其确定按照人民币与一篮子西方国家货币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